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難。
如是衆生一一類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猶如捏目亂華發生。
颠倒妙圓真淨明心。
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
於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
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雲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雲何助因。
阿難。
如是世界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
阿難。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諸衆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是五種辛。
熟食發婬。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
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
常與鬼住。
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
十方善神。
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
贊婬怒癡。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阿難。
修菩提者永斷五辛。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雲何正性。
阿難。
如是衆生入三摩地。
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永斷婬心。
不餐酒肉。
以火淨食。
無啖生氣。
阿難。
是修行人。
若不斷婬及與殺生。
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當觀婬欲。
猶如毒蛇。
如見怨賊。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禁戒成就。
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
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須天眼。
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睹佛聞法。
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
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雲何現業。
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
心無貪婬。
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
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這些衆生一一在這十二類中又各各具有十二種颠倒。
就像揉捏眼睛,所見的是眼睛裡生出的亂花一樣,颠倒了的妙圓真淨明心,全部充滿的是這樣的虛妄亂想。
你現在修證佛的正道,對於這本初因地所有的虛妄,須有三個漸次的步驟,才可以将其除滅。
就像從一個器皿裡除去毒蜜,須先裝上水,再參上香灰,将其洗滌乾淨,最後才能貯裝甘露。
什麽叫做三種漸次呢?一是通過修習,除滅助因,二是經過真修,挖掘出正性,三是努力增進,背逆種種現前的造業。
什麽叫做助因呢?阿難,這世界中十二類衆生,不能夠自己成全自己,而須依靠四種食而存在的。
即所謂的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因此佛說一切衆生都是依靠食而存在的。
阿難,一切衆生,攝食甘美的東西,便能生存,攝食有毒的東西,便會死去。
所以這些衆生,若追求正等正覺三摩提,就應當斷絕食用世間的五種辛菜。
這五種辛菜,吃熟的便使人生發淫欲,吃生的使人增添忿怨。
因此,這世界上攝食五辛的人,即使能宣講言說十二部經,但十方的天仙,還是嫌棄他的臭穢,都遠遠地離開他。
隻有那些餓鬼們,會随著他攝食這些東西,而去舐舔他嘴巴。
因此他就經常同餓鬼在一起,這樣福德便會一天天的減少,長此以往是沒有好處的,這些攝食五辛的人修持正等正覺三摩地,菩薩和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會來為他守法護持。
隻有那大力魔王,便會乘此機會來占到便宜,在他身邊顯現佛的樣子,為他說法,由此非難毀棄種種戒律,稱贊淫欲,助長怒忿、癡迷等等惡業。
結果他在命終之時自然就成為魔王的眷屬,享盡了魔的福份之後,便堕入無間地獄去受苦。
阿難,修菩提道的人,必須永遠斷食五辛。
這叫做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什麽叫正性呢?阿難,這些衆生要修道進入正等正覺三摩地,須先嚴格地持守清淨戒律,永遠斷絕淫心,不吃食酒肉,要食用經火煮熟的乾淨食物,不要吃生食。
阿難,如果修行之人不斷絕淫欲和殺生,不能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他是沒有希望能修行成功的。
應當視淫欲如同毒蛇,如同見到怨賊一樣。
修行人首先須持守聲聞四棄八棄戒律,做到執身不動,然後踐行菩薩清淨律儀,執著於塵物的心不起。
能完成禁戒,這樣,世間就永遠沒有相生相殺的造業,如此業惡之間不起偷劫,就不會有相續不絕的牽累,也就不會有世間償還不盡的種種宿債,這樣清淨之人,修行正等正覺三摩地,用父母給予的肉身,而不必用天眼,自然就可以觀見到十方世界,親眼見到佛和親耳聽到佛法、親自承領佛的聖旨,從而獲得大神通,能自在遨遊於十方世界,種種宿世惡業一一除滅而為清淨,由此而能於一切事物作為有大無畏,能無所阻礙,這叫做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什麽叫做現業呢?阿難,像這樣清淨持戒的人,心裡沒有了貪淫,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便不會有過多流逸在上面。
因為心不飄流放逸,自然就歸根返本,既然不攀緣六塵,六根就不會生其對境,塵境不起,從流轉不息中返逆六根歸於圓通,從而六根分别妄用就不生起。
十方國土對於他來說,自然是皎然清淨,就像琉璃一樣内中懸挂明月,從而身心愉快,妙圓平等,獲得安忍不動心的大安穩,這時,一切如來深藏圓融純淨的妙心,都顯現在其中,這人立即獲得無生無滅而能安忍不動心之聖法,從這裡漸次修行,随他所發心修行之處,便能安立聖位。
這就叫做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
是善男子。
欲愛乾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
蓥十方界。
乾有其慧。
名乾慧地。
欲習初乾。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
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
陰處界三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
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
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
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
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
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
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阿難,這樣的善男子,欲愛之心已然乾枯,六根不生對境,浮現於前的那些殘缺不純的東西,已然不再繼續生發。
此時,心中虛空明淨,生出純粹精妙的智慧,慧性明朗圓融,透瑩照徹了十方世界。
這時的智慧仍是枯慧,叫做乾慧地。
要想修習佛法,初初到達這乾慧地境界時,還沒有能夠與相繼不絕如流水的如來法相接應起來,那麽,就應當以這修習之心中不斷流出如來法水澆灌枯慧之地,從而便能圓妙開啟展衍,跟從真正妙圓本心,重新生發真妙,真妙信心便能常住不失,一切妄想滅盡無餘,從而能夠持道不偏,守持住真正純淨的佛法,這叫做信心住。
真妙信心明朗了然,一切便趨圓通,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便都不能阻礙妙心的流行,這樣乃至過去、未來無數的劫世中,不論是舍身、受身,還是一切的積習煩惱都顯現在前,這樣的善男子,在此真妙心中都能夠憶念起一切過去未來之事而沒有遺忘,這叫做念心住。
心地妙圓純真,本真精神發化流行,無始久遠以來的積習煩惱,都圓通精明,以此精明心而能進趨真妙淨明,這叫做精進心。
心體精見微覺顯現於前,純然隻是智慧,這叫做慧心住。
執持智慧的妙明心,盈遍十方,湛然寂靜,如此寂靜妙明常凝不動,這叫做定心住。
寂定之中智光發明,如此明性深入廣遠,隻有精進而無退縮,這叫做不退心。
心能精進而安然不亂,保持著固守而不失落,同十方如來氣氛交接,這叫做護法心。
覺見妙明,保持不失,能夠以妙力回向佛的慈光,向著佛而安住不動,就像兩面鏡子,光明相對相接,其中的妙影,重重疊疊互相涉入,這叫做回向心。
心光頻繁地回向,擭得佛常凝不動的無上妙明清淨心,安住在無為之中,沒有遺失,這叫做戒心住。
住在戒中,自自在在,能夠暢遊於十方世界,能夠随願而往,這叫做願心住。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心精發晖。
十用涉入。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既遊道胎。
親奉覺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阿難,這樣的善男子,用真正的方便法,發明出這十種心。
心體精微發揮,雖然涉入了十種用途,但終究是一個圓通不二的心,這叫做發心住。
心中生發出光明,如潔淨的琉璃,中間顯現出精純,用前面的種種妙心,鋪設成為種種心地境界,叫治地住。
這些心域所涉及知覺認識,全部都能夠得到明白了然,能夠遊曆十方沒有滞留挂礙,這叫修行住。
行為與佛同一,接受佛的氣氛薰染,處在這種心地之中五蘊聚積能夠自己生發,一路長入如來種之中,這叫做生貴住。
如來種子已種下,道胎已然結成,也就是承接上了無上覺慧,如此道胎結成,如來之相也就成立,這叫做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同佛一樣,心也同佛一般,叫做正心住。
身與心都成立為佛聖之相,并且日益增長,叫做不退住。
十身靈聖之相,一時具足圓滿,叫做童真住。
如此形相成立,也就成就了菩薩之身,叫做法王子住。
如此菩薩之身生長壯大,就好比國王将各國事委任給太子那樣,該是給法王子授記灌頂,令其可以住持佛法了,這叫做灌頂住。
阿難。
是善男子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名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種種現前。
鹹是
如是衆生一一類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猶如捏目亂華發生。
颠倒妙圓真淨明心。
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
於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
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雲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雲何助因。
阿難。
如是世界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
阿難。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諸衆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是五種辛。
熟食發婬。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
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
常與鬼住。
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
十方善神。
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
贊婬怒癡。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阿難。
修菩提者永斷五辛。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雲何正性。
阿難。
如是衆生入三摩地。
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永斷婬心。
不餐酒肉。
以火淨食。
無啖生氣。
阿難。
是修行人。
若不斷婬及與殺生。
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當觀婬欲。
猶如毒蛇。
如見怨賊。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禁戒成就。
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
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須天眼。
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睹佛聞法。
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
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雲何現業。
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
心無貪婬。
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
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這些衆生一一在這十二類中又各各具有十二種颠倒。
就像揉捏眼睛,所見的是眼睛裡生出的亂花一樣,颠倒了的妙圓真淨明心,全部充滿的是這樣的虛妄亂想。
你現在修證佛的正道,對於這本初因地所有的虛妄,須有三個漸次的步驟,才可以将其除滅。
就像從一個器皿裡除去毒蜜,須先裝上水,再參上香灰,将其洗滌乾淨,最後才能貯裝甘露。
什麽叫做三種漸次呢?一是通過修習,除滅助因,二是經過真修,挖掘出正性,三是努力增進,背逆種種現前的造業。
什麽叫做助因呢?阿難,這世界中十二類衆生,不能夠自己成全自己,而須依靠四種食而存在的。
即所謂的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因此佛說一切衆生都是依靠食而存在的。
阿難,一切衆生,攝食甘美的東西,便能生存,攝食有毒的東西,便會死去。
所以這些衆生,若追求正等正覺三摩提,就應當斷絕食用世間的五種辛菜。
這五種辛菜,吃熟的便使人生發淫欲,吃生的使人增添忿怨。
因此,這世界上攝食五辛的人,即使能宣講言說十二部經,但十方的天仙,還是嫌棄他的臭穢,都遠遠地離開他。
隻有那些餓鬼們,會随著他攝食這些東西,而去舐舔他嘴巴。
因此他就經常同餓鬼在一起,這樣福德便會一天天的減少,長此以往是沒有好處的,這些攝食五辛的人修持正等正覺三摩地,菩薩和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會來為他守法護持。
隻有那大力魔王,便會乘此機會來占到便宜,在他身邊顯現佛的樣子,為他說法,由此非難毀棄種種戒律,稱贊淫欲,助長怒忿、癡迷等等惡業。
結果他在命終之時自然就成為魔王的眷屬,享盡了魔的福份之後,便堕入無間地獄去受苦。
阿難,修菩提道的人,必須永遠斷食五辛。
這叫做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什麽叫正性呢?阿難,這些衆生要修道進入正等正覺三摩地,須先嚴格地持守清淨戒律,永遠斷絕淫心,不吃食酒肉,要食用經火煮熟的乾淨食物,不要吃生食。
阿難,如果修行之人不斷絕淫欲和殺生,不能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他是沒有希望能修行成功的。
應當視淫欲如同毒蛇,如同見到怨賊一樣。
修行人首先須持守聲聞四棄八棄戒律,做到執身不動,然後踐行菩薩清淨律儀,執著於塵物的心不起。
能完成禁戒,這樣,世間就永遠沒有相生相殺的造業,如此業惡之間不起偷劫,就不會有相續不絕的牽累,也就不會有世間償還不盡的種種宿債,這樣清淨之人,修行正等正覺三摩地,用父母給予的肉身,而不必用天眼,自然就可以觀見到十方世界,親眼見到佛和親耳聽到佛法、親自承領佛的聖旨,從而獲得大神通,能自在遨遊於十方世界,種種宿世惡業一一除滅而為清淨,由此而能於一切事物作為有大無畏,能無所阻礙,這叫做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什麽叫做現業呢?阿難,像這樣清淨持戒的人,心裡沒有了貪淫,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便不會有過多流逸在上面。
因為心不飄流放逸,自然就歸根返本,既然不攀緣六塵,六根就不會生其對境,塵境不起,從流轉不息中返逆六根歸於圓通,從而六根分别妄用就不生起。
十方國土對於他來說,自然是皎然清淨,就像琉璃一樣内中懸挂明月,從而身心愉快,妙圓平等,獲得安忍不動心的大安穩,這時,一切如來深藏圓融純淨的妙心,都顯現在其中,這人立即獲得無生無滅而能安忍不動心之聖法,從這裡漸次修行,随他所發心修行之處,便能安立聖位。
這就叫做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
是善男子。
欲愛乾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
蓥十方界。
乾有其慧。
名乾慧地。
欲習初乾。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
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
陰處界三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
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
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
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
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
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
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阿難,這樣的善男子,欲愛之心已然乾枯,六根不生對境,浮現於前的那些殘缺不純的東西,已然不再繼續生發。
此時,心中虛空明淨,生出純粹精妙的智慧,慧性明朗圓融,透瑩照徹了十方世界。
這時的智慧仍是枯慧,叫做乾慧地。
要想修習佛法,初初到達這乾慧地境界時,還沒有能夠與相繼不絕如流水的如來法相接應起來,那麽,就應當以這修習之心中不斷流出如來法水澆灌枯慧之地,從而便能圓妙開啟展衍,跟從真正妙圓本心,重新生發真妙,真妙信心便能常住不失,一切妄想滅盡無餘,從而能夠持道不偏,守持住真正純淨的佛法,這叫做信心住。
真妙信心明朗了然,一切便趨圓通,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便都不能阻礙妙心的流行,這樣乃至過去、未來無數的劫世中,不論是舍身、受身,還是一切的積習煩惱都顯現在前,這樣的善男子,在此真妙心中都能夠憶念起一切過去未來之事而沒有遺忘,這叫做念心住。
心地妙圓純真,本真精神發化流行,無始久遠以來的積習煩惱,都圓通精明,以此精明心而能進趨真妙淨明,這叫做精進心。
心體精見微覺顯現於前,純然隻是智慧,這叫做慧心住。
執持智慧的妙明心,盈遍十方,湛然寂靜,如此寂靜妙明常凝不動,這叫做定心住。
寂定之中智光發明,如此明性深入廣遠,隻有精進而無退縮,這叫做不退心。
心能精進而安然不亂,保持著固守而不失落,同十方如來氣氛交接,這叫做護法心。
覺見妙明,保持不失,能夠以妙力回向佛的慈光,向著佛而安住不動,就像兩面鏡子,光明相對相接,其中的妙影,重重疊疊互相涉入,這叫做回向心。
心光頻繁地回向,擭得佛常凝不動的無上妙明清淨心,安住在無為之中,沒有遺失,這叫做戒心住。
住在戒中,自自在在,能夠暢遊於十方世界,能夠随願而往,這叫做願心住。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心精發晖。
十用涉入。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既遊道胎。
親奉覺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阿難,這樣的善男子,用真正的方便法,發明出這十種心。
心體精微發揮,雖然涉入了十種用途,但終究是一個圓通不二的心,這叫做發心住。
心中生發出光明,如潔淨的琉璃,中間顯現出精純,用前面的種種妙心,鋪設成為種種心地境界,叫治地住。
這些心域所涉及知覺認識,全部都能夠得到明白了然,能夠遊曆十方沒有滞留挂礙,這叫修行住。
行為與佛同一,接受佛的氣氛薰染,處在這種心地之中五蘊聚積能夠自己生發,一路長入如來種之中,這叫做生貴住。
如來種子已種下,道胎已然結成,也就是承接上了無上覺慧,如此道胎結成,如來之相也就成立,這叫做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同佛一樣,心也同佛一般,叫做正心住。
身與心都成立為佛聖之相,并且日益增長,叫做不退住。
十身靈聖之相,一時具足圓滿,叫做童真住。
如此形相成立,也就成就了菩薩之身,叫做法王子住。
如此菩薩之身生長壯大,就好比國王将各國事委任給太子那樣,該是給法王子授記灌頂,令其可以住持佛法了,這叫做灌頂住。
阿難。
是善男子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名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種種現前。
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