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關燈
要想獲得至高無上的覺悟,是不可能的。

    所謂無上的覺悟,是必須當下識心見性,見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于任何時候,念念都能見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了知一切事物現象相互融通無礙,隻要能認識真如自性(一真),自然一切法皆真實不虛,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動而無生無滅(一切真)。

    這如如不動之心,就是離絕人我、法我二執而顯現的真實性。

    如果有了這樣的見解,就是體證無上覺悟的本性。

    你且回去思考一兩天,再作一偈送來給我看,如果你的偈能入得門來,我就将衣缽傳給你。

     神秀向五祖行禮後退出來。

    又過了幾天,神秀仍然作不出新的悟道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在夢中一般,行住坐卧都悶悶不樂。

     賞析與點評 神秀在其悟道偈中認為,持戒可以清淨我們的身體,使之如菩提樹一般健康成長;修定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如同時時刻刻清除落在明鏡上的灰塵,不受污染,而得明心見性。

    很顯然,神秀的偈頌仍處于随因緣變化而有所得的層次,與畢竟空中無一法可得的層次仍有一段距離。

    五祖弘忍因而有如下評論: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内。

     複兩日,有一童子1,于碓坊過,唱誦其偈。

    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

    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

    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

    上人2!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偈前禮拜。

     1童子:對寺院中尚未正式出家少年的稱呼。

     2上人:智德兼備之人,此處是惠能對童子的尊稱。

     譯文 又過了兩天,有一個童子,從舂米的房間前經過,口中唱誦着神秀所作的偈。

    我一聽就知道,這首偈還沒有見到本心自性。

    雖然我不曾正式蒙受點化指導,但心中早已領悟到佛法大意。

    就問童子:你念的是什麼偈啊? 童子說:你這獦獠有所不知。

    五祖弘忍大師說:“脫離生死苦海是亟待解決的人生大事。

    ”大師要傳授衣缽和教法,所以命弟子們各寫一偈呈給他看,誰悟得佛法大意,就傳衣缽給他,讓他成為第六代祖師。

    神秀上座在南廊牆壁上,寫了這首無相偈,弘忍大師教弟子們都念誦這首偈,并說:“依照這首偈修行,可以避免堕入惡道;依照這首偈修行,可得大受益。

    ” 我說:我也要念誦這首偈,為來生結緣。

    上人!我在這裡踏碓舂米,已經八個月了,從來沒有走到堂前,希望上人能帶領我到偈前去禮敬膜拜。

     童子引偈前禮拜。

    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别駕3,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駕為書。

     别駕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

     惠能向别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4。

    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3别駕:官名,漢代設立,為州刺史的佐史。

    因随從州官出巡轄境時,别乘驿車随行而得名。

     4沒意智:愚鈍、沒有智慧。

     譯文 童子便帶我到偈前去禮拜。

    我說: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我讀一遍。

     當時,有位叫張日用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别駕在場,便高聲誦讀了神秀的偈。

    我聽了以後便說:本人也有個偈子,麻煩你代為書寫一下。

     張别駕說:你也要作偈子?真是稀罕事呀! 我對張别駕說:想要參習無上的菩提覺道,就不能輕視初學佛法的人。

    下下等的人也會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也會有愚鈍沒智慧的。

    如果輕視别人,就犯下了不可估量的罪過。

     賞析與點評 一位黑人父親帶兒子去參觀梵高故居,在看過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兒子問父親:“梵高不是位百萬富翁嗎?”父親答:“梵高是位連妻子都沒有娶上的窮人。

    ”第二年,這位父親帶兒子去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兒子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裡嗎?”父親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出生在這棟閣樓裡。

    ” 兩位貧困的天才深深地啟發了這位社會地位低下的黑人小孩。

    二十年後,他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榮獲普利策新聞獎的黑人記者。

    他就是伊爾·布拉格。

    由此觀之,地位卑微的人可能有過人的智慧,而地位高貴的人也會有迷失心智的時候。

    惠能沒文化,不識字,出家時是一位砍柴的樵夫,到黃梅後整天砍柴舂米。

    就是這樣一位地位最為“卑微的下下人”,其智慧卻遠遠勝過兩京法主、“三帝門師”的神秀,而成為禅宗六祖,值得人深思! 六祖舂米圖 别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

    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衆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衆以為然。

     譯文 張别駕便說:你就說你的偈吧,我為你寫。

    你如果得了法,一定要先來度我,請千萬别忘了。

    我的偈頌是這樣說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張别駕把這首偈寫完以後,五祖門下的弟子無不贊歎驚訝,相互議論說:真是奇迹啊,實在不能單憑相貌來看人哩!為何沒過多久,他竟然成就了肉身菩薩? 五祖看到大家這樣大驚小怪,唯恐有人要起心加害我,于是就用鞋子擦掉了這首偈語,說:這首偈也沒有見得本心! 大家信以為真。

     賞析與點評 達摩在嵩山面壁期間,慧可前來求法,他在雪地裡苦候到天明,并且以斷臂的方式表達赤誠之心。

    達摩祖師知其意志堅定,便問:“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慧可答道:“我心不安,乞師與安。

    ”達摩反問:“你的心在何處?拿來吧,我替你安。

    ”慧可找了半天也拿不出自己的心,正在為難之際,達摩意味深長地說:“不用找了,我已替你安好了。

    ”慧可豁然大悟:無論妄心、淨心、真心,皆緣生緣滅,無心可得,自然無心可安。

    這不安而安,正是最上乘的安心之法。

     惠能悟道偈中的“本無樹”與“亦非台”也道出同樣的道理:現象世界中的萬物,皆緣生緣滅,瞬息萬變,空無自性,“本來無一物”,從哪裡能找到一個固定不變的塵埃供人們去“時時拂拭”呢?!隻要覺悟到這一點,便可立地成佛。

    這就是惠能的頓悟法門,為中國禅宗從理論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條超塵脫俗的快捷方式。

     次日,祖潛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乃問曰:米熟也未1?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2。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1米熟也未:以舂米為喻,詢問惠能悟道了沒有。

     2猶欠篩在:以篩子篩米為喻,惠能暗示自己思慮早已成熟,就差五祖弘忍點化開示或驗證肯定。

     譯文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看見我腰上綁着石頭正在費力地舂米,深有感觸地說:求道的人,為了正法忘卻身軀,正是應當這樣! 于是問我說:米熟了沒有? 我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篩子篩一下了! 五祖用錫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而後離開,我當下領會五祖的心意,于是在當天晚上三更時分,來到了五祖的丈室。

     五祖用袈裟把門窗遮圍起來,不讓别人看見,然後親自為我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我當下大悟,明白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道理。

     賞析與點評 六祖惠能一生有三次悟的經曆:第一次是他初聞《金剛經》心有所悟,第二次是初見弘忍大師時“獦獠是否有佛性”的一番對話,上段經文則是第三次悟道,聽五祖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

    惠能三次悟道的核心内容是同一個,悟緣起性之理,了知諸法無定相,這是萬法(包括人本身)的本性,悟此實相無相之理,便是開悟。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譯文 我于是禀告五祖說:原來自性本來就是如此清淨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沒有生滅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沒有動搖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能生出萬法的呀! 賞析與點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 樹有根,水有源。

    隻要清淨的水不斷從源頭流出來,那麼,塘水就會清澈見底,映照萬物。

    我們的真如自性心海如同塘水一樣,本來就是清淨的。

    然而,當我們接觸身外之物時,心被染污,貪嗔癡等煩惱由此而生,産生種種分别,“創造”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假有實無的現象世界來,心便成了污染之源;悟道如同清淨的活水之源,源源不斷地流進我們的心田,産生種種善法,因此說“自性能生萬法”。

    每一個人都有覺悟萬物空無自性的潛能,使自己的心得到淨化。

    這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之含義。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1、天人師、佛。

     1丈夫:原為成年男子的統稱,此處特指調禦丈夫,佛十大名号之一,意為佛能調禦一切可度之人。

     譯文 五祖知道我已悟得自性,便對我說: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心,即使學習再多的佛法也沒有益處;如果能認識自己的本來心,見到自己的本來自性,即可稱為調禦丈夫、天人師、佛。

     賞析與點評 印度有一家電影院,常有戴帽子的女人去看電影。

    帽子擋住了後面觀衆的視線,招來不少抱怨,但是如果直接禁止戴帽子的女人入電影院,會惹來另外的麻煩。

    後來,電影院經理想出一個妙招。

    第二天,影片放映之前,銀幕上映出一則通告:本院為了照顧衰老有病的女客,可允許她們照常戴帽子,在放映電影時不必摘下。

    通告一出,所有女客都摘下了帽子。

     原來,這個經理利用了一些女人怕别人說她們衰老有病的心理,讓她們在看電影時自願摘掉帽子。

    這說明,一念之間的思維,決定一個人的行動,進而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這就是心念的力量!而心念可分為“妄念”與“正念”兩種:妄念令人起感造業而成凡人,正念使人悟入般若空性,見性成佛。

    凡、聖全在一念間。

    覺悟萬物空無自性的本覺之心(正念),人人皆有,一旦啟動,便走上覺悟解脫大道,直成佛。

    對“本心”的認識,成為惠能頓悟解脫法門的理論基點,“不識自心,學法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