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本篇導讀 一個家境貧寒的樵夫,卻成了萬世敬仰的宗師;一個劈柴舂米的下人,卻深得五祖弘忍的賞識,密傳衣缽;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卻說出了一部影響全人類的智慧寶典《六祖壇經》;一個剛離開獵人朋友的“俗人”,卻讓一代高僧印宗大和尚心甘情願地拜他為師;一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農民,卻說出“道由心悟”的真知灼見。

    創造這些傳奇的主人翁就是六祖惠能。

    他在本品中為我們揭開一生的傳奇謎底。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為衆開緣說法。

    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譯文 唐高宗儀鳳二年(六七七)春天,六祖大師從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

    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部屬入寺,禮請六祖到城裡的大梵寺講堂演說佛法大義,廣開大衆進入佛門的因緣。

    六祖登座說法,聞法的人有韋刺史及随行的三十多位官員、三十多位儒家學界領袖,還有一千多名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信衆人,大家一齊向大師行禮緻敬,希望聆聽大師演說佛法的精要。

     賞析與點評 《六祖壇經》是中國僧人撰寫的著作中唯一被冠以“經”的一部佛教典籍,它仿效佛經的格式,一開頭用簡略的序語,交代六祖說法的緣由、時間、地點、聽衆等必要條件。

    依據洪修平、孫亦平考證,惠能四十歲(六七七)時離開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寶林寺,傳授明心見性的頓教禅法。

    當時政界高官、學界領袖、僧俗信衆,都來聽六祖說法。

    可見當時惠能的威望之高,唐朝各界人士追求人生真理何其懇切!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大唐之所以興盛,不僅是物質的豐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大師告衆曰:善知識!1菩提2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1善知識:能教世人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2菩提(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智”,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的智慧。

     譯文 六祖惠能對衆人說:善知識!覺悟真理之心,人人本具,清淨無污染。

    我們隻要用好這顆覺心,就可以直接成佛。

    各位善知識!請先聽聽我求法得道的因緣和經曆! 賞析與點評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也不刻。

     無一滴灰泥,無一點顔色。

     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

     雖然是一軀,分身百千億。

     ——契此 佛陀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不需要人為的修飾,不雕不刻,不塑不裝,“體相本自然”;它如同純淨的水,清淨無染,如同明鏡,能映照事物的本來面目。

    若悟此道,隻要運用人本有的這顆清淨心,明心見性,一悟便佛地。

    所以,六祖惠能升座說法,開宗明義,點出《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覺悟菩提自性是成佛的基因,人人本具,成佛的快慢,取決于人在覺悟自性上如何下功夫。

     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禅宗寶典《六祖壇經》 譯文 我的父親,原籍範陽(今河北省涿州市),後來被降職流放到嶺南,才成了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的百姓。

    我自幼很不幸,父親很早就離開人世,留下孤兒寡母,移居到南海(今屬廣東省佛山市一帶)。

    由于家境貧寒,我每天隻靠賣柴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賞析與點評 惠能因三歲喪父,很早就承擔起了支撐家庭的重擔,他以砍柴為生,侍奉老母,可見他是一個孝敬母親的孩子,暗含《六祖壇經》受中國孝道文化的影響,成為該經在中國流行的文化基礎。

    更重要的是,惠能因家貧而以賣柴為生,說明他自幼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了目不識丁的樵夫。

    惠能以此現身說法,闡釋禅學的核心要義: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悟性高低,與學問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1。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複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客雲:我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2來。

    其寺是五祖弘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

    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1開悟:開啟人本有的智慧。

     2東禅寺:位于湖北黃梅縣西南,為禅宗五祖弘忍的道場。

     譯文 一天,有一位客人買柴,囑咐我把柴送到客店去。

    客人把柴收下後,我得了錢退出門外時,就見到一位客人正在誦讀佛經。

    我一聽那位客人所誦的經文,心裡頓時豁然開朗,于是問那位客人:請問您誦念的是什麼經? 客人說:《金剛經》。

     我再問他:您從哪裡來?如何才能得到這部經典? 客人說:我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來,那是五祖弘忍大師住持教化的道場,門下弟子達一千多人。

    我就去東禅寺拜五祖弘忍為師,聽聞領授了這部佛經。

    弘忍大師常常勸誡僧信衆,指示隻要依《金剛經》所講的去修行,自然就能夠見到自己清淨的本性,當下就能了悟成佛。

     賞析與點評 從初祖達摩(一作“達磨”)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以《楞伽經》為禅宗印心的依據;四祖道信以《文殊般若經》為印心的依據;五祖弘忍(六○一至六七四)以《金剛經》為印心之經典,創東山法門,普勸僧俗讀誦此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惠能在賣柴時偶然聽到人誦讀《金剛經》,心有所悟,成就他求道的因緣,暗示了南宗禅法與般若系《金剛經》的淵源。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譯文 我聽了客人的這番話,也想去參拜五祖。

    由于過去結下的善緣,一位客人給我十兩銀子,囑咐我用來安頓老母,充當其衣食生活之所需。

    然後,他就叫我安心去黃梅縣東禅寺,參拜五祖大師。

     賞析與點評 《孝經》把世間孝道分為三個層面: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惠能自幼砍柴掙錢,贍養老母;遠行求道前又想方設法安頓好母親,使她衣食無憂。

    這完全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一個層面,“始于事親”。

    惠能聽聞《金剛經》,毅然遠行求法,又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三個層面,“終于立身”。

    惠能經過十八年的求道磨煉,出來弘法,安撫人心。

    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二個層面,“中于事君”。

    惠能的一生,是孝道的寫照,佛、儒兩家的思想通過孝道,完全兼容并存于《六祖壇經》,顯示唐朝時期外來的佛教與儒道等中國固有文化思想的融合,是禅為中國化佛法的特色和表現,也成為《六祖壇經》被國人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1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2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衆總在左右,乃令随衆作務。

     1佛性:覺性,成佛之可能性。

    《涅盤經》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 2和尚:以和為尚、德高望重之人,後世沿用為弟子對師父的尊稱。

     譯文 我安置好老母親後,辭别母親,不到三十天的時間,便抵達黃梅,見到了五祖弘忍大師,并向他緻禮參拜。

     五祖問我:你是哪裡人?到這裡想求些什麼? 我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遠道而來,禮拜師父,隻求作佛,别無他求。

     五祖用懷疑的口氣問我:你是嶺南人,又是一個身犯殺戮重罪的野蠻人(獦獠),還能成佛嗎? 我說:雖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區分别,佛性卻沒有南方和北方的分别。

    我這個獦獠之身雖然和大師不一樣,但是個人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别呢? 五祖還想和我繼續交談下去,但看到衆多弟子圍在左右,便吩咐我随同大家一起勞動、生活。

     賞析與點評 《大方便佛報恩經》說:“我等宿世造何惡行……為田獦魚捕。

    ”依據佛教的觀點,以狩獵為生、獵取人頭與咽食人肉為習俗的“獦獠”,罪大惡極,接近于斷絕善根的“一闡提”,他們是否仍有佛性?這關系到能不能成佛的大問題。

    所以五祖弘忍有針對性地發出疑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毫不猶豫地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即使是罪大惡極之人,包括“一闡提”,隻要遇善知識的啟發,一念向善,便能邁上成佛大道。

    這種佛性論的思想直接繼承了《楞伽經》、《涅盤經》中“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說,讓解脫的大門也向惡人敞開。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廠去。

     惠能退後院,有一行者1,差惠能破柴踏碓2。

     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堂前,令人不覺。

     1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泛指修佛道之人,專指在寺内幫忙做雜務的帶發修行者。

     2碓:發明于西漢,是去秕、脫殼的糧食加工工具。

     譯文 惠能說:我曾經問大師:弟子自心常常湧現智慧,不離自性,這就是福田。

    不知大師還有何更重要的事要我去做? 五祖說:想不到你這獦獠禀賦如此之高!你不必多說了,先到後院幹活去吧。

     我退下來到後院,有一個行者叫我劈柴、舂米,就這樣,我一連幹了八個多月。

    有一天,五祖看似不期而遇地見到我,便說:我知道你的見解很可用,恐怕遭惡人嫉妒而被加害,所以那天沒有與你深談,你明白我的用意嗎? 我回答:弟子也知道師父用心良苦,所以從來不敢到法堂請教,以免引人生疑。

     賞析與點評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趙樸初 唐代趙州從谂禅師(七七八至八九七)是一位壽星,活到一百二十歲。

    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禅。

    趙州禅師問:“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

    ”趙州禅師說:“吃茶去!”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向他問禅,趙州問他:“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趙州禅師說:“吃茶去!”這時,身邊的院主好奇地問:“怎麼來與不來的人,您都讓他們吃茶去呢?”趙州禅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