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法性。
覺悟此法,就是般若法;如此修行,就是般若行。
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即與佛平等無異。
善知識!衆生是未覺的佛,煩惱與菩提,并非絕對對立。
前念心迷而心随境轉,就是凡夫;後念心悟境随心轉,當下就是佛。
前一念執着于外境,就是煩惱;後一念不被身外之物所左右,當下就是菩提。
賞析與點評 有個失戀的人在公園裡因為不甘而哭泣。
一位路過的哲人不但沒有安慰她,反而笑道:“你不過是丢棄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卻損失了一個愛他的人,他的損失要比你大得多,你還有什麼可恨的呢?不甘心的人應該是他才對。
” 世間的愛與恨、苦與樂、得與失、是與非、正與邪、好與壞、煩惱與菩提、地獄與天堂、凡夫與聖賢絕對不是對立的兩面,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轉化的時間很短,短到一念之間;轉化的關鍵是轉迷成悟:一念迷,萬念俱灰,凄凄慘慘,苦海無邊,而成為苦惱衆生;一念悟,海闊天空,快快樂樂,歡喜自在,而成為解脫的覺者。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1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1無住:萬物随緣而生,無自性,心不執着于任何一物,自由無礙。
譯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最上、最第一位佛法。
它随緣而起,無住無往也無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從般若法中生出的,大家應當運用這個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這樣來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貪、嗔、癡三毒轉化為戒、定、慧三學。
賞析與點評 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 佛為衆生父,般若能生佛; 是則為一切,衆生之祖母。
——《大智度論》 《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苦”是指人内心負面情緒的煎熬,而“厄”是來自身外困境的逼迫。
兩者既有區别,又相互關聯,但根源是同一個,因我執而産生的貪嗔癡等不健康的思維。
如何通過修摩诃般若波羅蜜化解人生的苦厄呢?惠能以“五蘊皆空”的理論作诠釋:所謂的“我”隻不過是物質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識)的組合體,并無永恒不變的實體。
以智慧如此觀照,便能在遇到讓人煩心的人與事時不貪不嗔,“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清淨的真如本性便顯現出來。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都是覺悟般若空性而成佛作主的。
六祖惠能因而說,“三世諸佛從中出”。
從這種意義上講,般若是佛真正的母親,諸佛般若生! 善知識!我此法門1,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2。
無憶無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3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4成佛道。
1法門:修行者治學方法、做事風格與入道的門徑。
2無念:無妄念。
3真如:真,真實不虛妄;如,不變其性。
遍布于宇宙中真實的本體,如如不變。
4見性:見自本性。
譯文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能由這個無上般若智慧生出八萬四千智慧。
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針對由于世上的人原本有八萬四千煩惱。
如果沒有煩惱覆蓋我們清淨的本性,智慧便能時常顯現,念念不離菩提自性。
悟到了這個法門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執着,不起诳妄颠倒,随緣應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能來觀照事物,對一切諸法不執着也不舍離,這就是見性成佛。
賞析與點評 病症有多少種,醫生便會對症研制出相應數量的藥方;計算機病毒有多少種,專業人員便會依此開發出相應數量的殺毒軟件。
同理,衆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佛陀對其施教,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
這些法門看起來繁多,其實皆從般若心智中流出。
所以惠能說:“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
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1,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緻,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2,悉皆蒙潤。
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
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1閻浮提:盛産閻浮樹之國土,專指印度,泛指人世間。
2有情無情: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的生物統稱為“有情”,而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為非情、無情。
譯文 善知識!如果要想契入甚深法界窮究底源及契證般若三昧,必須實踐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明白本心,見到本性。
大家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經中有對此贊歎的内容,說得明明白白,這裡不再一一細說。
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是專為有大智慧的人說的,是為上等根器的人說的。
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裡會生起疑惑不信。
為什麼呢?比如龍王降大雨,落在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閻浮提),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小根性的人就如同漂流的樹葉一樣。
而大雨如果落在大海之中,則大海不會有絲毫增減損益。
像最上乘根器的人,聽到《金剛經》就能領悟理解,知道本性裡面自有般若智慧,這是經常運用智慧觀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語言文字而成。
好比雨水,并不是天上本有才下落于世,而是龍能興雲緻雨,使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和無情,都蒙受潤澤。
一切河流,都歸大海,合為一個整體。
衆生本性的般若智慧,也是這樣。
賞析與點評 一個富翁害怕家道中落,就在愛子的衣服裡縫了一顆明珠,估量着就算将來家産沒有了,也可以變賣這顆明珠維持生活,萬萬想不到兒子後來竟淪為乞丐,不知道衣服裡藏有價值連城的明珠,後經親友告知,才取出寶珠,置田買房,過上富裕生活。
這是《法華經》七喻中的“衣珠喻”,以乞兒比喻小根之人,以明珠比喻佛性,小、中根機的人與大根機的人一樣,本來都有相同的般若之智,無二無别。
佛陀對所有根機的人都是說同樣法,明心見性的般若大法,衆生随其領悟能力之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利益。
正如《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
”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亦複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别,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1重、煩惱根2深。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内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别。
1障:煩惱防礙人們證得涅盤、菩提之果。
2煩惱根:人們造業産生的業障,在心底紮下了根,形成了藏識種子,稍被觸動,馬上和當前的根塵結合,生出種種妄念,令人煩惱不堪,這就是煩惱的根。
譯文 善知識!小根性的人聽聞此頓教法門,如同根淺枝弱的草木,一旦被大雨沖刷,全部自己倒伏在地,不能再生長了。
小根器的人也是如此,原本具有般若智慧,與大根器大智慧的人沒有兩樣,為什麼聽說佛法卻不能自己開悟呢?因為他們執着邪見,所知障重,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好像厚重的烏雲遮蔽了太陽,又得不到風的吹動,陽光無法顯現出來。
般若智慧,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大小、多少之分,隻因為一切衆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緻。
心有迷惑,向外求法,離心覓佛,不能悟見自性,這就是小根性的人。
如果領悟頓教法門,不向心外執着修行,隻在自己心中生起正見,一切煩惱塵勞自然不能染着,這就是見到自性。
善知識!對内、外境都不執着,來去自由,能去除執着之心,就能通達無我而無阻礙。
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别。
賞析與點評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 老子在《道德經》上說,道性深厚的人(上士)聞道後,深信不疑,勤奮用功;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中士)聞道後半信半疑,似懂非懂;道性薄弱的人(下士)聞道會予以嘲笑。
當然,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道嗎?類似的說法在《法華經》中也有記載:佛陀應舍利弗的
覺悟此法,就是般若法;如此修行,就是般若行。
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即與佛平等無異。
善知識!衆生是未覺的佛,煩惱與菩提,并非絕對對立。
前念心迷而心随境轉,就是凡夫;後念心悟境随心轉,當下就是佛。
前一念執着于外境,就是煩惱;後一念不被身外之物所左右,當下就是菩提。
賞析與點評 有個失戀的人在公園裡因為不甘而哭泣。
一位路過的哲人不但沒有安慰她,反而笑道:“你不過是丢棄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卻損失了一個愛他的人,他的損失要比你大得多,你還有什麼可恨的呢?不甘心的人應該是他才對。
” 世間的愛與恨、苦與樂、得與失、是與非、正與邪、好與壞、煩惱與菩提、地獄與天堂、凡夫與聖賢絕對不是對立的兩面,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轉化的時間很短,短到一念之間;轉化的關鍵是轉迷成悟:一念迷,萬念俱灰,凄凄慘慘,苦海無邊,而成為苦惱衆生;一念悟,海闊天空,快快樂樂,歡喜自在,而成為解脫的覺者。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1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1無住:萬物随緣而生,無自性,心不執着于任何一物,自由無礙。
譯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最上、最第一位佛法。
它随緣而起,無住無往也無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從般若法中生出的,大家應當運用這個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這樣來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貪、嗔、癡三毒轉化為戒、定、慧三學。
賞析與點評 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 佛為衆生父,般若能生佛; 是則為一切,衆生之祖母。
——《大智度論》 《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苦”是指人内心負面情緒的煎熬,而“厄”是來自身外困境的逼迫。
兩者既有區别,又相互關聯,但根源是同一個,因我執而産生的貪嗔癡等不健康的思維。
如何通過修摩诃般若波羅蜜化解人生的苦厄呢?惠能以“五蘊皆空”的理論作诠釋:所謂的“我”隻不過是物質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識)的組合體,并無永恒不變的實體。
以智慧如此觀照,便能在遇到讓人煩心的人與事時不貪不嗔,“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清淨的真如本性便顯現出來。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都是覺悟般若空性而成佛作主的。
六祖惠能因而說,“三世諸佛從中出”。
從這種意義上講,般若是佛真正的母親,諸佛般若生! 善知識!我此法門1,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2。
無憶無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3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4成佛道。
1法門:修行者治學方法、做事風格與入道的門徑。
2無念:無妄念。
3真如:真,真實不虛妄;如,不變其性。
遍布于宇宙中真實的本體,如如不變。
4見性:見自本性。
譯文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能由這個無上般若智慧生出八萬四千智慧。
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針對由于世上的人原本有八萬四千煩惱。
如果沒有煩惱覆蓋我們清淨的本性,智慧便能時常顯現,念念不離菩提自性。
悟到了這個法門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執着,不起诳妄颠倒,随緣應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能來觀照事物,對一切諸法不執着也不舍離,這就是見性成佛。
賞析與點評 病症有多少種,醫生便會對症研制出相應數量的藥方;計算機病毒有多少種,專業人員便會依此開發出相應數量的殺毒軟件。
同理,衆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佛陀對其施教,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
這些法門看起來繁多,其實皆從般若心智中流出。
所以惠能說:“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
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1,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緻,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2,悉皆蒙潤。
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
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1閻浮提:盛産閻浮樹之國土,專指印度,泛指人世間。
2有情無情: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的生物統稱為“有情”,而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為非情、無情。
譯文 善知識!如果要想契入甚深法界窮究底源及契證般若三昧,必須實踐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明白本心,見到本性。
大家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經中有對此贊歎的内容,說得明明白白,這裡不再一一細說。
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是專為有大智慧的人說的,是為上等根器的人說的。
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裡會生起疑惑不信。
為什麼呢?比如龍王降大雨,落在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閻浮提),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小根性的人就如同漂流的樹葉一樣。
而大雨如果落在大海之中,則大海不會有絲毫增減損益。
像最上乘根器的人,聽到《金剛經》就能領悟理解,知道本性裡面自有般若智慧,這是經常運用智慧觀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語言文字而成。
好比雨水,并不是天上本有才下落于世,而是龍能興雲緻雨,使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和無情,都蒙受潤澤。
一切河流,都歸大海,合為一個整體。
衆生本性的般若智慧,也是這樣。
賞析與點評 一個富翁害怕家道中落,就在愛子的衣服裡縫了一顆明珠,估量着就算将來家産沒有了,也可以變賣這顆明珠維持生活,萬萬想不到兒子後來竟淪為乞丐,不知道衣服裡藏有價值連城的明珠,後經親友告知,才取出寶珠,置田買房,過上富裕生活。
這是《法華經》七喻中的“衣珠喻”,以乞兒比喻小根之人,以明珠比喻佛性,小、中根機的人與大根機的人一樣,本來都有相同的般若之智,無二無别。
佛陀對所有根機的人都是說同樣法,明心見性的般若大法,衆生随其領悟能力之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利益。
正如《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
”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亦複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别,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1重、煩惱根2深。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内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别。
1障:煩惱防礙人們證得涅盤、菩提之果。
2煩惱根:人們造業産生的業障,在心底紮下了根,形成了藏識種子,稍被觸動,馬上和當前的根塵結合,生出種種妄念,令人煩惱不堪,這就是煩惱的根。
譯文 善知識!小根性的人聽聞此頓教法門,如同根淺枝弱的草木,一旦被大雨沖刷,全部自己倒伏在地,不能再生長了。
小根器的人也是如此,原本具有般若智慧,與大根器大智慧的人沒有兩樣,為什麼聽說佛法卻不能自己開悟呢?因為他們執着邪見,所知障重,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好像厚重的烏雲遮蔽了太陽,又得不到風的吹動,陽光無法顯現出來。
般若智慧,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大小、多少之分,隻因為一切衆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緻。
心有迷惑,向外求法,離心覓佛,不能悟見自性,這就是小根性的人。
如果領悟頓教法門,不向心外執着修行,隻在自己心中生起正見,一切煩惱塵勞自然不能染着,這就是見到自性。
善知識!對内、外境都不執着,來去自由,能去除執着之心,就能通達無我而無阻礙。
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别。
賞析與點評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 老子在《道德經》上說,道性深厚的人(上士)聞道後,深信不疑,勤奮用功;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中士)聞道後半信半疑,似懂非懂;道性薄弱的人(下士)聞道會予以嘲笑。
當然,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道嗎?類似的說法在《法華經》中也有記載:佛陀應舍利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