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佛道矣。
‘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随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
此四句頌修佛菩提,幾等差别。
長行雲: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求師而得最勝知識,正知正見,正悟菩提。
依之修習,二障已永銷滅,随順菩薩願,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約義略頌也。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 此頌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
十方諸菩薩,回入塵勞,教化衆生,皆以大悲願力為主,變化種種形相。
或現同類身,或現異類身,皆以妙觀察智之力,觀機施教,入于生死。
即現在菩薩修行,及末世發菩提心之衆生,當依十方菩薩,發大悲願,勤斷事理二障,不堕愛見之悲,障盡願滿,即便歸于大圓覺。
圓覺稱之為歸者,以圓覺乃衆生本具,昔日雖迷不失,如暫離,今日既證為得,如便歸。
三深究輪回根本竟。
己四略分修證之位 庚一清淨慧啟請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一清淨慧啟請竟。
庚二正陳請詞 辛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
為我等輩,廣說如是者:于一味圓覺,重重分析,輪回根本,五性差别,染淨等法,融通無礙。
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如來為衆演說;本所不聞,如來為衆宣揚。
我等今者,蒙佛循循善誘,迥異尋常,立相之教,染淨攸分,破相之宗,染淨雙絕。
今者顯出覺性,染淨融通,不禁圓解内發,輕安外形,故得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饒益也。
一慶前竟。
辛二請後 ‘願為一切諸來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别?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随順開悟,漸次能入。
’ 願為十方,諸來一切法會聽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味平等,凡聖無差。
因何現在一切發心修行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從凡至聖,其所證之覺性,與所得之位次,前後竟有差别耶?前雲:因二種障,而現深淺差别。
良以如來在世,三業殊勝,諸來法衆,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聾耳全聲。
至于末世,恐未能爾,故再問所證所得,雲何差别?令末世衆生,時至機熟,聞此聖教,随順開悟,漸次能入者:謂随順聖教,心得開悟,所證之理,聖凡平等,漸次伏斷,随順覺性,而能得入差别之位矣。
如‘楞嚴經’所雲:‘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
’于一圓覺妙性,一味平等,而現差别之位,雖現差别,還是平等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别。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告清淨慧者,因是請主故。
重贊善哉者:乃能為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既悟所證之理,本來平等,複悟所入之位,漸次差别。
此二者,均可贊善。
汝今谛聽,吾當為汝解說。
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一明圓覺無證 癸一正明無證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
呼善男子而告之曰:汝前請重宣法王圓滿覺性:當知圓覺自性,清淨本然,本非修證差别之性。
今性有差别者,皆由循順諸性,随緣現起差别之性。
諸差别性起時,全覺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轉五道。
誰為能取所取,誰為能證所證,故曰:無取無證。
于清淨實相理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菩薩衆生,同歸圓覺故。
初正明無證竟。
癸二征釋所以 ‘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此征釋。
何以故,實無菩薩衆生?因菩薩衆生,不過假名,皆是幻化。
約有幻垢,名曰衆生。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今幻化滅故,是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故無取無證。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者:猶如眼根,能見一切諸物,而獨不能自見其眼。
又如眼光,照境之時,境有千差,見唯是一,故雲平等。
但約于聖凡,無有分别勝劣之心,而說平等,亦無有能作平等之者。
一明圓覺無證竟。
壬二明對機說證 癸一總标大意 子一功用有殊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别。
衆生迷惑颠倒,以為差别之因,故先标此。
然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三細、四粗。
‘起信論’中,亦約此以顯始覺階位。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者:上雲菩薩衆生,皆是幻化,猶執為實,故曰:未能除滅。
于滅未滅,妄功用中者:滅、則漸次斷滅;未滅、則漸次治伏。
如論中,前三位‘覺前不覺後。
’謂障習漸盡,如一分塵盡,一分鏡明,以不達如幻本空,均為妄加功用中。
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
故‘華嚴’有夢渡大河之喻。
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虛妄。
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寤後則藥病俱遣,故言妄功用也。
于此妄功用中,便顯有衆生、菩薩之分,故雲差别。
一功用有殊竟。
子二功極不異 ‘若得如來寂滅随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若得二障永盡,一性圓明,即是如來寂滅。
寂滅者:複本心源,究竟清淨,随順本來覺性,始覺與本覺合,更無理外智,能證于理;亦無智外理,為智所證:随順圓覺,寂滅無二。
到此無能無所,一念不生,實無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
如上科雲: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一總标大意竟。
癸二證位階差 子一明依位漸證 醜一信位 寅一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明依位漸證;分信位、賢位、聖位、果位。
即是‘起信論’中,逆次息除,生、住、異、滅,四種夢心,寄顯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劑。
然心性本來離念,本無生滅,祗因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迷自真體,妄上加妄,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微著不同。
先際最微,名為生相,中間二三,名住、異相,後際最粗,名為滅相。
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熏于無明,起厭求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信解力,損無明能,反流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
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寂滅一心,平等平等,無别始覺之異。
大意如此,今以論意釋之:初信位寄息于滅相,分文為三:一、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者:此由妄成迷。
一切衆生,先從博地凡夫說起,自從無始,晦昧真心,而為頑空以來,三細、四粗,輾轉而起,乃有虛妄身心。
由妄想我者:我體元無,妄想而有。
一切衆生,由妄想我執,執妄身為我。
及愛我者:我見堅固不舍,便生愛著。
上句我體,即所執也;下句我見,即能執也。
曾不自知者:謂一向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體本無,唯心故有,心既念念無常,我亦念念生滅。
故‘淨名經’雲:‘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論’雲:‘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故說無始無名。
’由迷執故,念念造諸惡業,境違于情,則生憎惡;境順于情,則起貪愛。
耽著五欲者:深心耽戀染著五情欲境;如美色嬌聲,奇香厚味,以及細滑之觸,皆可欲之境。
一标具足凡夫竟。
寅二明聞法覺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遇教得悟本覺内熏。
不期而逢曰遇;善友者,具正知見,善能開覺于人也。
淨圓覺性,人人本具,無奈久迷自性,因貪欲而造業。
今既逢善友教化,一向依惑造業,自必依業受報,生死不休。
今既開悟,不造諸業,即論寄息于滅相,發明無分别智,慧照朗然,無始妄習,一時頓現,心冥真覺,不以妄念起滅為我;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起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者:即知此生,皆是于圓覺性中,自勞自慮,而圓覺無與焉。
二明聞法覺悟竟。
寅三明息妄随真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此名凡夫随順覺性。
此緣悟成礙。
若複有人,圓伏五住煩惱,了達惑妄空寂,故雲:勞慮永斷,以絕求作之心。
得法界淨者:若理法界,則法界體中,絕諸勞慮,塵境不生,名之為淨。
若事法界,則分别念慮之心,差别塵境之法,當體不生,名之為淨。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者:粗念既盡,得少輕安,于彼淨時,心生愛著,于淨起解,名為淨解。
系心在淨,不更求斷,故成障礙。
非外塵所擾,故言自障礙,障礙圓覺,不能自在任運增證也。
此名凡夫随順覺性,結名信位也。
一信位竟。
醜二賢位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随順覺性。
此賢位,論寄息于異相。
文雲:‘覺于念異,念無異相’等。
一切菩薩見解為礙者:謂見彼淨解,為自障礙,而欲斷之,是蹑前位,以辨明此位之相,即覺于念異也。
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者:以三賢觀智增明,雖斷淨解之礙,然雖之雲者,雖超前位,猶劣後位,即念無異相。
所斷雖亡,猶住著于能斷之觀智,名為見覺。
此能見之見覺未亡,不複前進,則覺亦成礙,故元(似應為雲字)覺礙。
而又雲為礙者,以其為圓覺之礙,故不得自在無礙,而任運搬趣入圓覺性也。
此名菩薩,顯上求之心,已超凡位,而下化之功,不及賢位,故雲未入地者,随順覺性。
結名賢位也。
二賢位竟。
醜三聖位 寅一悟前非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此聖位,論寄息于住相。
文雲:‘覺于念住,念無住相。
’今悟前非。
善男子,有照有覺者:照,是所照之境,乃信位中,淨解為礙;覺,是能觀之智,乃賢位中,覺礙之覺。
俱名障礙者:以二位對待未亡,覺前前皆非也。
即論中覺于念住。
一悟前非竟。
寅二明證相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理之智,還照于理,理智冥符,如珠有光,還照于珠。
是以曆位常覺,不成障礙;以不生住著心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理智一如,能所契合。
故‘唯識見道偈’雲:‘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智都無所得,則此常覺不住。
常覺,即是無分别智;不住,即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離二取相,即此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智與真如之理,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此則念無住相,覺住相無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顯,故曰譬如有人。
人,喻能斷之智;首,喻所斷之境。
今有誓死之人,以刀自斷其首,首未斷時,則首為所斷,人為能斷。
至首已斷,則所斷之首已落,能斷之人亦亡,故無能斷者。
更以法合:則以礙心,即覺礙之覺。
自滅諸礙,即所覺之礙。
礙已斷滅,無滅礙者:即觀智俱泯,能所雙亡也。
入地菩薩,以滅礙之心,自滅諸礙。
礙未滅時,則礙為所滅,覺為能滅。
至礙已斷滅,則所滅既空,能滅之覺亦盡。
故上雲: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即斯意耳。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此顯登地菩薩之實證,不住名言。
地前未證實理,難亡言教,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便。
修多羅教,通指佛說一切經也,故喻如标月之指。
謂見月須藉指端,悟心須假佛教。
因指見月,見月亡指。
因教诠心,悟心亡教。
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
如既見月,了知所标之指,畢竟非月也。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此明諸佛,同以言诠顯理,開示菩薩,凡有種種言說,皆标月之指。
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絕諸對待,唯一寂滅真境矣。
二明證相竟。
寅三結成位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此結成位。
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論亦結雲:名随順覺。
此一科文,謂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今因衆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别。
此顯六即差别,因迷而有,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
若悟明六字,不生上慢,若悟明即字,不生退屈。
此天
‘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随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
此四句頌修佛菩提,幾等差别。
長行雲: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求師而得最勝知識,正知正見,正悟菩提。
依之修習,二障已永銷滅,随順菩薩願,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約義略頌也。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 此頌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
十方諸菩薩,回入塵勞,教化衆生,皆以大悲願力為主,變化種種形相。
或現同類身,或現異類身,皆以妙觀察智之力,觀機施教,入于生死。
即現在菩薩修行,及末世發菩提心之衆生,當依十方菩薩,發大悲願,勤斷事理二障,不堕愛見之悲,障盡願滿,即便歸于大圓覺。
圓覺稱之為歸者,以圓覺乃衆生本具,昔日雖迷不失,如暫離,今日既證為得,如便歸。
三深究輪回根本竟。
己四略分修證之位 庚一清淨慧啟請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一清淨慧啟請竟。
庚二正陳請詞 辛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
為我等輩,廣說如是者:于一味圓覺,重重分析,輪回根本,五性差别,染淨等法,融通無礙。
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如來為衆演說;本所不聞,如來為衆宣揚。
我等今者,蒙佛循循善誘,迥異尋常,立相之教,染淨攸分,破相之宗,染淨雙絕。
今者顯出覺性,染淨融通,不禁圓解内發,輕安外形,故得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饒益也。
一慶前竟。
辛二請後 ‘願為一切諸來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别?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随順開悟,漸次能入。
’ 願為十方,諸來一切法會聽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味平等,凡聖無差。
因何現在一切發心修行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從凡至聖,其所證之覺性,與所得之位次,前後竟有差别耶?前雲:因二種障,而現深淺差别。
良以如來在世,三業殊勝,諸來法衆,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聾耳全聲。
至于末世,恐未能爾,故再問所證所得,雲何差别?令末世衆生,時至機熟,聞此聖教,随順開悟,漸次能入者:謂随順聖教,心得開悟,所證之理,聖凡平等,漸次伏斷,随順覺性,而能得入差别之位矣。
如‘楞嚴經’所雲:‘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
’于一圓覺妙性,一味平等,而現差别之位,雖現差别,還是平等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别。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告清淨慧者,因是請主故。
重贊善哉者:乃能為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既悟所證之理,本來平等,複悟所入之位,漸次差别。
此二者,均可贊善。
汝今谛聽,吾當為汝解說。
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一明圓覺無證 癸一正明無證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
呼善男子而告之曰:汝前請重宣法王圓滿覺性:當知圓覺自性,清淨本然,本非修證差别之性。
今性有差别者,皆由循順諸性,随緣現起差别之性。
諸差别性起時,全覺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轉五道。
誰為能取所取,誰為能證所證,故曰:無取無證。
于清淨實相理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菩薩衆生,同歸圓覺故。
初正明無證竟。
癸二征釋所以 ‘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此征釋。
何以故,實無菩薩衆生?因菩薩衆生,不過假名,皆是幻化。
約有幻垢,名曰衆生。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今幻化滅故,是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故無取無證。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者:猶如眼根,能見一切諸物,而獨不能自見其眼。
又如眼光,照境之時,境有千差,見唯是一,故雲平等。
但約于聖凡,無有分别勝劣之心,而說平等,亦無有能作平等之者。
一明圓覺無證竟。
壬二明對機說證 癸一總标大意 子一功用有殊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别。
衆生迷惑颠倒,以為差别之因,故先标此。
然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三細、四粗。
‘起信論’中,亦約此以顯始覺階位。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者:上雲菩薩衆生,皆是幻化,猶執為實,故曰:未能除滅。
于滅未滅,妄功用中者:滅、則漸次斷滅;未滅、則漸次治伏。
如論中,前三位‘覺前不覺後。
’謂障習漸盡,如一分塵盡,一分鏡明,以不達如幻本空,均為妄加功用中。
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
故‘華嚴’有夢渡大河之喻。
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虛妄。
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寤後則藥病俱遣,故言妄功用也。
于此妄功用中,便顯有衆生、菩薩之分,故雲差别。
一功用有殊竟。
子二功極不異 ‘若得如來寂滅随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若得二障永盡,一性圓明,即是如來寂滅。
寂滅者:複本心源,究竟清淨,随順本來覺性,始覺與本覺合,更無理外智,能證于理;亦無智外理,為智所證:随順圓覺,寂滅無二。
到此無能無所,一念不生,實無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
如上科雲: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一總标大意竟。
癸二證位階差 子一明依位漸證 醜一信位 寅一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明依位漸證;分信位、賢位、聖位、果位。
即是‘起信論’中,逆次息除,生、住、異、滅,四種夢心,寄顯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劑。
然心性本來離念,本無生滅,祗因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迷自真體,妄上加妄,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微著不同。
先際最微,名為生相,中間二三,名住、異相,後際最粗,名為滅相。
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熏于無明,起厭求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信解力,損無明能,反流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
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寂滅一心,平等平等,無别始覺之異。
大意如此,今以論意釋之:初信位寄息于滅相,分文為三:一、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者:此由妄成迷。
一切衆生,先從博地凡夫說起,自從無始,晦昧真心,而為頑空以來,三細、四粗,輾轉而起,乃有虛妄身心。
由妄想我者:我體元無,妄想而有。
一切衆生,由妄想我執,執妄身為我。
及愛我者:我見堅固不舍,便生愛著。
上句我體,即所執也;下句我見,即能執也。
曾不自知者:謂一向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體本無,唯心故有,心既念念無常,我亦念念生滅。
故‘淨名經’雲:‘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論’雲:‘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故說無始無名。
’由迷執故,念念造諸惡業,境違于情,則生憎惡;境順于情,則起貪愛。
耽著五欲者:深心耽戀染著五情欲境;如美色嬌聲,奇香厚味,以及細滑之觸,皆可欲之境。
一标具足凡夫竟。
寅二明聞法覺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遇教得悟本覺内熏。
不期而逢曰遇;善友者,具正知見,善能開覺于人也。
淨圓覺性,人人本具,無奈久迷自性,因貪欲而造業。
今既逢善友教化,一向依惑造業,自必依業受報,生死不休。
今既開悟,不造諸業,即論寄息于滅相,發明無分别智,慧照朗然,無始妄習,一時頓現,心冥真覺,不以妄念起滅為我;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起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者:即知此生,皆是于圓覺性中,自勞自慮,而圓覺無與焉。
二明聞法覺悟竟。
寅三明息妄随真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此名凡夫随順覺性。
此緣悟成礙。
若複有人,圓伏五住煩惱,了達惑妄空寂,故雲:勞慮永斷,以絕求作之心。
得法界淨者:若理法界,則法界體中,絕諸勞慮,塵境不生,名之為淨。
若事法界,則分别念慮之心,差别塵境之法,當體不生,名之為淨。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者:粗念既盡,得少輕安,于彼淨時,心生愛著,于淨起解,名為淨解。
系心在淨,不更求斷,故成障礙。
非外塵所擾,故言自障礙,障礙圓覺,不能自在任運增證也。
此名凡夫随順覺性,結名信位也。
一信位竟。
醜二賢位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随順覺性。
此賢位,論寄息于異相。
文雲:‘覺于念異,念無異相’等。
一切菩薩見解為礙者:謂見彼淨解,為自障礙,而欲斷之,是蹑前位,以辨明此位之相,即覺于念異也。
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者:以三賢觀智增明,雖斷淨解之礙,然雖之雲者,雖超前位,猶劣後位,即念無異相。
所斷雖亡,猶住著于能斷之觀智,名為見覺。
此能見之見覺未亡,不複前進,則覺亦成礙,故元(似應為雲字)覺礙。
而又雲為礙者,以其為圓覺之礙,故不得自在無礙,而任運搬趣入圓覺性也。
此名菩薩,顯上求之心,已超凡位,而下化之功,不及賢位,故雲未入地者,随順覺性。
結名賢位也。
二賢位竟。
醜三聖位 寅一悟前非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此聖位,論寄息于住相。
文雲:‘覺于念住,念無住相。
’今悟前非。
善男子,有照有覺者:照,是所照之境,乃信位中,淨解為礙;覺,是能觀之智,乃賢位中,覺礙之覺。
俱名障礙者:以二位對待未亡,覺前前皆非也。
即論中覺于念住。
一悟前非竟。
寅二明證相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理之智,還照于理,理智冥符,如珠有光,還照于珠。
是以曆位常覺,不成障礙;以不生住著心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理智一如,能所契合。
故‘唯識見道偈’雲:‘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智都無所得,則此常覺不住。
常覺,即是無分别智;不住,即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離二取相,即此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智與真如之理,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此則念無住相,覺住相無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顯,故曰譬如有人。
人,喻能斷之智;首,喻所斷之境。
今有誓死之人,以刀自斷其首,首未斷時,則首為所斷,人為能斷。
至首已斷,則所斷之首已落,能斷之人亦亡,故無能斷者。
更以法合:則以礙心,即覺礙之覺。
自滅諸礙,即所覺之礙。
礙已斷滅,無滅礙者:即觀智俱泯,能所雙亡也。
入地菩薩,以滅礙之心,自滅諸礙。
礙未滅時,則礙為所滅,覺為能滅。
至礙已斷滅,則所滅既空,能滅之覺亦盡。
故上雲: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即斯意耳。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此顯登地菩薩之實證,不住名言。
地前未證實理,難亡言教,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便。
修多羅教,通指佛說一切經也,故喻如标月之指。
謂見月須藉指端,悟心須假佛教。
因指見月,見月亡指。
因教诠心,悟心亡教。
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
如既見月,了知所标之指,畢竟非月也。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此明諸佛,同以言诠顯理,開示菩薩,凡有種種言說,皆标月之指。
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絕諸對待,唯一寂滅真境矣。
二明證相竟。
寅三結成位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此結成位。
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論亦結雲:名随順覺。
此一科文,謂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今因衆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别。
此顯六即差别,因迷而有,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
若悟明六字,不生上慢,若悟明即字,不生退屈。
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