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休回答道:“全黑了,什麼也沒有。
”師父堅定地說:“不,外面的清風、樹林、野花、小草、小溪,都還在,一樣不少。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一休苦修靜坐,是“空心靜坐”,已“着無記空”。
其師及時點醒他,通過禅修生般若空慧,其目的不是刻意讓心完全“空”掉,去追求空無一物的虛無主義,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而是“空”去我們對身外之物、名相等的執着,進而遠離空有、斷常二邊之見,領悟“真空不礙妙有”的道理,契入中道實相。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诃。
譯文 善知識!自性能含藏一切萬法,這就是大。
萬法就在個人的自性之中。
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與惡,都能夠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執着,此時心境朗照如同虛空一樣,就名之為大,所以稱為“摩诃”。
賞析與點評 顔淵向孔子問“仁”。
孔子回答說,“克己複禮為仁”。
顔淵還是有點不明白,請孔子解釋得詳細一點。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六祖惠能有高招,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
不取不舍,不等于說我們沒有看見,更不是不去辨别善與惡,而以般若之智參透是非、善惡,了無自性,實無一物讓人們去執着。
這樣,我們的心胸就如同虛空一樣寬廣。
這就是摩诃之本意。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
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1故。
1邪見:因不信因果,認為惡不足畏,善亦不足喜。
譯文 善知識!執迷不悟的人終日隻會口頭說“空”,覺悟的智者則用心體悟“空”義。
還有一種迷而未悟的人,棄絕思考,死心靜坐,不思一物,自以為這就是“大”。
這一種人,不能與之講說摩诃般若之法,因為他們已經落入了邪見的謬誤。
賞析與點評 六隻蜜蜂和同樣數目的蒼蠅被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瓶子平放,瓶底朝向窗戶。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力竭倒斃或餓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内,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逸一空。
蜜蜂以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結果無論如何努力,也逃不出悲劇的命運。
同樣,有些修道人如同蜜蜂一樣,認定通過“空心靜坐”,斷絕一切念頭(百無所思),是通往成佛的光明大道。
豈不知這種思維早已落入空見中,越努力越苦,越苦他越堅持,且帶有幾分悲壯。
這都是邪見引起的惡果。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1。
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心體無滞,即是般若。
1法界:法泛指宇宙萬有一切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各守其不同的界限,因而能成為人們意識所緣之境。
譯文 善知識!心量就像虛空一樣,周遍整個法界,寬廣無比。
禅修時必須明明白白地觀照每一個念頭,運用它時能清清楚楚地了知一切事物。
一切事物皆含藏于一心中,而一心能衍生萬法。
若能領悟這一點道理,你就能夠來去自由,心體無滞,沒有障礙了。
這就是般若智慧。
賞析與點評 商纣王在剛開始請工匠用象牙為他制作筷子的時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擔憂: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貴的象牙做筷子,與之相配套的杯盤碗盞必然會換成用犀牛角、玉石打磨出來的精美器皿,而且山珍美味才有資格放入這樣昂貴的器皿。
緊接着,在盡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時,你必然會換上一套又一套的绫羅綢緞,并且住進雄偉的樓閣之中。
如此,奢靡之風沒有休止。
事實上,纣王因當初一念虛榮,隻用了五年光景就一步步演變到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地步,最後終于被周武王剿滅。
這就是惠能所說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為一心,分妄心和淨心兩種。
妄心演化出一個人千差萬别的行為,招來相應的感受果報;而覺悟般若性空的清淨心則會善用世間一切法而不執着,衍生出種種善法,引導人通往成佛之路。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1,不行小道2。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3智慧也。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
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
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1心量大事:開發真如心量,是轉迷開悟的大事。
2小道:指空心靜坐等。
3唐言:中國話。
六祖是唐朝人,唐時人所譯語,故稱唐言。
譯文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慧,都是從自性中生出來的,而不是從身外得來的。
千萬不要錯用了心思!這就叫作真性自用。
自性清淨了(一真),萬法皆真如(一切真)。
開發真如心量,是轉迷開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靜坐等小道上白費功夫,更不要整天口中說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這就好像一個平民百姓,自稱自己是國王,終究不是真的。
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什麼叫作般若?“般若”是梵語,漢譯為“智慧”。
在日常的一切處、一切時中,念念都不癡迷愚昧,而能常以智慧觀照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般若行。
一念無明愚癡生起,就盡失般若;一念轉迷成悟,就能生出般若。
世人愚迷不悟,無法見到般若智慧。
雖然嘴上談論般若,心中卻時時愚迷不悟;雖然常常自稱自己在修行般若,念念說空,卻不認識真空的道理。
般若智慧沒有形相可說,智慧心就是無形無相而又不落斷滅的般若實相。
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稱為般若智。
賞析與點評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無盡藏比丘尼翻山越嶺,參訪名師,期盼獲得般若智慧(尋春),卻一無所獲。
無奈之下回到住處,無意間看到窗前梅花盛開,春意盎然,當下領悟到,隻要留心觀察,春天無處不在,哪裡需要跋山涉水尋求?同理,明心見性這等大事,根本無法通過“空心靜坐”追尋得,而應從内心去覺悟。
因為般若空慧如同溶解于水中的鹽,它無形無相,眼睛看不到它,嘴巴講不出它,但它無處不在,用心就可以感知它。
正如六祖惠能說:“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
着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号波羅蜜。
譯文 什麼是波羅蜜?這是印度語,漢譯為“到彼岸”,其義為“斷絕生滅”。
心若執着身外之物(着境),生滅的心念就會産生,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這就叫作“此岸”;心若不攀緣外境,好比流水暢通無礙,生滅便無由現起,就叫作“彼岸”,所以叫“波羅蜜多”。
賞析與點評 有個老人用心栽種了許多精美盆景,人見人愛。
一天,他要出遠門,走前交待兒子細心照顧這些盆景。
兒子在澆水時一不小心碰倒了花架,不少盆景被打碎,兒子非常害怕,準備等父親回來後接受處罰。
可老人知道此事後,不但沒有責備兒子,反而說:栽盆景是用來欣賞和美化家裡環境的,不是為了生氣的。
對于普通人而言,心愛之物受到損壞,“着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惱怒之心随之而起。
結果是損壞東西的人受到責罰,自己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煩惱的“此岸”;對于智者,了知事物本來生滅無常的本性,心愛之物受到損壞時,正确對待生命中的得失,“離境無生滅”,了無牽挂,絕不會去用别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的“彼岸”。
由此觀之,“此岸”與“彼岸”并非兩個不同的世界,而是同一個地方,兩者的區别取決于你“着境”還是“離境”。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1。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2即佛,煩惱3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1真性:不妄叫真,不變叫性。
不妄不變之真實本性,乃人本具之心體。
2凡夫:未見四谛之理而平庸淺識之平常人。
3煩惱:煩是擾義,惱是亂義。
貪、嗔、癡等不健康的思維能擾亂有情的心智,使有情的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
譯文 善知識!迷而不悟的人隻知道口念,即使正在口念時,心中都會産生妄念和是非之心。
念念心行,才是真實不虛的真如
”師父堅定地說:“不,外面的清風、樹林、野花、小草、小溪,都還在,一樣不少。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一休苦修靜坐,是“空心靜坐”,已“着無記空”。
其師及時點醒他,通過禅修生般若空慧,其目的不是刻意讓心完全“空”掉,去追求空無一物的虛無主義,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而是“空”去我們對身外之物、名相等的執着,進而遠離空有、斷常二邊之見,領悟“真空不礙妙有”的道理,契入中道實相。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诃。
譯文 善知識!自性能含藏一切萬法,這就是大。
萬法就在個人的自性之中。
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與惡,都能夠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執着,此時心境朗照如同虛空一樣,就名之為大,所以稱為“摩诃”。
賞析與點評 顔淵向孔子問“仁”。
孔子回答說,“克己複禮為仁”。
顔淵還是有點不明白,請孔子解釋得詳細一點。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六祖惠能有高招,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
不取不舍,不等于說我們沒有看見,更不是不去辨别善與惡,而以般若之智參透是非、善惡,了無自性,實無一物讓人們去執着。
這樣,我們的心胸就如同虛空一樣寬廣。
這就是摩诃之本意。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
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1故。
1邪見:因不信因果,認為惡不足畏,善亦不足喜。
譯文 善知識!執迷不悟的人終日隻會口頭說“空”,覺悟的智者則用心體悟“空”義。
還有一種迷而未悟的人,棄絕思考,死心靜坐,不思一物,自以為這就是“大”。
這一種人,不能與之講說摩诃般若之法,因為他們已經落入了邪見的謬誤。
賞析與點評 六隻蜜蜂和同樣數目的蒼蠅被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瓶子平放,瓶底朝向窗戶。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力竭倒斃或餓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内,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逸一空。
蜜蜂以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結果無論如何努力,也逃不出悲劇的命運。
同樣,有些修道人如同蜜蜂一樣,認定通過“空心靜坐”,斷絕一切念頭(百無所思),是通往成佛的光明大道。
豈不知這種思維早已落入空見中,越努力越苦,越苦他越堅持,且帶有幾分悲壯。
這都是邪見引起的惡果。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1。
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心體無滞,即是般若。
1法界:法泛指宇宙萬有一切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各守其不同的界限,因而能成為人們意識所緣之境。
譯文 善知識!心量就像虛空一樣,周遍整個法界,寬廣無比。
禅修時必須明明白白地觀照每一個念頭,運用它時能清清楚楚地了知一切事物。
一切事物皆含藏于一心中,而一心能衍生萬法。
若能領悟這一點道理,你就能夠來去自由,心體無滞,沒有障礙了。
這就是般若智慧。
賞析與點評 商纣王在剛開始請工匠用象牙為他制作筷子的時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擔憂: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貴的象牙做筷子,與之相配套的杯盤碗盞必然會換成用犀牛角、玉石打磨出來的精美器皿,而且山珍美味才有資格放入這樣昂貴的器皿。
緊接着,在盡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時,你必然會換上一套又一套的绫羅綢緞,并且住進雄偉的樓閣之中。
如此,奢靡之風沒有休止。
事實上,纣王因當初一念虛榮,隻用了五年光景就一步步演變到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地步,最後終于被周武王剿滅。
這就是惠能所說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為一心,分妄心和淨心兩種。
妄心演化出一個人千差萬别的行為,招來相應的感受果報;而覺悟般若性空的清淨心則會善用世間一切法而不執着,衍生出種種善法,引導人通往成佛之路。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1,不行小道2。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3智慧也。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
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
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1心量大事:開發真如心量,是轉迷開悟的大事。
2小道:指空心靜坐等。
3唐言:中國話。
六祖是唐朝人,唐時人所譯語,故稱唐言。
譯文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慧,都是從自性中生出來的,而不是從身外得來的。
千萬不要錯用了心思!這就叫作真性自用。
自性清淨了(一真),萬法皆真如(一切真)。
開發真如心量,是轉迷開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靜坐等小道上白費功夫,更不要整天口中說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這就好像一個平民百姓,自稱自己是國王,終究不是真的。
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什麼叫作般若?“般若”是梵語,漢譯為“智慧”。
在日常的一切處、一切時中,念念都不癡迷愚昧,而能常以智慧觀照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般若行。
一念無明愚癡生起,就盡失般若;一念轉迷成悟,就能生出般若。
世人愚迷不悟,無法見到般若智慧。
雖然嘴上談論般若,心中卻時時愚迷不悟;雖然常常自稱自己在修行般若,念念說空,卻不認識真空的道理。
般若智慧沒有形相可說,智慧心就是無形無相而又不落斷滅的般若實相。
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稱為般若智。
賞析與點評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無盡藏比丘尼翻山越嶺,參訪名師,期盼獲得般若智慧(尋春),卻一無所獲。
無奈之下回到住處,無意間看到窗前梅花盛開,春意盎然,當下領悟到,隻要留心觀察,春天無處不在,哪裡需要跋山涉水尋求?同理,明心見性這等大事,根本無法通過“空心靜坐”追尋得,而應從内心去覺悟。
因為般若空慧如同溶解于水中的鹽,它無形無相,眼睛看不到它,嘴巴講不出它,但它無處不在,用心就可以感知它。
正如六祖惠能說:“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
着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号波羅蜜。
譯文 什麼是波羅蜜?這是印度語,漢譯為“到彼岸”,其義為“斷絕生滅”。
心若執着身外之物(着境),生滅的心念就會産生,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這就叫作“此岸”;心若不攀緣外境,好比流水暢通無礙,生滅便無由現起,就叫作“彼岸”,所以叫“波羅蜜多”。
賞析與點評 有個老人用心栽種了許多精美盆景,人見人愛。
一天,他要出遠門,走前交待兒子細心照顧這些盆景。
兒子在澆水時一不小心碰倒了花架,不少盆景被打碎,兒子非常害怕,準備等父親回來後接受處罰。
可老人知道此事後,不但沒有責備兒子,反而說:栽盆景是用來欣賞和美化家裡環境的,不是為了生氣的。
對于普通人而言,心愛之物受到損壞,“着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惱怒之心随之而起。
結果是損壞東西的人受到責罰,自己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煩惱的“此岸”;對于智者,了知事物本來生滅無常的本性,心愛之物受到損壞時,正确對待生命中的得失,“離境無生滅”,了無牽挂,絕不會去用别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的“彼岸”。
由此觀之,“此岸”與“彼岸”并非兩個不同的世界,而是同一個地方,兩者的區别取決于你“着境”還是“離境”。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1。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2即佛,煩惱3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1真性:不妄叫真,不變叫性。
不妄不變之真實本性,乃人本具之心體。
2凡夫:未見四谛之理而平庸淺識之平常人。
3煩惱:煩是擾義,惱是亂義。
貪、嗔、癡等不健康的思維能擾亂有情的心智,使有情的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
譯文 善知識!迷而不悟的人隻知道口念,即使正在口念時,心中都會産生妄念和是非之心。
念念心行,才是真實不虛的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