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三

關燈
相都還沒有建立,怎麽能夠建立鼻識的界别區分呢?如果你取能嗅能知的性能為鼻子,那麽,你心中以什麽為覺知呢?以肉質為覺知,那麽肉質的覺知是身體的觸受而不是鼻子的覺知。

    以空無為覺知,而空無自己覺知自己,此時肉質就不應當有覺知,這樣一來,你自己就是虛空,你的身體也已沒有覺知,現在的阿難也就不在了。

    以香味為覺知,而這覺知隻有香味自己知道,那關你什麽事?如果香味臭味流向你的鼻子,那麽,當香、臭兩種飄動的氣味不一起飄來時,你不是聞到香味就是聞到臭味,嗅聞到香味時就嗅聞不到臭味,嗅聞到臭味就嗅聞不到香味。

    如果香味臭味都能一起聞到,那麽,你一個人就應當有兩個鼻子,站在我面前問道的,就會是兩個阿難了,哪個是真正的你呢?如果隻是一個鼻子在嗅聞,香味臭味不分,那麽,臭味就是香味,香味就是臭味,如果沒有兩種各自不同的性質,鼻識的界别從何而建立呢?如果鼻識從香味裡産生,鼻識就是因香味而有,但是這就像眼睛能看,卻不能看到眼睛自己,鼻識從香味生出,自然也就不能夠覺知到香味,覺知到香味就不是從香味裡産生,覺知不到香味呢,又不是鼻識。

    香味并不會覺知自己的香味,所以香味的界限無從建立。

    鼻識不能覺知到香味,是因為界别不能在香味自身那裡建立,既然沒有中間的界别,就不能形成内的鼻根和外的香塵的認識區别,所以種種嗅聞知覺都是虛妄。

    應當知道,鼻子以香味為緣,生出鼻識的界别區分,但這三處都是虛無。

    這就是說,鼻子、香味,以及鼻識界,這三處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明白的,舌頭以味道為緣,而産生舌識,這個舌識是從舌頭裡生出,是以舌頭為界别呢,還是以味道裡生出,以味道為界别?阿難,如果舌識從舌頭生出,那麽世間的一切,倒如甜的甘蔗,酸的烏梅,苦的黃連,鹹的食鹽,辛辣的桂皮等等,都沒有味道,你自去嘗你的舌頭就行了,是甜是苦都在舌頭裡。

    如果舌頭是苦的,誰又願意去嘗它呢?舌頭不願意嘗自己,又怎麽會有種種味道的知覺呢?如果舌頭沒有苦味,也就沒有其它種種味道,沒有味道,那舌識的認知界别在哪裡建立呢?如果舌識生于味道,舌識自已就是味道,就和那舌根一樣,那麽舌識是不能自己嘗到自己的,舌識又怎麽去知覺到有味道無味道呢?另外,種種味道,并不是從一物裡生出來,那麽,假若舌識從味而生,有多少味道,就應有多少舌識。

    如果隻是一個舌識,這個舌識必定從多種味道中産生,那麽,鹹、淡、甜、辣等味道隻能是混合的一種味道,沒有什麽不同的味道了。

    既然沒有分别差異,也就說不上認識,還說什麽舌頭、味道、舌識的界别?你的心識并不是憑空生出的,舌和味結緣于這當中,舌就不成舌,味也不成味,都沒有自身本性,怎麽去建立舌識的界别區分呢?所以應當知道,舌頭以味道為緣,生出舌識界,這三處都是虛無。

    這就是說,舌頭、味道,以及舌識界這三處,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具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白的,身體以觸摸為緣,生出身識。

    這個身識是從身體生出,以身體為認識的界别對象呢,還是從觸摸産生,以觸摸為認識的界别對象?阿難,如果身識從身體産生,就不會有觸摸的有和無,但是沒有觸摸,那麽身識去認識什麽呢?如果身識從觸摸産生,那麽就不會以有身體作為認知對象,身體也就沒有了。

    誰又能夠沒有身體卻能知覺到觸摸呢?阿難,物質不能夠去觸摸也不能夠去知覺,而隻有身體能夠知覺,是因有觸摸。

    知覺到身體也就是知覺到觸摸,知覺到觸摸也就是知覺到身體。

    但是,觸摸不是身體,身體不是觸摸,身體和觸摸兩種相,原來并無自己安立的處所。

    它們合在一起就是身體的相,它們分開就和虛空并無二緻。

    沒有内觸和外身的區别,中間界限怎樣建立,沒有中間界限,内觸和外身都是空無,那麽,你的身識是以什麽為認識物件,憑什麽建立身識界?所以應當知道,身體和觸摸結緣,生身識界,但這三處都是無,這就是說身體、觸摸,以及身識界這三處,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白的,意根與意識法塵結緣,生出意識。

    這個意識是從意根這裡産生,以意根為界别,還是從意識法塵産生,以法塵為認識的界别?阿難,如果意識是從意根産生,那麽你的意根通過所思所想而形成,如果沒有所思所想的對象,意識就無從生出,離開了物件塵緣就無所意想,那麽意識又有什麽用處呢?另外,你的認識之心和種種意想的分别性能,它們有時相合有時相異,相合于意根時它就是意根,那意識還能從哪裡生出呢?如果它們相異于意根,就應當沒有意想物件的生出。

    如果沒有意想的對象,意識又從哪裡生出?如果有意想對象,也依然和意根相同。

    那麽意識和意根怎麽去劃分開來呢?不論認識之心與意根是相合還是相異,都不會是意識,沒有意識,認識的界别從何建立?如果意識從法塵生出,那麽,世間種種法,都離不開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物,五種塵物相狀分明,分别對應于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它們都不是意根可以攝取統括的。

    你的意識依憑種種法才能生出,那麽,現在你仔細觀察,種種法是什麽相狀。

    如果離開這種種法,如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等,你就是越過了這種種相,畢竟無所攝取獲得。

    這時,你的意識的生起,就是色、空、動、靜等等法的生起,你意識的滅去,就是色、空、動、靜等法的滅去。

    如此說來,你的意識本是無因的,隻是種種法生起時才有所識知,意識并無自已的相狀。

    沒有意識的相狀,其界别對象又從哪裡建立呢?所以應當知道,意根以法塵為緣,生出意識界,這三處都是虛無。

    也就是說,意根、法塵,以及意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如來常常說到因緣和合,說世間一切事物的種種變化,都是地、人、水、風四大和合的顯示和作用的緣故。

    如來現在又為什麽要摒棄因緣和合以及種種關于自在自為的說法呢?我實在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祈願如來垂憫衆生,為我們宣示不落偏見的道理和根本意義,使我們獲得真正的佛法要義。

     這時候,如來告訴阿難:以前,你曾經因為不滿而舍離了聲聞、緣覺這些小乘教法,發心求取無上菩提智慧,所以我現在為你宣示了佛法的第一義谛。

    為什麽你又拿那些世間戲論胡說,說因說緣的妄念來纏繞自己呢?你雖然博學多識,但是就像那些誇口懂得種種草藥的人,真正把藥拿到他面前,他卻不能分辨。

    如來真正是憐憫你啊!現在,你再谛聽,我再為你一一宣示佛法的根本真理,同時也讓将來修習大乘佛法的人們通達真實的世界。

    阿難默然領承如來佛的聖旨。

     如來對阿難說:正如你所說,地、火、水、風四大的相和相應,生成了世間種種事物以及種種變化。

    阿難,如果這四物質沒有相合相應,那麽它們也就不能與其它種種物質相和相應發生作用,就像虛空不與種種塵物相和相應。

    如果這四大物質相和相應一起發生變化,那麽,它們從始至終都在相作相成,相生相滅,生起死去,死去生起,生生死死此起彼落,像火輪一樣旋轉,沒有瞬時的停息。

    阿難,這就像水結成冰,冰又化成水,如此循環不已。

    你觀察地性,粗的是大地,微細的是塵埃。

    你再觀察這些塵埃之中的極微細塵埃,就可以分析出塵埃中更極細微的塵埃,如此仔細觀察分析下去,就可以看到一些極其細微的塵埃,最終達到空無。

    這時,就是真正的虛廓空間了。

    阿難,如果從這些物體間的極其細微處最終可以分析到虛空,就應當知道是虛空産生種種塵物色相。

    你問,是否由于四大和合生出世間事物種種變化,那麽,依你來看,這一處微細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