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妙明本性現示在我面前,這精妙觀見就是我的真實本體。
那麽,我的身心,又是什麽東西呢?現在,我的身心是分别的,各有實體,而那精明觀見卻是圓明無礙的,又不分别我的身心。
如果我的心是一個實體,讓我去看它,那麽我就成了一個觀見,從而我就不是我的身體,這與如來前面對我所說,當我看物時,物也在看我,有什麽不同呢?懇請如來啟發我的迷疑不悟。
如來告訴阿難﹕你說觀見就在你的面前,這并不就是說觀見本身是一個實體。
如果觀見作為一個實體在你面前,你确實看到了,那這精妙觀見雖然有所居處的地方,卻并沒有把這地方指示出來。
現在,我與你坐在隻陀園裡,看那四處是樹林溪流和宮殿講堂,上可見日月,前可見恒河,你正坐在我的座前,用手指點着,表示着。
這一切事物,那昏暗的樹林,那明亮的是太陽,那阻隔的是牆壁,那空闊的是天空,如此這般,以至于草木纖毫之物,雖然有大有小,但是它們都有形有貌,都可以指陳出來。
如果精神觀見一定就現示在面前,你就應當能用手把它指陳出來,指出哪樣東西就是那個觀見。
阿難啊!你應當知道,如果空無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已經現在眼前,那麽什麽又是空無呢?如果事物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巳經現示出來,那麽什麽又是事物呢?你可以仔細剖析萬事萬物,将那精明觀見的本體指示出來讓我看看,看它是否同種種事物一樣,可以分辨清楚。
阿難說﹕我現在坐在講堂上,往遠可以看見恒河,往上可以看見日月,用手所指示的和以眼所看見的,都是事物,并不是觀見。
世尊,正如佛所說,我還隻是一個研學很淺的修行者,即使是菩薩的智慧,也不能從萬物萬象之中将精明觀見剖解出來,使其能離開一切物象,獨立而另有自己的體性。
如來說:的确如此。
如來又對阿難說:如你所說,并沒有觀見的自體,能夠從物象中剖離出來,另有自身本性。
但是,你所指陳的這些物象之中,也并沒有觀見。
我告訴你,你與如來同坐在隻陀林裡,再看這些林園和日月等等不同的物象,肯定你不能從這當中指示出有精明觀見,那麽,你能夠從這些物象之中,指示出哪些不是觀見呢?阿難回答:我看遍了隻陀林,仍然不能知道這當中哪些事物不是觀見。
為什麽呢?如果樹沒有被看見,為什麽又說看見了樹?如果樹就是觀見本身,那麽什麽才是樹?這樣說來,如果空無不是觀見,又說什麽看見了空無?如果空無就是觀見,那麽什麽又是空無呢?我又想到,仔細剖析辨明這些萬物萬象,它們無一處不是一些精明觀見本身。
如來說:确實如此。
在座聽法的大衆,許多是初學修習者,聽到如來這樣說,都茫然不知此話道理何在了,一時之間皆惶惑起來,失卻了素常所奉的修習之道。
如來知曉他們的心思正焦慮不安,于是生出憐憫來,他安慰阿難和大衆們說﹕聰明智慧的人們啊!我之所說真實不虛,本來如此,沒有假話也沒有狂言,不是像末伽黎議論四種不死的那種胡說亂議。
你們去沉思谛觀吧,不要再哀怨憂慮了。
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哀憫會中大衆,就從座上站起,頂禮如來,合掌恭敬,對如來說﹕世尊,大衆們沒有悟解到如來所說這兩種精明觀見皆是色塵空性,其道理在于,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的辨證之中。
世尊,如果這些形質器物以及一切空性,都是物象,那麽,如果看見了,就應當有可以指出的對象,如果沒有看見,就應當沒有那些所可看見的一切。
大衆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含義,所以驚慌無措,并不是他們的智慧根器浮淺不深。
懇請如來發慈悲心,引導大衆明了,這些種種物象和這個精明觀見本來究竟是什麽東西?為什麽在這中間,沒有是,也沒有不是? 如來告訴文殊師利和大衆﹕諸天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在他們所住的正等正覺境界裡,一切觀見與觀見所緣之對象以及一切所思所想,都像那空無之花,是本來就無花的實體。
觀見以及觀見所緣的對象,本來就是那妙明清淨無上智慧的本體,還說什麽既是又不是呢?文殊啊!我問你,你是文殊,是否還有另一個文殊?這是文殊呢,或者不是文殊? 文殊說:是這樣,世尊。
我是文殊,卻不能說是文殊。
為什麽呢?如果因為我是文殊,我才是文殊,那就會有一個非文殊,我才不是文殊,如此,就有了二個文殊,而我現在自然就是文殊,沒有非文殊,這當中實在沒有是和非的區别二相。
如來說,這個無上妙明的觀見,與那些種種空幻器物六塵境象原來也是一樣的,本來都是妙明無上智慧的本真心體,一切妄念生,而成為那色空等等境象,以及能見能聞種種知覺,這就像那二個月亮,哪個是月,哪個又是非月呢?文殊啊!隻有一個真正的月,這中間沒有什麽是月和非月的問題。
你觀見的那些種種攀緣于形質世界的所聞所見的事物,叫做妄想,從這當中不會有既是又不是的辨證。
由于如此精明妙覺的真性,你才能既指示對象又沒有指示對象。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正如菩薩所說,精明妙覺緣于十方世界而自在常住,沒有生也沒有滅,這與婆羅門外道修行者娑毗迦羅所說的昏昧道理,以及那些種種苦行修者所說十方世界滿布真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同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為諸菩薩宣說過這樣的道理。
那些外道修習者常常說什麽事物自在自為,我們卻說事物有因緣而生,不是他們那等說法。
現在,我看這個妙覺本性就是自在自為的,其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虛妄颠倒,好像并不是有因有緣而生,好像也不是自在自為的。
怎樣開啟,才使我們不緻于陷入他們的邪見,而能夠獲緻本真心性,獲得妙明覺知的本性呢? 如來告訴阿難﹕我為你開啟了方便法門,把真實告訴你,你卻仍然沒有悟解,還被什麽自在自為的說法迷惑。
阿難,如果确定有那自在自為,那你應當辨明得到,那自在自為以什麽為自己的體性?可是,你看這妙明覺見之中,那自在自為的東西在哪裡?這個妙明覺見是以明亮為其自在?或是以昏暗為其自在?以空無為其自在?還是以堵塞為其自在?阿難啊!如果以明亮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麽就應當看不到昏暗,如果以空無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就應看不到堵塞。
如果以此而将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東西,認為就是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在所見之物中,觀見本身也就滅絕不存了,還說什麽觀見的精微圓明呢? 阿難說:這個妙明覺見的本體不是自在自為的,現在我以為,它是由因緣而生而存的,我還沒有弄明白,請問如來,怎樣說明是由因緣而生的? 如來說﹕你說到因緣,我再問你,現在你因為有觀看,那觀見本性就現示出來,這個觀見是從明亮而生?從昏暗而生?是從空無而生,還是從堵塞而生?阿難,如果是從明亮而生,那就看不到昏暗,如果是從昏暗而生,那就看不到明亮,如此以至于從空無而生,從堵塞而生,都會是同樣情形。
另外,這個觀見是由于攀緣明亮而生的?或是攀緣昏暗而生的?是攀緣于空無而生的?還是由于攀緣堵塞而生的?阿難,如果是攀緣于空無而生,那就會看不到堵塞,如果是攀緣堵塞而生,那就會看到不空無,如此以至于不論是攀緣明亮而生,還是攀緣昏暗而生,都會是同樣的情形。
應當知道,這個精微妙明的觀見,既不是從因而生,也不是由緣而生,
那麽,我的身心,又是什麽東西呢?現在,我的身心是分别的,各有實體,而那精明觀見卻是圓明無礙的,又不分别我的身心。
如果我的心是一個實體,讓我去看它,那麽我就成了一個觀見,從而我就不是我的身體,這與如來前面對我所說,當我看物時,物也在看我,有什麽不同呢?懇請如來啟發我的迷疑不悟。
如來告訴阿難﹕你說觀見就在你的面前,這并不就是說觀見本身是一個實體。
如果觀見作為一個實體在你面前,你确實看到了,那這精妙觀見雖然有所居處的地方,卻并沒有把這地方指示出來。
現在,我與你坐在隻陀園裡,看那四處是樹林溪流和宮殿講堂,上可見日月,前可見恒河,你正坐在我的座前,用手指點着,表示着。
這一切事物,那昏暗的樹林,那明亮的是太陽,那阻隔的是牆壁,那空闊的是天空,如此這般,以至于草木纖毫之物,雖然有大有小,但是它們都有形有貌,都可以指陳出來。
如果精神觀見一定就現示在面前,你就應當能用手把它指陳出來,指出哪樣東西就是那個觀見。
阿難啊!你應當知道,如果空無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已經現在眼前,那麽什麽又是空無呢?如果事物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巳經現示出來,那麽什麽又是事物呢?你可以仔細剖析萬事萬物,将那精明觀見的本體指示出來讓我看看,看它是否同種種事物一樣,可以分辨清楚。
阿難說﹕我現在坐在講堂上,往遠可以看見恒河,往上可以看見日月,用手所指示的和以眼所看見的,都是事物,并不是觀見。
世尊,正如佛所說,我還隻是一個研學很淺的修行者,即使是菩薩的智慧,也不能從萬物萬象之中将精明觀見剖解出來,使其能離開一切物象,獨立而另有自己的體性。
如來說:的确如此。
如來又對阿難說:如你所說,并沒有觀見的自體,能夠從物象中剖離出來,另有自身本性。
但是,你所指陳的這些物象之中,也并沒有觀見。
我告訴你,你與如來同坐在隻陀林裡,再看這些林園和日月等等不同的物象,肯定你不能從這當中指示出有精明觀見,那麽,你能夠從這些物象之中,指示出哪些不是觀見呢?阿難回答:我看遍了隻陀林,仍然不能知道這當中哪些事物不是觀見。
為什麽呢?如果樹沒有被看見,為什麽又說看見了樹?如果樹就是觀見本身,那麽什麽才是樹?這樣說來,如果空無不是觀見,又說什麽看見了空無?如果空無就是觀見,那麽什麽又是空無呢?我又想到,仔細剖析辨明這些萬物萬象,它們無一處不是一些精明觀見本身。
如來說:确實如此。
在座聽法的大衆,許多是初學修習者,聽到如來這樣說,都茫然不知此話道理何在了,一時之間皆惶惑起來,失卻了素常所奉的修習之道。
如來知曉他們的心思正焦慮不安,于是生出憐憫來,他安慰阿難和大衆們說﹕聰明智慧的人們啊!我之所說真實不虛,本來如此,沒有假話也沒有狂言,不是像末伽黎議論四種不死的那種胡說亂議。
你們去沉思谛觀吧,不要再哀怨憂慮了。
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哀憫會中大衆,就從座上站起,頂禮如來,合掌恭敬,對如來說﹕世尊,大衆們沒有悟解到如來所說這兩種精明觀見皆是色塵空性,其道理在于,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的辨證之中。
世尊,如果這些形質器物以及一切空性,都是物象,那麽,如果看見了,就應當有可以指出的對象,如果沒有看見,就應當沒有那些所可看見的一切。
大衆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含義,所以驚慌無措,并不是他們的智慧根器浮淺不深。
懇請如來發慈悲心,引導大衆明了,這些種種物象和這個精明觀見本來究竟是什麽東西?為什麽在這中間,沒有是,也沒有不是? 如來告訴文殊師利和大衆﹕諸天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在他們所住的正等正覺境界裡,一切觀見與觀見所緣之對象以及一切所思所想,都像那空無之花,是本來就無花的實體。
觀見以及觀見所緣的對象,本來就是那妙明清淨無上智慧的本體,還說什麽既是又不是呢?文殊啊!我問你,你是文殊,是否還有另一個文殊?這是文殊呢,或者不是文殊? 文殊說:是這樣,世尊。
我是文殊,卻不能說是文殊。
為什麽呢?如果因為我是文殊,我才是文殊,那就會有一個非文殊,我才不是文殊,如此,就有了二個文殊,而我現在自然就是文殊,沒有非文殊,這當中實在沒有是和非的區别二相。
如來說,這個無上妙明的觀見,與那些種種空幻器物六塵境象原來也是一樣的,本來都是妙明無上智慧的本真心體,一切妄念生,而成為那色空等等境象,以及能見能聞種種知覺,這就像那二個月亮,哪個是月,哪個又是非月呢?文殊啊!隻有一個真正的月,這中間沒有什麽是月和非月的問題。
你觀見的那些種種攀緣于形質世界的所聞所見的事物,叫做妄想,從這當中不會有既是又不是的辨證。
由于如此精明妙覺的真性,你才能既指示對象又沒有指示對象。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正如菩薩所說,精明妙覺緣于十方世界而自在常住,沒有生也沒有滅,這與婆羅門外道修行者娑毗迦羅所說的昏昧道理,以及那些種種苦行修者所說十方世界滿布真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同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為諸菩薩宣說過這樣的道理。
那些外道修習者常常說什麽事物自在自為,我們卻說事物有因緣而生,不是他們那等說法。
現在,我看這個妙覺本性就是自在自為的,其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虛妄颠倒,好像并不是有因有緣而生,好像也不是自在自為的。
怎樣開啟,才使我們不緻于陷入他們的邪見,而能夠獲緻本真心性,獲得妙明覺知的本性呢? 如來告訴阿難﹕我為你開啟了方便法門,把真實告訴你,你卻仍然沒有悟解,還被什麽自在自為的說法迷惑。
阿難,如果确定有那自在自為,那你應當辨明得到,那自在自為以什麽為自己的體性?可是,你看這妙明覺見之中,那自在自為的東西在哪裡?這個妙明覺見是以明亮為其自在?或是以昏暗為其自在?以空無為其自在?還是以堵塞為其自在?阿難啊!如果以明亮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麽就應當看不到昏暗,如果以空無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就應看不到堵塞。
如果以此而将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東西,認為就是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在所見之物中,觀見本身也就滅絕不存了,還說什麽觀見的精微圓明呢? 阿難說:這個妙明覺見的本體不是自在自為的,現在我以為,它是由因緣而生而存的,我還沒有弄明白,請問如來,怎樣說明是由因緣而生的? 如來說﹕你說到因緣,我再問你,現在你因為有觀看,那觀見本性就現示出來,這個觀見是從明亮而生?從昏暗而生?是從空無而生,還是從堵塞而生?阿難,如果是從明亮而生,那就看不到昏暗,如果是從昏暗而生,那就看不到明亮,如此以至于從空無而生,從堵塞而生,都會是同樣情形。
另外,這個觀見是由于攀緣明亮而生的?或是攀緣昏暗而生的?是攀緣于空無而生的?還是由于攀緣堵塞而生的?阿難,如果是攀緣于空無而生,那就會看不到堵塞,如果是攀緣堵塞而生,那就會看到不空無,如此以至于不論是攀緣明亮而生,還是攀緣昏暗而生,都會是同樣的情形。
應當知道,這個精微妙明的觀見,既不是從因而生,也不是由緣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