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回了隻陀林,城裡并沒有我。
你聽到鼓聲,你的耳朵已經往擊鼓的地方去了,那麽,當鐘聲和鼓聲一齊響起時,你就不能同時聽到它們,更不用說能夠同時聽到象、馬、牛、羊等的聲音。
如果沒有聲音和聽聞的一來一往,也就沒有了聽聞。
所以應當知道,聽聞和聲音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聽和聲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嗅聞到這個爐中燒的檀香,如果再燒上一爐,它的香味就會彌漫在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裡内,人們都能夠同時聞到香味,這是什麽意思?香味是從檀木裡生出來的,還是從你的鼻子裡生出來的,或者是從空無裡生出來的?阿難,如果香味從你鼻子裡生出來,那麽依鼻而出,香味就應當在鼻子裡,然而鼻子不是檀木,它怎麽會有檀香味呢?如果說是你聞到了香味,香味就應當從外面進入鼻子,然而是你的鼻子裡有香味,說你是聞到香味就不對了。
如果說香味從空無裡生出,那麽,空無是恒常不變的,香味也應當是常在的,為什麽又要用鼎爐來燃燒檀木以使它産生香味呢?如果香味從檀木裡生出,那麽,香味是因為燃木成煙,鼻子才聞到的,而那朦胧的煙氣在空中缭繞但并沒有多遠,這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裡内怎麽都能聞到呢?所以,應當知道,香味、鼻子、嗅聞,它們都沒有安住的處所。
這就是說,嗅聞和香味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每天兩次拿着飯缽來吃飯,不時能吃到酥酪、醍醐這些美味食物。
這是什麽意思?這些美味是從空無中生出,還是從舌頭上生出,亦或是從食物中生出?阿難,如果這些美味從你的舌頭上生出,而你的口裡隻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這時隻有酥酪的味道,如果這時再吃到黑石蜜,酥酪味應當不會變得沒有,如果味道會變,那麽,沒有許多個舌頭,怎麽能夠嘗到許多種味道呢?這一個舌頭所知覺到的味道,如果是從食物那裡生出來的,那麽,食物并不能夠知覺,它怎麽能夠知道自己是什麽味道?如果食物自己知道味道,這就如同這味道是别人在吃,你怎麽能夠知覺到他的味道?如果這味道是從空無裡産生,讓你去嘗嘗,虛空之中有什麽味道?如果虛空之中有鹹味,那就既能鹹了你的舌頭,也能鹹了你的臉面,如此一來,你們這些人就與海裡的魚一樣,常住在鹹水裡,根本就不知道淡味,如果不知道淡味,也就不能知覺到鹹味,終于一無所知,還說什麽知味呢?所以應當知道,味道、舌頭和舐嘗,都沒有安住的處所。
這就是說,舐嘗和味道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具有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常常在早晨時摩撫你的頭,這是什麽意思?撫摩所知覺到的觸受,是在你的手上呢,還是在你的頭上?如果觸受是在你的手上,那麽頭就無所知覺,怎能夠知覺得到呢?如果觸受是在頭上,手就沒有用處,這又怎麽能叫做觸摸呢?如果觸受既在頭上又在手上,那麽,你阿難就應當有兩個身體了。
如果頭和手隻是一個觸摸,那麽,你的頭和手就應當隻是一個物體。
如果頭和手是一體,就不會有所觸摸。
如果頭和手各是一體,那麽,觸摸到底在哪裡?在觸摸這裡,那就不在所觸摸的東西那裡,在所觸摸的東西這裡,就不會在觸摸那裡,你不可能與虛空産生觸受。
所以,應當知道,觸摸和身體都沒有處所。
這就是說,身體和觸摸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阿難,你常常在思維之中,與善、惡、無記結緣,然後生成種種意念法塵。
這些法塵是從心想裡生出,還是可以離開心想另有處所的?阿難,如果它是從心想中生出,那麽,意念不是塵物,不是心想可以結緣的,怎麽能夠獨立出來,而有地方安住呢?如果它可以離開心想另有處所,那麽,意識法塵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還是不可以自知的?如果意識是可以自知的,這就是心。
但是這個心是離開你另外安住的呢?或是一種緣物,如同另外一個心一樣?這時既有一個你,又有一個你的心。
如此而言,為什麽要說你的心能夠離開你而另有處所呢?如果意識不可以自知,那麽,意識這個塵相,既不像色、聲、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虛空的相狀,它到底在哪裡呢?不論是在色塵,還是在虛空,都沒有任何顯示,這人間處處,哪裡還有一個空無之外的處所讓它安住?這個心沒有了能夠結緣的事物,那個可以安住的處所就無法安立了。
所以應當知道,意識法塵和心都無處安立,這就是說,意和法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另外,阿難,為什麽說十八界本來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 阿難,正如你所明了的,眼根和色境結為因緣,産生眼識。
眼識是從眼根生出的,是以眼見為界别呢,還是從色境裡生出的,以色境為界别?阿難,如果眼識從眼根裡生出,那麽,既然沒有色空等景象,就沒有可以分别了知的事物,縱然你有眼的識力,又有什麽用處?你所見的又不具備青、黃、紅、白等等顔色,沒有什麽可以标示的,又從哪裡産出界别區分呢?如果眼識從色境裡生出,那麽,當空無色境時,眼識就應當消逝不在。
那又怎麽能夠識知虛空性呢?當色境有變化,你識知到色境的變化遷移,你的眼識并不遷變,那麽界别從何而立呢?如果眼識随着色相的變遷而變化,那麽界别也在遷變之中,自然也就沒有了界别區分。
眼識不變就是恒常。
眼識既然從色境裡生出,就不可能識知到虛空。
如果眼識從眼根裡生,又從色塵裡生,那當它和根、塵相合時,就會發生分離,一半與根合,一半與色塵合,當它和根、塵相離時,一半與根合,一半與塵合,于是,造成眼識的雜亂,怎麽能夠識别區分而成為界别呢?所以,眼根和色境結緣,生出眼識的界别區分,這三處隻是虛妄,這就是說,眼根、色境,以及眼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了了的,耳根和聲音結緣,生出了耳識。
這個耳識是從耳根生出,以耳朵所聽聞的為界别呢,還是從聲音生出,以聲音為其界别?阿難,如果耳識是從耳根生出,那麽,動靜兩種聲音塵相沒有現示時,耳根就不能啟動覺知,也就不會有所覺知的東西,覺知已經不成立,還讓耳識去識知什麽?如果認為耳朵聽聞的隻是沒有動靜的東西,那麽,也就無所謂聽聞了。
至于耳朵,隻是雜色觸塵,沒有知覺,耳識的界别區分絕不會産生于無知覺的耳朵上,那麽,耳識的界别,依什麽安立?如果說耳識從聲音生出,那麽,耳識是因為聲音而産生的,這就與聽聞無關,可是沒有聽聞就會失卻聲音動靜所在的地方。
既然耳識從聲音處生出,當聲音被聽聞就會有聲音的相,這時,聽聞所聽到的,應當隻是耳識。
如果能聽聞到耳識,那識就和聲音一樣了。
聽聞到聲音,耳識也一同被聽聞到,但是,能夠知道這是聽聞到的耳識的又是誰呢?如果不能知道所聞的識,所聞的聲音也不知道,人就與草木一樣了。
聲音和聽聞的相互混合不能夠形成中間的界,沒有中間界,那麽内界聽聞和外界聲音的界别就無從建立。
所以應當知道,耳根和聲音結緣,生出耳識的界别區分,但是這三處都是虛無,這就是說,耳聞、聲音、耳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了的,鼻子的嗅聞以香味為緣,而産生鼻識。
這個鼻識是從鼻子生出,是以鼻子來界别區分呢,還是從香味生出,以香味來界别區分?阿難,如果鼻識是從鼻子生出,那麽,你心中以什麽為鼻子呢?是以那個肉質爪形的東西為鼻子呢,還是以能嗅聞能知覺的性能為鼻子?如果你以肉形為鼻子,那麽,肉質也就是身體的,身體的知覺也是觸受,可是它叫做身體而不叫做鼻子,能夠觸受的也就是塵物,而鼻子至此連名
你聽到鼓聲,你的耳朵已經往擊鼓的地方去了,那麽,當鐘聲和鼓聲一齊響起時,你就不能同時聽到它們,更不用說能夠同時聽到象、馬、牛、羊等的聲音。
如果沒有聲音和聽聞的一來一往,也就沒有了聽聞。
所以應當知道,聽聞和聲音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聽和聲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嗅聞到這個爐中燒的檀香,如果再燒上一爐,它的香味就會彌漫在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裡内,人們都能夠同時聞到香味,這是什麽意思?香味是從檀木裡生出來的,還是從你的鼻子裡生出來的,或者是從空無裡生出來的?阿難,如果香味從你鼻子裡生出來,那麽依鼻而出,香味就應當在鼻子裡,然而鼻子不是檀木,它怎麽會有檀香味呢?如果說是你聞到了香味,香味就應當從外面進入鼻子,然而是你的鼻子裡有香味,說你是聞到香味就不對了。
如果說香味從空無裡生出,那麽,空無是恒常不變的,香味也應當是常在的,為什麽又要用鼎爐來燃燒檀木以使它産生香味呢?如果香味從檀木裡生出,那麽,香味是因為燃木成煙,鼻子才聞到的,而那朦胧的煙氣在空中缭繞但并沒有多遠,這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裡内怎麽都能聞到呢?所以,應當知道,香味、鼻子、嗅聞,它們都沒有安住的處所。
這就是說,嗅聞和香味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每天兩次拿着飯缽來吃飯,不時能吃到酥酪、醍醐這些美味食物。
這是什麽意思?這些美味是從空無中生出,還是從舌頭上生出,亦或是從食物中生出?阿難,如果這些美味從你的舌頭上生出,而你的口裡隻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這時隻有酥酪的味道,如果這時再吃到黑石蜜,酥酪味應當不會變得沒有,如果味道會變,那麽,沒有許多個舌頭,怎麽能夠嘗到許多種味道呢?這一個舌頭所知覺到的味道,如果是從食物那裡生出來的,那麽,食物并不能夠知覺,它怎麽能夠知道自己是什麽味道?如果食物自己知道味道,這就如同這味道是别人在吃,你怎麽能夠知覺到他的味道?如果這味道是從空無裡産生,讓你去嘗嘗,虛空之中有什麽味道?如果虛空之中有鹹味,那就既能鹹了你的舌頭,也能鹹了你的臉面,如此一來,你們這些人就與海裡的魚一樣,常住在鹹水裡,根本就不知道淡味,如果不知道淡味,也就不能知覺到鹹味,終于一無所知,還說什麽知味呢?所以應當知道,味道、舌頭和舐嘗,都沒有安住的處所。
這就是說,舐嘗和味道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具有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你常常在早晨時摩撫你的頭,這是什麽意思?撫摩所知覺到的觸受,是在你的手上呢,還是在你的頭上?如果觸受是在你的手上,那麽頭就無所知覺,怎能夠知覺得到呢?如果觸受是在頭上,手就沒有用處,這又怎麽能叫做觸摸呢?如果觸受既在頭上又在手上,那麽,你阿難就應當有兩個身體了。
如果頭和手隻是一個觸摸,那麽,你的頭和手就應當隻是一個物體。
如果頭和手是一體,就不會有所觸摸。
如果頭和手各是一體,那麽,觸摸到底在哪裡?在觸摸這裡,那就不在所觸摸的東西那裡,在所觸摸的東西這裡,就不會在觸摸那裡,你不可能與虛空産生觸受。
所以,應當知道,觸摸和身體都沒有處所。
這就是說,身體和觸摸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阿難,你常常在思維之中,與善、惡、無記結緣,然後生成種種意念法塵。
這些法塵是從心想裡生出,還是可以離開心想另有處所的?阿難,如果它是從心想中生出,那麽,意念不是塵物,不是心想可以結緣的,怎麽能夠獨立出來,而有地方安住呢?如果它可以離開心想另有處所,那麽,意識法塵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還是不可以自知的?如果意識是可以自知的,這就是心。
但是這個心是離開你另外安住的呢?或是一種緣物,如同另外一個心一樣?這時既有一個你,又有一個你的心。
如此而言,為什麽要說你的心能夠離開你而另有處所呢?如果意識不可以自知,那麽,意識這個塵相,既不像色、聲、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虛空的相狀,它到底在哪裡呢?不論是在色塵,還是在虛空,都沒有任何顯示,這人間處處,哪裡還有一個空無之外的處所讓它安住?這個心沒有了能夠結緣的事物,那個可以安住的處所就無法安立了。
所以應當知道,意識法塵和心都無處安立,這就是說,意和法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另外,阿難,為什麽說十八界本來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 阿難,正如你所明了的,眼根和色境結為因緣,産生眼識。
眼識是從眼根生出的,是以眼見為界别呢,還是從色境裡生出的,以色境為界别?阿難,如果眼識從眼根裡生出,那麽,既然沒有色空等景象,就沒有可以分别了知的事物,縱然你有眼的識力,又有什麽用處?你所見的又不具備青、黃、紅、白等等顔色,沒有什麽可以标示的,又從哪裡産出界别區分呢?如果眼識從色境裡生出,那麽,當空無色境時,眼識就應當消逝不在。
那又怎麽能夠識知虛空性呢?當色境有變化,你識知到色境的變化遷移,你的眼識并不遷變,那麽界别從何而立呢?如果眼識随着色相的變遷而變化,那麽界别也在遷變之中,自然也就沒有了界别區分。
眼識不變就是恒常。
眼識既然從色境裡生出,就不可能識知到虛空。
如果眼識從眼根裡生,又從色塵裡生,那當它和根、塵相合時,就會發生分離,一半與根合,一半與色塵合,當它和根、塵相離時,一半與根合,一半與塵合,于是,造成眼識的雜亂,怎麽能夠識别區分而成為界别呢?所以,眼根和色境結緣,生出眼識的界别區分,這三處隻是虛妄,這就是說,眼根、色境,以及眼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了了的,耳根和聲音結緣,生出了耳識。
這個耳識是從耳根生出,以耳朵所聽聞的為界别呢,還是從聲音生出,以聲音為其界别?阿難,如果耳識是從耳根生出,那麽,動靜兩種聲音塵相沒有現示時,耳根就不能啟動覺知,也就不會有所覺知的東西,覺知已經不成立,還讓耳識去識知什麽?如果認為耳朵聽聞的隻是沒有動靜的東西,那麽,也就無所謂聽聞了。
至于耳朵,隻是雜色觸塵,沒有知覺,耳識的界别區分絕不會産生于無知覺的耳朵上,那麽,耳識的界别,依什麽安立?如果說耳識從聲音生出,那麽,耳識是因為聲音而産生的,這就與聽聞無關,可是沒有聽聞就會失卻聲音動靜所在的地方。
既然耳識從聲音處生出,當聲音被聽聞就會有聲音的相,這時,聽聞所聽到的,應當隻是耳識。
如果能聽聞到耳識,那識就和聲音一樣了。
聽聞到聲音,耳識也一同被聽聞到,但是,能夠知道這是聽聞到的耳識的又是誰呢?如果不能知道所聞的識,所聞的聲音也不知道,人就與草木一樣了。
聲音和聽聞的相互混合不能夠形成中間的界,沒有中間界,那麽内界聽聞和外界聲音的界别就無從建立。
所以應當知道,耳根和聲音結緣,生出耳識的界别區分,但是這三處都是虛無,這就是說,耳聞、聲音、耳識界,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又如你已經明了的,鼻子的嗅聞以香味為緣,而産生鼻識。
這個鼻識是從鼻子生出,是以鼻子來界别區分呢,還是從香味生出,以香味來界别區分?阿難,如果鼻識是從鼻子生出,那麽,你心中以什麽為鼻子呢?是以那個肉質爪形的東西為鼻子呢,還是以能嗅聞能知覺的性能為鼻子?如果你以肉形為鼻子,那麽,肉質也就是身體的,身體的知覺也是觸受,可是它叫做身體而不叫做鼻子,能夠觸受的也就是塵物,而鼻子至此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