定慧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來,一直是首先立無念為宗旨,以無相為本體,以無住為根本。
所謂無相,基于一切相狀而超離一切相狀;所謂無念,生起心念而不執着于心念;所謂無住,乃是人的本性。
賞析與點評 三無思想(無念、無相、無住)是惠能禅修思想的精髓。
就内心修煉而言,“無念”不是斷一切念,而是不對已過去和未到來的事起執着妄念,以便專注于當下這一念;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言,“無相”不是否定萬物存在的虛無主義,而是“于相而離相”,覺悟萬物空無自性的本質;就修行用功的方法而言,“無住”心念明明白白地認識一切法,但不執一法,念念無住,随緣而住,正念不斷,直覺悟般若空性,圓證佛果。
于世間善惡好醜,乃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争之時,并将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1。
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此是以無住為本。
1系縛:指衆生的身心為煩惱、妄想或外界事物所左右,如被繩子束縛,不得自在,長時流轉于生死之中。
譯文 對于世間一切善惡好醜,甚冤家對頭、親朋好友,在言語上發生攻擊、刺傷、欺诳、論争的時候,一并将這些看成空幻,不去考慮報複傷害,時時刻刻,不追思拘泥于以前,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如果對于過去、現在、将來的心念,念念相續,思量不斷,這叫作自我系縛。
相反,對于一切法相,念念之間毫不執着,就是沒有系縛,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賞析與點評 阿拉伯人馬沙與朋友吉伯、阿裡一同出外旅行。
三人行經一處山谷時,馬沙一不小心失足滑落,眼看就要掉下深谷,機敏的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
為了永遠記住這一救命之恩,馬沙在附近的大石頭上用刀镌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人繼續旅行,後來到一條河邊,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
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
馬沙控制住自己,沒有還手,一口氣跑到沙灘上又寫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
“不尋常”的旅行結束了。
有一天,阿裡不解地問馬沙:“你為什麼要把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打你的事寫在沙灘上?”馬沙很平靜地回答:“我将永遠感激并記住吉伯救過我的命。
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讓它随着沙子的流動忘得一幹二淨。
” 人生在世,時常會被誤解、被傷害、被欺騙、被嘲笑,若念念不忘過去的痛楚,時刻被複仇的陰影所糾纏,這正是《六祖壇經》中講述的“系縛”,“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
反之,若能以空觀看透過去不愉快的事,放下複仇的念頭,就能做到“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專注于當下所做的事,開始新的生活,便能領略以“無住為本”的含義。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能離于相,即法體清淨。
此是以無相為體。
譯文 善知識!超離一切外在形相,叫作無相。
能超離于形相,就是自性法體清淨。
這就是以無相為本體。
賞析與點評 智通禅師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開悟了!我開悟了!”一寺人衆都被他吵醒,歸宗禅師嚴肅地問他:“你悟到了什麼?”智通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我悟的道理是尼姑原是女人做!”這樣的回答,實在太妙了!尼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
但普通人處處着相,隻知“尼姑相”與“女人相”,卻不知“尼姑相”在“女人相”中。
其實,尼姑不就是光頭的女人嗎?!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尼姑、女人,還是山河大地,乃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是由種種條件組合而成的現象,并無固定不變的實相。
正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此,惠能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于相而離相”,才能了知其本體。
這就是“以無相為本體”的本意。
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隻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别處受生,是為大錯。
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
所以立無念為宗。
譯文 善知識!在接觸世間萬事萬物時不被其所沾染,叫作無念。
在接觸事物時,我們的心念若能常脫離事物的表象,就能做到不對任何事物起心動念。
然而,這并不等于要人什麼都不想,把念頭全部斷絕。
因為一念斷絕等同于死亡,一樣還要到别處去受生輪回,這是極大的錯誤。
學道的人應該仔細
所謂無相,基于一切相狀而超離一切相狀;所謂無念,生起心念而不執着于心念;所謂無住,乃是人的本性。
賞析與點評 三無思想(無念、無相、無住)是惠能禅修思想的精髓。
就内心修煉而言,“無念”不是斷一切念,而是不對已過去和未到來的事起執着妄念,以便專注于當下這一念;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言,“無相”不是否定萬物存在的虛無主義,而是“于相而離相”,覺悟萬物空無自性的本質;就修行用功的方法而言,“無住”心念明明白白地認識一切法,但不執一法,念念無住,随緣而住,正念不斷,直覺悟般若空性,圓證佛果。
于世間善惡好醜,乃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争之時,并将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1。
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此是以無住為本。
1系縛:指衆生的身心為煩惱、妄想或外界事物所左右,如被繩子束縛,不得自在,長時流轉于生死之中。
譯文 對于世間一切善惡好醜,甚冤家對頭、親朋好友,在言語上發生攻擊、刺傷、欺诳、論争的時候,一并将這些看成空幻,不去考慮報複傷害,時時刻刻,不追思拘泥于以前,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如果對于過去、現在、将來的心念,念念相續,思量不斷,這叫作自我系縛。
相反,對于一切法相,念念之間毫不執着,就是沒有系縛,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賞析與點評 阿拉伯人馬沙與朋友吉伯、阿裡一同出外旅行。
三人行經一處山谷時,馬沙一不小心失足滑落,眼看就要掉下深谷,機敏的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
為了永遠記住這一救命之恩,馬沙在附近的大石頭上用刀镌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人繼續旅行,後來到一條河邊,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
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
馬沙控制住自己,沒有還手,一口氣跑到沙灘上又寫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
“不尋常”的旅行結束了。
有一天,阿裡不解地問馬沙:“你為什麼要把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打你的事寫在沙灘上?”馬沙很平靜地回答:“我将永遠感激并記住吉伯救過我的命。
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讓它随着沙子的流動忘得一幹二淨。
” 人生在世,時常會被誤解、被傷害、被欺騙、被嘲笑,若念念不忘過去的痛楚,時刻被複仇的陰影所糾纏,這正是《六祖壇經》中講述的“系縛”,“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
反之,若能以空觀看透過去不愉快的事,放下複仇的念頭,就能做到“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專注于當下所做的事,開始新的生活,便能領略以“無住為本”的含義。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能離于相,即法體清淨。
此是以無相為體。
譯文 善知識!超離一切外在形相,叫作無相。
能超離于形相,就是自性法體清淨。
這就是以無相為本體。
賞析與點評 智通禅師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開悟了!我開悟了!”一寺人衆都被他吵醒,歸宗禅師嚴肅地問他:“你悟到了什麼?”智通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我悟的道理是尼姑原是女人做!”這樣的回答,實在太妙了!尼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
但普通人處處着相,隻知“尼姑相”與“女人相”,卻不知“尼姑相”在“女人相”中。
其實,尼姑不就是光頭的女人嗎?!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尼姑、女人,還是山河大地,乃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是由種種條件組合而成的現象,并無固定不變的實相。
正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此,惠能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于相而離相”,才能了知其本體。
這就是“以無相為本體”的本意。
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隻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别處受生,是為大錯。
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
所以立無念為宗。
譯文 善知識!在接觸世間萬事萬物時不被其所沾染,叫作無念。
在接觸事物時,我們的心念若能常脫離事物的表象,就能做到不對任何事物起心動念。
然而,這并不等于要人什麼都不想,把念頭全部斷絕。
因為一念斷絕等同于死亡,一樣還要到别處去受生輪回,這是極大的錯誤。
學道的人應該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