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關燈
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戊二四問答别明觀行中根修證 己一二問答三觀修行 庚一示三觀行相 辛一威德啟請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二四問答,别明觀行。

    中根修證。

    言别明者,其有二意:一則由一類人,已依前門證入,不必修此,故名為别。

    一則此門各各自别,如三觀,或單修、或複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輪,各應一機,故名為别。

    其所離障,亦各不同。

    如四相四病,皆是别相,不同前通明觀行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起座啟請。

    經家叙儀,三業恭敬如前。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别如是随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大悲世尊,準如前釋。

    廣為三句:謂為我等廣開分别如是,而說次第随順,圓頓随順諸文,令諸現前菩薩圓覺妙心,慧照光明,照見次第則妄盡覺顯,照見圓頓則當下離言。

    承佛圓音者:佛音具足衆音,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

    ’故不因修習而得善利,謂亡心頓證,識得自心,即是圓覺;不因修習觀行而得如斯善利。

    暫聞已得善利,況勤而行之。

    一慶前竟。

     壬二請後 癸一問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随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此問所修之行,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别,未聞所修之行門,故此請問。

    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

    以喻圓覺妙心,為清淨法身所依故。

    外有四門者:從外來入王都,乃有四名,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

    但随彼四方所來入之人非止一條路徑,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依四法界修,随彼根性,其發覺初心,乃有多種方便。

    一切菩薩者,謂欲證圓覺之人,合随方來者。

    莊嚴成佛國土及成就無上菩提,随其根性,非一種方便。

    如‘楞嚴經’雲:‘方便有多門’,合非隻一路也。

     ‘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古德雲:‘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故雲惟願世尊,以世尊乃過來人也。

    廣為我等,宣說最初發心之方便。

    所謂随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

    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之因地故。

    初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又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上上人圓修頓悟之行。

    今為中下之機,故請應用何等方便,漸次增進,并能修之人總有幾種?一問所修竟。

     癸二明所為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令此現會菩薩以及未來末世衆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開解悟,發覺初修方便,以及漸次增進之法。

    遊戲如來大寂滅海者:建水月之道場,作夢中之佛事,遊戲諸佛如來,大寂滅海之中。

    作是語已,如是三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重言善哉者:乃贊其當場一問,利益今後也。

    汝等乃能為諸現前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準問詞還有漸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裡之程,趣向既定,漸次可知。

    誡以谛聽,許以當說。

    三如來贊許竟。

     辛四承教靜聽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标本舉數 子一約稱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平等無二。

    體居萬象之先,故稱無上。

    本妙覺性,周遍十方一切處故,随緣出生,一切諸佛及諸有情,與一切諸法,并及無情,同一體性。

    如前所雲: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得同體平等,即所謂‘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則佛性即是諸法之性,諸法之性即是佛性。

    如‘,金剛般若’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也。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者:謂于彼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無有二相。

    如前所雲: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貪嗔癡,同是梵行。

    但契一真,實無有二。

    一約稱性之行以标本竟。

     子二約随機之行以舉數 ‘方便随順,其數無量。

    圓攝所歸,循性差别,當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

    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

    如‘楞嚴經’所雲:‘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故方便随順,其數無量。

    但圓攝所歸,循順根性差别,證入淺深,當有三種。

    然衆生根性雖複萬殊,而此三觀收無不盡。

    一标本舉數竟。

     癸二正示觀門 子一泯相澄神觀 醜一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

    先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即成佛正因。

    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淨治無明習氣,稱性而修耳。

    先修奢摩他。

    此三種梵名,同‘楞嚴經直解’雲:二經列三名,同一梵語。

    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禅那。

    古釋奢摩他,此翻雲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

    三摩缽提,此翻雲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

    禅那,此翻雲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義當中觀。

    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谛理,謂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

    空,即空觀,真谛也。

    不空,即假觀,俗谛也。

    空不空,即中觀,第一義谛也。

    三觀各照一谛,圓攝一心,故曰圓照。

    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以次第各照,則為漸。

    此憨山依天台三觀義,略順于‘楞嚴’。

    ‘正脈’不翻,但約義釋雲:奢摩他,謂開解照了不生滅之自性,微密觀照。

    全取正因佛性,略兼了因為體,是為即定之慧。

    三摩缽提,謂蹑解起行,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因為體,是謂即慧之定。

    禅那,謂曆位修證,如是中中流入薩婆苦海。

    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了二因為體,是為定慧均等。

    此交光依‘楞嚴經義’,似有揀于天台。

    惟我圭峰密祖疏,依本經另立三種觀名,冥符楞嚴;質之憨山、交光,亦不相違,今準用之。

    第一、奢摩他、為泯相澄神觀。

    自釋:泯相者,謂身心客塵永滅;澄神者,取靜澄念;觀者,心冥所觀之境也。

    第二、三摩缽提,為起幻銷塵觀。

    自釋:起幻者、謂起諸幻智,以除幻境,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銷塵者、從此自覺,根塵無累,自他一體,幻相永離。

    幻相屬塵,永離謂銷,非但所觀是幻,能觀之智亦幻,故皆永離也。

    第三、禅那,為絕待靈心觀。

    自釋:非關真妄,不對有空,直照靈知,而為觀行。

    如文雲: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又雲:超過礙無礙境,又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皆絕待靈心義也。

    一示立行之本竟。

     醜二示觀行之相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發覺初心,以靜為首。

    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動亂,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淨覺心,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以靜境安心,漸漸修行,故雲:取靜為行。

    由以靜澄心,諸念不起,覺得識心,煩勞動擾。

    此覺非識,若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眼有見,不能自見其眼。

    ‘直解’雲:‘由此妄想消歇,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

    ’二示觀行之相竟。

     醜三示入觀之效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此示入觀之效。

    由前念澄覺識,慧性開明,因靜生慧,故雲:靜慧。

    迷時則隐,悟時乃顯,故雲:發生。

    以心光發現,則頓見身心幻妄,本來不有,如客如塵。

    以客,喻身,往來不定;以塵,喻心,生滅不停。

    由身心所起之客塵,乃法喻并稱也。

    從此永滅者:如此則内脫身心,故雲:永滅。

    此是最初工夫,一念頓契無生也。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者:謂身心既脫,則無明重擔歇滅,便能于淨圓覺心内,任運發起,寂靜清虛,輕安調适之相。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由身心相盡,妄念不生,而得寂靜輕安之故。

    文不言輕安者:以寂靜自得輕安。

    工夫到此,則十方廓然,聖凡交徹,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我心中顯現。

    我心如鏡,佛心如像。

    此約行人入觀,諸佛心入行人觀心,如影像也。

    ‘直解’雲: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還共如來合。

    ’乃妙契法身。

    此正‘楞嚴’‘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内懸明月,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

    三示入觀生效竟。

     醜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菩薩依奢摩他觀力修行,行乃無過,故以方便稱之。

    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密祖泯相澄神觀,謂于染淨諸法,心不妄緣,而恒寂靜也。

    一泯相澄神觀竟。

     子二起幻銷塵觀 醜一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

    先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

    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蹑解起行,是為稱性而修耳。

    一示立行之本竟。

     醜二示觀行之相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以者,依也。

    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發起智照。

    知覺,即智照也。

    照彼心識及與根塵,皆是無明,迷真而起。

    雖有而性常自空,故雲:皆因幻化。

    然既已覺照識與根塵皆如幻化,則例觀一切諸法,無非如幻。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指幻智;幻者,謂根本無明,彼是能幻之者。

    除幻者,依如幻始覺智力,頓破根本無明。

    以四相無明,既已除滅,自然而有三輪不思議業用現前,故雲: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随機應化,說法開示如幻衆生,廣作利生佛事,普現十界身雲。

    二示觀行之相竟。

     醜三示漸次增進 ‘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由起諸幻以除幻者,及變化諸幻而開幻衆之故,已證真如自體,從體便能起用,故雲:内發大悲輕安。

    此同體大悲心,觀一切衆生,與我本來同體。

    我今已悟、已修,而衆生仍然不覺,廣設方便,普度衆生。

    終日度生,無問勞慮,當度衆生,不取度生之相,故雲: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正示觀行漸次增進之相。

    一切菩薩,指信、住、行、向、地等。

    從此起修觀行,漸次增進者:約曆位,從淺至深:約斷惑,從粗至細。

    今依‘起信論’,逆次發明。

    初、信位,寄息于滅相;二、賢位,寄息與異相;三、聖位,寄息于住相;四、果位,寄息于生相。

    文雲: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修行至此,返觀從前。

    觀幻者:觀,即能觀真智;幻者,即所觀之境。

    真智獨存,故不同彼幻之無實故。

    非同幻觀者:謂幻觀之智,對幻法而立,幻法既無,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猶未離幻,故雲:皆是幻故。

    自此能所雙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雲: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謂菩薩所修圓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間種谷相似,依土長苗,至結實收成之時,則苗土俱棄。

    種子,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

    謂依幻法而起幻智,從幻智而亡心入覺。

    入覺則能所不立,前二皆袪矣。

    三示漸次增進竟。

     醜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此菩薩依三摩缽提觀力修行,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稱之。

    名三摩缽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銷塵觀,謂彼觀幻者,觀即能觀之智:幻者即所觀之境。

    所觀既亡,能觀亦泯。

    二起幻銷塵觀竟。

     子三絕待靈心觀 醜一标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

    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

    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蹑解起行,是為稱性而修耳。

    一示觀行之本竟。

     醜二示觀行之相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以者,依也。

    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雙離二邊。

    離有邊,故不取幻化;離空邊,亦不取靜相,此顯雙離前二觀,直觀寂滅無二之真心。

    了知身心皆為挂礙者: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為挂礙。

    無知覺明,不依諸礙者:真知無知,此乃本覺妙明之真知。

    境智俱空,故雲:不依諸礙。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者:謂對待既亡,能所不立,無明淨盡,得以離境,故雲:超礙離智。

    故雲:超過無礙,畢竟寂滅,是為永得超過也。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于此返觀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内之能受用身心,雖然相在塵勞區域,而不被塵勞之所局礙。

    喻如器之锽,即洪鐘之聲,锽锽然聲出于外,以明礙處能達無礙之意。

    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礙,靈明觀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