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九

關燈
阿難,世間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中,有些人不憑借禅那,也沒有大智慧,但是卻能夠做到執守身心而不去行淫欲,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中沒有任何的雜思亂想,不去沾染一切愛欲,不留戀欲界,那麽這種人的應念報身就是梵侶。

    像這一類的人,名叫梵衆天。

    有些人将各種欲望積習除掉,離棄欲界,本心已經顯現,并且對于各種戒律都樂意去随順持守,那麽,這種人在業果應報的時候便能夠行使梵德,像這一類的人名叫梵輔天。

    有些修行人身體和心靈皆妙明圓滿,言行舉止威儀俱全,身心清淨嚴守禁戒,并且時時明心參悟,那麽,這種人在業報應念時,能統領梵衆而成為大梵王,像這一類人名叫大梵天。

    阿難,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苦惱是沒法逼迫他們的。

    他們雖然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覺三摩地,但是在他們的清淨心中,各種煩惱都不能有所擾動。

    這就叫做初禅。

     阿難,其次,有些修心者在梵天統領攝收梵人,圓滿成就了梵行,澄明之心寂然不動,于寂靜中湛然生出光明,像這一類的人名叫少光天,光明與光明相互燃照,光耀無邊無盡,映照着十方世界遍體成為晶瑩的琉璃世界,像這一類的人名叫無量光天。

    吸收執持圓融的智慧,成就了圓融本體,自然生發出清淨教體,并且能應用無盡,像這一類人名叫光音天。

    阿難,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懮慮煩惱皆不能逼迫他們。

    雖然他們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覺正持三摩地,但是他們清淨的心中,已經制伏了粗顯的煩惱,這叫做二禅。

     阿難,有這樣的天人,他們頭頂的圓光成為聲音,透過聲音顯露出奇妙的智慧,發揚為精湛的行為,通達寂滅之樂,這一類人名叫少淨天。

    清淨和虛空顯現于前,并能将這空淨引發緻無際境地,在無際的空淨之中擭得身心的輕松安祥,成就了寂滅樂境,這一類人名叫無量淨天。

    世界和身心一切都圓融清淨,清淨德行成就圓滿,種種清淨妙景皆現示面前,歸于寂滅樂境,這一類人名叫遍淨天。

    阿難,這三等上流之人,具有大随順心,身心安穩,獲得了無量的快樂。

    雖然他們并不是修行獲得真正的正等正覺正持三摩地,但是他們安穩的心中充溢着無量的歡喜,這就叫做三禅。

     阿難,又有這樣的天人,他們的身心并不受煩惱的逼迫,其苦因已經除盡,但又不住在喜樂之中,因為久住在苦和樂之中必然會生敗壞,因此他們将苦樂二心同時都舍棄了,種種粗重的煩惱也相随而滅,從而生出清淨的福性,像這一類人名叫福生天。

    舍棄了苦樂的心圓融無礙,能夠妙解清淨,在無遮的福性中,獲得奇妙的随順心,能夠窮盡未來的邊界,像這一類人名叫福愛天。

    阿難,從這些天中來看,又有兩種不同的道路。

    如果在他們最先發心之時,追求的即是無量的清淨光輝和圓滿光明的福德,并且通過修行證得了這種境界并住在其中,那麽,像這一類的人名叫廣果天。

    如果在他們最先發心之時,即是厭棄苦和樂,經過相續不斷地精進研究,終于完全窮究了這種舍心之道,從而使身體和心靈同時得到寂滅,心慮像死灰一樣凝息,經曆五百劫,這種人既然是以厭棄生滅為修行的因地,因此不能發明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此則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像這一類的人名叫無想天。

    阿難,這四等上流之人,世間一切種種苦樂境界都不能動搖他們。

    雖然他們修持的不是無為真不動地,但于心中還是有所得,并且其功夫的運用臻于純熟,這就叫做四禅。

     阿難,這當中還有五還天。

    對于在下界中帶來的九種煩惱習氣,同時都滅盡了,苦與樂也雙雙消亡,在下界居住時無所選擇而居,由于具有苦樂皆舍的這種舍心,因此在分别不同的衆生中,都能安立居處。

    阿難,苦樂二心都滅除了,争鬥之心自然不交加于他,像這一類的人名叫無煩天。

    他像箭弩一樣的獨往獨行,探究交往無煩惱的境地,這一類人名叫無熱天。

    十方世界對他來說都妙現出圓融澄明的境相,而沒有一切塵相沉垢,像這一類人名叫善見天。

    精妙的觀見現于眼前,陶鑄成無礙的見解,像這一類人名叫善現天。

    究竟各種各樣的道理,窮究色性的本性,而進入了無邊際的境界,像這一類人名叫色究竟天。

     阿難,這五種不還天和那些四禅以及四位天王,他們各各能承領佛旨,但相互間卻不能有所知見。

    如今世間的深山曠野之中以及神聖的道場所在地,都是阿羅漢所住持,因此世間的粗俗之人是見不到他們的。

     阿難,前面說的那十八種天人,他們是獨往獨行而沒有交往的,但是他們還沒有脫盡自身形質之牽累。

    從這些天人到前面所叙種種,名叫色界。

    另外,阿難,從這個有頂的色界邊際中,其間又有兩種不同的道路。

    如果能于自己的舍心中發明出智慧,當智慧圓通之時,便出離塵界的牽累,成就阿羅漢果位,而進入菩薩大乘,像這一類人名叫回心大阿羅漢。

    如果在自己的舍心中完成了舍厭苦樂的成就,覺察到自己的身體仍是障礙,然後消除障礙而入于空澄的這一類人名叫空處。

    各種的障礙業已消除,在無礙無滅中隻留着阿賴耶識,而于末那識隻存有微細的滞礙,這一類人名叫識處。

    空和色都汲有了,識心也跟着消滅了,十方世界寂然無有,無有微細阻礙,像這一類人名叫無所有處。

    識性絲毫不動搖,于寂滅之中能窮盡種種探究,在無盡之中發明宣揚本性,好像存有又不存有,好像有盡又沒有盡,像這一類人名叫非想非非想處。

    這些欲窮究空而又沒有究盡空理,從而在不還天聖道中不能前進者,像這一類人名叫不回心鈍阿羅漢。

    如果從無想各種外道天中,窮處于空無而不知回歸,迷惑于有漏智慧,便會重入于輪轉之中。

     阿難,這衆多的天上各種各樣的天人,是下界凡夫俗子所種業果的報應酬答,當酬答完時他們仍都要進入輪回之中的。

    那天人中的天王即是菩薩,他們遊于正等正覺正持三摩地中,并且逐漸增進自己的修行,進而回向聖佛所修行的道路。

    阿難,這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顯現于前,業果之色塵也已滅盡,從這裡到終結名叫無色界。

    這都是沒有了然妙覺明心的人,積累的妄惑而發生的,妄惑有三界,在此中間不同的妄惑随造業沉溺于地獄、餓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羅七種惡趣之中,補特伽羅跟從着這類。

    再次,阿難,這三界中又有四種阿修羅類,如果在鬼道中,由護持法力,乘着神通而入于空,這類阿修羅從卵而生,攝入鬼趣。

    如果在天人中,因降除功德而遭了貶損,他們所選擇居住的地方,鄰近日月。

    這類阿修羅從胎而生出,被攝入人趣之中。

    有阿修羅王,執持在世界之中,力量深遂無所畏懼,能夠與梵王以及天帝釋,四天争權奪力,這類阿修羅,因變化而生有,被攝入天趣之中。

    阿難,另外有一些下劣的阿修羅,生在大海中心漩渦處,早晨遊于虛空之中,晚上歸回水穴,這類阿修羅因濕氣而生有,被攝入畜生之趣之中。

     阿難,這些地獄、餓鬼、畜生、人,以及神仙,天與修羅,精深研究這七種惡趣,原來是昏沉中的各種有為相,皆由妄惑迷想而生,跟從妄惑迷想而随業造作。

    對于妙明圓融的無為本心來說,這都如同空花一樣的東西,根本沒有着落之處。

    但是,一旦虛惑妄想,便看不到這種根本的道理了。

     阿難,這等衆生因為不識自己的本心而遭到這樣的輪回,經過無量的劫時,還得不到真正的清淨,這都是由于随順殺盜淫而引來的,與此相反的三種則又出生于無殺盜淫。

    有殺盜淫的名叫鬼趣,無殺盜淫的名叫天趣。

    這有和無相互影響,從而生發起他們的輪回流轉之性。

    如果能得到圓湛生發三摩提的人,則妙性常寂,有和無二種都沒有了,連有無皆無也滅盡了。

    如果連不殺不盜不淫都沒有了,又如何說會有随順殺盜淫的事呢? 阿難,不斷除身、口、意三業的惑亂,各自都有各自的私,因為各人的自私同衆人的自私有共同之處也有分别之處,并沒有一定之處,它們從妄惑而發生,生妄而沒有因,也無法尋找究竟。

    你勉勵人們修行,想要得到菩提,就必須要除滅身、口、意三業惑禮,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