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關燈
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庚二依師離病 辛一普覺啟請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業恭敬,準前可知。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 ‘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隐。

     此當機為衆慶幸。

    雲大悲世尊,快哉乃為衆生開示演說禅宗之病,令諸大衆深悟迷智四相:證、悟、了、覺,亦屬禅病。

    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隐者:謂心開意解,四相蕩然,無存于胸中,淨覺真境,獲大受用。

    安隐,即自在無礙安隐義也。

     壬二請後 ‘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隐伏,邪法增熾。

    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見?’ 如來大悲,先憂末世。

    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時漸遠,法弱魔強,賢聖或隐藏于岩谷,或伏處于海隅,正教寖衰,邪法增熾。

    前雲:求善知識不堕邪見。

    故此初問,使諸衆生,求何等樣人,為善知識?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問依何等法,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問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問除去何病?如此四問既畢,又問雲何發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見者:謂發心不等,有權、實、頓、漸、偏、圓之别,末世衆生,生無慧目,不能辨識。

    請求如來開導,令彼群盲,不緻堕落于邪見稠林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

    令彼衆生得成聖道。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重言重哉:一、現益大衆,二、末及當來。

    汝若非乘大願力,發普覺心,安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咨問者,是有所謀而問也。

    于五問中,獨言修行者,以前後五問,皆為成就修行事故。

    汝此一問,勝似布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

    見道分明,無所怖畏,令彼衆生得成聖道,不堕邪見。

    汝今谛聽!許其當為汝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指明師令事 子一令識 ‘善男子!末世衆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此答初問,求何等人也。

    末世衆生将發大心,将要發大乘心,以為正因也。

    真正因地心,即所謂發菩提心是也。

    求善知識者,正緣也。

    有因有緣,方能克果。

    謂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善能觀機施教,對病授方,令得安隐也。

    故文殊告善财雲:‘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也。

    ’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者;發心原為修行,現欲修行,當求善知識引導,免入歧途。

    善知識善能了達覺性不因修生,決擇無疑,名正知見。

    ‘法句經’雲:‘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

    ’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者:離二乘滞寂境界。

    二乘人無大乘志願,沉空滞寂,得少為足,是故不著。

    上是順行,下是逆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現身世間,饒益衆生,雖現塵勞煩惱之中,心恒清淨,處染不染。

    如‘淨名’雲:‘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等。

    示有諸過,贊歎梵行者:圭峰大師雲:欲度有過衆生,先以同事相攝,心既相親,方能受教。

    如‘淨名’雲: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等。

    或為利益,或為别緣,所作非儀,暫乖真教,祗得貶己承非,不得飾非說理,以誤凡下。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者:示有諸過,即不律儀事:因贊歎梵行,故不令入也。

    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求如是善知識之人,引發大心,趣向正修行路,即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道矣!是知善知識,不可不擇也。

    一令識竟。

     子二令事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末世衆生既見如是順行、逆行之善知識,即知是得成菩提之正緣,應當四事供養。

    然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乃至拚身舍命,在所不惜。

    ‘大乘四法經’雲:‘諸苾刍盡形壽,乃至逢遇喪命因緣,必定不得舍善知識。

    ’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複搏财、妻子、眷屬? 彼善知識于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常現順行,清淨無染,為作模範,令彼衆生,依而行之。

    乃至示現逆行,種種過患者:指淫、殺、盜、妄等,雖行是事,極為慚愧,即便贊歎梵行,而作折伏,令彼衆生,心無憍慢;謂已知其所為,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故。

    憍者,矜我勝彼;慢者,輕彼劣我。

    況複搏财、妻子、眷屬者:以重況輕之意。

    言種種過患,其心尚無憍慢,況複貪著搏食,及與财寶,愛染妻子,及諸眷屬,豈得慢耶?圭峰大師雲:夫菩薩化身,權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不以順行,即效虔誠,或觀逆行,便生憍慢。

    故‘智論’雲:‘于諸師尊,如世尊想。

    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于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

    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減照。

    菩薩亦複如是,于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也。

    ’二令事竟。

     子三顯益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此顯示利益。

    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不起憍慢等諸惡之念。

    惡念若起,障礙便生,法何得入,即所謂依法不依人。

    以因地心情淨(應是清淨)故,正念純熟。

    從此修行,因正果正,故曰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心華發明,照十方刹者:覺心既明,即得心華開發,普照十方刹土,成佛度生矣。

    一指明師令事竟。

     癸二示四病應除 子一總标征起 ‘善男子!被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雲何四病? 此答二問,依何等法也。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者:即指圓覺為妙法;包羅法界,涉入無礙,故稱妙法。

    此法應離四病,若有其一,即不堪為師。

    但聽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

    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方可依故。

    究竟雲何是四病? 子二别明行相 醜一作病 ‘一者,作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釋四病行相。

    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者: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

    此是錯解幻觀中,起種種行,欲求圓覺義也。

    實不達彼,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發起幻智,觀諸幻衆,而起幻行,乃至幻相永滅,方得圓滿菩薩,清淨妙行。

    今乃虛妄計度,欲契覺心,既是造作生心,豈合無為寂照。

    夫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造作而可得耶?故說名為病。

    一作病竟。

     醜二任病 ‘二者,任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随諸法性,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沉。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者: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悠悠任性,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以生死本空,更何所斷?不求涅槃,以涅槃本寂,何假尋求?涅槃生死,不欣不厭,無起滅念者:無涅槃之念起,無生死之念滅,一味任彼一切,随諸法性,如火性是熱,水性是濕,各各差别也。

    妄從他妄,真随他真,任運而行,随緣而住,饑來吃飯,睡來便卧,東西南北,無定去住。

    此是錯會‘普眼章’中,覺成就故,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等義。

    實不知彼,圓覺成就,頓同佛境,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以恒寂,故得普照,寂滅無二。

    今乃虛妄計度,任運随緣,以求圓覺。

    當知圓覺性,雖本無修習,不妨幻力修習,豈任意而得有耶?故說名為病,二任病竟。

     醜三止病 ‘三者,止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三者,止病,即止息妄念。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于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諸法之性,寂然平等。

    其念若起,分别自生,故見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别不生,故見物我一如,自他平等,欲求圓覺。

    此是錯會靜觀中,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義。

    實不達彼,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

    雖悟即動即靜,而以靜境安心,漸修諸行,方得成就。

    今乃虛妄計度,止妄即真,何須别照。

    彼圓覺性妙性,大用無方,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三止病竟。

     醜四滅病 ‘四者,滅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即滅除心境。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者:若複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屬惑,依惑造業,依業必受身心苦樂之報。

    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斷盡,身心何有,故曰:身心畢竟空無所有。

    身心既空,根塵安在?何況,比況之辭。

    根塵互相倚托,故雲:虛妄境界。

    相既虛妄,則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欲将此心永證圓覺。

    此是錯會滅觀中,斷諸煩惱,随順寂滅等義。

    實不達彼,先悟淨圓覺,以為本修因地心,并無妄計。

    今乃虛妄計度,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不知圓覺之性,無礙圓融,非動非靜,不離動靜,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故曰: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二别明行相竟。

     子三結明真僞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結示正觀。

    以圓覺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于前四種,說名為病。

    若離四病,則知圓覺自性圓明,無欠無缺,故雲清淨。

    古德雲:‘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若作如是之觀而修者,得入圓覺正性,名為正觀。

    若作他觀而修者,不得圓覺正性,名為邪觀。

    正觀為成佛之坦途,他觀是堕魔之險徑。

    今依離病之師,乃不住相人,是正知正見之者。

    二示四病應除竟。

     癸三辨事師之心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複遠離,應斷嗔恨。

     此答第三問,修何等行也。

    末世衆生,去佛漸遠,欲修行者,不假善知識,以為模範,難免錯入邪徑。

    然菩薩行門無量,本無定迹,此不說六度萬行,但令善事明師,應斷憍、慢、嗔、恨之心,以為根本。

    如善财童子于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知識,一生圓曠劫之果。

    應當盡命供養善友者:盡命,即盡其形壽也。

    以衣服、飲食、卧具、醫藥,四事供養善友,并事善知識。

    尋常善友,即指善知識,不甚分别。

    今經雙用,自當分釋。

    既稱為友,自是同學,有勸善規過之益,故稱善友。

    恐彼四事不足,不能安心辦道,得久親近也。

    善知識者:應指師承,具正知見,善知法要,善識物情,能為衆生,解粘脫縛,能為衆生,抽釘拔楔,是以稱善。

    執侍巾瓶,供給所需,故名為事。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者:善知識度人,種種方便,俯就物機,欲來相親相近,應斷憍慢之心。

    憍,謂自高;慢,謂輕彼。

    如雲:知識尚來近我,我又何必往求。

    隻此二語,則是憍且慢矣!若複遠離,應斷嗔恨者:或為折伏憍慢,或為應赴機感,若複遠離,則應斷嗔恨之心,嗔,謂嗔恚;恨,謂懷恨。

    如雲:任去不複追随,此後永不求彼。

    隻此二語,則是嗔且恨矣!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此修行,方入圓覺。

     現,即善知識權巧示現。

    或現逆境,或現順境。

    遠離名逆,親近名順,若逆若順,心無二念,故觀親近遠離之境,心如虛空,自能了知,善知識之身心,與自己之身心,畢竟平等。

    并與諸衆生,同一圓覺體性,亦複無二。

    無異,即無二也。

    何生憎愛于其間哉!如是修行,方入圓覺者:謂如上所說,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依之修行,此人無人我相,乃為受道法器,故方能得入圓覺也。

    三辨事師之心竟。

     癸四明除病之行 子一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此答第四問,除去何病也。

    末世衆生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