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關燈
樂。

    ”人們以此為依據,堅信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這是真實不虛的。

    但如果隻執着西方淨土,而不知西方淨土與自心、自性的關系,那就是“心外求法”,有違道由心悟的修道原則。

    惠能針對這一執着,指出往生淨土的要訣: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

    世人心不淨而行十惡八邪,生八萬四千種煩惱,成為垢土衆生。

    而有智慧的人,從自心入手,逐步去除心中的煩惱。

    煩惱減一分,清淨增一分,智慧長一分。

    等到心中八萬四千種煩惱盡除,清淨的心顯現,如實觀照宇宙、人生真相,随緣而行,當下就是淨土。

    從這種意義上講,惠能的淨土觀是把人們從心外求法拉回到内心悟道,以心中煩惱的數量決定一個人與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科學而形象,使人容易入手修行。

    這種教化衆生的方法,不但沒有否定淨土,反而為修淨土之人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法門。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處恒安樂。

    』 譯文 韋刺史!東方人隻要自心清淨便不會造罪業;反過來說,即使身在西方,如果心不清淨,一樣會造罪業(愆)。

    東方人造罪業,還可以稱名念佛祈求往生西方;西方人若造罪業,稱名念佛又求往哪一方呢? 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能領悟淨土由自身心中引發,于是發願往生東方或西方;而覺悟的人到哪裡都一樣,随處是淨土。

    所以佛說,(隻要心中清淨),無論你所處何地,都能常得安樂。

     賞析與點評 《佛說阿彌陀佛經》雲,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換言之,西方極樂世界并無三惡道,因而缺少使衆生造罪的條件,自然不會有愆和罪之說。

    惠能豈會不知這一最具常識性的佛學知識?!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

    說西方人隻是一種假設,重點還在于勸戒我們東方人不要想東想西,應從踏踏實實地斷除自身的十惡八邪做起,自淨其意,便可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快樂的心境。

    惠能的一生就是最好的寫照。

    無論是貧為樵夫,還是貴為大師;無論是與獵人為伍,還是與達官貴人相聚;無論是遭人追殺,還是受人尊敬,他都能以随緣的心态,坦然面對悲歡離合、人世炎涼,超越成敗、榮辱和得失,皆因他“識身中淨土”,已體會到淨土的快樂,從而獲得“随所住處恒安樂”的無住人生。

    再譬如說,地藏菩薩常在地獄中看到無數衆生在他的幫助下出離苦海,心中無比快樂,地獄對他來說是淨土;佛降生到娑婆世界救度剛強難調的衆生,娑婆世界就是他的淨土。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譯文 韋刺史!心中隻要沒有不善之念,西方極樂世界就離我們不遠;如果心中懷有不善之念,即使稱名念佛也無法往生極樂世界。

     現在我奉勸諸位善知識,先消除十惡,就等于行了十萬裡路;再除去八邪,就又走了八千裡。

    念念都能見到自己的本性,經常使自己行為平坦正直,那麼到達西方淨土如同彈指間便能見到阿彌陀佛了。

     賞析與點評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惠能在此段經文中并非否定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而是引導人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具體方法是,“以人心中煩惱的多寡來決定一個人離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除十惡,即行十萬裡;除八邪,乃過八千裡”。

    無論念佛還是修行,修道的過程都相似:煩惱少一分,清淨增一分;修道的目的相同:一念不亂,念念見性。

    修行到此時,便能覺悟本性,在彈指之間,就能見到彌陀。

    這與淨土宗提倡的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阿彌陀經要解》完全一緻。

     使君!但行十善1,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隻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衆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1十善:十惡的反面。

     譯文 六祖惠能繼續說道:韋刺史隻要奉行十善,又何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如果不斷滅十惡之心,又有什麼佛來迎請接引你往生西方呢?如果悟了沒有生滅的頓教大法,親見西方極樂世界,隻在刹那之間;僅稱名念佛而不能了悟,重點隻放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則西方路途遙遠,如何能夠到達呢?我現在就與大家在一瞬間搬西方極樂世界于眼前,當下就能看到極樂淨土。

    各位是否願意親身體會一下? 衆人都向大師行大禮,說:如果在這裡能見,哪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