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衆人驚怪,恐人害他,遂将鞋底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衆以為然。
次日五祖,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米熟否?答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意,三更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在(此處多一在字)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将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複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
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争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白:向何處去?祖日: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雲: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送至九江驿邊,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搖。
惠能曰: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
祖曰:合是吾渡汝。
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祖曰: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去,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别祖南行,五祖歸,數日不上堂。
衆疑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曰:誰人得之?曰:能者得之。
衆乃知,欲追奪其衣缽。
有一僧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将軍,性行粗慥,為衆人先,追至大庾嶺,趁及惠能。
能擲下衣缽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
乃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
惠明雲:望行者為吾說法,惠能曰:子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與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即時回光返照,言下大悟。
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惠明曰:明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回至嶺下,謂趁衆曰:向陟崔鬼,竟無蹤迹,當别道尋之,趁衆鹹以為然。
惠明後改道明,以避師諱。
惠能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無人知者。
此段公案,因頓機衆生,從此開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衆。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者:此經既頓漸俱收,則遲速皆益,如食少金剛喻,一曆耳根,永為道種,如五性差别,皆可成佛。
五種随順,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以此經總攝漸修,一切群品故。
一法說竟。
己二喻說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者:此乃喻教。
謂萬派皆歸于海,江、河、淮、漢之水,無不彙歸,然亦不讓小流。
讓,猶辭也,謂辭之不容入。
海必不爾,所以能成其大也。
喻頓教必通圓教,統攝一切大乘教法,然不僅能攝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攝,故雲不讓小流。
此複喻機,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千流萬派,無不容納,故此機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羅,喻大乘。
謂此圓覺淨法,衆生皆具,根機大小,迷悟不同,但有得聞淨法,佛性種子,納在八識田中,時至機熟,自爾圓成佛果,故喻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三答奉持竟。
戊四答功德 己一以寶施校量顯聞經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以此寶施校量。
假使有人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刹土,非三千個大千世界也。
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
初,積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次,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三、積一千個中(此似缺一千字)世界成大千世界;為一佛刹土。
以七寶積滿,于是一佛刹,以用布施,其福多否?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字及一句經中義理,其福更勝。
‘直解’雲:世寶盈刹,位資有漏,至理一言,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以顯聞經超勝也。
己二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别半偈。
此以度人校量。
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衆生,各得阿羅漢果,此雲無生,以智斷見思惑,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得少為足。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别半偈之義,凡全偈者,所謂四句: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半偈隻二句。
‘直解’雲: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成佛正因,故難為校量,以顯說經超勝也。
己三以宿因反驗顯信經勝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以宿因反驗。
若複有人,聞此經名字,因名思義,而生淨信,心不疑惑。
當知此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供佛求福,聞法得慧,即非少福少慧之人。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者:謂事佛之多,一切佛所,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種諸善根,乃指能發無上菩提之心,以為衆善之根,萬德之本,故得聞此經教。
此經乃頓教大乘,最尊最上,于此能生淨信。
而此信心,由福慧善根之所成就。
一聞經教,便能悟淨圓覺,即圓照清淨覺相,以為成佛正因。
所謂阿伽陀藥,壓倒萬品醫方,摩尼一珠,勝過千般海寶。
其功德豈福德所能及哉!四答功德竟。
戊五答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 當前機雲: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是直欲自領其事。
故世尊應其所請,答曰:汝善男子!是面囑當機,令其注意也。
當護末世是修行者:佛意末世聞此經教,乃由多福多慧及深種善根所緻。
聞已信解修習,又非前人所可比拟。
‘直解’雲:修習此法,乃慧命所系,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
‘直解’不雲外道,即魔侶故。
惱其身心,令生退屈者:謂惱害其身,惱亂其心,令其退失本修,屈志從他也。
三依問宣說内護流通竟。
丙四禀命加衛外護流通 丁一力士衆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初金剛衆,統領眷屬,具儀之義可知。
通稱金剛者:乃依所執金剛寶杵為名。
有處雲,執金剛神是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者:謂首有火焰。
即楞嚴經所雲: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因得火光三昧,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于是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摧碎金剛者:以執持寶杵,能摧碎一切天魔,首如微塵,故得是名。
尼藍婆金剛者:翻譯未詳。
八萬金剛,皆其同類,并其眷屬,禮足右繞,白佛言:世尊!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者:此字,指本經說。
決定大乘,指能持人說。
謂發決定心,求大乘之者,我當守護,如護自己眼目,以顯守護之密切耳。
即使一塵一沙,亦不許犯也。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上護能持人,此護所修處。
乃至道場等,即前建立道場,立志加功,克期取證。
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者:晨夕,即晝夜,周旋環守衛護,則魔外不敢有犯,自然無有退失本修,轉學他法,從此漸次增進,必至佛地。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财寶豐足,常不乏少。
’ 前菩薩建立道場,大乘安居,四衆同修。
此約居家守道之士,兼護其家,乃私居也。
凡發大心修行,多有障難,令生阻礙,障難不一。
今略舉災病二種,故雲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人眷平安,家庭清吉。
财寶豐足,常不乏少者:錢财寶物,豐滿充足。
次句即雲:不必求十分富饒,但要辦道資糧,常不乏少,令得進趣妙門,不至退屈,此皆金剛守護之力所緻。
一力士衆竟。
丁二天王衆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轉。
’ 爾時大梵天王,别指初禅天。
王乃娑婆世界主。
二十八天王,總指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
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禅四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别有無想天(外道),還有五淨居天,亦寄居四禅——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是欲、色、無三界,共二十八天王。
并須彌山王:此别指帝釋,為地居天,居須彌山頂,有善見城。
護國天王等:此别指護國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此三别指者,因梵王與帝釋,諸佛成道,轉*輪時,皆為請主故。
護國天王,為護國界,使災害不生,故别指之。
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心得安隐,禅悅資神,無有退轉,漸次增進也。
二天王衆竟。
丁三鬼王衆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應為荼字),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應為荼字),亦雲鸠槃茶(應為荼字),此雲啖精氣鬼,其疾如風,變化無端。
住于林野,管諸鬼衆,故号為王。
來至道場,而為上首,與十萬鬼王,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不屬人天,單居鬼趣。
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者:即晝夜六時,随侍保衛,令得安樂,不至退屈。
其人即持經人,所居之處,一由旬(四十裡)内,無有災害,若有惡鬼邪神,侵犯其境界,我以寶杵,擊碎其首,當如微塵。
‘直解’雲: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為地上一類大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諸天。
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
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
既曰于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必該。
若華嚴實報,必攝同居故。
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贊佛,各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約境、則凡聖該通。
況諸天神王,多為菩薩寄居,影響示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
四禀命加衛外護流通竟。
丙五時衆受持總結流通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經前既六種成就,大法當宣。
今既問答分明,說聽事畢,名為佛說此經已。
一切菩薩,即文殊普賢等,當機之衆,暨現會以及眷屬也。
天龍鬼神,八部眷屬者:即常随佛會,護教衛法者。
八部,即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呼羅伽。
及諸天王、梵王等者:即指上來許護持經者。
天王,總指二十八天;梵王,别指梵、釋、四王等,指鸠槃茶(應為荼字)王等。
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
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清淨,以為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
‘直解’雲:此天龍八部,必内證法性,示現此形者。
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衆,義必同聞故。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皆大生歡喜之心,信受不忘,奉以自修,行以化他,以期自他俱利,同入圓覺也。
稽首入于妙神通大光明藏釋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議光嚴住持佛境界 是諸衆生清淨覺身心寂滅歸平等 圓滿十方遍随順于不二境現淨土 為諸菩薩演大乘普令信解以修證 我今幸逢勝妙法如獲摩尼之至寶 自利之後欲利他随文疏釋此了義 見聞悉發菩提心同入如來大圓覺
衆以為然。
次日五祖,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米熟否?答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意,三更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在(此處多一在字)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将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複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
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争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白:向何處去?祖日: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雲: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送至九江驿邊,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搖。
惠能曰: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
祖曰:合是吾渡汝。
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祖曰: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去,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别祖南行,五祖歸,數日不上堂。
衆疑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曰:誰人得之?曰:能者得之。
衆乃知,欲追奪其衣缽。
有一僧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将軍,性行粗慥,為衆人先,追至大庾嶺,趁及惠能。
能擲下衣缽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
乃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
惠明雲:望行者為吾說法,惠能曰:子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與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即時回光返照,言下大悟。
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惠明曰:明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回至嶺下,謂趁衆曰:向陟崔鬼,竟無蹤迹,當别道尋之,趁衆鹹以為然。
惠明後改道明,以避師諱。
惠能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無人知者。
此段公案,因頓機衆生,從此開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衆。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者:此經既頓漸俱收,則遲速皆益,如食少金剛喻,一曆耳根,永為道種,如五性差别,皆可成佛。
五種随順,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以此經總攝漸修,一切群品故。
一法說竟。
己二喻說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者:此乃喻教。
謂萬派皆歸于海,江、河、淮、漢之水,無不彙歸,然亦不讓小流。
讓,猶辭也,謂辭之不容入。
海必不爾,所以能成其大也。
喻頓教必通圓教,統攝一切大乘教法,然不僅能攝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攝,故雲不讓小流。
此複喻機,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千流萬派,無不容納,故此機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羅,喻大乘。
謂此圓覺淨法,衆生皆具,根機大小,迷悟不同,但有得聞淨法,佛性種子,納在八識田中,時至機熟,自爾圓成佛果,故喻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三答奉持竟。
戊四答功德 己一以寶施校量顯聞經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以此寶施校量。
假使有人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刹土,非三千個大千世界也。
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
初,積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次,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三、積一千個中(此似缺一千字)世界成大千世界;為一佛刹土。
以七寶積滿,于是一佛刹,以用布施,其福多否?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字及一句經中義理,其福更勝。
‘直解’雲:世寶盈刹,位資有漏,至理一言,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以顯聞經超勝也。
己二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别半偈。
此以度人校量。
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衆生,各得阿羅漢果,此雲無生,以智斷見思惑,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得少為足。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别半偈之義,凡全偈者,所謂四句: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半偈隻二句。
‘直解’雲: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成佛正因,故難為校量,以顯說經超勝也。
己三以宿因反驗顯信經勝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以宿因反驗。
若複有人,聞此經名字,因名思義,而生淨信,心不疑惑。
當知此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供佛求福,聞法得慧,即非少福少慧之人。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者:謂事佛之多,一切佛所,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種諸善根,乃指能發無上菩提之心,以為衆善之根,萬德之本,故得聞此經教。
此經乃頓教大乘,最尊最上,于此能生淨信。
而此信心,由福慧善根之所成就。
一聞經教,便能悟淨圓覺,即圓照清淨覺相,以為成佛正因。
所謂阿伽陀藥,壓倒萬品醫方,摩尼一珠,勝過千般海寶。
其功德豈福德所能及哉!四答功德竟。
戊五答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 當前機雲: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是直欲自領其事。
故世尊應其所請,答曰:汝善男子!是面囑當機,令其注意也。
當護末世是修行者:佛意末世聞此經教,乃由多福多慧及深種善根所緻。
聞已信解修習,又非前人所可比拟。
‘直解’雲:修習此法,乃慧命所系,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
‘直解’不雲外道,即魔侶故。
惱其身心,令生退屈者:謂惱害其身,惱亂其心,令其退失本修,屈志從他也。
三依問宣說内護流通竟。
丙四禀命加衛外護流通 丁一力士衆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初金剛衆,統領眷屬,具儀之義可知。
通稱金剛者:乃依所執金剛寶杵為名。
有處雲,執金剛神是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者:謂首有火焰。
即楞嚴經所雲: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因得火光三昧,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于是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摧碎金剛者:以執持寶杵,能摧碎一切天魔,首如微塵,故得是名。
尼藍婆金剛者:翻譯未詳。
八萬金剛,皆其同類,并其眷屬,禮足右繞,白佛言:世尊!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者:此字,指本經說。
決定大乘,指能持人說。
謂發決定心,求大乘之者,我當守護,如護自己眼目,以顯守護之密切耳。
即使一塵一沙,亦不許犯也。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上護能持人,此護所修處。
乃至道場等,即前建立道場,立志加功,克期取證。
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者:晨夕,即晝夜,周旋環守衛護,則魔外不敢有犯,自然無有退失本修,轉學他法,從此漸次增進,必至佛地。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财寶豐足,常不乏少。
’ 前菩薩建立道場,大乘安居,四衆同修。
此約居家守道之士,兼護其家,乃私居也。
凡發大心修行,多有障難,令生阻礙,障難不一。
今略舉災病二種,故雲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人眷平安,家庭清吉。
财寶豐足,常不乏少者:錢财寶物,豐滿充足。
次句即雲:不必求十分富饒,但要辦道資糧,常不乏少,令得進趣妙門,不至退屈,此皆金剛守護之力所緻。
一力士衆竟。
丁二天王衆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轉。
’ 爾時大梵天王,别指初禅天。
王乃娑婆世界主。
二十八天王,總指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
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禅四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别有無想天(外道),還有五淨居天,亦寄居四禅——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是欲、色、無三界,共二十八天王。
并須彌山王:此别指帝釋,為地居天,居須彌山頂,有善見城。
護國天王等:此别指護國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此三别指者,因梵王與帝釋,諸佛成道,轉*輪時,皆為請主故。
護國天王,為護國界,使災害不生,故别指之。
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心得安隐,禅悅資神,無有退轉,漸次增進也。
二天王衆竟。
丁三鬼王衆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應為荼字),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應為荼字),亦雲鸠槃茶(應為荼字),此雲啖精氣鬼,其疾如風,變化無端。
住于林野,管諸鬼衆,故号為王。
來至道場,而為上首,與十萬鬼王,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不屬人天,單居鬼趣。
即從座起,禮佛右繞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者:即晝夜六時,随侍保衛,令得安樂,不至退屈。
其人即持經人,所居之處,一由旬(四十裡)内,無有災害,若有惡鬼邪神,侵犯其境界,我以寶杵,擊碎其首,當如微塵。
‘直解’雲: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為地上一類大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諸天。
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
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
既曰于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必該。
若華嚴實報,必攝同居故。
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贊佛,各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約境、則凡聖該通。
況諸天神王,多為菩薩寄居,影響示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
四禀命加衛外護流通竟。
丙五時衆受持總結流通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經前既六種成就,大法當宣。
今既問答分明,說聽事畢,名為佛說此經已。
一切菩薩,即文殊普賢等,當機之衆,暨現會以及眷屬也。
天龍鬼神,八部眷屬者:即常随佛會,護教衛法者。
八部,即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呼羅伽。
及諸天王、梵王等者:即指上來許護持經者。
天王,總指二十八天;梵王,别指梵、釋、四王等,指鸠槃茶(應為荼字)王等。
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
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清淨,以為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
‘直解’雲:此天龍八部,必内證法性,示現此形者。
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衆,義必同聞故。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皆大生歡喜之心,信受不忘,奉以自修,行以化他,以期自他俱利,同入圓覺也。
稽首入于妙神通大光明藏釋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議光嚴住持佛境界 是諸衆生清淨覺身心寂滅歸平等 圓滿十方遍随順于不二境現淨土 為諸菩薩演大乘普令信解以修證 我今幸逢勝妙法如獲摩尼之至寶 自利之後欲利他随文疏釋此了義 見聞悉發菩提心同入如來大圓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