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三

關燈
台之圓旨也。

    上總示圓理,下别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此理即也;以衆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故雲理衆生即佛,遂雲: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衆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

    以知名識字,即知一字,即佛性也,故雲:名字即。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順覺性,此觀行即也。

    天台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惑息妄除,故雲,勞慮永斷。

    三毒不行,故雲:得法界淨。

    耽著淨境,故雲:淨解為礙;無明全在,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天台判圓觀行位,别信位,同伏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未入地者随順覺性,此相似即也。

    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淨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

    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此分真即也。

    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

    即前二位,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

    今地上菩薩,以證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能照寂滅之體,故照而非照,不住功照,故雲常覺不住。

    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

    人,喻能照;首,喻所照。

    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

    然以照為礙者,‘楞嚴經’雲:‘圓明照生所’,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

    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所(似應為故字)以礙滅礙也。

    若諸礙已滅,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

    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似應為便字),如指指月。

    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

    以凡有修證觀智能所之說,皆标月之指耳。

    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此結位也。

     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雲: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淨解未亡,當觀行位。

    心如幻者,亦複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

    有照有覺,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複遠離,當分真位。

    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遠離為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

    經旨了然,幸深思之!以上六即之文,配合甚妙,謹錄直解,俾得發明。

    三聖位竟。

     醜四果位 寅一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四、果位,論寄息于生相。

    文雲: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前三位是因,但以觀智淺深,用顯證位差别。

    此位是果,以究竟極證,故是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者:此總标以下十對,每對上句是障礙,下句即究竟。

    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覺,即非究竟。

    若見一切障礙無不是覺,方稱究竟矣。

    即論中:‘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也’。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者:一、智識對。

    無念則得正念,智也;有念則為失念,識也。

    故論中說:‘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等。

    今則了達念性本空,若得若失,同歸圓覺,以圓覺即解脫德故。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者:二、成破對。

    衆緣聚會曰成,離緣毀謗曰破。

    今則了達緣無自性,成破一如,同歸圓覺,以圓覺即涅槃不生滅法故。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者:三、智愚對。

    真解佛法即是智慧,妄生分别即是愚癡。

    對愚立智,智非真智。

    因智顯愚,愚非真愚。

    今則了達,二俱叵得,同歸圓覺,以圓覺即般若德故。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者:四、邪正對。

    依正解修證為菩薩所成就法,即是正道;依邪心取理為外道所成就法,即是邪道。

    ‘思益經’雲:‘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

    ’同歸圓覺,以圓覺即是無上菩提法故。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者:五、真妄對。

    如地中曆位所斷,即無明,曆位所證,即真如。

    無明無性,全體即真,真如随緣,任運現妄。

    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

    二俱不立,同歸圓覺,以圓覺即諸法,無異境界故。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者:六、染淨對。

    戒、定、慧淨法,淫、怒、癡染法;染法本空,何異淨法。

    ‘諸法無行經’雲:‘貪欲即是道,恚癡亦複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

    ’即是圓覺,以圓覺即清淨因故。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者:七、依正對。

    依報,是無情國土;正報,是有情衆生。

    ‘涅槃經’雲:‘我以佛眼,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皆悉究竟。

    ’即是圓覺,以圓覺即諸法實性故。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者:八、苦樂對。

    地獄是十惡苦果;天宮是十善樂果。

    苦樂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既本空,同歸圓覺,以圓覺即常寂光淨土故。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者:九、有無對。

    以三無二有,決定性及不定性,二種衆生有佛性;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三種人無佛性。

    諸大乘經雲:大地衆生,皆當作佛,無論有性無性,皆已齊成佛道故。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者:十、縛解對。

    一切昏煩之法,惱亂真性,即貪、嗔、癡等,八萬四千是系縛之法,能系衆生受生死苦。

    今了達苦即法身,無苦可舍,故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以上十對,名相雖異,其意不殊。

    但緣佛證圓覺,心無取舍,故得諸法普融,同歸圓妙矣。

    一明境竟。

     寅二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法界即一真法界;迷時從一真法界而起十法界。

    今證佛果,還歸一真法界,深廣如海。

    慧是照用,稱法界而起,故名法界海慧。

    照了諸相猶如虛空者:今海慧為能照,諸相是所照,以離分别念,相即無相,猶如虛空。

    ‘楞嚴’雲:‘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上句指體不變,非為群相:下句指用随緣,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正不變而常随緣,雖随緣而仍不變,則圓覺妙性,亦複如是。

    二明心竟。

     寅三結名 ‘此名:如來随順覺性。

     此名如來者:指能随順人。

    随順覺性者:謂如來從初發心修行,大開圓解,于無修證,而起修證,漸次随順,而證圓滿覺性,是為究竟覺。

    一明依位漸證竟。

     子二明亡心頓證 醜一亡心入覺 寅一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前者漸次随順,位有高下,證有淺深,皆為不了,寂滅心體,能所未亡,恐存分别,則悟入無期。

    今者的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為圓頓妙旨,成真随順。

    前是随相法門,今為離相法門。

    亦如華嚴,先說差别位地因果,後以平等因果融之;此中意趣,正相同也。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者:此的示一類圓頓菩薩衆生,平等安心之法。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以衆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故居于一切時中,行、藏、語、默,見色、聞聲,不起絲毫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故。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者:謂衆生妄心,本無自性,全體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異離波覓水。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境從心現,元是自心,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豈容拟議。

    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加了知,如‘楞嚴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且心體本具靈知,何必更加了知耳!于無了知,不辨真實者:謂于無了知處,則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實?如眼有見,不自見眼,故不辨真實也。

    此道人日用安心之法,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随緣而現利生事業矣!然上雲:住妄想境,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則事不礙于理也。

    此雲:于無了知,是理法界,不辨真實,則理不礙于事也。

    理事無礙,名為圓覺随順。

    謂從此任運修習,自可到事事無礙,圓滿諸佛境界矣。

    一指示安心竟。

     寅二依法頓入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随順覺性。

     彼諸衆生者:指上根衆生。

    聞是居一切時等法門,乃直指圓頓安心,修行要訣。

    聞已能生深信,信已能解義趣,受以自修,持以化世,不生驚疑怖畏之心,則坦然合道。

    亦同‘金剛經’中:‘不驚、不怖、不畏,甚為希有’也。

    初亡心入覺竟。

     醜二驗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機。

    囑以汝等當知,如是衆生,皆因夙植深厚,故得信解受持。

    已曾供養恒沙諸佛及大菩薩者:如‘金剛經’雲:‘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也。

    及大菩薩者:供其主以及其餘也。

    植衆德本者:以供佛則必聞法,供佛得福,聞法得慧,福慧雙修,已植萬德之本。

    以佛果萬德,惟以福慧為種故。

    二驗果知因竟。

     醜三印成佛智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 佛說,信其不虛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

    一切種智,即是佛智,成就此智,能生佛地一切智慧,故以種智為名也。

    一長行竟。

     辛二偈頌 壬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壬二正頌(科初二全同長行,末二句總結,長行無也。

    )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清淨慧!汝等應當以智知之。

    圓滿菩提性者:依圓覺自性而修,自可圓滿菩提之性。

    無取亦無證者:圓滿菩提時,寂滅無二,無有能取所取之人,及能證所證之法。

    無菩薩衆生者:以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所以故無。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别。

     長行雲:一切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幻化滅一分,則顯一分覺性,故雲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别。

    今言覺未覺時者,前約所滅之幻說,今約所顯之覺言,如一分塵盡,自得一分鏡明也,故雲:漸次有差别。

     ‘衆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随順。

     此明漸次差别之相,雖現差别,不違覺性。

    衆生為解礙者: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于彼淨時,心生愛著,于淨起解,故名淨解;不更求斷,故成障礙:此信位也。

    菩薩未離覺者:以三賢觀智增明,雖能斷淨解之礙,然猶住著于能斷觀智,名為見覺。

    此能見之見覺未亡,亦成障礙:此賢位也。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者:以入地菩薩,已證平等真如,寂滅一心,故曆位常覺不住,不生住著之心。

    長行雲: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故雲:不住一切相;此聖位也。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随順者:以大覺世尊,萬德悉皆圓滿,無不具足。

    長行雲: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覺,即非究竟覺。

    若見一切障礙,無不是覺,方稱究竟覺矣。

    故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等,十對諸法普融,無取無舍,遍皆随順,同歸圓妙,故雲遍随順:此果位也。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末世頓根衆生,聞法領解本具覺性,心不生虛妄者,不惟妄念不起,全體都是本地風光。

    即于妄心亦不息滅也。

    何以故?以妄元是真故。

    若如是,則終日住在妄想境中,但對妄想境,不加了知之心,則妄境即是真境。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者,于無了知處,即是真知,不必起心,更辨是真實;此正道人日用安心妙法,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

    佛說如是人者:指末世頓根衆生,現世聞是法門不生驚畏,即是菩薩乘願再來,已曾供養恒沙諸佛,功德悉已圓滿,即能成就一切種智故。

     ‘雖有多方便,皆名随順智。

    ’ 此二句,長行無,故此總結。

    雖有多種度生方便者,皆名随順權智故也。

    一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