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與光明和合而生,還是與昏暗和合而生?是與通闊和合而生,還是與堵塞和合而生?如果是與光明和合而生,那麽你觀看光明,光明即現示面前,哪裡會摻雜着觀見?如果觀見是可以分辨出來的,那它會是什麽形象?如果分辨不出觀見,又說什麽看見了光明?如果那就是觀見本身,又說什麽看見了觀見?觀見一定是圓滿不可分的,那麽它在哪裡與光明和合?如果光明是圓滿不可分的,就不會與觀見和合,如果與觀見是和合而生,則這個觀見一定是另外一個光明。
兩個光明相雜相混就失去了原本所說的一個光明的本義,如此一來,說觀見與光明因緣和合而生并不正确,這個道理,對于說與昏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
另外,阿難,你現在認為那妙明淨見的根本,在于其與光明和合,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
如果是與光明和合,那麽在與黑暗和合時,光明的相就應消逝了,而觀見不能與種種黑暗和合,還說什麽看見了黑暗呢?如果看到黑暗時又不能與黑暗和合,那麽與光明的和合,就不能看見光明,既然如此,又說什麽與光明和合而生?看到光明就看不到黑暗,這個道理,對于說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都是一樣的。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如果我認為這個妙明覺心本來就不與種種世間事物和種種識心妄念和合而生呢?如來說:你現在又說妙明覺心不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麽我再問你,這個妙明覺心的根本不是因緣和合,它是不與光明和合,還是不與昏暗和合?是不與通闊和合,還是不與堵塞和合?如果是不與光明和合,觀見和光明就處在對立兩邊,你仔細觀察,哪邊是光明?哪邊是觀見?光明和觀看以什麽為邊界?阿難啊!如果在光明這邊沒有觀見,那麽觀見就沒有涉及到光明,自然也就看不到光明在哪裡。
如此說來,邊界怎麽能安立呢?這個道理,對于說不與昏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
說妙明覺心的根本不在因緣和合,不與光明和合,也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亦不與堵塞和合。
那麽,如果不與光明和合,觀見與光明就是相抵相乘的,就像耳朵與光明毫不關聯。
觀見已然不知道光明在哪裡,還去辨明什麽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這個道理,對于說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相同的。
阿難啊!你仍然沒有明悟到,世間一切浮物,一切幻化物象,它們在哪裡出現,随即就在哪裡滅盡。
幻象妄念隻是外相,它們的本性原來都是妙覺清淨本體。
像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所有的因緣和合,虛妄事物,因緣離合,虛妄滅絕等等,都不知一切的生起滅去,原來都是如來藏,都是常住圓明妙覺之中,都是如來真如自性。
要在這如來真性常住不動之中,尋求生死、去來、迷悟、生滅等等,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的。
阿難,為什麽說五蘊原來都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阿難啊!譬如有人用澄明之眼觀看晴明的天空,隻看到那晴空虛廓,并沒有其它任何東西,這時那人不會徒然去轉動眼睛。
等到瞪視已久,眼有煩勞時,眼才有所動作,于是就會在虛空之中看到搖動的光華,随即就會生出種種搖蕩狂亂的妄相。
色蘊也是這樣産生的。
阿難,這種種搖蕩光華,既不是從虛空之中生出,也不是從眼睛産生出來的。
阿難,如果光華是從虛廓的空中産生,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但是,有光華的出來進去,天空就不會是虛廓的,如果天空不是虛空,自然也就不會有虛妄的光華在那裡生起滅去,這就好比已有的阿難軀體不會再容載另一個阿難一樣。
如果這些光華從眼睛産生出來,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
由于光華從眼睛裡産生,就應當能夠被看見。
如果有能看見的東西,這東西被除去時,那光華就應當不在,随即就隻看得到眼睛。
如果眼睛沒有可以看到的東西,那這眼睛是長翳膜,但是,當眼睛又看到光華時,說明這眼睛應當是沒有長有翳膜的。
如此說來,還說什麽晴明虛廓的天空,說什麽清明無礙的眼睛呢?所以,色蘊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個人,其手足安好,身體調适,一副安樂長生的樣子,沒有不順适的地方,這個人無因無由用兩隻手掌相互摩擦,兩隻手掌無端就生出澀、滑、冷、熱等感受。
受蘊也是這樣。
阿難啊!這種種虛妄觸受,既不是從空無中産生,也不是從手掌中産生。
阿難,如果是從空無中産生,既然它能觸摸到手掌,為什麽就不能觸摸到身體,虛空之觸并不會去選擇其所要觸摸的地方。
如果是從手掌中産生,用不着兩隻手掌的摩擦,自然就在手掌上。
如果仍然是從手掌上産生,那麽,當手掌去觸摸到它時手掌就能感受到它,手掌離開後,它就應當重歸于手掌,那麽,它應當也能進入種種能夠觸受的地方,譬如像手腕、手臂、骨骼、神經等地方,都應當能夠感受到它産生的痕迹。
如果這當中一定有能覺知的心,覺知到觸受的産生和進入,那就應當有一個東西在身體中往來,為什麽非要等到手掌的應合觸摸才有觸受呢?所以,應當知道,受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人說到梅子時,口中就會淌出口水,有人想到站在懸崖邊上,腳底就會抽蓄緊張,想蘊也是這種情形。
阿難,說梅子時口中生出酸味,既不是從梅子這裡生出來,也不是從口裡生出來。
阿難,如果講梅子生出酸味是從梅子裡生出,那麽,這個梅子自己就會去說,何須要人去說?如果酸味從口裡生出來,口自己應當嘗得到,何必要用耳朵去聽?如果隻是耳朵聽到的,那口水為什麽不從耳朵裡淌出來呢?心裡想象站在懸崖邊上的情形,與口說梅子時的情形,其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應當知道,想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激流波浪前沖後湧,前浪後浪相繼相續,不相逾越,行蘊也是這樣的情形。
阿難,水流的狀态,既不是從空無中産生,也不是從水自身裡産生,它既不是水的自然本性,也不是能夠離開空無和水自身的。
那麽,阿難,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十方世界無涯無際的虛空裡,就會湧流着漫無涯際的水流,十方世界自然就會被淹沒。
如果它是從水自身裡産生出來,那這些激流的本性就不會是水,而有它自己的相狀,現在就應該能夠現示出來。
如果它就是水的自然本性,那麽,當水平靜澄清時,這水就不是水的自身。
如果它又是離開空無和水自身而存在的,那麽,空無自身之外并不另有東西,水自身之外也沒有流水,除此而外還有什麽激流呢?所以,應當知道,行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人拿頻伽瓶,将瓶子的兩個孔塞住,瓶中蓄滿了虛空,然後擎瓶到千裡之外,去贈予另一個國家。
識蘊的情形也是這樣。
阿難,瓶子裡的虛空既不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也不是從這個地方盛進去。
阿難,如果它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的,那麽,瓶子本來就蓄滿了虛空去另一個地方的,瓶子原來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應當少了一些虛空才對。
如果它是從瓶子原地盛進去的,那麽,打開瓶子,就應當能夠倒出虛空來。
所以,應當知道,識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兩個光明相雜相混就失去了原本所說的一個光明的本義,如此一來,說觀見與光明因緣和合而生并不正确,這個道理,對于說與昏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
另外,阿難,你現在認為那妙明淨見的根本,在于其與光明和合,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等。
如果是與光明和合,那麽在與黑暗和合時,光明的相就應消逝了,而觀見不能與種種黑暗和合,還說什麽看見了黑暗呢?如果看到黑暗時又不能與黑暗和合,那麽與光明的和合,就不能看見光明,既然如此,又說什麽與光明和合而生?看到光明就看不到黑暗,這個道理,對于說與黑暗和合,與通闊和合,與堵塞和合等都是一樣的。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如果我認為這個妙明覺心本來就不與種種世間事物和種種識心妄念和合而生呢?如來說:你現在又說妙明覺心不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麽我再問你,這個妙明覺心的根本不是因緣和合,它是不與光明和合,還是不與昏暗和合?是不與通闊和合,還是不與堵塞和合?如果是不與光明和合,觀見和光明就處在對立兩邊,你仔細觀察,哪邊是光明?哪邊是觀見?光明和觀看以什麽為邊界?阿難啊!如果在光明這邊沒有觀見,那麽觀見就沒有涉及到光明,自然也就看不到光明在哪裡。
如此說來,邊界怎麽能安立呢?這個道理,對于說不與昏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一樣的。
說妙明覺心的根本不在因緣和合,不與光明和合,也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亦不與堵塞和合。
那麽,如果不與光明和合,觀見與光明就是相抵相乘的,就像耳朵與光明毫不關聯。
觀見已然不知道光明在哪裡,還去辨明什麽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這個道理,對于說不與黑暗和合,不與通闊和合,不與堵塞和合等等,都是相同的。
阿難啊!你仍然沒有明悟到,世間一切浮物,一切幻化物象,它們在哪裡出現,随即就在哪裡滅盡。
幻象妄念隻是外相,它們的本性原來都是妙覺清淨本體。
像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所有的因緣和合,虛妄事物,因緣離合,虛妄滅絕等等,都不知一切的生起滅去,原來都是如來藏,都是常住圓明妙覺之中,都是如來真如自性。
要在這如來真性常住不動之中,尋求生死、去來、迷悟、生滅等等,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的。
阿難,為什麽說五蘊原來都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阿難啊!譬如有人用澄明之眼觀看晴明的天空,隻看到那晴空虛廓,并沒有其它任何東西,這時那人不會徒然去轉動眼睛。
等到瞪視已久,眼有煩勞時,眼才有所動作,于是就會在虛空之中看到搖動的光華,随即就會生出種種搖蕩狂亂的妄相。
色蘊也是這樣産生的。
阿難,這種種搖蕩光華,既不是從虛空之中生出,也不是從眼睛産生出來的。
阿難,如果光華是從虛廓的空中産生,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但是,有光華的出來進去,天空就不會是虛廓的,如果天空不是虛空,自然也就不會有虛妄的光華在那裡生起滅去,這就好比已有的阿難軀體不會再容載另一個阿難一樣。
如果這些光華從眼睛産生出來,就應當既能出來,又能進去。
由于光華從眼睛裡産生,就應當能夠被看見。
如果有能看見的東西,這東西被除去時,那光華就應當不在,随即就隻看得到眼睛。
如果眼睛沒有可以看到的東西,那這眼睛是長翳膜,但是,當眼睛又看到光華時,說明這眼睛應當是沒有長有翳膜的。
如此說來,還說什麽晴明虛廓的天空,說什麽清明無礙的眼睛呢?所以,色蘊隻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個人,其手足安好,身體調适,一副安樂長生的樣子,沒有不順适的地方,這個人無因無由用兩隻手掌相互摩擦,兩隻手掌無端就生出澀、滑、冷、熱等感受。
受蘊也是這樣。
阿難啊!這種種虛妄觸受,既不是從空無中産生,也不是從手掌中産生。
阿難,如果是從空無中産生,既然它能觸摸到手掌,為什麽就不能觸摸到身體,虛空之觸并不會去選擇其所要觸摸的地方。
如果是從手掌中産生,用不着兩隻手掌的摩擦,自然就在手掌上。
如果仍然是從手掌上産生,那麽,當手掌去觸摸到它時手掌就能感受到它,手掌離開後,它就應當重歸于手掌,那麽,它應當也能進入種種能夠觸受的地方,譬如像手腕、手臂、骨骼、神經等地方,都應當能夠感受到它産生的痕迹。
如果這當中一定有能覺知的心,覺知到觸受的産生和進入,那就應當有一個東西在身體中往來,為什麽非要等到手掌的應合觸摸才有觸受呢?所以,應當知道,受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人說到梅子時,口中就會淌出口水,有人想到站在懸崖邊上,腳底就會抽蓄緊張,想蘊也是這種情形。
阿難,說梅子時口中生出酸味,既不是從梅子這裡生出來,也不是從口裡生出來。
阿難,如果講梅子生出酸味是從梅子裡生出,那麽,這個梅子自己就會去說,何須要人去說?如果酸味從口裡生出來,口自己應當嘗得到,何必要用耳朵去聽?如果隻是耳朵聽到的,那口水為什麽不從耳朵裡淌出來呢?心裡想象站在懸崖邊上的情形,與口說梅子時的情形,其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應當知道,想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激流波浪前沖後湧,前浪後浪相繼相續,不相逾越,行蘊也是這樣的情形。
阿難,水流的狀态,既不是從空無中産生,也不是從水自身裡産生,它既不是水的自然本性,也不是能夠離開空無和水自身的。
那麽,阿難,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十方世界無涯無際的虛空裡,就會湧流着漫無涯際的水流,十方世界自然就會被淹沒。
如果它是從水自身裡産生出來,那這些激流的本性就不會是水,而有它自己的相狀,現在就應該能夠現示出來。
如果它就是水的自然本性,那麽,當水平靜澄清時,這水就不是水的自身。
如果它又是離開空無和水自身而存在的,那麽,空無自身之外并不另有東西,水自身之外也沒有流水,除此而外還有什麽激流呢?所以,應當知道,行蘊亦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阿難,譬如有人拿頻伽瓶,将瓶子的兩個孔塞住,瓶中蓄滿了虛空,然後擎瓶到千裡之外,去贈予另一個國家。
識蘊的情形也是這樣。
阿難,瓶子裡的虛空既不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也不是從這個地方盛進去。
阿難,如果它是從另一個地方帶來的,那麽,瓶子本來就蓄滿了虛空去另一個地方的,瓶子原來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應當少了一些虛空才對。
如果它是從瓶子原地盛進去的,那麽,打開瓶子,就應當能夠倒出虛空來。
所以,應當知道,識蘊也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