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禅之初,需要在禅堂中學習參禅的步驟與技巧,參訪善知識;一旦入門,“常行一直心”,砍柴挑水、行住坐卧皆有禅味。
這就是六祖惠能所提倡的“一行三昧”,即專注一行而修習正定。
這就将禅定的内涵由禅堂擴充到日常生活,專注于當下正在做的事,成為惠能禅法的最大特色。
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着。
迷人着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成颠。
如此者衆。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譯文 不要隻在口頭上說正直,心裡卻想着谄媚曲邪的事;不要口說着一行三昧,卻不用正直的心來修行。
要用正直的心來修行,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執着。
愚迷的人執着于法相,執着于一行三昧的名相,因而會開口就說“常常靜坐不動,不起妄想雜念,這就是一行三昧”。
持這種見解的人,就如同沒有情識的木石一樣。
這種修行觀其實正是妨礙修道的因緣。
善知識!佛法必須是通達無阻的,為什麼反而被名相滞塞靈性呢?心不執着于文字法相,便能通達“道”;心若執着于名字法相,就叫作繭自縛。
如果說長時間地死坐不動,就是在修“一行三昧”的話,就如同舍利弗當年在樹林中長久靜坐,反而遭到維摩诘的呵斥。
善知識!還有人教人靜坐時,隻要守住自己的心,觀想靜止,身體不動,心念不起,認為以這種方法修行就可以建立功德。
糊塗的人不懂打坐的真正方法,一再執迷修定慧的名相,以緻颠倒虛妄。
現在像這樣理解修定慧的人很多,若再以此教導别人,更是大錯特錯。
賞析與點評 舍利弗一心在森林中苦練禅修,維摩诘嚴厲批評他:“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唐中期兼通華嚴和禅的圭峰宗密把“禅”分為五種: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是坐”屬于小乘禅,強調常坐不動,看心觀靜,容易使人誤入斷絕一切念頭的傻坐,成為障道因緣。
“宴坐”屬最上乘禅,通過參禅,“不于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是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通過參禅,觀照萬法空無自性,“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頓悟自心本來清淨。
師示衆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譯文 六祖惠能說:善知識!真正的教法原本沒有頓、漸之分,隻因人的根性有聰明和愚鈍之不同罷了。
愚迷的人漸次修行,覺悟的人當下契悟真理。
聰明的人和愚癡的人,通過不一樣的方法開悟,最終識得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明心見性時,就沒有頓悟、漸悟的差别了。
所以頓悟、漸悟隻是權且設立的假名而已。
賞析與點評 上人心猛利,一聞便知妙。
中流心清淨,審思雲甚要。
下士鈍暗癡,頑皮最難裂。
直待血淋頭,始知自摧滅。
看取開眼賊,鬧市集人決。
死屍棄如塵,此時向誰說。
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段截。
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歇。
——唐·寒山 神童遇名師指導,能在很短的時間内完成普通學生十二年才能完成的課程。
但對普通學生而言,必須按部就班,先上小學,再讀中學,最後才讀大學,學習必要的知識。
然而,就知識内容而言,神童與普通學生所學并無不同。
同理,寒山在此偈中說明,像舍利弗、大迦葉、菩提達摩和惠能等上等根機的人,聽聞佛法,當下即悟;而對一般根機的衆生則要花費更長時間,甚三大阿僧祗劫(即菩薩由發心成佛的修行期)方能消化、領悟佛所說的法。
盡管衆生悟道有先與後、快與慢之别,悟道的内容卻一樣緣起性空的中道實相。
因此惠能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譯文 善知識!我所宣講的法門,從佛祖以
這就是六祖惠能所提倡的“一行三昧”,即專注一行而修習正定。
這就将禅定的内涵由禅堂擴充到日常生活,專注于當下正在做的事,成為惠能禅法的最大特色。
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着。
迷人着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成颠。
如此者衆。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譯文 不要隻在口頭上說正直,心裡卻想着谄媚曲邪的事;不要口說着一行三昧,卻不用正直的心來修行。
要用正直的心來修行,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執着。
愚迷的人執着于法相,執着于一行三昧的名相,因而會開口就說“常常靜坐不動,不起妄想雜念,這就是一行三昧”。
持這種見解的人,就如同沒有情識的木石一樣。
這種修行觀其實正是妨礙修道的因緣。
善知識!佛法必須是通達無阻的,為什麼反而被名相滞塞靈性呢?心不執着于文字法相,便能通達“道”;心若執着于名字法相,就叫作繭自縛。
如果說長時間地死坐不動,就是在修“一行三昧”的話,就如同舍利弗當年在樹林中長久靜坐,反而遭到維摩诘的呵斥。
善知識!還有人教人靜坐時,隻要守住自己的心,觀想靜止,身體不動,心念不起,認為以這種方法修行就可以建立功德。
糊塗的人不懂打坐的真正方法,一再執迷修定慧的名相,以緻颠倒虛妄。
現在像這樣理解修定慧的人很多,若再以此教導别人,更是大錯特錯。
賞析與點評 舍利弗一心在森林中苦練禅修,維摩诘嚴厲批評他:“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唐中期兼通華嚴和禅的圭峰宗密把“禅”分為五種: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是坐”屬于小乘禅,強調常坐不動,看心觀靜,容易使人誤入斷絕一切念頭的傻坐,成為障道因緣。
“宴坐”屬最上乘禅,通過參禅,“不于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是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通過參禅,觀照萬法空無自性,“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頓悟自心本來清淨。
師示衆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譯文 六祖惠能說:善知識!真正的教法原本沒有頓、漸之分,隻因人的根性有聰明和愚鈍之不同罷了。
愚迷的人漸次修行,覺悟的人當下契悟真理。
聰明的人和愚癡的人,通過不一樣的方法開悟,最終識得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明心見性時,就沒有頓悟、漸悟的差别了。
所以頓悟、漸悟隻是權且設立的假名而已。
賞析與點評 上人心猛利,一聞便知妙。
中流心清淨,審思雲甚要。
下士鈍暗癡,頑皮最難裂。
直待血淋頭,始知自摧滅。
看取開眼賊,鬧市集人決。
死屍棄如塵,此時向誰說。
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段截。
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歇。
——唐·寒山 神童遇名師指導,能在很短的時間内完成普通學生十二年才能完成的課程。
但對普通學生而言,必須按部就班,先上小學,再讀中學,最後才讀大學,學習必要的知識。
然而,就知識内容而言,神童與普通學生所學并無不同。
同理,寒山在此偈中說明,像舍利弗、大迦葉、菩提達摩和惠能等上等根機的人,聽聞佛法,當下即悟;而對一般根機的衆生則要花費更長時間,甚三大阿僧祗劫(即菩薩由發心成佛的修行期)方能消化、領悟佛所說的法。
盡管衆生悟道有先與後、快與慢之别,悟道的内容卻一樣緣起性空的中道實相。
因此惠能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譯文 善知識!我所宣講的法門,從佛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