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乘教法。
應當因義立名,敢問此經名字,當稱何等,求佛宣說。
既有其名,因名則必思義,我等雲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
衆生修習此經,當得何等功德?依經修習,祗恐招魔,須假護持,方可無患,敢問世尊,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竟。
丙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世尊告當機菩薩,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後故也。
問于如來,如是經教,修習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惱亂正修,皆此經之功德也。
至于依義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為汝而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竟。
丙三依問宣說内護流通 丁一且标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歎法勝,令生信重也。
夫說此經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說,凡聖一源,身土不二,說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為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為頓教大乘了義經。
無不了義經,則随方有說有不說,了義之教,然佛不譚。
如‘華嚴’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等。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謂此經既是如來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得成佛道,自必時加保守,常垂護念;如‘彌陀經’,為諸佛所護念經,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本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然既稱教授菩薩,則必為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也。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謂十二部經,即十二分教。
分雖各有别名,凡屬佛說者,皆可以名經也。
長行、重頌、并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
此經以推窮妄本,照徹覺源,即圓照清淨覺相,複本心源,究竟清淨。
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
于此若解,則諸教之眼目彰矣。
一且标能說能護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汝當奉持。
此答名字。
經中佛答共有五名: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此以法、義、總、别為名。
圓覺,是法;大方廣,是義。
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依正全該,平等一相,寂滅無二,具足大、方、廣三義,即體、相、用也。
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
當體者,稱本體而得名,非對小言大之大,若大有對待,豈為至大?亦非先小後大之大,若大有先後,豈為本大?今以圓覺,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曰大也。
常遍者:常,則豎窮三際,遍,則橫該十方。
方者,法也,從相得名。
軌生物解,任持自性。
軌生物解者:衆生悟入知見,雖因善友開示,然其智解,實從覺性生,如水土潤生谷芽等,芽從種生,不從水土。
故文雲:圓覺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任持自性者:一切衆生,皆具本覺,雖輪轉六道,改頭換面,而此覺性,不曾失滅。
廣者,從用為名,多博為義。
廣多者,此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潛興密應,無有休息,無有窮盡。
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于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
故文雲:覺性遍滿,圓無際故。
當知六根遍滿法界,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圓覺者,直指法體。
若不克體标指,不知何法,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
圓者,滿足周備,此外更無一法。
覺者,虛明靈照,無諸分别想念。
故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陀羅尼,是梵語,譯雲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圓覺,是法,此法能總一切法。
大方廣,是義,此義能持無量義。
陀羅尼三字是總,大方廣圓覺五字是别。
故法、義、總、别為名。
名題取别遺總,故略陀羅尼三字。
二、亦名修多羅了義,是境智相對為名。
修多羅,此雲契經。
如來所說,契理契機之教,乃諸經通名。
權漸之經,名不了義,圓頓之經,名為了義。
上稱此經,為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修多羅、即十二部經,了義二字,乃指其間所诠,圓頓之法義。
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為清淨眼目,故境智相對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是動定無礙為名。
三昧,乃諸定總名,此翻正定。
權小所修,有入、住、出,不稱秘密,以可測故,亦不稱王,不自在故。
諸佛菩薩之定,無有入、住、出,乃即動而定。
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是動不礙定也。
亦乃即定而動,所謂‘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是定不礙動也。
堪稱秘密與王,非權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
是動定無礙為名。
四、亦名如來決定境界,是真如不變為名。
如來者:‘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既無來去,則法身充滿于法界,常住不動,即是如真;決定境界,亦即真如,以不變故,稱為決定;滅妄顯故,名為境界。
如‘普眼章’,一真法界,直指本覺靈源。
文雲:‘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及至觀行成就,影像銷滅,塵影既銷,空元是覺。
顯,即空銷覺現;發,即妄盡心開,俱無邊際。
如‘楞嚴經’所雲:‘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是真如不變為名。
五、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是藏性随緣為名。
如來藏,是佛性在纏之稱,能依此出生諸佛,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
自性,即不變之性,無始迄今,不曾變滅而差别,即随緣之用。
如‘彌勒章’之五性差别:一、聲聞性,二緣覺性: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性,與緣覺性。
三、菩薩性:若諸衆生,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二障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
四、不定性:一切衆生,已知本具圓覺,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不同。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五、外道性: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
邪師過謬,非衆生咎,是名五性差别。
如‘淨慧章’之五種随順:夫淨覺離念,本無生滅,良由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迷真起妄,遂令此心,生、住、異、滅,四種夢心,從細至粗,微著不同,先際最微,名為生相,即是業相。
中間二三,名住、異相。
住相有四,即轉相、現相、及智相、相續相。
異相有二,即執取相、計名字相。
後際最粗,名為滅相,即起業相。
今因本覺,有不思議内熏之力,熏起厭求之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信解力,損無明能,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
生相無明一破,則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
今無始靜,平等平等,無别始覺之異,始本合一,稱究竟覺。
一、明依位漸證:從信位、賢位、聖位、果位。
二、明亡心頓證:名為五種随順覺性。
此與五性差别,皆約生滅門中,曲成圓覺之義,是藏性随緣為名。
因是經共有五名,循名自必核實,汝應奉持之,而得自他兩利也。
然答奉持之問,若以文顯,則不妨因說經名,承其文勢,便于此答。
若以義求,則在後頓漸門中。
一答名字竟。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答所至。
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顯者,獨顯也。
如來所證境界,不離本起因心。
如文殊章,文殊請問:願為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說十方諸佛如來,最初根本,所起之清淨因地法行。
所雲清淨者:即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為因地心。
上雲: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迷真起妄,妄見衆生。
妄體元空,全是本覺清淨心地。
法行者:即稱清淨法所修之行也。
‘大集經’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三部經,樂為四衆,敷揚廣說,思惟其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
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然菩薩所請說者,意雲求果者,必觀于因。
因若非真,果還是妄。
如造真金佛像,先須辦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
故請說本起因地,以為萬行所依也。
後佛答: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證境界,果海還徹因源也。
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唯有佛之與佛,乃能宣說故。
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顯現。
佛境若不顯現,諸妄何得即空;諸妄不空,焉徹覺源,圓覺根源,即是一心。
故‘涅槃’雲:‘寂滅者,名為一心。
’‘華嚴’亦雲:‘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
’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首二句,先叙能流布人,第三句,此叙所流布教。
前問: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顯利他。
此答依此修行,并顯兩利。
正見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
漸次增進者:即依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生信、發解、起行、證果。
至于佛地者:以此經唯顯如來境界,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凡聖身心,取相似異,相皆虛妄,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皆同一圓覺本際。
覺體無異,用随體遍,圓滿法界,随順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癡不二;衆生諸佛不二;依、正、自、他,悉皆不二。
諸佛如是,故因修得證,必至佛地。
二答所至竟。
戊三答奉持 己一法說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此答奉持。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者: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而說,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
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
诃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為頓。
大乘者:乘,是車乘,有:小、中、大三乘。
如‘法華經’,門外三車,羊車是小乘,喻聲聞;鹿車是中乘,喻緣覺;牛車是大乘,喻菩薩。
又此不獨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
謂是經唯顯如來境界,今名大乘,即法華之大白牛車,乃真大也。
頓機衆生,從此開悟者:謂此等衆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今生才出頭來,便能出口驚人。
如六祖大師,初到五祖會下。
五祖即問:汝是何方人,來此欲求何物?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來此欲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曰:汝是嶺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知是法器,不與多說。
乃雲:此處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
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腰間要系一墜腰石,才踏得起,于是米房做米八月餘。
五祖一日忽見惠能,謂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答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
五祖越日白衆,謂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紹繼祖位。
當時衆皆相謂: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等可以不做。
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經四日十三度。
于是思惟,若不呈偈,終不得法,遂于半夜三更,寫在方丈步廊壁上,從他和尚看見,若道是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
次日五祖見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門,不見自性。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未見本性。
隻到門外,未入門内,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不滞,一真一切真。
汝且去!一兩日更作一偈将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吾付汝衣法。
神秀退後,神思不安,又經數日,作偈不成。
複有兩日,有一童子,誦偈至碓坊過,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是未見本性,請童子複誦一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遂問童子,此偈誰作?童子即将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書于方丈南廊壁上,五祖令人皆誦。
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于此舂米八月餘,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
适江州别駕張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識字,乃請别駕一誦,與童子一樣,遂即歎氣一聲。
張問其故,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書。
張曰:汝念我聽,我為汝書。
念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已,張與衆人,無不驚怪,嗟歎不已!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五祖見
應當因義立名,敢問此經名字,當稱何等,求佛宣說。
既有其名,因名則必思義,我等雲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
衆生修習此經,當得何等功德?依經修習,祗恐招魔,須假護持,方可無患,敢問世尊,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竟。
丙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世尊告當機菩薩,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後故也。
問于如來,如是經教,修習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惱亂正修,皆此經之功德也。
至于依義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為汝而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竟。
丙三依問宣說内護流通 丁一且标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歎法勝,令生信重也。
夫說此經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說,凡聖一源,身土不二,說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為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為頓教大乘了義經。
無不了義經,則随方有說有不說,了義之教,然佛不譚。
如‘華嚴’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等。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者:謂此經既是如來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得成佛道,自必時加保守,常垂護念;如‘彌陀經’,為諸佛所護念經,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本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然既稱教授菩薩,則必為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也。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者:謂十二部經,即十二分教。
分雖各有别名,凡屬佛說者,皆可以名經也。
長行、重頌、并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
此經以推窮妄本,照徹覺源,即圓照清淨覺相,複本心源,究竟清淨。
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
于此若解,則諸教之眼目彰矣。
一且标能說能護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汝當奉持。
此答名字。
經中佛答共有五名:一、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此以法、義、總、别為名。
圓覺,是法;大方廣,是義。
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依正全該,平等一相,寂滅無二,具足大、方、廣三義,即體、相、用也。
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
當體者,稱本體而得名,非對小言大之大,若大有對待,豈為至大?亦非先小後大之大,若大有先後,豈為本大?今以圓覺,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曰大也。
常遍者:常,則豎窮三際,遍,則橫該十方。
方者,法也,從相得名。
軌生物解,任持自性。
軌生物解者:衆生悟入知見,雖因善友開示,然其智解,實從覺性生,如水土潤生谷芽等,芽從種生,不從水土。
故文雲:圓覺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任持自性者:一切衆生,皆具本覺,雖輪轉六道,改頭換面,而此覺性,不曾失滅。
廣者,從用為名,多博為義。
廣多者,此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潛興密應,無有休息,無有窮盡。
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于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
故文雲:覺性遍滿,圓無際故。
當知六根遍滿法界,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圓覺者,直指法體。
若不克體标指,不知何法,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
圓者,滿足周備,此外更無一法。
覺者,虛明靈照,無諸分别想念。
故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陀羅尼,是梵語,譯雲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圓覺,是法,此法能總一切法。
大方廣,是義,此義能持無量義。
陀羅尼三字是總,大方廣圓覺五字是别。
故法、義、總、别為名。
名題取别遺總,故略陀羅尼三字。
二、亦名修多羅了義,是境智相對為名。
修多羅,此雲契經。
如來所說,契理契機之教,乃諸經通名。
權漸之經,名不了義,圓頓之經,名為了義。
上稱此經,為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修多羅、即十二部經,了義二字,乃指其間所诠,圓頓之法義。
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為清淨眼目,故境智相對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是動定無礙為名。
三昧,乃諸定總名,此翻正定。
權小所修,有入、住、出,不稱秘密,以可測故,亦不稱王,不自在故。
諸佛菩薩之定,無有入、住、出,乃即動而定。
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是動不礙定也。
亦乃即定而動,所謂‘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是定不礙動也。
堪稱秘密與王,非權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
是動定無礙為名。
四、亦名如來決定境界,是真如不變為名。
如來者:‘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既無來去,則法身充滿于法界,常住不動,即是如真;決定境界,亦即真如,以不變故,稱為決定;滅妄顯故,名為境界。
如‘普眼章’,一真法界,直指本覺靈源。
文雲:‘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及至觀行成就,影像銷滅,塵影既銷,空元是覺。
顯,即空銷覺現;發,即妄盡心開,俱無邊際。
如‘楞嚴經’所雲:‘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是真如不變為名。
五、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别,是藏性随緣為名。
如來藏,是佛性在纏之稱,能依此出生諸佛,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
自性,即不變之性,無始迄今,不曾變滅而差别,即随緣之用。
如‘彌勒章’之五性差别:一、聲聞性,二緣覺性: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性,與緣覺性。
三、菩薩性:若諸衆生,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二障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
四、不定性:一切衆生,已知本具圓覺,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不同。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五、外道性: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
邪師過謬,非衆生咎,是名五性差别。
如‘淨慧章’之五種随順:夫淨覺離念,本無生滅,良由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迷真起妄,遂令此心,生、住、異、滅,四種夢心,從細至粗,微著不同,先際最微,名為生相,即是業相。
中間二三,名住、異相。
住相有四,即轉相、現相、及智相、相續相。
異相有二,即執取相、計名字相。
後際最粗,名為滅相,即起業相。
今因本覺,有不思議内熏之力,熏起厭求之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信解力,損無明能,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
生相無明一破,則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
今無始靜,平等平等,無别始覺之異,始本合一,稱究竟覺。
一、明依位漸證:從信位、賢位、聖位、果位。
二、明亡心頓證:名為五種随順覺性。
此與五性差别,皆約生滅門中,曲成圓覺之義,是藏性随緣為名。
因是經共有五名,循名自必核實,汝應奉持之,而得自他兩利也。
然答奉持之問,若以文顯,則不妨因說經名,承其文勢,便于此答。
若以義求,則在後頓漸門中。
一答名字竟。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答所至。
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顯者,獨顯也。
如來所證境界,不離本起因心。
如文殊章,文殊請問:願為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說十方諸佛如來,最初根本,所起之清淨因地法行。
所雲清淨者:即圓照本體,由來無染,清淨覺相,為因地心。
上雲: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迷真起妄,妄見衆生。
妄體元空,全是本覺清淨心地。
法行者:即稱清淨法所修之行也。
‘大集經’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三部經,樂為四衆,敷揚廣說,思惟其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
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然菩薩所請說者,意雲求果者,必觀于因。
因若非真,果還是妄。
如造真金佛像,先須辦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
故請說本起因地,以為萬行所依也。
後佛答: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證境界,果海還徹因源也。
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唯有佛之與佛,乃能宣說故。
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顯現。
佛境若不顯現,諸妄何得即空;諸妄不空,焉徹覺源,圓覺根源,即是一心。
故‘涅槃’雲:‘寂滅者,名為一心。
’‘華嚴’亦雲:‘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
’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首二句,先叙能流布人,第三句,此叙所流布教。
前問: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顯利他。
此答依此修行,并顯兩利。
正見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
漸次增進者:即依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生信、發解、起行、證果。
至于佛地者:以此經唯顯如來境界,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凡聖身心,取相似異,相皆虛妄,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皆同一圓覺本際。
覺體無異,用随體遍,圓滿法界,随順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癡不二;衆生諸佛不二;依、正、自、他,悉皆不二。
諸佛如是,故因修得證,必至佛地。
二答所至竟。
戊三答奉持 己一法說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此答奉持。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者: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而說,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
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
诃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為頓。
大乘者:乘,是車乘,有:小、中、大三乘。
如‘法華經’,門外三車,羊車是小乘,喻聲聞;鹿車是中乘,喻緣覺;牛車是大乘,喻菩薩。
又此不獨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
謂是經唯顯如來境界,今名大乘,即法華之大白牛車,乃真大也。
頓機衆生,從此開悟者:謂此等衆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今生才出頭來,便能出口驚人。
如六祖大師,初到五祖會下。
五祖即問:汝是何方人,來此欲求何物?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來此欲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曰:汝是嶺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知是法器,不與多說。
乃雲:此處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
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腰間要系一墜腰石,才踏得起,于是米房做米八月餘。
五祖一日忽見惠能,謂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答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
五祖越日白衆,謂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紹繼祖位。
當時衆皆相謂: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等可以不做。
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經四日十三度。
于是思惟,若不呈偈,終不得法,遂于半夜三更,寫在方丈步廊壁上,從他和尚看見,若道是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
次日五祖見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門,不見自性。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未見本性。
隻到門外,未入門内,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不滞,一真一切真。
汝且去!一兩日更作一偈将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吾付汝衣法。
神秀退後,神思不安,又經數日,作偈不成。
複有兩日,有一童子,誦偈至碓坊過,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是未見本性,請童子複誦一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遂問童子,此偈誰作?童子即将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書于方丈南廊壁上,五祖令人皆誦。
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于此舂米八月餘,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
适江州别駕張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識字,乃請别駕一誦,與童子一樣,遂即歎氣一聲。
張問其故,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書。
張曰:汝念我聽,我為汝書。
念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已,張與衆人,無不驚怪,嗟歎不已!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五祖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