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關燈
咆哮怒吼,恐懼相對減少很多,遂順利過了鐵索橋。

    同理,修行修到一定程度時,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器官不會被身外之物所左右。

    由此觀之,無念不是百物不思,當令念絕,而是心存正念,專注當下這一念。

    正如惠能所說,“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将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

    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别法中,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

    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譯文 善知識!後代得到我所授法門的,能将這頓教法門,與見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發願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終生精進而不退轉的人,必定能達到斷見惑之初果境地。

    但是,傳此法門必須傳授曆代祖師以心傳心的咐囑,不可隐匿宗門正法。

    如果不是同一見地、同一心行,而在其他宗派法門中修行的人,不得妄傳,以免有損他原修宗派的傳承,究竟是沒有益處的,尤其更怕有些愚癡的人不能了解,诽謗這個法門,而使百劫千生斷絕佛性,永遠不能成佛。

     賞析與點評 佛法如藥方,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地治愈衆生的心病。

    惠能遵循這一原則,提醒弟子,頓教法門不是對每個人都适用,應在“同見同行”者當中傳授,堪稱如法而能利衆,否則就會有害。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譯文 善知識!我有一首無相頌,每個人都必須讀誦、牢記。

    無論在家居士還是出家僧人,隻要依照這首無相頌去修行就好了。

    如果自己不依此修行,僅僅記住我的話,是沒有什麼益處的。

     賞析與點評 佛陀說法時,先以散文(長行)的形式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最後以韻文(重頌)的形式總結所說要義,便于人們記憶。

    惠能仿效佛陀說法的形式,以偈頌總結他所講的見性成佛之大意。

     聽吾頌曰: 說通1及心通2,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3。

     邪來煩惱,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1說通:能以善巧方便,随順衆生根機而說法無礙。

     2心通:遠離一切言說文字,引導衆生心悟自己的本性。

     3慧日:以日喻佛陀的智慧,能普照衆生,照破無明生死癡暗。

     譯文 諸位聽我說偈: 說法通及自心通,猶如大日處虛空;唯有傳授見性法,出世度衆破邪宗。

     法本不分頓與漸,轉迷成悟有快慢;隻此見性妙法門,庸愚之人不能知。

     說法即使萬般異,合則理體仍歸一;煩惱黑暗住宅中,時常須生起慧日照。

     邪念來時煩惱至,正念來時煩惱除;邪正二相都不用,清淨極至無餘境。

     賞析與點評 文中的“說通”指惠能借語言文字和經典,用各種辦法化解大衆心中對頓教法門的疑慮,其目的隻有一個,引導人們超越語言文字的束縛,直指人心,通達自性般若性空之理,見性成佛。

    這就是“心通”。

    換言之,“說通”指通達教理,“宗通”指實際證悟心法,說通、宗通亦即教、證。

    修行之初,首先要意識到心外求法這一邪見,對頓、漸之别争執不休,成為煩惱生起的根本,應用正知正見去除邪見。

    然後用觀照般若超越正、邪二相,一法不執,令慧日生起,明心見性,方能獲得清淨自在的佛果。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1。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2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别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1三障:妨礙聖道、善根的煩惱障、業障、報障。

     2色類:有各種物質形體的衆生。

     譯文 菩提本是自性覺,若起心念就是妄;淨心處在妄心中,但正心念無三障。

     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常見己過勤反省,就能與道相應當。

     衆生各自有其道,彼此無妨亦無惱;自離其道别求道,終身無法得見道。

     風塵仆仆度一生,到頭還是自懊惱;想要得見真實道,行正心直就是道。

     賞析與點評 本段進一步闡述自性的特征:菩提本來就是人人具足的清淨本性,隻因動了心外求法的念頭,成了妄念。

    妄心與淨心之間,就是一念之差。

    隻要正見生起,以何種方法修道都無妨。

    譬如說,在日常生活中,“道”無處不在。

    以人人都會犯錯為例,各人的業障因緣不同,修行的着眼點要放在修正自己的過失上,使行為正直,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欲拟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譯文 自己如果無道心,暗行不能得見道;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之過非。

     如果隻見他人過,自己有過就是錯;他人有過我無過,我責怪人自有過。

     隻要自止責人心,就能破除煩惱障;憎怒喜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自在卧。

     想要教導感化人,自己須有方便法;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之顯現。

     賞析與點評 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 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宋·慈受懷深 一天,蘇東坡在金山寺與佛印和尚一起坐禅。

    坐了一個時辰,蘇東坡隻覺得身心通暢,内外舒泰,便忍不住問佛印:“禅師,你看我坐禅的樣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蘇東坡,點頭贊道:“像一尊佛。

    ”佛印随後又問東坡:“那你看我坐姿如何?”那天佛印穿的是土黃色的僧袍,蘇東坡開玩笑說:“真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回家後,高興地告訴蘇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和尚。

    ”小妹不以為然,告訴哥哥:“其實輸的是你!佛印心中清淨,所以看你才像佛;你心不淨,所以視禅師如糞。

    ”蘇東坡聽後十分慚愧。

     真修道人不是對他人的過失沒有反應,不辨是非曲直,而是以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如實觀照世間萬物,包括自認他人的過失是虛妄不實的,無從生起憎愛之心,自性清淨了,便會用正面的思維去看他人之不足、看事件、看世界,則有缺點的人也有可愛之處,事件變得可喜,世界也變得更美好,自己便成了“長伸兩腳卧”的無心道人,進而生起救度衆生的大悲心,以種種善巧方便,啟發人覺悟自己的本性,令衆生離苦得樂。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師複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衆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

    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譯文 佛法本就在世間,覺悟不離開世間;離開世間尋菩提,正如費心求兔角。

     正見名為出世智,邪見名為世間惑;邪正二見盡掃淨,菩提自性分明現。

     此頌即頓教法,也稱作是大法船;迷人聞法曆多劫,頓悟隻在刹那間。

     大師又說:今天在大梵寺所說的這個頓教法門,普願天下衆生聽聞之後都能當下見性成佛。

     當時,韋刺史與官僚、僧俗弟子聽了六祖所說的法後,都有所省悟,于是大家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并且贊歎道:太好了!誰料到嶺南這個地方有真佛出世! 賞析與點評 1895年,虛雲老和尚在江蘇高旻寺參加“禅七”(禅宗叢林每逢冬日農事已,更無雜務,便舉行克期取證的修行,以七日為一期)。

    一天晚上,六炷香之後的吃茶時間,倒茶僧不小心把開水濺到虛雲的手上,茶杯堕地,一聲破碎聲令虛雲如夢初醒,大徹大悟之下說出悟道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随後,虛雲又說了一首偈子:“燙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虛雲開悟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走上弘法之路,随緣度衆。

     虛雲開悟的經過充分說明,邪見不除,就是世間,煩惱無盡;一念覺悟生正見,就是出世,出名利紅塵之世,入歡喜自在的世界。

    世間、出世間是同一個空間,其區别隻在一念之間的迷與悟,離言說相,去除世間、出世的分别相,離開一切是非、善惡等種種分别,開佛知見,悟入空、有不二法門,證得實相般若。

    惠能說完自見菩提本性的頓教大法,大衆各有所悟,歡喜贊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