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味深長地說:“你也吃茶去!”
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是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常見之物,趙州禅師以“吃茶去”引導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事入手,學會專注,體會禅味。
趙樸初居士對此深有體會:豪飲七碗能領受茶的最高滋味,而一壺全飲則得到茶中真趣;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讀、持誦千百條高僧的悟道偈語,還不如放下一切,專心領受那茶中之禅、禅中之茶。
引申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學會專注于當下所做之事行住坐卧、搬柴運水、睡覺吃茶、一舉一動,學會“心專一境”,禅味自在其中。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隻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1之性,各作一偈2,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3,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遲滞,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4,亦得見之。
1般若: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
2偈:譯為“頌”,略似于詩的有韻唱詞,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通常四句一偈。
3衣法:在禅宗傳承中,内傳心法以印證宗門的佛心宗旨,外傳袈裟以表示傳正法之信證。
4輪刀上陣:指上陣作戰,舞刀飛轉如旋轉的車輪一般。
譯文 有一天,弘忍大師召集所有的弟子,說:我經常提醒你們,“世間的衆生在生死苦海裡沉淪,如何解脫生死,這是亟待解決的一件大事。
你們整天隻知持戒修善追求人天福報,而不知修慧,脫離生死苦海。
自己本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做功德、求福田又哪裡能救你們脫離苦海呢?”你們各自回去,運用自己的智慧觀照本心自性,各自做一首悟道偈來給我看。
如果有誰能悟得佛法大意,我就傳付衣法給他,他将成為第六代祖師。
大家趕快回去做,不得遲慢拖延!費心思考分析是沒有用的,覺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見。
這樣的人,即使在戰場上将刀揮得如輪子飛舞,也能于言下立見自性。
賞析與點評 宋代嚴羽在其著作《滄詩浪話》中以“禅喻詩”雲:“詩有别趣,非關理也。
”其意為,一首好的詩,絕不應是邏輯的論證、概念的展示。
同理,對真理的領悟,也應是當下直悟,超越邏輯。
故弘忍雲:“思量即不中用。
”若心有所悟,刀光劍影之間也能悟入真理。
衆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1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2,現為教授師3,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
餘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4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将呈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别?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1澄心:使心緒澄靜平定,集中凝慮。
2上座:指年長德高、統督寺内僧衆之長老。
3教授師:給受具足戒的僧人教授有關行住坐卧等威儀、規矩的老師。
4依止:依賴有學、有修、有德之人而安住。
譯文 衆人聽了五祖的吩咐後,退回住處議論道:我們這樣的人,沒必要花費心力來作偈。
因為即使呈了偈子給大師看,又有什麼用呢?神秀上座現在是教授師,第六代祖師之位一定是他的;我們這些人冒昧作偈,隻是白白浪費精力罷了。
大家聽了這話,都打消了作偈的念頭,都說:我們以後追随神秀禅師就行了,何必多此一舉呢? 神秀也暗自在想:大家都不作偈呈交大師,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所以我必須作偈呈送給和尚看。
如果不作偈呈交,五祖大師怎麼知道我對佛法的見地深淺呢?我作偈呈交五祖的用意,如果是為了印證我所學之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為了獲取六祖的位子,那就是一種惡行。
這和一般處心積慮地貪圖聖位的凡夫心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請和尚印證,終究不能得法。
這件事實在是教人為難!教人為難啊! 賞析與點評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神秀因多聞而擔任五祖座下的教授師,衆人因此而認定神秀理應繼承五祖衣缽。
這正是知識的力量!然而,有知識不等于有智能,知識在為神秀帶來榮耀的同時,也為他身心發展帶來沉重負擔,令他活得比常人更敏感,因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求法即善,覓祖即惡”。
神秀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拟請供奉1盧珍畫『楞伽經變相』2及『五祖血脈圖』3,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
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着,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1供奉:官名。
唐朝時,凡擅長文學、美術或其他技藝的人,得延聘于宮廷内,給事左右,封為“供奉”。
2楞伽經變相:将《楞伽經》要義繪制成圖畫。
3五祖血脈圖:據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傳法之譜繪成的圖像。
譯文 五祖大師的法堂前有三間走廊,原本是用來供奉盧珍所繪的《楞枷經變相》和《五祖血脈圖》等畫,以便流傳後世,受人供養。
神秀作好偈以後,好幾次想呈送給五祖,一走到大堂前,就緊張得心中恍惚,全身流汗,猶豫不決。
就這樣前後經過了四天,十三次想呈送自己所作的悟道偈,但始終沒有勇氣交上去。
神秀心中就想:不如把所作的偈寫到法堂前走廊上,等五祖偶然看到,如果他稱贊這個偈好,我就出來向五祖大師緻敬行禮,說明這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說不好,那隻能怪自己白白在山中修行這麼多年,空受衆人恭敬禮拜,還修什麼道呢? 賞析與點評 據說愛因斯坦被帶到他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辦公室的那天,管理人員問他需要什麼,愛因斯坦回答說:“我看,一張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鋼筆就行了。
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
” “為什麼要大的?”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
” 學富五車的神秀,始終無法将對名利之心的執着扔進垃圾箱,患得患失令他心神不甯,在境界上早已輸給“心無一物”的惠能了。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
秀複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
聖意難測。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五更。
譯文 于是,就在當天夜裡三更時分,神秀不讓别人知道,悄悄地走出房門,自己掌燈,将作好的悟道詩寫在南廊的牆壁上,以展示他對佛法的見解。
偈頌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寫完,便回到自己的房中,全寺上下都不知道這件事。
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到偈後,如果心生歡喜,就說明我與佛法有緣;如果不好,自然是我自心仍迷,前世罪業太過深重,所以不該得法。
五祖的聖意實在是難以揣測啊! 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折騰到五更時分。
賞析與點評 常為菩提樹澆水、施肥、修除旁枝,它才能茁壯成長;我們的身、口如同菩提樹,應常以“持戒”來修正我們的一言一行,使之合于規範。
同樣,我們的心原本如同明鏡台一樣明亮,應以“修定”來清除我們靈魂深處的私心、雜念等塵埃,保持本性的清淨。
神秀修道方法的要點是“時時勤拂拭”,主張修行要循序漸進。
這種漸悟式的修行方式,對普通根基的修道人十分适合。
然而,神秀将身、心比作菩提樹與明鏡台,塵埃比作煩惱,字裡行間流露出他仍在有分别的心境上下工夫,于惠能“無住生心”的頓悟法門仍有一段距離,因而失去繼承五祖衣缽的資格。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
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
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譯文 其實,五祖早已知道神秀還未真正入道,尚未見到自性。
天亮後,五祖請來供奉盧珍,到南邊廊下,準備請他繪制壁畫,猛地看到神秀書寫的這個偈頌,便對盧珍說:供奉!不用再畫了,勞駕你遠道而來。
佛經上說:“凡是一切有形體相狀的東西都是虛幻不真實的。
”就留下這首偈,讓人們念誦持奉。
如果有人依照這個偈頌去修行,可以避免堕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依照這個偈的道理去修行,也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于是五祖告訴弟子們,應當對偈焚香恭敬禮拜,大家隻管念誦這首偈頌,就可以見到自性。
弟子們依照五祖大師的話去念誦這個偈,都贊歎說:很好! 賞析與點評 木馬等病毒入侵計算機後,輕則丢失文件,重則使計算機無法正常運轉;同理,貪、嗔、癡等心靈的病毒入侵人心後,使人産生種種不清淨的雜念、妄想,嚴重影響生命的軌迹。
修行如同開啟計算機的殺毒軟件,以戒去除不如法的行為,以定去除心中的妄念,引發智慧,走上成佛大道。
這是神秀修法的精髓。
所以五祖弘忍說,“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然而,這種修行仍處于有煩惱可斷、有佛果可成的有相階段。
依據《金剛經》,煩惱與佛果等世間名相皆是虛幻不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悟此理,才能明心見性。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
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内。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1;于一切時中2,念念3自見萬法無滞,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薩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将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1不生不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作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作滅。
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
2于一切時中: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時間,泛指從無始以來相續無窮的時間。
3念念:刹那,極其短暫之時間。
譯文 五祖當天夜裡三更時分把神秀叫進法堂,問道:那首偈頌是你寫的嗎? 神秀回答道:确實是弟子所作,不敢奢望求取第六代祖師的位置,隻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點智慧? 五祖說:你作的這個偈子,還沒有見到自性,隻是門外漢一個,還沒有登堂入室。
依照這樣的見解,
茶是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常見之物,趙州禅師以“吃茶去”引導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事入手,學會專注,體會禅味。
趙樸初居士對此深有體會:豪飲七碗能領受茶的最高滋味,而一壺全飲則得到茶中真趣;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讀、持誦千百條高僧的悟道偈語,還不如放下一切,專心領受那茶中之禅、禅中之茶。
引申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學會專注于當下所做之事行住坐卧、搬柴運水、睡覺吃茶、一舉一動,學會“心專一境”,禅味自在其中。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隻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1之性,各作一偈2,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3,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遲滞,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4,亦得見之。
1般若: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
2偈:譯為“頌”,略似于詩的有韻唱詞,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通常四句一偈。
3衣法:在禅宗傳承中,内傳心法以印證宗門的佛心宗旨,外傳袈裟以表示傳正法之信證。
4輪刀上陣:指上陣作戰,舞刀飛轉如旋轉的車輪一般。
譯文 有一天,弘忍大師召集所有的弟子,說:我經常提醒你們,“世間的衆生在生死苦海裡沉淪,如何解脫生死,這是亟待解決的一件大事。
你們整天隻知持戒修善追求人天福報,而不知修慧,脫離生死苦海。
自己本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做功德、求福田又哪裡能救你們脫離苦海呢?”你們各自回去,運用自己的智慧觀照本心自性,各自做一首悟道偈來給我看。
如果有誰能悟得佛法大意,我就傳付衣法給他,他将成為第六代祖師。
大家趕快回去做,不得遲慢拖延!費心思考分析是沒有用的,覺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見。
這樣的人,即使在戰場上将刀揮得如輪子飛舞,也能于言下立見自性。
賞析與點評 宋代嚴羽在其著作《滄詩浪話》中以“禅喻詩”雲:“詩有别趣,非關理也。
”其意為,一首好的詩,絕不應是邏輯的論證、概念的展示。
同理,對真理的領悟,也應是當下直悟,超越邏輯。
故弘忍雲:“思量即不中用。
”若心有所悟,刀光劍影之間也能悟入真理。
衆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1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2,現為教授師3,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
餘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4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将呈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别?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1澄心:使心緒澄靜平定,集中凝慮。
2上座:指年長德高、統督寺内僧衆之長老。
3教授師:給受具足戒的僧人教授有關行住坐卧等威儀、規矩的老師。
4依止:依賴有學、有修、有德之人而安住。
譯文 衆人聽了五祖的吩咐後,退回住處議論道:我們這樣的人,沒必要花費心力來作偈。
因為即使呈了偈子給大師看,又有什麼用呢?神秀上座現在是教授師,第六代祖師之位一定是他的;我們這些人冒昧作偈,隻是白白浪費精力罷了。
大家聽了這話,都打消了作偈的念頭,都說:我們以後追随神秀禅師就行了,何必多此一舉呢? 神秀也暗自在想:大家都不作偈呈交大師,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所以我必須作偈呈送給和尚看。
如果不作偈呈交,五祖大師怎麼知道我對佛法的見地深淺呢?我作偈呈交五祖的用意,如果是為了印證我所學之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為了獲取六祖的位子,那就是一種惡行。
這和一般處心積慮地貪圖聖位的凡夫心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請和尚印證,終究不能得法。
這件事實在是教人為難!教人為難啊! 賞析與點評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神秀因多聞而擔任五祖座下的教授師,衆人因此而認定神秀理應繼承五祖衣缽。
這正是知識的力量!然而,有知識不等于有智能,知識在為神秀帶來榮耀的同時,也為他身心發展帶來沉重負擔,令他活得比常人更敏感,因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求法即善,覓祖即惡”。
神秀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拟請供奉1盧珍畫『楞伽經變相』2及『五祖血脈圖』3,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
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着,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1供奉:官名。
唐朝時,凡擅長文學、美術或其他技藝的人,得延聘于宮廷内,給事左右,封為“供奉”。
2楞伽經變相:将《楞伽經》要義繪制成圖畫。
3五祖血脈圖:據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傳法之譜繪成的圖像。
譯文 五祖大師的法堂前有三間走廊,原本是用來供奉盧珍所繪的《楞枷經變相》和《五祖血脈圖》等畫,以便流傳後世,受人供養。
神秀作好偈以後,好幾次想呈送給五祖,一走到大堂前,就緊張得心中恍惚,全身流汗,猶豫不決。
就這樣前後經過了四天,十三次想呈送自己所作的悟道偈,但始終沒有勇氣交上去。
神秀心中就想:不如把所作的偈寫到法堂前走廊上,等五祖偶然看到,如果他稱贊這個偈好,我就出來向五祖大師緻敬行禮,說明這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說不好,那隻能怪自己白白在山中修行這麼多年,空受衆人恭敬禮拜,還修什麼道呢? 賞析與點評 據說愛因斯坦被帶到他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辦公室的那天,管理人員問他需要什麼,愛因斯坦回答說:“我看,一張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鋼筆就行了。
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
” “為什麼要大的?”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
” 學富五車的神秀,始終無法将對名利之心的執着扔進垃圾箱,患得患失令他心神不甯,在境界上早已輸給“心無一物”的惠能了。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
秀複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
聖意難測。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五更。
譯文 于是,就在當天夜裡三更時分,神秀不讓别人知道,悄悄地走出房門,自己掌燈,将作好的悟道詩寫在南廊的牆壁上,以展示他對佛法的見解。
偈頌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寫完,便回到自己的房中,全寺上下都不知道這件事。
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到偈後,如果心生歡喜,就說明我與佛法有緣;如果不好,自然是我自心仍迷,前世罪業太過深重,所以不該得法。
五祖的聖意實在是難以揣測啊! 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折騰到五更時分。
賞析與點評 常為菩提樹澆水、施肥、修除旁枝,它才能茁壯成長;我們的身、口如同菩提樹,應常以“持戒”來修正我們的一言一行,使之合于規範。
同樣,我們的心原本如同明鏡台一樣明亮,應以“修定”來清除我們靈魂深處的私心、雜念等塵埃,保持本性的清淨。
神秀修道方法的要點是“時時勤拂拭”,主張修行要循序漸進。
這種漸悟式的修行方式,對普通根基的修道人十分适合。
然而,神秀将身、心比作菩提樹與明鏡台,塵埃比作煩惱,字裡行間流露出他仍在有分别的心境上下工夫,于惠能“無住生心”的頓悟法門仍有一段距離,因而失去繼承五祖衣缽的資格。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
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
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譯文 其實,五祖早已知道神秀還未真正入道,尚未見到自性。
天亮後,五祖請來供奉盧珍,到南邊廊下,準備請他繪制壁畫,猛地看到神秀書寫的這個偈頌,便對盧珍說:供奉!不用再畫了,勞駕你遠道而來。
佛經上說:“凡是一切有形體相狀的東西都是虛幻不真實的。
”就留下這首偈,讓人們念誦持奉。
如果有人依照這個偈頌去修行,可以避免堕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依照這個偈的道理去修行,也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于是五祖告訴弟子們,應當對偈焚香恭敬禮拜,大家隻管念誦這首偈頌,就可以見到自性。
弟子們依照五祖大師的話去念誦這個偈,都贊歎說:很好! 賞析與點評 木馬等病毒入侵計算機後,輕則丢失文件,重則使計算機無法正常運轉;同理,貪、嗔、癡等心靈的病毒入侵人心後,使人産生種種不清淨的雜念、妄想,嚴重影響生命的軌迹。
修行如同開啟計算機的殺毒軟件,以戒去除不如法的行為,以定去除心中的妄念,引發智慧,走上成佛大道。
這是神秀修法的精髓。
所以五祖弘忍說,“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然而,這種修行仍處于有煩惱可斷、有佛果可成的有相階段。
依據《金剛經》,煩惱與佛果等世間名相皆是虛幻不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悟此理,才能明心見性。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
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内。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1;于一切時中2,念念3自見萬法無滞,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薩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将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1不生不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作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作滅。
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
2于一切時中: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時間,泛指從無始以來相續無窮的時間。
3念念:刹那,極其短暫之時間。
譯文 五祖當天夜裡三更時分把神秀叫進法堂,問道:那首偈頌是你寫的嗎? 神秀回答道:确實是弟子所作,不敢奢望求取第六代祖師的位置,隻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點智慧? 五祖說:你作的這個偈子,還沒有見到自性,隻是門外漢一個,還沒有登堂入室。
依照這樣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