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要求,在法華盛會上宣講甚深微妙難解的般若大法時,當場就有五千人離開會場。

    佛陀解釋說,隻因小、中根機的人被貪、嗔、癡、邪見等煩惱塵勞所染,如同烏雲蔽日,塵封了我們心中本來清淨的自性,人便心外求法,追名逐利,煩惱不斷,一旦風吹雲散,萬裡無雲,則陽光遍照;同理,貪、嗔、癡等煩惱塵勞一旦清除,原本清淨的般若自性便顯現出來,通達無礙。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1,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别。

     1十二部經:佛陀所說教法,依其叙述形式與内容分成十二種類:契經、應頌、記别、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

     譯文 善知識!一切經典和文字、大乘小乘經典、十二部經,都是因人施設的,因為人本自具有智慧之性,所以佛法能夠建立。

    如果沒有世人,一切事物和現象原本也都不能呈現。

    由此可知,一切萬物原本是由人所興設,一切經文佛典,也是因人講說而存在。

    由于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迷的人稱為小根器,智慧的人稱為大根器。

    愚迷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請教,智者給迷人說法,迷人忽然開解得悟,他的境界就與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别了。

     賞析與點評 針對不同的病情,良醫對症下藥,醫治百病;同樣,佛陀悟道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四處雲遊,随機說法,化解衆生的種種煩惱。

    換而言之,佛法是為化解衆生的煩惱而施設的,正如惠能所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人。

    若無一切人,何用一切法?”後人将之收集、整理成三藏十二部經。

    如同以燈點燈,薪火相傳,就光明而言,後點亮的燈與先點亮的燈一樣光明。

    同理,先覺悟的人教化愚人,盡管覺悟有先後,但愚人如果忽然開悟,智慧與前人并無差别。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雲:『實時豁然,還得本心。

    』 譯文 善知識!沒有開悟時,佛就是衆生;一念得悟時,衆生都是佛。

    由此可知,一切都存在自我本心之中,為什麼不從自我本心中當下得悟識見真如本心呢? 《菩薩戒經》中說:“自己的本性原來就是清淨的,如果識見本心,明見心性,都能成就佛道。

    ”《淨名經》說:“當下豁然開悟,就能夠識見本心。

    ” 賞析與點評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着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宋·白雲守端 蒼蠅往光亮的地方飛去,卻被窗戶紙擋住了去路。

    它花盡全身的力氣東撞西鑽,也無法飛出房間,萬分辛苦!正在失望之際,一不小心撞着來時的小洞,一下子就飛出去了。

    同理,不少人終日誦經念佛,修行十分盡力,隻因在心外求法,如同亂飛的蒼蠅,始終無法找到悟道之門。

    惠能提醒修道人,若能從心入手,在轉迷成悟上下功夫,一念之間,便會進入智慧大海,“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譯文 善知識!我在弘忍大和尚那裡,一聽聞他說法,言下即便開悟,頓時見到真如本性,所以将此頓教法門流傳廣布,讓學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觀照自心,見到自己的本性。

    如果自己不能領悟,必須尋訪大善知識、能理解最上乘禅法的人,直接指示正确的開悟之路。

    作為善知識,他們都與佛法有很大的因緣,通過所謂的教化和引導,令人得見自心本性。

    因為一切善法都因受善知識啟發而流傳。

    在人的本性中,本來就具足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一切諸佛、十二部經。

    如果一個人因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須求助于善知識,通過他們的指導開示識見本心。

     賞析與點評 趙州八十猶行腳,隻為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宋·張無盡 一天,有人向唐朝趙州從谂禅師請教:“末劫時,還有沒有‘這個人’?我們的肉身是否會随世界的壞、空而毀滅?”趙州禅師回答:“會壞。

    ” 那人又問:“那麼,我們的業識又去何處?” “随他去!”趙州回答後,内心也産生了困惑,覺得不妥,無法安心修道。

    于是,八十歲高齡的趙州禅師跋山涉水,參訪善知識,尋找答案。

     古往今來,禅門修道人心有疑問,參訪善知識,化解心中疑慮,這種做法極為普遍,是佛門的優良傳統。

    當初六祖惠能也是因為聽聞《金剛經》,心有所悟,不遠千裡,去黃梅參訪五祖弘忍這位大善知識:“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無形無相,普通根性的人難以一下子參透,也是可以理解的。

    六祖惠能提醒大衆:“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這是參禅悟道的關鍵。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識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佛地。

     譯文 對于能自悟見性的人,是不需要求助于外力的。

    如果一味執着必須靠善知識,才能解脫,那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衆生自心内原有般若智慧可以自悟。

    如果另起邪見,迷自本心,颠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識雖然給予教導,也是無法得救的。

    如果能夠生起真正的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即能完全熄滅;如果能識得自性,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賞析與點評 有一佛教信徒問趙州禅師:“你能加持我,使我盡快悟道嗎?” 趙州禅師被他一問,不好意思地說:“我先去一下茅廁,好嗎?” 趙州禅師邊往洗手間走邊無奈地說:“你看!連如廁這樣的小事,還要我自己去,都沒有人能幫得上忙。

    ” 這則公案說明,修禅之初,明師的指點至關重要。

    然而,一旦入門,修道的實踐卻必須靠自己,連上洗手間這樣的小事别人都無法代替,更何況是悟解禅法呢!所以六祖惠能說:“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自悟的重點是一念之間轉迷成悟,“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即佛地。

    ” 善知識!智慧觀照,内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着一切處。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佛地位。

     譯文 善知識!運用智慧返觀自照,就能心内心外光明透徹,識見自己本來的真心;如果認識了自己本來的真心,即是得到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若得解脫自在,即是入于般若正定。

    即是無念。

     什麼叫作無念?對于所知所見的一切諸法,“心不染着”,就叫作無念。

    “無念”的心,運用時能遍及一切處,又不執着于任何一處。

    隻要使本心清淨無染,六識通過感覺器官(六門)接觸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如實觀照不起絲毫分别、妄念,出入來去自由自在,随意使用,無滞無礙,這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脫,即無念修行。

    如果一味執着什麼都不去思考,使心念斷絕,這就是法縛,也叫作偏執于空無一物的邊見。

     善知識!悟入無念法門的人,就通達了一切法;領悟了無念法門的人,即已親見諸佛的境界;悟得無念法的人,已到達佛的果位。

     賞析與點評 盲人、聾人和五根俱全的人結伴而行。

    三人來到鐵索橋頭。

    橋下是千丈絕崖,萬丈深淵,激流翻滾,驚濤怒吼,十分兇險。

    三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抓住鐵索,淩空行進。

    結果是:盲人、聾子過了橋,五根俱全的人反而跌入深淵而喪命。

     耳聰目明的健全人因看到萬丈深淵,聽到怒吼的激流聲,心生恐懼而喪命。

    普通人如同這位五根俱全的人,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稱六門)與外界接觸時,容易受到名、利等身外之物所污染,産生種種分别、執着,煩惱由此而生。

    與此同時,盲人因看不見而不知山高橋險,聾子因聽不見腳下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