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關燈
本篇導讀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這是禅門流行的口頭禅,說明參禅用功從起疑情開始。

    六祖惠能在本品中解答當時學佛人心中的一些疑問,重點有三個方面的内容:(1)福德與功德的問題。

    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帶有強烈功利色彩的行善,施得越多,自我越大,離去除我執及身外之物的正法越遠。

    惠能因而說,“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佛家布施的真正目的是去除對自我及身外之物的執着,“須自性内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别”。

    惠能如此講述的目的隻是為了防止我們隻修福德而不修功德,福慧雙修才是成佛的正途。

    (2)心淨與佛土淨的問題。

    惠能講心淨則佛土淨,其目的并非否定西方淨土的存在,而是提醒人們不可一味求生淨土而忽視了當下之淨心,心淨才是往生西方必不可少的條件。

    惠能因而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禅與淨土是中國佛教的基本架構,也是兩個影響、利益衆生最大的法門,禅淨融通是宋代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

    準确理解《六祖壇經》關于淨土的主張,對促進禅淨融通有積極作用,對破除現實當中自贊毀他的法門之執有積極作用。

    有法門但無法門之見,是佛法興盛的表現,也是修行人正信、正解的表現,很值得注意。

    (3)在家修行與在寺修行的問題。

    惠能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他并不是勸人不要出家,隻是提醒人們不要執着于寺院修行而不重視在家修行之重要。

    事實上,在任何時代,出家者少而在家者衆,這有效地指導了人在家修行,也是佛法興盛的根本。

    我們在讀這品時一定要圓融,抓住本質,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本品最後的《無相頌》将儒家的倫理道德成功地轉化為佛家修行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印度佛教的徹底中國化。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

    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

    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磨(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摩)言:『實無功德。

    』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六祖壇經》内文影本 譯文 一天,韋刺史為六祖惠能舉行齋僧大會。

    吃過齋飯,韋刺史恭請大師登上法座,自己和官僚、信衆們整肅儀容,向大師再行禮拜,問道:弟子們聽和尚說法,實在是微妙得不可思議。

    現在我有些疑問,希望和尚大發慈悲,專門為我們解說開示。

     六祖惠能說:有疑惑就問吧,我自會給你解說。

     韋刺史說:請問大師您所說的是達摩大師的宗旨嗎? 六祖惠能回答:是的。

     韋刺史說:弟子聽說,達摩大師最初度化梁武帝,武帝問:“朕一生建造寺廟、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廣設齋會,會有什麼功德呢?”達摩說:“實在是沒什麼功德。

    ”我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希望大師為我解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将福便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譯文 六祖惠能說:實在沒有什麼功德可說。

    你們不要懷疑先聖前賢的話!梁武帝心存邪見,沒有認識真正的法性。

    建造寺廟、敕度僧人、布施設齋,這隻是在求有漏(漏者煩惱之異名,含有煩惱之事物)的人天福報,不可将這福報當作功德。

    因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賞析與點評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古德 梁武帝(四六四至五四九)曾向志公禅師詢問前世今生事,志公禅師說武帝有一世曾為樵夫,因将自己的箬笠遮蓋在佛身上避免雨淋,今生感得君王的果報。

    也許武帝期盼來生仍做皇帝,不但三次舍身同泰寺,而且一生建寺、度僧、布施不辍,但達摩祖師不僅沒有稱贊他的“善舉”,反而說“實無功德”。

    梁武帝迷茫,韋刺史等官員也感到不解。

    其實,從表面看,布施能使貧困者受益,但佛教把布施看成是基本的修行,有其深層次的功能,即去除人們對自我及身外之物的執着。

    反觀梁武帝所布施的财物并非來自自己的俸祿,而是國庫的錢财,行善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來生做皇帝。

    這種帶有強烈功利色彩的行善,施得越多,自我越大,離去除“我執”及身外之物的正法越遠。

    故達摩有“實無功德”之評論,當頭棒喝,期盼能點醒夢中人。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無滞,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内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心常輕人,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