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關燈
修行,所以不能得成菩提之道者,何也?由有無始生相無明已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阿賴耶識,而計我之心生,妄分自他。

    設有違自而順他者,便起憎心,又有違他而順自者,便起愛心。

    于人既爾,于法亦然。

    由此憎愛,熏成種子,在八識田中,是為微細病故。

    因有種子,難契覺心,随所聞法門,即生心作意,舍此取彼,憎妄愛真,難亡能所,故此未得解脫。

    一明所治竟。

     子二明能治 ‘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上雲:無始無明,憎愛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修行,未得解脫。

    今則等心觀人,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自父母一樣,怨親平等,心無有二,則憎愛種子自斷,而障道之病根自除,故雲:即除諸病。

    于人既然平等,次則等心觀法。

    法,即修證之法。

    于諸法中,涅槃生死無二;無二,則無自他憎愛。

    故知諸病,祗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

    今既斷斯種子,則諸病自除,故雲:亦複如是,四明除病之行竟。

     癸五願發心深廣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堕邪見。

    ’ 此答第五問,發何等心也,即發四種心。

    如‘般若彌勒頌’雲:‘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此如‘金剛般若經’雲: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乃教以用四種心,降伏妄心。

    今經雲: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四種心。

    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者:此廣大心也;菩薩發心,本無分劑,盡于虛空之内,所有一切衆生,怨親平等,普照無二也。

    即同彼經,所有一切衆生,若胎、卵、濕、化等類是也。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者:此第一心也;我皆令發心修行,同入究竟圓覺而成佛果也。

    即同彼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餘,則非二乘權教所證涅槃,與究竟圓覺,同是到家法也。

    于圓覺中,無取覺者:此即常心也。

    謂我入覺,我即圓覺,衆生亦爾,有何取著耶?故天親雲:‘自身滅度,無異衆生,故名常心。

    若見衆生,因我入覺,即非常也。

    ’是滅度衆生,不見度生之相,故能常度衆生;即同彼經,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實無,即菩薩妄心降伏,不見有衆生可度也。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者:此不颠倒心也。

    謂發願除彼我相、人相,以及憎、愛、諸相。

    人、我、憎、愛,全系颠倒之心,自他不平等也。

    即同彼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即颠倒心。

    菩薩若有,即非真菩薩也。

    如是發心,不堕邪見者:謂如是發四種大乘菩提心者,自然不堕落于邪見。

    我人等相,皆邪見也。

    五顯發心深廣竟,并前四科,一長行竟。

     壬二偈頌 癸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科同長行)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欲求知識者,應當求正覺,心遠二乘者。

     普覺!汝應當以智了知,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知正見之人,發大乘願行,心遠離于二乘者。

    此頌求師,一也。

     ‘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法中:即依何等法之中。

    應除作、止、任、滅,四種法病。

    師能離病,即為明師,自當依師離病。

    此頌依法,二也。

     ‘親近無憍慢,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首句,善知識,作不請友,俯就機宜,令得親近,勿生憍慢。

    二句,善知識别應他緣,勿生嗔恨。

    見種種現逆現順境界,心中當生希有想,縱有逆行,還如佛出世,生心如佛想。

    此頌除病三也。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者;倘見師逆行,不得随之,以犯非律儀,其所有戒根,永遠得以清淨。

    此頌修行,四也。

     ‘度一切衆生,竟究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 度一切衆生者:即廣大心也。

    盡虛空界衆生,平等而普度之。

    究竟入圓覺者:普度衆生,究竟成佛,同入圓覺妙性,即第一心也。

    無彼我人相者:是已達圓覺中,無取覺者,雖度衆生,不見度生之相,故能常度衆生,即常心也。

    故得無我、人、憎、愛諸相,即不颠倒心也。

    發此四心,應當依止正智慧修習,便得超越邪見,而得正知正見。

    證覺般涅槃者:證究竟圓覺,大般涅槃,即無餘涅槃也。

    二依師離病竟。

    并上一科,後二問答兩重除障竟。

    再并上二科二四問答,别明觀行,中根修證竟。

     戊三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 己一圓覺啟請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業恭敬,準如前釋。

     己二正陳請詞 庚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者:為悲念現前法會,及悲憐末世衆生。

    為我等輩:指現前法會。

    廣說淨覺種種方便者:總指前文,重重開示,皆為廣說淨覺,修習方便。

    令末世衆生:遠指未來;輾轉流傳,而至末世。

    大心衆生聞之,依此修習,于大圓覺,有大增益。

    一慶前竟。

     庚二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

    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 世尊,我等今者親自佛聞種種方便,已得開悟。

    若佛滅度之後,末世衆生未得親奉金言,無由得悟。

    不知如何生信,如何發解,如何起修,如何得證?将信、解、修、證之事,未得悟者。

    若逢夏首,必當安居修習,然安居儀式有大小乘之分,故以雲何為問。

    或依何種,望佛克定指示,遵照修習,圓覺清淨境界?此境,即是理境,本來清淨,不假修為。

    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者:此圓覺中,前所修三種淨觀,皆約已悟者,奢摩他中,先悟淨圓覺,以靜覺心,取靜為行;三摩中,起幻為行;禅那中,寂滅為行。

    今約末世未悟,不知以何為首?惟願如來,大悲普濟,為諸現前大衆,以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令得随順修習,證入圓覺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己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重言善哉者:乃贊歎當場一問,今後兩益。

    故曰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非具足圓覺者,必定不能也。

    如是方便者:‘析義疏雲:略明有二:一、通相方便,謂修習圓覺之通方便。

    二、别相方便,謂三種淨觀之别方便。

    觀佛答處自知:得别方便,則三觀可成;得通方便,則圓覺可證。

    是為菩薩,以大饒益,施諸衆生。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三如來贊許竟。

     己四承教靜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己五正答所問 庚一長行 辛一答道場 壬一結前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說。

     呼當機日(應為曰字),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

    一切衆生,指現在以及未來具大乘性者。

    性,謂種性,即根器也。

    若佛現住世間,是有佛時;若佛滅度之後,是無佛時。

    法運有三種差别:一、正法時:謂去佛不遠,正法猶存,能信教、解理、修行、證果,共一千年。

    二、像法時:去佛漸遠,像法僅存,有教、理、行三,而證果者,麟角鳳毛,亦共一千年。

    三、末法時:去佛遙遠,根機愈薄,教、理雖有,行、果兩亡,共有一萬年。

    若法末時者:此獨指第三末法時代,正法寝衰,邪法熾盛也。

    有諸衆生,具大乘性者:間有一類衆生,曾在過去,從佛聞說大乘,熏成種子,故雲:具大乘種性;依種子發現行。

    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謂能發信心,信佛獨證,秘奧隐密大圓覺心,非機不說,并信自己,亦具圓覺妙心,亦當作佛,于是發菩提心,欲修行者。

    若在伽藍安處徒衆者:伽藍,是略梵語,具足應雲,僧伽藍摩,此雲和合衆園。

    謂十方僧衆,和合共住,清淨園林也。

    四事無阙,方能安處徒衆,一心辦道。

    有緣事故,随分思察者:若有外緣,不能與衆同修,祗得随其分量,正念思察。

    如我于前‘普眼章’中,及三觀諸輪所說,圓機菩薩,不滞空閑,種種施為,作諸利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随其分量,思察三觀。

    一結前竟。

     壬二正說 癸一道場期限 ‘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若複無有利他事因緣,如上科,或主持伽藍,匡領徒衆,皆利他之事。

    菩薩逢益即為,遇緣且赴,故令随分思察。

    今既無有利他事,當以自利為重,故令即建道場。

    道場者,修行辦道之場。

    當立期限,加功用行,克期取證。

    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然定三期者,因根有利鈍,期有長短;上根八十日,中根百日,下根一百二十日。

    安置淨居者:安置清淨居處,務令外人外事,不得相涉也。

    一道場期限竟。

     癸二限内修行 子一明道場行相 醜一明随相用心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懷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此明道場,限内修行之相。

    若佛現在者:指如來住世時也。

    不假設像,惟當正憶念佛之法身,遍一切處。

    又複當知唯心,無外境界。

    若佛滅後者:指如來去世時也。

    禮佛應須施設形像,心存是佛,目睹想佛。

    謂如來去世,不睹真儀,設像谛觀,引心入法。

    ‘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生正憶念者:謂憶念如來,真身不滅,還同如來常住之日,無以異也。

    一明随相用心竟。

     醜二明禮忏儀式 ‘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懸諸幢旛,燒香散華,嚴持壇場,備如方等經說。

    經三七日者:方等經極少七日,久則不遮。

    下正明法事。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者:準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贊佛,三、禮佛,四、忏悔,五、勸請,六、随喜,七、回向,八、發願。

    今略唯禮佛、忏悔,然文雖略,法必具行。

    ‘起信論’中亦雲:應當精勤禮佛、忏悔、勸請、随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諸障,善根增長。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

    圭峰大師雲:名以召體,觀而禮之。

    準勒那三藏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我慢禮,二、唱和禮,此二非儀。

    三、恭敬禮:敬從心發,運于身口,五輪著地。

    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觀身與佛,皆從緣起,如幻如影,普運身心,遍禮一切。

    六、内觀禮:但禮身内,法身真佛,不緣他佛。

    七、實相禮:若内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名平等禮。

    故文殊雲: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

    後四禮、皆屬觀行,謂第四空觀,禮真谛佛,入法之性故。

    五、假觀,禮俗谛佛,從體起用故。

    六、中觀,禮第一義谛佛,不見空色,直見本覺真性故。

    七、則三觀一心,禮三谛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故。

    今經既是随相門中,且當第三第五禮也,餘在下離相攝念中。

    求哀忏悔者:忏、謂忏滌前愆;悔、謂悔除後過。

    其所忏法有二:若約責心,三障俱忏,由于無始,起貪、嗔、癡等之惑,發動身口,造一切之業,備受生死輪回之苦。

    若就所作,唯忏惡業。

    惡業、複有性罪、遮罪。

    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須起行。

    起行有二:一、事行,身旋禮,口讀誦,意策觀。

    二、理行,觀罪性空,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遇善境界者:此感應也。

    或睹光明,或見佛像,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故下文雲: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身心輕安者:此獲益也。

    謂身心輕快和安和,神清氣爽,身心既淨,道果堪成也。

    二明禮忏儀式竟。

     醜三明離相用心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經過二十一日,以既得感應道交,自當會緣入實。

    初以塵心粗重,令托勝相為緣,相既皆虛,誠宜入實,故曰:一向攝念。

    一向者,蓦直去,絕拟議思量;攝念者,收攝妄念、完成正觀,直契圓覺妙心也。

    一明道場行相竟。

     子二明遇夏安居 醜一标異聲聞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

    心離聲聞,不假徒衆。

     此言入期之法。

    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結夏。

    今當夏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