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關燈
乃入期之初也。

    既經夏首,不便出入,大小兩乘,皆當作安居法也。

    圭峰大師雲:然建道場,或在伽藍,或于餘處,期限未滿,夏首已臨,入衆安居,則乖誓約,作念結夏,又雜觀心。

    道場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念,故為辨明,為俗乖律則非,因大廢小無失。

    當為清淨菩薩止住:清淨有二:一、心性清淨,約菩薩說。

    二、境界清淨,約聲聞說,止住,即是安居。

    心離聲聞:其心離聲聞小乘法,故不假徒衆。

    以聲聞安居,必先白僧,須假徒衆。

    今既不入彼衆,故雲不假也。

    一标異聲聞竟。

     醜二正陳詞句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

     此示安心之法也。

    上言心離聲聞,此為菩薩所修。

    遵佛制,至安居日,即四月十五日。

    大小兩乘:皆于此日安居。

    即于佛前者:顯異小乘,作僧事,白僧即是。

    此是大乘,作佛事,應白佛言。

    作如是言者:對佛前作如是之言。

    自己陳白: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衆: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衆。

    按小乘安居,唯許出家二衆,今是大乘,心性安居,故許四衆同修。

    我某甲,各稱其名,今依踞菩薩大乘之法,以簡羊鹿之車;修習真如寂滅之行,以簡谛緣之修。

    ‘析義疏’雲:寂滅者,依真如而立名。

    謂真,即無妄,離言說相,名寂,如,即不變,離心緣相,名滅。

    稱此理而修,因名之為行也。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者:謂心心作觀,行行契真,名為同入,清淨實相。

    本經謂圓照清淨覺相,此清淨實相者,即清淨覺相也。

    實相無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此不變也。

    實相無不相,具足恒沙稱性功德之相,此随緣也。

    實相、無相無不相,若言其空,大用曆曆,真空不礙妙有;若言其有,全體寂寂,妙有不礙真空。

    此不變常随緣,随緣常不變也。

    簡異小乘事相住持,以顯大乘實相住持也。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者:謂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雙亡之地,八識海澄,流注相滅。

    以大圓覺,平等普照,寂滅無二,體遍法界,故得名大,以為我之伽藍,于四智中,即大圓鏡智也。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圭峰大師雲:身,即五識,依色根所發故;心,即意識,以五識取塵,意識分别,熏動心海,波浪從生,故不名安。

    今意無分别,五不妄緣,識浪永寂,與體一如,故名安也。

    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即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者:此以四惑相應,妄計賴耶,為自内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

    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如性皆同,即平等性智。

    涅槃自性無系屬故者: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系屬故,以小乘計著方處,今依大乘,随順法性,故無所屬。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衆徒。

     我今敬請,不依聲聞,事相安居。

    當與十方如來法身,實相安居,故為菩薩所修,無上妙覺大因緣。

    乃菩薩自覺聖智之境,為菩薩獨詣自證之地,故雲不系徒衆。

    二正陳詞句竟。

     醜三結示休夏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

    過三期日,随往無礙。

     此名菩薩示現安居者:上言菩薩,修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有何期限?今雲示現者,權引小乘,夏首安居,遵依佛制。

    過三期日,随往無礙者:道場三期已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無礙。

    以小乘解制之後,有新學者,如要出遊,侶須三人,上座一人,阿阇黎一人,并自己成三,以防誤失。

    今菩薩稱性安居已竟,故不須伴侶,而雲随往無礙也。

    二限内修行竟。

     癸三誡取邪證 ‘善男子!若被(此應為彼字)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預标加行中所證之境,誡取邪謬故。

    若彼末世修行,去聖時遙,魔強法弱,邪正難分,求菩薩道,更宜慎重。

    況既入三期,克期取證,難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千定不可取。

    終之雲者,仰見如來,叮咛告誡之至意也。

    一答道場竟。

     辛二答加行 壬一三觀初首方便 癸一修學靜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此示奢摩他靜觀方便。

    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奢摩他觀,如前所說。

    若諸末世未悟衆生,修奢摩他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取至靜為方便。

    靜而雲至者:即一念不生也。

    不起一切諸念,凡情聖見,悉皆斷盡,至靜之極,則圓覺妙心,脫體畢露,故曰:便覺。

    如是修習,必由漸來。

    初靜從于一身者:觀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我今此心,六塵緣影,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所謂内脫身心,名一身靜。

    以身靜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

    一身既爾,一切亦然。

    情界既爾,器界亦然。

    所謂外遺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動,身心世界,融為一覺,故雲: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覺性靈明,自然寂照,與一切融為一覺。

    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覺,衆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

    如影入鏡,鏡照無遺。

    一世界既爾,則一切世界,融為一界,故雲:百千世界,亦複如是。

    覺發則同時遍滿,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如此方名為正觀。

    非彼從佛所聞,一切修證境界,叮咛告誡,終不可取。

    一修學靜觀方便竟。

     癸二修學幻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此示三摩缽提,幻觀方便。

    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三摩缽提觀,如前所說。

    若諸末世未悟衆生修三摩缽提者,最初從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觀,然起幻門中,須憑聖境。

    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

    而如來所以證得如來,菩薩所以成為菩薩者,無非修因克果而得。

    如是則為我之師,為我之友矣!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者:謂以如來為師,菩薩為友,自必依種種法門,漸次修行,難行苦行,勤苦三昧。

    于三昧中,起如幻觀,以自己身心,閱曆其境,自驗其心。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者:以此幻觀,廣發度生之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内發大悲輕安,而起利生妙行。

    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衆,變化諸幻以作佛事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準如前釋。

    二修學幻觀方便竟。

     癸三修學寂觀方便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此示禅那寂觀方便。

    言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修禅那觀,如前所說。

    若諸末世未悟衆生修于禅那,最初從何下手?故先取數息觀門,修禅之人欲攝妄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數之。

    數出不數入,數入不數出,不可出入并數。

    從一數至十,又從十數至一。

    如此往複,息息不斷,心心不昧。

    由是息調心淨,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異、滅之念不紊。

    息起為生,起已為住,将盡為異,盡已為滅。

    今不言異者,以滅攝故,所以經論中,有言三相,有言四相不定,分齊頭緒數量,一一分明。

    所以攝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無有過于此者。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别念數,無不了知。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如是定久功深,初則宴坐方知,今則周遍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分别念數,一一無不了知。

    從此起用,攝散入寂,不被幻觀煩惱礙;化寂不住,不被靜觀涅槃礙。

    從此漸次增進,絕待靈心欲發,竟至無所不知,無法不曉。

    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難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猶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非被(應為彼字)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準如前釋。

    三修學寂觀方便竟,并上一科三觀一首方便竟。

     壬二總結三觀方便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二句結名。

    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于此結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

    即‘楞嚴經’,佛敕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成道方便,亦此義也。

     壬三遍修三觀圓成 ‘若諸衆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若諸末世,有圓根衆生能遍修三觀。

    遍修者,不遺一法,勤行精進,悍勞忍苦,以悟為期。

    悟後之修,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三觀既備,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又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

     壬四别開鈍根修證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

    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 此言末世鈍根障重衆生,既悟覺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廢,不得成就,當以忏悔斷障為要也。

    由昔業障者:乃因夙習種子,熏發現行,于修行時,為作障道緣,故不得成就。

    當勤忏悔,常起希望者:應當勤求忏侮。

    忏悔有二:一者、事忏:嚴結華壇,身旋禮,口讀誦,意策觀。

    二者、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心得輕安,業障消除,道緣可辦。

    常起希望,願斷業障,先斷憎愛二惑。

    憎者,于違情境上起憎怨心;愛者,于順情境上生愛染心。

    此二是根本煩惱,屬貪嗔攝。

    嫉妒谄曲者:嫉,謂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攝。

    谄,謂罔冒于他,矯設異儀,險曲為性,故名谄曲,貪癡各一分攝。

    又此憎愛,通名為惑。

    蓋惑者,不明之義,不明即是癡。

    求勝上心者,慢也。

    求超勝一切,憎上慢心,合為貪、嗔、癡、慢,四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于成就。

     ‘三種淨觀,随學一事。

    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 三種淨觀,恐其根鈍不能兼修,且勸随其本意,學習一觀之事,以專事于一,必易成就。

    設或此觀不得,故又教其複習彼觀,總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轉也。

    漸次磨煉修習,必求諸入,但肯辦心,自有相應。

    時節若至,其理現前。

    一長行竟,并上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竟。

    并上廣明行相竟,再并上令依解修行,随根證入竟。

     庚二偈頌 辛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辛二正頌(科同長行,唯阙安居。

    )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忏悔無始業。

    經于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圓覺汝當知,呼當機以儆餘衆也。

    一切末法衆生,欲求無上之佛道。

    此乃發菩提心,去佛遙遠,尺水丈波,先當結壇。

    以上、中、下三根而結三期。

    忏悔無始已來所有業障,業障消除,心器清淨。

    經三七日,然後正思惟,提起正觀,念念契合正覺也。

    非彼從佛所聞修證之境,畢竟不可取,免堕邪見也。

     ‘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此頌三觀一首方便。

    奢摩他,用至靜,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憶持,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數門,為下手工夫:是名三種淨觀,一首方便。

    若能精勤修習,一法不遺,依始覺智,悟本覺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覺,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 上頌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

    此頌一類鈍根,屢修屢廢,未能成就者,皆由無始夙業,以為障道之緣耳。

    常當勤心忏悔無始一切罪障,諸障若得消滅,則雲散空澄,佛境便得現前矣!二正宗分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 丁一賢善首啟請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義疏’雲:能弘人天小乘,曰賢;能弘始終大乘,曰善;能弘圓頓一乘,曰首。

    請問流通,端賴斯人。

    三業虔誠,準如前釋。

     丁二慶适聞所诠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現會及末世衆生開示信、解、修、證法門,重重分析,義無不盡。

    普令開悟如是不思議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發解,如是修行,如是證果,誠為不可心思口議之事,其受益為何如耶! 丁三問能诠各義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說,若文若義,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