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九

關燈
不除盡三惑,縱使得到神通,那都隻是世間的有為功用。

    惑禮的三業習氣不滅除,就會落入魔道之中。

    雖然想除妄惑,然而隻是加倍虛僞惑妄。

    如來說那些之所以成為可憐可悲的人,是由自己的妄惑所造成的,并不是菩提的過失。

    像這樣說法,才叫做真正的說法,如果沒有這樣說,則是魔道的說法。

    此時,如來就要起身離座,從師子座前拉過七寶幾椅,然後回過身來,再斜倚在幾傍。

    如來告訴大衆和阿難說:你們這些有學、緣覺、聲聞們,今天你們回心趨向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天巳經對你們說了真正的修行之道。

    你們還沒有認識到,在行持正等正覺正持三摩提的過程中,毗婆舍那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魔事和魔境顯現于前時,你們若不能識破,或者洗心修道不正,就難免會落入邪見。

    當陰魔、天魔、鬼神、魑魅來和你打交道時,你心中不明白,便會認賊為子,并從中得到少許的功夫卻自滿自足了。

    比如說,有一位在四禅中的無聞比丘,狂妄地聲言自己證到聖果,結果在天報完畢的時候,隻落得一付衰朽的樣子。

    诽謗阿羅漢的,身後就會遭到堕入阿鼻地獄的報應。

    你們應當認真地聽,我今天就來為你們仔仔細細地分辨别認識各種魔道。

     阿難起身,同法會中的衆有學者們,歡歡喜喜地向佛頂禮,傾聽佛的慈誨。

     佛告訴阿難和大衆說,你們應當知道,充滿煩惱的世界中的十二類生命,本來的心體是離妄念而靈明虛廓的,這圓融靈明的心體與十方的佛并沒有差别。

    由于你心生妄想,迷失在理障中,癡迷愛戀便由此發生了,這癡迷遍處發生,因此就相對而有空性生發出來。

    以空性化解迷癡不曾有所停息,便有有為世界的生發,因此,那十方如微塵一樣多的國土中都不是本來清淨的,都是因為妄見亂想才得以安住滞留下來。

    你們應當知道,虛空界是從你的心體中生出來的,就像一片雲點綴在空廓的太清裡一樣,更何況衆多世界也是在虛空界中的呢?你們這些人中隻一人發露真心而歸自元本的心體,那麽這十方空界都會全部消散殒滅。

    為什麽說在這虛空之中,所有的國土均沒有振裂破碎呢?由于你們這些人修習禅定,即在修飾着三摩地,十方的菩薩以及衆多無漏大阿羅漢,已修得心體精微通闊無礙,所以能居處于湛然寂滅之中。

    一切魔王以及鬼神、凡夫,見到他們的宮殿房屋,無端地崩塌裂壞,大地震動,水陸飛騰,無不驚心攝魄。

    凡夫俗子昏昧而不能覺察到這種變化。

    那些沒有獲得除漏盡通而已獲足了五種神通的人,還挂念着塵世的操勞,又怎麽能夠讓你去摧毀他們的處所呢?因此,那些鬼神以及各種天魔、魍魉、妖精,乘你們在修行的時候,全都來擾亂你。

    然而那種種魔邪氣勢強盛,但是隻要在那些塵世的煩勞中于心中生出妙覺,那麽,種種的魔對你的擾煩就如同用風去吹光,以刀去斷水一樣,絲毫不能觸動你。

    你就像沸滾的熱水,而它就像堅冰,當熱氣漸漸鄰近冰時,很快便使它消殒了,這些魔不過徒具神力而已。

    但是,這外來的魔是否能破壞擾亂你,這全由你心中的五陰主人來決定。

    如果主人迷惑,那麽這外來的魔便會得其方便。

    所以當處在禅那中時,保持着覺悟不惑,那麽,那些魔事便拿你無可奈何了。

    五陰消散,進入明覺中,那種種的邪魔全都隻能藏在幽暗中。

    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黑暗挨近光明自然便會消殒。

    因此,當你明覺時,那些幽暗中的魔怎麽敢來滞留擾亂你的禅定呢?如果不明悟,而是被五陰煩亂所迷的話,那麽,你阿難必然成為魔的弟子,最後成為魔人。

    像摩登伽女這樣特别少見的兇劣法術,她隻是用邪咒讓你破壞佛的律儀。

    但于佛律的八萬四千行儀中,隻毀了一戒,所以,由于你的心體清淨的緣故,因此還沒有淪溺。

    但這還是破壞了你的寶覺完全的身,就如像宰相大臣的家,忽然遭到抄家沒收,宛轉成為一可憐的零落者無處哀救一樣。

     阿難,應當知道,你坐在道場修行,就要消除脫落各種念頭,這些念頭如果消落盡了,那麽各種脫塵出世的意念便會精爽妙明,心體便能動靜不變,記憶和忘懷如一不二,在你處于這種狀态而進入正等正覺正持三摩提時,就好似眼睛清明的人處在大幽暗中,雖然心性精明妙淨,然而心體還未能發映光明,這就叫做色陰境地。

    如果眼睛明朗,所見十方朗然洞開而沒有一絲幽暗,這叫做色陰盡境地。

    到此地步的人就能超越劫時的濁暗阻滞。

    關照這人這種情形的根由,其實仍是其固執妄念所造成的。

     阿難,這時應當在這境地中進一步精砺其志,采究妙明本性。

    當四大編織之身軀不再是羁絆,此刻身體便可以越出障礙,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

    不過這境地也隻是一種功夫,并且是暫時獲得,并非是證得聖境。

    此刻如果心裡不作已成佛成聖的想法,那麽這種境界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心裡誤以為這就是成聖了,那麽立即就會遭遇種種邪魔。

    阿難,這時再用心去精研妙明本心,使其體内清澈,這時這個人忽然從自己的身體内掏出蛲蟲蛔蟲,但身體卻宛然完好,沒有任何傷毀,這叫做精明流溢形體。

    不過這仍然隻是暫時獲得的精妙功行,并非是證得了聖境,心裡不作成聖的想法,這種境界就是善境界。

    如果認為這就是成聖了,那麽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

    如用此心内外精研,這時魂魄、意志、精神,除了自己色身種種障礙,其餘的都能相互涉入互為賓主,這時忽然能從虛空中聽到說法的聲音,或聽到十方一同發出深密的義理,這叫做精魄遞相離合。

    但此時成就的善種,不過是暫時獲得的,并非證得了聖境。

    如果這時心中不作已成聖的想法,那麽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誤解為成就了聖境,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

    又将這心淨濾澄明,從内中發出光明,十方世界到處呈現出閻浮檀色。

    一切衆生種類都化為如來,這時忽然觀見毗盧遮那佛高踞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圍繞着,百億的國土和蓮花同時呈現于前,這叫做心魂靈悟所染。

    但這心光朗照各種世界的境界是暫時獲得的,并非證得了聖境。

    如果此刻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解成聖,那麽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

    又将此心進一步精研妙明,不停地觀察自心,抑制,降伏,超越種種雜念,這時忽然見十方虛空成為七寶顔色或百寶顔色,這些顔色同時布滿虛空但又不相互混淆,而是純淨地顯現着青黃赤白各各分明的色彩,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

    這也是暫時獲得的境地,并非是證得聖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誤解為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的邪魔。

    又用這心反複去究竟澄澈,使心體之光的精純不亂,這時忽然在夜半時分于黑暗的室内觀見種種的物相,不亞于白天看見的物相,而暗室裡的物也沒有除滅,這叫做心細密澄其見。

    這種洞幽察微的洞察力乃是暫時獲得的境地,并非是證得了聖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解為是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的邪魔。

    又運用這心體,使其圓融化入虛空,四體忽然就會如同草木一樣,人燒刀砍而沒有任何知覺,大火不能燒壞,即使用刀來割其肉體,也如同削木一樣,這叫做塵并。

    這種排棄地、水、火、風四大性而直入純淨空無的境地,乃是暫時獲得的,并非是證得了聖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誤解為這是成聖,那麽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

    又用心去成就清淨,當這清淨心到了極至之時,忽然觀見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成了佛國,其中俱足了七寶,光明遍布在這佛土,又觀見到恒河沙一樣多的各種佛如來遍在虛空界中,虛空界中到處是華麗的樓台殿宇。

    向下可觀見到地獄,向上可觀見到天宮,所觀見之處毫無障礙,這叫做欣厭。

    這是凝想深入時久而從心體中化成的境地,并非是證得了聖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聖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誤為成聖,立即便會遭遇種種邪魔。

    又用這心研究深遠,忽然于中夜遙遙觀見到遠方的市井街道,或者聽到自己親族眷屬的話語,這叫做迫心。

    這是心體究遠逼極而飛出,因此有此隔物遙視觀見的境地,并非是證得了聖境。

    如果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