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阿難,為什麽說六入本來就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阿難,眼睛凝視已久就有了煩勞發花,而這眼睛和煩勞發花,都是菩提真如的凝視已久煩勞發花的相狀。
觀見生起在明和暗兩種塵物妄起之中,通過看而汲取了兩種塵象,這就叫做觀見。
這個見離開了明、暗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見,不是從明和暗這裡來,也不是從眼根裡來,更不是從空無裡産生。
為什麽呢?如果是從明這裡來,暗随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
如果是從暗裡來,随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
如果是從眼根裡生出,一定不會有明和暗兩種物象,所以這樣的觀見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從空無裡産生,那麽面前所見之物象自然應當歸屬到眼根這裡,然而空無自是空無所有,眼根涉入有什麽作用呢?所以應當知道,眼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于耳根的煩勞啟動,頭裡就有聲音。
這時耳朵和煩勞發聲,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
聆聽生起在動和靜兩種塵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凝聽的本性。
凝聽離開了動、靜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聽,既不是從動和靜之中産生,也不是從耳根中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生出。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靜中産生,動随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動。
如果它是從動中産生,靜随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靜。
如果是從耳根裡生出,就聽聞不到動和靜,那麽,這樣的聽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從空無中生出,空無因為有了聽聞,就不是空無了,這空無本身即是空無所有,耳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耳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迅速抽動鼻子,抽動久了鼻根就煩勞啟動起來,嗅聞時鼻中就有了冷的觸受,區别開這個觸受時,就會有通和塞的感覺,有虛和實的感覺,以至于有種種香、臭的氣味。
這鼻子和鼻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
由于嗅聞在通和塞兩種塵象中啟動,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嗅聞的本性。
嗅聞離開了通和塞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
所以應當知道,嗅聞既不是由通和塞之中産生,也不是從鼻根中産生,更不是從空無中生出。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通生出,就嗅聞不到塞,怎麽能夠感受到塞呢?如果它從塞這裡生出,就嗅聞不到通,如此又怎麽能夠嗅聞分别出香味和臭味呢?如果是從鼻根裡生出來,那就沒有什麽通和塞的感受,這樣的嗅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生出,這個嗅聞就應當返回來嗅聞自己的鼻根,其實空無隻能嗅聞到空無,鼻根怎麽能夠涉入其中呢?所以應當知道,鼻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不斷用舌舐着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來,如果那人沒病,就有淡甜的觸受,甜和苦顯現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動之時,就沒有甚麽滋味産生。
舌和舌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
由于舐吻在甜苦和淡兩種塵象中啟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味的本性。
知味的本性,離開了甜苦和淡兩種塵象,畢竟沒有自身本性。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舐嘗到的甜苦味和淡味,既不是從甜苦味中産生,也不是從淡味中産生,既不是從舌根裡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裡生出。
為什麽呢?如果從甜苦味裡産生,就嘗不到淡味,你怎麽嘗得出淡味呢?如果從淡味裡産生,那甜苦味就沒有了,又怎麽能夠嘗到甜苦味呢?如果它是從舌根自己生出,就不會有甜、苦、淡諸塵象,應當知道,味根本來畢竟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虛空自是虛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嘗知的,另外,空無自是空無,舌根怎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舌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冰涼的手去觸摸另一隻暖熱的手,如果一隻手很涼,那隻熱手受其影響就會變涼起來,如果熱的手很熱,那隻涼手受其影響就會變熱起來,這樣相互摩擦的觸受,比不摩擦時更加顯著,如此相互間的涉入就啟動了觸受。
這身軀和身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
由于觸摸在離、合兩種塵象之中啟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覺的本性。
這個知覺本性,離開了離合和違順兩塵象,沒有自己的本性。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知覺既不是從離合這裡産生,也不是從違順這裡産生,既不是從身根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裡産生。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時産生,那麽就知覺不到手的分開,如此,離巳經滅去,怎麽能夠知覺到離呢?違順兩種情形也是這樣。
如果它是從身根裡生出,就不會有離、合、違、順四種物象,那麽,你身根的知覺原來也沒有自己的本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空無自己知覺到空無,身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覺,睡熟了就會醒。
看過的東西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遺忘,這就叫做颠倒。
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記、消逝的颠倒相狀,都是思慮集聚所緻,隻是它們之間相續相繼,不相逾越,這就是意知根。
意知根和它的煩勞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
意知在生滅兩種浮物塵象之中啟動,就集聚汲取了種種意想思慮,這些意念、思慮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對境等五塵滅後,留影于意知之中,而為法塵的。
此法塵流蕩無有止息之地,這就是覺知的本性。
這個覺知本性,離開了睡醒和生滅兩種塵相,畢竟沒有自己本性。
那麽,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本,既不是從睡和醒中産生,也不是從生滅中産生,既不是從意知根裡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産生。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醒這裡産生,睡眠随之就沒有了,那麽,什麽是睡眠呢?如果它在生之中産生,那麽就沒有滅,這時,什麽東西會滅呢?如果它從滅這裡産生,那生也就滅逝了,有誰能夠知覺到生呢?如果它是從意知根裡産生,那麽睡、醒兩種相狀随身體的感覺而在,離開了睡和醒,這個意知根的覺知,隻是如空花一般,畢竟沒有實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這個覺知自然就是空無所有,意知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另外,阿難,為什麽說十二處原本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難,你看見這隻陀林中的樹木和泉水等等,這是什麽意思?這都是由色境而生出眼見,還是由眼見而生出色相?阿難,如果是由眼根生出色相,那麽,眼見到空,就沒有色相,色相就應當消失。
色相消逝滅去,表明一切都沒有了,既然沒有了一切色相,怎麽能表明那個空無的形質?空無也是同樣情形。
如果是由色塵生出眼見,那麽,看到空無就是沒有色塵,眼見也就消失滅盡了,眼見滅盡了就是一切都沒有,怎麽能夠明辨那空無和色塵呢?所以應當知道,眼見和色、空,都沒有安住的處所,也就是說,色與見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你聽到這隻陀園裡,擊鼓吃飯,敲鐘集合,鐘鼓的聲音前後相續綿延不絕,這是什麽意思?這個情形,是聲音向耳朵這裡傳來,還是耳朵向聲音靠去?阿難,如果這聲音是傳到耳朵這邊,而這就像我正在城裡化緣乞食,這隻陀林裡就沒有我,那麽,這個聲音一定隻會傳到阿難的耳朵這裡,目腱連、迦葉不會同時聽到這個聲音,但是為什麽這裡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一聽到鐘聲都來吃飯呢?如果你的耳朵是向聲音那聽過去,這就像我已經返
觀見生起在明和暗兩種塵物妄起之中,通過看而汲取了兩種塵象,這就叫做觀見。
這個見離開了明、暗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見,不是從明和暗這裡來,也不是從眼根裡來,更不是從空無裡産生。
為什麽呢?如果是從明這裡來,暗随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
如果是從暗裡來,随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
如果是從眼根裡生出,一定不會有明和暗兩種物象,所以這樣的觀見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從空無裡産生,那麽面前所見之物象自然應當歸屬到眼根這裡,然而空無自是空無所有,眼根涉入有什麽作用呢?所以應當知道,眼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于耳根的煩勞啟動,頭裡就有聲音。
這時耳朵和煩勞發聲,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
聆聽生起在動和靜兩種塵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凝聽的本性。
凝聽離開了動、靜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聽,既不是從動和靜之中産生,也不是從耳根中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生出。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靜中産生,動随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動。
如果它是從動中産生,靜随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靜。
如果是從耳根裡生出,就聽聞不到動和靜,那麽,這樣的聽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從空無中生出,空無因為有了聽聞,就不是空無了,這空無本身即是空無所有,耳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耳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迅速抽動鼻子,抽動久了鼻根就煩勞啟動起來,嗅聞時鼻中就有了冷的觸受,區别開這個觸受時,就會有通和塞的感覺,有虛和實的感覺,以至于有種種香、臭的氣味。
這鼻子和鼻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
由于嗅聞在通和塞兩種塵象中啟動,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嗅聞的本性。
嗅聞離開了通和塞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
所以應當知道,嗅聞既不是由通和塞之中産生,也不是從鼻根中産生,更不是從空無中生出。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通生出,就嗅聞不到塞,怎麽能夠感受到塞呢?如果它從塞這裡生出,就嗅聞不到通,如此又怎麽能夠嗅聞分别出香味和臭味呢?如果是從鼻根裡生出來,那就沒有什麽通和塞的感受,這樣的嗅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生出,這個嗅聞就應當返回來嗅聞自己的鼻根,其實空無隻能嗅聞到空無,鼻根怎麽能夠涉入其中呢?所以應當知道,鼻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不斷用舌舐着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來,如果那人沒病,就有淡甜的觸受,甜和苦顯現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動之時,就沒有甚麽滋味産生。
舌和舌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
由于舐吻在甜苦和淡兩種塵象中啟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味的本性。
知味的本性,離開了甜苦和淡兩種塵象,畢竟沒有自身本性。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舐嘗到的甜苦味和淡味,既不是從甜苦味中産生,也不是從淡味中産生,既不是從舌根裡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裡生出。
為什麽呢?如果從甜苦味裡産生,就嘗不到淡味,你怎麽嘗得出淡味呢?如果從淡味裡産生,那甜苦味就沒有了,又怎麽能夠嘗到甜苦味呢?如果它是從舌根自己生出,就不會有甜、苦、淡諸塵象,應當知道,味根本來畢竟沒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虛空自是虛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嘗知的,另外,空無自是空無,舌根怎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舌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冰涼的手去觸摸另一隻暖熱的手,如果一隻手很涼,那隻熱手受其影響就會變涼起來,如果熱的手很熱,那隻涼手受其影響就會變熱起來,這樣相互摩擦的觸受,比不摩擦時更加顯著,如此相互間的涉入就啟動了觸受。
這身軀和身根的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
由于觸摸在離、合兩種塵象之中啟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覺的本性。
這個知覺本性,離開了離合和違順兩塵象,沒有自己的本性。
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知覺既不是從離合這裡産生,也不是從違順這裡産生,既不是從身根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裡産生。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時産生,那麽就知覺不到手的分開,如此,離巳經滅去,怎麽能夠知覺到離呢?違順兩種情形也是這樣。
如果它是從身根裡生出,就不會有離、合、違、順四種物象,那麽,你身根的知覺原來也沒有自己的本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空無自己知覺到空無,身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覺,睡熟了就會醒。
看過的東西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遺忘,這就叫做颠倒。
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記、消逝的颠倒相狀,都是思慮集聚所緻,隻是它們之間相續相繼,不相逾越,這就是意知根。
意知根和它的煩勞啟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啟動發花的相狀。
意知在生滅兩種浮物塵象之中啟動,就集聚汲取了種種意想思慮,這些意念、思慮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對境等五塵滅後,留影于意知之中,而為法塵的。
此法塵流蕩無有止息之地,這就是覺知的本性。
這個覺知本性,離開了睡醒和生滅兩種塵相,畢竟沒有自己本性。
那麽,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本,既不是從睡和醒中産生,也不是從生滅中産生,既不是從意知根裡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産生。
為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醒這裡産生,睡眠随之就沒有了,那麽,什麽是睡眠呢?如果它在生之中産生,那麽就沒有滅,這時,什麽東西會滅呢?如果它從滅這裡産生,那生也就滅逝了,有誰能夠知覺到生呢?如果它是從意知根裡産生,那麽睡、醒兩種相狀随身體的感覺而在,離開了睡和醒,這個意知根的覺知,隻是如空花一般,畢竟沒有實性。
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這個覺知自然就是空無所有,意知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入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另外,阿難,為什麽說十二處原本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難,你看見這隻陀林中的樹木和泉水等等,這是什麽意思?這都是由色境而生出眼見,還是由眼見而生出色相?阿難,如果是由眼根生出色相,那麽,眼見到空,就沒有色相,色相就應當消失。
色相消逝滅去,表明一切都沒有了,既然沒有了一切色相,怎麽能表明那個空無的形質?空無也是同樣情形。
如果是由色塵生出眼見,那麽,看到空無就是沒有色塵,眼見也就消失滅盡了,眼見滅盡了就是一切都沒有,怎麽能夠明辨那空無和色塵呢?所以應當知道,眼見和色、空,都沒有安住的處所,也就是說,色與見這兩處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你聽到這隻陀園裡,擊鼓吃飯,敲鐘集合,鐘鼓的聲音前後相續綿延不絕,這是什麽意思?這個情形,是聲音向耳朵這裡傳來,還是耳朵向聲音靠去?阿難,如果這聲音是傳到耳朵這邊,而這就像我正在城裡化緣乞食,這隻陀林裡就沒有我,那麽,這個聲音一定隻會傳到阿難的耳朵這裡,目腱連、迦葉不會同時聽到這個聲音,但是為什麽這裡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一聽到鐘聲都來吃飯呢?如果你的耳朵是向聲音那聽過去,這就像我已經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