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本篇導讀
菩提達摩以《楞伽經》印心(《景德傳燈錄》),該經中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思想一直是禅宗的核心元素。
然而,自三祖僧璨起,禅宗逐漸傳三論宗盛行的南方地區,般若性空的思想越來越受到禅門的重視。
到了五祖弘忍時期,《金剛經》成為禅修者必學之佛經。
在本品中,六祖惠能以當下這一念,巧妙地将《楞伽經》的“自性清淨”思想與般若經典中的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結合在一起,以“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等教法,闡釋禅修的關鍵是當下一念的轉迷成悟,“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一切佛法都在人自心之中,“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以此來展示頓教法門的宗旨:在自心之中當下頓見真如本性。
次日,韋使君請益1。
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别,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聽!吾為汝說。
1請益:本為《禮記》、《論語》中的用語,即學人請示老師教誨的意思。
在佛教中,多指弟子受教後,就尚未透徹明白的地方,再進一步向老師請教,稱之為請益。
譯文 第二天,韋刺史請六祖惠能繼續講法,大師于講壇上就座,對大家說: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念誦“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又說:善知識!菩提般若智慧,世人本來都有,隻是由于自性蒙昧迷惑,而不能自我開悟,必須借助極富有智能的大善知識開示引導,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
大家應該知道,不論愚人還是智人,大家的佛性本來沒有差别,隻是因為迷、悟之不同,所以才有了愚人和智人之分。
我現在為你們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讓大家各自得以開發智慧,用心仔細傾聽,我來為你們講。
賞析與點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東坡 蘇東坡與照覺禅師論道,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忽有省悟,因而作“參禅前”、“參禅時”、“參禅悟道後”三偈,表明心得。
以上偈頌描述的是參禅前的境界,人在連綿起伏的深山中,醉心于青山綠水,怎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同樣,人在紅塵、官場中,被名、利所包圍,沉迷于滾滾紅塵中的财色名食睡,怎能看透人生真相?!“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上飛來峰的感受是,人站在山的最高峰,浮雲遮不住我們一睹全山風貌的目光;同樣,一個人在名師的指點下,境界到達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宇宙人生的本質,即“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萬劫1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1萬劫:世界經曆成、住、壞、空一萬次所需時間,表示時間極長。
譯文 善知識!世人一天到晚口說般若,卻沒有意識到自我本性中本有的般若智慧。
就如同饑餓的人,口中論述各種美食,卻不能解決饑餓問題。
同理,如果整天隻是口說般若空理,而沒有實踐,雖曆經萬劫,也永遠不能明心見性,終究無法受益。
賞析與點評 一天,蘇格拉底從每個學生面前走過時,都會停下來晃動手中的蘋果,并提醒學生集中精力觀察,專注空氣中有何氣味。
學生一一嗅過蘋果後,蘇格拉底回到講台上,舉起手中的蘋果問:“蘋果是何味道?”學生一一舉手,有的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有的說,甜甜的,是蘋果的味道。
隻有一個學生一臉迷茫,懷疑自己的嗅覺出了問題。
蘇格拉底一臉嚴肅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
對真如、自性、般若、實相、涅盤、菩提、法身、本性等名相,不少人越學習越有興趣,越研究越着迷,覺得佛法義理博大精深,妙不可言。
其實,佛教的名相如同蘇格拉底手中的假蘋果,一個人無論如何研讀,也無法體會其中之味。
見不到萬法空之本性,又如何能從中受益?因此,惠能說:“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本性是佛,離性無别佛。
譯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
這必須要從内心去悟證,而不是口頭上說就行了。
如果隻是口說而心不行,一切将如同夢幻泡影,如露如電,空說般若而無所得。
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心口一緻,相互契合,就能覺悟到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就是佛,離開自性無别佛。
賞析與點評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閑; 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看菜譜單不等于會炒菜,看“遊泳大全”并不等于會遊泳,談經論道不等于悟道。
了知般若智慧,并不等于擁有它。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
知(學)的目的在于行(習),行是知的歸宿和落腳點,知行同一方近于道。
隻有做到了王陽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擁有般若智慧。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1,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刹土,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1虛空: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
佛教中往往以虛空譬喻廣大無邊。
譯文 什麼叫“摩诃”呢?“摩诃”意譯為“大”,指菩提心量廣大無邊,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嗔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别。
一切諸佛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
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也是空無自性,并無一法可得。
推而廣之,我們的自性真如,也是如此,廣大無邊,無形無相,真空妙有。
賞析與點評 有一天,宋太宗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他們邊喝邊聊,兩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幹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應有的君臣禮節。
侍衛在旁看着覺得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将這兩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
宋太宗沒有同意,隻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倆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倆都從沉醉中醒來,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
宋太宗看着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記不起這件事了。
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寬廣的是胸懷。
胸懷有多寬廣,取決于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宋太宗對臣下有深刻的了解,認為他們的話是酒後狂言,心中自然無事,寬恕臣下也是自然的事。
同理,一個人若能悟入空性,了知喜怒哀樂、是非善惡皆無固定不變的自性,何事放不下?!心胸自然會像虛空一樣寬廣。
惠能因而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
”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
若空心靜坐,即着無記空1。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2,總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1無記空:如同土木金石一般對善、不善皆不辨不知,空無一物。
2須彌諸山:佛教的宇宙觀主張,三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以須彌山為中心。
譯文 善知識!不要聽我談論空,便又執着于空。
修禅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要執着于對空的追求;如果一味什麼也不想,雖無善惡分别,但又落入虛妄的無記空了! 善知識!世界虛空,卻能包含萬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所有的大海、須彌山及其周圍的山,都全部含納于虛空之中。
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萬法也是如此。
賞析與點評 為了盡快成佛,一休和尚獨自一人“空心靜坐”,對發生在身邊的任何人和事都毫無興趣。
他的師父對此十分擔憂,便領他出寺散心,天快黑的時候才一起回寺院。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了寺外。
一休隻能獨坐在門外,苦思冥想師父的用意。
天色愈來愈暗,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崗,樹林、小溪、野花、小鳥慢慢地消失在夜幕中。
這時,寺門打開了,師父開口問:“你在外面看到了什麼?”
然而,自三祖僧璨起,禅宗逐漸傳三論宗盛行的南方地區,般若性空的思想越來越受到禅門的重視。
到了五祖弘忍時期,《金剛經》成為禅修者必學之佛經。
在本品中,六祖惠能以當下這一念,巧妙地将《楞伽經》的“自性清淨”思想與般若經典中的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結合在一起,以“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等教法,闡釋禅修的關鍵是當下一念的轉迷成悟,“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一切佛法都在人自心之中,“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以此來展示頓教法門的宗旨:在自心之中當下頓見真如本性。
次日,韋使君請益1。
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别,隻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聽!吾為汝說。
1請益:本為《禮記》、《論語》中的用語,即學人請示老師教誨的意思。
在佛教中,多指弟子受教後,就尚未透徹明白的地方,再進一步向老師請教,稱之為請益。
譯文 第二天,韋刺史請六祖惠能繼續講法,大師于講壇上就座,對大家說: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念誦“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又說:善知識!菩提般若智慧,世人本來都有,隻是由于自性蒙昧迷惑,而不能自我開悟,必須借助極富有智能的大善知識開示引導,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
大家應該知道,不論愚人還是智人,大家的佛性本來沒有差别,隻是因為迷、悟之不同,所以才有了愚人和智人之分。
我現在為你們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讓大家各自得以開發智慧,用心仔細傾聽,我來為你們講。
賞析與點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東坡 蘇東坡與照覺禅師論道,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忽有省悟,因而作“參禅前”、“參禅時”、“參禅悟道後”三偈,表明心得。
以上偈頌描述的是參禅前的境界,人在連綿起伏的深山中,醉心于青山綠水,怎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同樣,人在紅塵、官場中,被名、利所包圍,沉迷于滾滾紅塵中的财色名食睡,怎能看透人生真相?!“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上飛來峰的感受是,人站在山的最高峰,浮雲遮不住我們一睹全山風貌的目光;同樣,一個人在名師的指點下,境界到達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宇宙人生的本質,即“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萬劫1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1萬劫:世界經曆成、住、壞、空一萬次所需時間,表示時間極長。
譯文 善知識!世人一天到晚口說般若,卻沒有意識到自我本性中本有的般若智慧。
就如同饑餓的人,口中論述各種美食,卻不能解決饑餓問題。
同理,如果整天隻是口說般若空理,而沒有實踐,雖曆經萬劫,也永遠不能明心見性,終究無法受益。
賞析與點評 一天,蘇格拉底從每個學生面前走過時,都會停下來晃動手中的蘋果,并提醒學生集中精力觀察,專注空氣中有何氣味。
學生一一嗅過蘋果後,蘇格拉底回到講台上,舉起手中的蘋果問:“蘋果是何味道?”學生一一舉手,有的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有的說,甜甜的,是蘋果的味道。
隻有一個學生一臉迷茫,懷疑自己的嗅覺出了問題。
蘇格拉底一臉嚴肅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
對真如、自性、般若、實相、涅盤、菩提、法身、本性等名相,不少人越學習越有興趣,越研究越着迷,覺得佛法義理博大精深,妙不可言。
其實,佛教的名相如同蘇格拉底手中的假蘋果,一個人無論如何研讀,也無法體會其中之味。
見不到萬法空之本性,又如何能從中受益?因此,惠能說:“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本性是佛,離性無别佛。
譯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
這必須要從内心去悟證,而不是口頭上說就行了。
如果隻是口說而心不行,一切将如同夢幻泡影,如露如電,空說般若而無所得。
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心口一緻,相互契合,就能覺悟到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就是佛,離開自性無别佛。
賞析與點評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閑; 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看菜譜單不等于會炒菜,看“遊泳大全”并不等于會遊泳,談經論道不等于悟道。
了知般若智慧,并不等于擁有它。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
知(學)的目的在于行(習),行是知的歸宿和落腳點,知行同一方近于道。
隻有做到了王陽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擁有般若智慧。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1,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刹土,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1虛空: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
佛教中往往以虛空譬喻廣大無邊。
譯文 什麼叫“摩诃”呢?“摩诃”意譯為“大”,指菩提心量廣大無邊,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嗔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别。
一切諸佛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
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也是空無自性,并無一法可得。
推而廣之,我們的自性真如,也是如此,廣大無邊,無形無相,真空妙有。
賞析與點評 有一天,宋太宗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他們邊喝邊聊,兩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幹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應有的君臣禮節。
侍衛在旁看着覺得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将這兩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
宋太宗沒有同意,隻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倆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倆都從沉醉中醒來,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
宋太宗看着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記不起這件事了。
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寬廣的是胸懷。
胸懷有多寬廣,取決于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宋太宗對臣下有深刻的了解,認為他們的話是酒後狂言,心中自然無事,寬恕臣下也是自然的事。
同理,一個人若能悟入空性,了知喜怒哀樂、是非善惡皆無固定不變的自性,何事放不下?!心胸自然會像虛空一樣寬廣。
惠能因而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
”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
若空心靜坐,即着無記空1。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2,總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1無記空:如同土木金石一般對善、不善皆不辨不知,空無一物。
2須彌諸山:佛教的宇宙觀主張,三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以須彌山為中心。
譯文 善知識!不要聽我談論空,便又執着于空。
修禅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要執着于對空的追求;如果一味什麼也不想,雖無善惡分别,但又落入虛妄的無記空了! 善知識!世界虛空,卻能包含萬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所有的大海、須彌山及其周圍的山,都全部含納于虛空之中。
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萬法也是如此。
賞析與點評 為了盡快成佛,一休和尚獨自一人“空心靜坐”,對發生在身邊的任何人和事都毫無興趣。
他的師父對此十分擔憂,便領他出寺散心,天快黑的時候才一起回寺院。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了寺外。
一休隻能獨坐在門外,苦思冥想師父的用意。
天色愈來愈暗,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崗,樹林、小溪、野花、小鳥慢慢地消失在夜幕中。
這時,寺門打開了,師父開口問:“你在外面看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