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關燈
出有為無為也。

    世界身心,喻器;靈明觀智,喻聲。

    器局本處,聲聞四達,以喻觀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身心不離舊處。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者:超出有為,則煩惱不能留,又超出無為,則涅槃不能礙也。

    煩惱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礙,法合锽锽鐘聲。

    二示觀行之相竟。

     醜三示成就利益 ‘便能内發寂滅輕妄。

    妙覺随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為浮想。

     菩薩修觀至此,便能于此妙觀心内,發起寂滅輕安。

    前超出有為,煩惱不能留,故寂;超出無為,涅槃不能礙,故滅。

    輕安者不用更加修為,自覺身心寂滅,輕快安适,雖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故雲:寂滅。

    乃至種種難行之行,不見有系累之相。

    故雲:輕安。

    至此,方乃契合妙圓覺性,寂滅真境。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觀之時,用心同佛,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知,故他不及。

    自己心識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

    現前自他虛妄身心,即是我相、人相,尚不能及。

    何況一切衆生及與壽命;又從我、人相上,虛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顯四相不空,不能契此。

    三示成就利益竟。

     醜四結觀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此菩薩依禅那觀力修行。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故以方便稱之。

    名為禅那者:依圭峰密祖絕待靈心觀,謂不依身心能所,直造靈明覺心。

    三絕待靈心觀竟,并前二科正示三觀竟。

     癸三引例彰圓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随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三法門總指前三觀。

    皆依悟淨圓覺而修,以此為因地心修行,趣入果地覺,始終不離,故雲:親近随順。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者:已成之佛皆依此三觀而得成佛。

    十方菩薩未成之佛,繁興萬行,常修種種方便。

    或順性通修曰同,或分門别行曰異。

    雖同異攸分,皆依如是三種觀法,即為菩薩所應作之事業。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者:趣入雖從一門;功成即三皆圓證,妙契法身,而成圓覺之佛矣。

    三引例彰圓竟。

     癸四校量顯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随順修習。

    ’ 此校量顯勝也。

    謂假若有人修于聖道者:謂從凡夫地,發小乘心,修出世道。

    而雲聖道者:聖人所證無漏之道也。

    斷見思惑,出分段生死,以四谛、十二因緣之法教化衆生,令得成就百千萬億之多阿羅漢、辟支佛果,其功德可謂勝矣。

    設或不發大心,終成敗種,反不若有人從凡夫地,發大乘心,聞此圓覺之法,心生信解,即依解起修。

    修此無礙法門,即指三觀。

    通理法師雲:如第一觀中,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則于理無礙。

    第二觀中,以淨覺心,起諸幻化,則于事無礙。

    第三觀中,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聲出于外,則兼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

    故總以無礙法門名之。

    聞此無礙法門:但是自聞,未及教化随順,不過權修,尚阙深證。

    一刹那頃者:時之最短也。

    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

    雖然如是之速,依然次第分明。

    如利錐一刺,九百張紙層次井然。

    如此少時,随順修習,其功德尤勝教化成就,衆多二乘。

    以此圓覺無礙法門,乃成佛正因,一曆耳根,永為道種。

    聞即聞慧,才經随順即思慧,修習即修慧。

    然于大乘而發三慧,即是大根菩薩。

    譬如阿伽陀藥,壓倒醫方萬品,摩尼一顆,勝似海寶千般。

    一長行竟。

     壬二偈頌 癸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前二科同長行,唯阙校量。

    )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随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 有物先天地,故稱無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故名為大;出生如來,故名覺心。

    與一切法,故名本際;同體平等,故無二相。

    随順修習,起諸方便,其數即應無量。

    如來總為開示,便有三種品類。

     ‘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锽。

     寂靜,是義;奢摩他,是名。

    其起行也,一向以靜境安心,靜慧發生,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由寂靜故,十方諸如來心,于行人靜覺心中顯現,故雲:如鏡照諸像。

    如幻,是義;三摩提,是名。

    其起行也,覺知心性,及諸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同體大悲輕安,永離諸幻,如土長苗,故雲:如苗漸增長。

    禅那,是名;寂滅,是義。

    其起行也,雙超前二,不取幻化,及諸靜相,由是得超,礙無礙境,便能内發,寂滅輕安。

    楞伽雲:‘寂滅者、名為一心。

    ’此非對動之寂,生己而滅,故雲内發。

    妙覺随順,寂滅境界,如聲從器出,器不能為礙,故雲:如彼器中锽。

     ‘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随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 如上三種微妙法門,皆是圓覺随順修習之方便。

    十方諸如來是已成之佛,及諸大菩薩是未成之佛:因此得成無上佛道。

    三種事業若得圓證,故名無住處究竟大般涅槃。

    一示三觀行相竟。

     庚二明單複圓修 辛一辯音啟請{{{此處開始重複,與87頁的相同}}}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業恭敬,準如前釋。

     辛二正陳請詞 壬一慶前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大悲世尊如前。

    如是法門者:即前三種觀門。

    甚為希有者:悟淨圓覺為因地心,依悟起修,直至佛果,故為希有。

     壬二請後 癸一問所修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 此諸方便者:指前三觀。

    一切菩薩,指前所立行本。

    悟淨圓覺法門,雖三觀分明,未審所修,為複一人具三?為複三人各一?為前後;為同時;為依次;為超次也。

     癸二明所為 ‘願為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 願為現前大衆以及未來末世衆生,曲垂方便,種種開示,令悟真修實相,不至徒尚虛名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舉意标數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善男子!一切如來,所證圓覺:即衆生本具圓覺。

    清淨本然,一真獨立,諸惑不染,不假修習。

    故雲: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一切菩薩:指現在初心。

    末世衆生:指未來新學。

    發心雖大,悟淨圓覺,而未證圓覺,依悟起修,乃以幻修幻,即同幻化,故雲:幻力修習。

    當時随機分門,便有二十五種不同。

    蓋三觀一心,元無别異,通稱清淨定輪者:皆依幻力修習,修即無修,故雲:清淨。

    諸觀皆屬定故。

    輪有摧碾、運載之功。

    依此而修,能摧毀粗細煩惱,能運至無上菩提故。

    一舉意标數竟。

     癸二觀網交羅 子一單修三觀 醜一澄渾息用觀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為起行所依。

    因前經文有,故略。

    唯取極靜:唯者,獨也。

    以一向唯取奢摩他極靜之行,方得成就。

    由靜力強勝之故,即能永斷煩惱。

    煩惱斷盡,方成佛道,顯是頓入,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故雲: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證究竟斷果故,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一澄渾息用觀竟。

     醜二庖丁恣刃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準如前釋,唯觀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觀。

    以佛力故:謂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之力,故發起種種,變化作用。

    以如幻之幻術變化如幻之世界,以及如幻之衆生,種種作用。

    即如變娑婆為極樂,化地獄作天宮等,随機化導,各得成就。

    雖行如是變化作用,全同幻化,了無實性,故雲:備修菩薩,清淨妙行。

    行以清淨妙稱者:以無染著故清淨,無滞礙故微妙也。

    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者:謂雖單修幻觀而圓該三觀也。

    陀羅尼,即是圓覺妙性。

    今幻觀成功,而圓覺妙性,全體顯露,雖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靜之念。

    雖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靜慧。

    靜慧,即靜慮義。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此觀科為庖丁恣刃觀。

    庖丁:是晉時屠子,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鋒刃不損。

    喻菩薩利衆生,修萬行,應緣入假,自智無傷也。

    二庖丁恣刃觀竟。

     醜三呈音出礙觀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準如前釋。

    唯滅諸幻,不取作用者:唯,獨也;滅除諸幻,直雲滅者,即絕念也。

    亦不取幻觀中,種種作用,彼為利生故,須變化作用。

    此為自利故,獨自斷煩惱,不取餘行,正是絕待之義。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者:煩惱斷除淨盡,妄窮真露,故雲:便證實相。

    實相,即與靈心相應,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唯是寂滅無相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一單修三觀竟。

     子二交絡三觀 醜一運舟兼濟觀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此七輪,一一以靜為首,次兼餘二。

    今運舟兼濟觀,菩薩修定,以期出塵,即運舟義。

    發慧以化衆生,即兼濟義。

    若諸菩薩,應有悟淨圓覺一句,以為立行之本,蹑解起行。

    雖悟動靜一如,然事非頓除,必須次第而盡,故先取至靜。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靜極生慧,故曰:靜慧。

    即以靜慧心,照諸如幻之衆生;此以靜心,兼修幻觀。

    便于是中,幻化衆生,起菩薩妙行,變化世界種種利生作用。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一運舟兼濟竟。

     醜二湛海澄空觀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此湛海澄空觀。

    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

    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先取至靜,故靜極生慧。

    以靜慧故,證至靜性,即真如性也。

    此兼修寂滅,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斷煩惱則因亡,出生死則果喪,圓證一心矣。

    此菩薩者,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二湛海澄空觀竟。

     醜三首羅三目觀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此首羅三目觀。

    三觀俱修,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先取寂靜;靜而曰寂,靜之極也。

    靜極方能生慧,故曰:以寂靜慧。

    複現幻力者:謂即以靜慧,照如幻之衆生,複于覺心中,現起如幻之力,變化諸幻,度諸衆生。

    以身在塵勞,仍恐為衆生所累,故于後分深修禅那,而斷煩惱。

    煩惱斷盡,入于寂滅真境,令其身如器,其聲四達,喻同大鐘,锽锽然聲出于外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三首羅三目觀竟。

     醜四三點齊修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此三點齊修觀。

    三點者,梵之伊字,悫師之意,一人具修三觀,即名為齊,非謂同時也。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以至靜之力,起心斷煩惱,是中禅那。

    煩惱斷已,複起變化種種作用,度脫如幻之衆生。

    因煩惱既盡,愛見已無,故所起之行,無不淨妙,可解衆生之縛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四三點齊修觀竟。

     醜五品字單雙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

     此品字單雙觀。

    初單修靜觀,如一口,後雙明寂幻,如兩口,故雲單雙。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以至靜之功能力用,無始狂心,忽然頓歇,故雲:心斷煩惱;此内而自利。

    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

    觀結名三摩、禅那。

    按文中,齊修禅那、三摩,文似颠倒。

    據析義雲:若論齊修,則正修禅那時,即修三摩,正修三摩時,即修禅那,其義實無前後颠倒。

    總以佛語自在,無不可耳。

    五品字單雙觀竟。

     醜六獨足雙頭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此獨足雙頭觀。

    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鼓,有兩面,前後俱見。

    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如雙頭也,後單寂觀,如獨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