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圓覺經講義卷第三
己二征釋迷悟始終
庚一金剛藏啟請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請法之儀,表示三業恭敬可知。
庚二正陳請詞 辛一慶聞述益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
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此慶聞述益。
大悲世尊,指世尊具大悲心。
善為一切菩薩,循循善誘。
宣揚如來圓覺清淨者:宣揚如來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此即如來圓覺妙心。
大陀羅尼,因地法行者:而此心、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故曰:大陀羅尼。
依此心、普照法界,寂滅無二,是謂:因地法行。
由頓至圓,無漸次而立漸次,無方便假設方便。
與諸衆生,開發蒙昧者:此等道理,衆生不知,如童蒙之迷昧。
今承我佛之慈悲訓誨,開示發明。
在會法衆,幻翳朗然:幻者、無而忽有,虛幻不實之義。
眼中忽起翳病,空中妄見空華,非但所見空華是幻,即能見翳眼亦幻。
于諸幻法,妄生執取,故名幻翳。
故佛前雲:猶如翳目,見空中華,空本無華,病者妄執。
而今信知,幻身、幻心、幻智,諸幻滅盡,所見之幻既盡,能見之幻亦亡,故曰朗然。
眼翳已除,則為慧目。
如‘楞嚴經’雲:‘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
’此即圓照清淨覺相也。
辛二正伸難問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此正伸難問。
由觀行成就,頓同佛境,始知衆生,本來成佛,觀行未成之時,并不知也。
然此中之意,難免有疑,是以金剛藏,代緻三難,冀佛解答,俾令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一、以真難妄:若衆生本來成佛,惟是一真,何故複有,一切無明之妄耶?二、以妄難真:若諸無明妄法,衆生本有,何因緣之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耶?三、真能生妄:若諸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衆生形貌各異,故曰異生。
本來成佛,後再起無明,此真能生妄,一切如來,已經返妄證真,何時複生一切煩惱耶?煩惱、即妄惑。
根本煩惱,即無明;枝末煩惱,即六識。
前佛雲:妄認身心,故有生死,且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後雲:衆生來成佛(似乎漏一本字),俨然自語相違,故興三難。
辛三結請通釋 ‘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 此結請通釋。
惟願者,求之親切也。
如來具大慈心,平等無遮,惟願不舍此平等無遮大慈,乃為現會菩薩,開秘密藏。
非器不傳,謂之秘藏,說不顯了,謂之密藏。
今為開之,令現會得益,兼複遐被未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等。
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乃經藏之通名,以此經是經藏攝故。
了義法門者:顯明究竟之義,乃顯了之談,非覆相而說。
聞者、自可永斷疑悔,得生正信矣! ‘大疏’雲:疑者,于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信心善品為業。
别有三種:一、疑自:謂疑己不能入理;二、疑師:謂疑師不能善教;三、疑法:謂所學法,能令出離不出離?今三疑成難,即疑法也。
悔者,是不定之法,悔善則惡,悔惡則善。
今永斷疑悔,即屬斷惡,惡斷,則善生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佛重言善哉者,乃贊歎金剛藏,能為現會新學菩薩,及為末世初心衆生,斷疑生信;因此三難,乃如來所證甚深境界,為秘密之藏。
今者秘密雙開,不舍大慈,是為究竟成佛方便。
非金剛藏不能問,如來因問而說。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顯了之義,大乘之理,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聞之而得大乘正信,永不退轉,故曰: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乘(應是大衆)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一反覆起疑之端 癸一總指輪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
以十法界,迷、悟;依、正;因、果,皆生死邊事,從妄見有,圓覺性中,本無此事。
一切世界:總指三世間;始、終、生、滅,别指正覺世間。
始,謂随緣示生;終,謂緣盡現滅。
前、後、有、無,别指有情世間。
前,謂随業受生為有;後,謂業盡則滅為無。
聚、散、起、止,别指器界世間。
聚,謂成劫,聚塵為界則起;散,謂空劫,散界為塵則止。
所有三種世間,皆依妄念而得建立,念念相續,生、住、異、滅,以妄心對妄境,循環往複,周而複始。
種種取舍:取正覺世間,而舍情器世間,皆是颠倒妄心,變現輪回之相。
‘楞嚴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總指輪回竟。
癸二真随妄轉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未出輪回者:此法說,仍用生滅妄心,而起分别妄見,辨于圓覺淨性,彼圓覺淨性,亦同流轉于生死耳;欲免輪回,斷然無有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此喻說,譬如數動之目,能搖澄湛之水。
動目,喻生滅妄心;湛水,喻圓覺自性。
湛水本不搖動,因數動其目,妄現搖動之相。
圓覺自性,本非流轉,妄現流轉亦然。
又如定眼,能回轉火者:‘略疏’雲:眼識遲鈍,旋火成輪。
其意:眼識遲鈍,瞪定其眼,回旋久觀,彼火本不轉,因回旋久觀,而火亦轉而成輪。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者:雲飛如駛,隻見月有運相,月實不運,因雲駛所顯而成運。
舟行似箭,隻見岸有移相,岸實不移,因舟行所顯而成移。
以上湛水、定眼、月岸,通喻圓覺自性。
水波、火輪、雲駛、舟行,通喻生滅妄心。
以生滅妄心,辨于圓覺,而圓覺性,即同流轉,亦複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被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不旋複? 諸旋者:指動目、定眼、雲駛、舟行也。
未息者:正動、定、駛、行時。
彼物者:指水、火、月、岸。
先住者:求其先行止住,尚不可得。
何況以淺況深,通責迷倒也。
意謂:世間淺近之事,若諸旋未歇息,而求彼物先止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者。
顯是無始妄識,出生入死,起惑造業,莫不依之,故曰: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自性,而不回旋轉複者,無有是處。
二真随妄轉竟。
癸三結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是種種取舍,皆是輪回之故,汝等便生三惑。
即指前三難,是分别妄見,非真實知見耳。
一反核起疑之端竟(據前壬一之題,應是反覆起疑之端)。
壬二喻釋現起之疑 癸一空中華無起滅喻 子一喻釋 醜一翳差華亡喻(差通瘥,病愈之意)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
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以清淨眼,觀晴明空,是謂無翳。
今雲幻翳者,從無而有,故謂之幻。
喻六識妄心,依八識虛妄變現,翳既是幻,見亦非真,故名為妄。
此喻妄生分别之見。
空華者:妄見空華顯現,此喻分别所辨妄境。
空本無華,即妄見空華時,亦本不生,皆因翳眼妄現。
幻翳若除者:翳病若遇良藥,得以除滅。
此喻聞佛法,頓悟識空。
識空翳滅,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此喻颠倒分别妄見已滅,何時更起一切妄見:猶如問佛,何時複生煩惱耶!何以故者:乃征問之詞。
釋雲:翳華二法,非相待故者:翳時空不生華,但因翳妄見,非華實有所生。
翳華二法,皆無實體,非是對待安立之故。
衆生迷時,妄見生死,究竟衆生,性自涅槃,故曰本來成佛。
一翳差華亡喻竟。
醜二空不生華喻 ‘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亦如空華:喻生死涅槃。
虛空,喻圓覺淨心。
若悟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是空華本無故。
以何以故(以“何以故”)征釋雲:空本無華者:喻淨眼不見空華,而如來已了識空,不見有法起滅。
以既不見華,孰為起滅?喻如來于圓覺淨心,真空實相之中,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焉。
一喻釋竟。
子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
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
執則成有,不執成無,空本無華,起無起處,滅何所滅?妙明覺性,圓照法界,寂滅無二,離于生死涅槃、無明妄見,惟有空性獨存,故曰:離于華翳。
二法合竟。
子三結成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随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上雲:惟有虛空,離于華翳,即以虛空為喻。
故告以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不是因離華翳而暫有,亦不是因有華翳而暫無。
此中虛空,喻圓覺淨性,恒常不變,即是成佛真體。
即此一喻,前二難自然而解矣!虛空非暫有無,覺性何關迷悟。
此不因離華翳而暫有,顯有華翳時,即有虛空。
覺性,即是作衆生時,我法二執正熾,而佛性如故,故曰:衆生本來成佛,複有一切無明。
又不因有華翳而暫無,顯虛空本有,不過為華翳所障覆。
法中即是佛性本有,但為我法二執障覆,不妨說無明衆生本有,複說本來成佛。
況複如來,圓覺随順者:此約在纏之圓覺。
如來,約心真如生滅二門,因随順真如生滅二門之故,而能成立虛空,及一切法。
猶言虛空尚不因幻華起滅而為有無,何況圓覺真常之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又豈随生死涅槃而起滅耶?初空中華無起滅喻竟。
癸二金中礦不重生喻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如來圓覺亦複如是。
即此一喻,第三難亦渙然冰釋矣!如銷镕蘊金之礦,令成精金,金在礦中,銷礦金現,非銷始有,雖假爐冶煆煉之功,金性要須本有。
既已銷去礦滓,而成真金,再不重為礦耳。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者:此明在礦則隐,出礦則顯,縱經無窮之時劫,而金性仍然不壞,不應說言。
非本來成就。
此釋成金性本有也。
如來圓覺,亦複如是者:此法合。
如來證極圓覺妙性,亦複如是。
最初修行,須假般若觀照之功,照破無明,以顯覺性。
礦喻無明;金喻覺性。
金非銷有,謂覺性非因修觀照而有,未斷無明時,本來具足,不是修生,但是修顯。
既已成金,不重為礦者:謂既證極圓覺妙性,再不複重起無明。
解答三難,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二喻釋現起之疑竟。
壬三顯示淺難深造 癸一所造離念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一切如來:約出纏妙覺果體,其所造離念。
如‘起信論’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謂之妙。
圓照法界,靈覺不迷,故稱圓覺真心。
絕諸對待,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以菩提涅槃,皆屬對待。
轉煩惱而成菩提,轉生死而證涅槃,體雖即真,名因妄得,故皆無之。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此的示圓覺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
成佛,是涅槃不生不滅,非輪回相。
不成佛,是生死有生有滅,妄輪回相。
前雲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故皆無之。
若有少見,則迷圓覺。
‘華嚴經’雲:‘于法若有見,此則未為見,若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
’所造離念竟。
癸二能造帶情 子一舉勝彰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
前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此舉聲聞人,已斷見思,已出輪回,想必能辨于圓覺,不緻流轉也。
故呼善男子而告之曰: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者:諸聲聞指一切小乘人,聞佛四谛聲教,所圓滿取證
庚二正陳請詞 辛一慶聞述益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
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此慶聞述益。
大悲世尊,指世尊具大悲心。
善為一切菩薩,循循善誘。
宣揚如來圓覺清淨者:宣揚如來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此即如來圓覺妙心。
大陀羅尼,因地法行者:而此心、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故曰:大陀羅尼。
依此心、普照法界,寂滅無二,是謂:因地法行。
由頓至圓,無漸次而立漸次,無方便假設方便。
與諸衆生,開發蒙昧者:此等道理,衆生不知,如童蒙之迷昧。
今承我佛之慈悲訓誨,開示發明。
在會法衆,幻翳朗然:幻者、無而忽有,虛幻不實之義。
眼中忽起翳病,空中妄見空華,非但所見空華是幻,即能見翳眼亦幻。
于諸幻法,妄生執取,故名幻翳。
故佛前雲:猶如翳目,見空中華,空本無華,病者妄執。
而今信知,幻身、幻心、幻智,諸幻滅盡,所見之幻既盡,能見之幻亦亡,故曰朗然。
眼翳已除,則為慧目。
如‘楞嚴經’雲:‘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
’此即圓照清淨覺相也。
辛二正伸難問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此正伸難問。
由觀行成就,頓同佛境,始知衆生,本來成佛,觀行未成之時,并不知也。
然此中之意,難免有疑,是以金剛藏,代緻三難,冀佛解答,俾令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一、以真難妄:若衆生本來成佛,惟是一真,何故複有,一切無明之妄耶?二、以妄難真:若諸無明妄法,衆生本有,何因緣之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耶?三、真能生妄:若諸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衆生形貌各異,故曰異生。
本來成佛,後再起無明,此真能生妄,一切如來,已經返妄證真,何時複生一切煩惱耶?煩惱、即妄惑。
根本煩惱,即無明;枝末煩惱,即六識。
前佛雲:妄認身心,故有生死,且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後雲:衆生來成佛(似乎漏一本字),俨然自語相違,故興三難。
辛三結請通釋 ‘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 此結請通釋。
惟願者,求之親切也。
如來具大慈心,平等無遮,惟願不舍此平等無遮大慈,乃為現會菩薩,開秘密藏。
非器不傳,謂之秘藏,說不顯了,謂之密藏。
今為開之,令現會得益,兼複遐被未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等。
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乃經藏之通名,以此經是經藏攝故。
了義法門者:顯明究竟之義,乃顯了之談,非覆相而說。
聞者、自可永斷疑悔,得生正信矣! ‘大疏’雲:疑者,于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信心善品為業。
别有三種:一、疑自:謂疑己不能入理;二、疑師:謂疑師不能善教;三、疑法:謂所學法,能令出離不出離?今三疑成難,即疑法也。
悔者,是不定之法,悔善則惡,悔惡則善。
今永斷疑悔,即屬斷惡,惡斷,則善生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請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佛重言善哉者,乃贊歎金剛藏,能為現會新學菩薩,及為末世初心衆生,斷疑生信;因此三難,乃如來所證甚深境界,為秘密之藏。
今者秘密雙開,不舍大慈,是為究竟成佛方便。
非金剛藏不能問,如來因問而說。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顯了之義,大乘之理,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聞之而得大乘正信,永不退轉,故曰: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乘(應是大衆)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一反覆起疑之端 癸一總指輪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
以十法界,迷、悟;依、正;因、果,皆生死邊事,從妄見有,圓覺性中,本無此事。
一切世界:總指三世間;始、終、生、滅,别指正覺世間。
始,謂随緣示生;終,謂緣盡現滅。
前、後、有、無,别指有情世間。
前,謂随業受生為有;後,謂業盡則滅為無。
聚、散、起、止,别指器界世間。
聚,謂成劫,聚塵為界則起;散,謂空劫,散界為塵則止。
所有三種世間,皆依妄念而得建立,念念相續,生、住、異、滅,以妄心對妄境,循環往複,周而複始。
種種取舍:取正覺世間,而舍情器世間,皆是颠倒妄心,變現輪回之相。
‘楞嚴經’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總指輪回竟。
癸二真随妄轉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未出輪回者:此法說,仍用生滅妄心,而起分别妄見,辨于圓覺淨性,彼圓覺淨性,亦同流轉于生死耳;欲免輪回,斷然無有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此喻說,譬如數動之目,能搖澄湛之水。
動目,喻生滅妄心;湛水,喻圓覺自性。
湛水本不搖動,因數動其目,妄現搖動之相。
圓覺自性,本非流轉,妄現流轉亦然。
又如定眼,能回轉火者:‘略疏’雲:眼識遲鈍,旋火成輪。
其意:眼識遲鈍,瞪定其眼,回旋久觀,彼火本不轉,因回旋久觀,而火亦轉而成輪。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者:雲飛如駛,隻見月有運相,月實不運,因雲駛所顯而成運。
舟行似箭,隻見岸有移相,岸實不移,因舟行所顯而成移。
以上湛水、定眼、月岸,通喻圓覺自性。
水波、火輪、雲駛、舟行,通喻生滅妄心。
以生滅妄心,辨于圓覺,而圓覺性,即同流轉,亦複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被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不旋複? 諸旋者:指動目、定眼、雲駛、舟行也。
未息者:正動、定、駛、行時。
彼物者:指水、火、月、岸。
先住者:求其先行止住,尚不可得。
何況以淺況深,通責迷倒也。
意謂:世間淺近之事,若諸旋未歇息,而求彼物先止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者。
顯是無始妄識,出生入死,起惑造業,莫不依之,故曰: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自性,而不回旋轉複者,無有是處。
二真随妄轉竟。
癸三結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是種種取舍,皆是輪回之故,汝等便生三惑。
即指前三難,是分别妄見,非真實知見耳。
一反核起疑之端竟(據前壬一之題,應是反覆起疑之端)。
壬二喻釋現起之疑 癸一空中華無起滅喻 子一喻釋 醜一翳差華亡喻(差通瘥,病愈之意)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
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以清淨眼,觀晴明空,是謂無翳。
今雲幻翳者,從無而有,故謂之幻。
喻六識妄心,依八識虛妄變現,翳既是幻,見亦非真,故名為妄。
此喻妄生分别之見。
空華者:妄見空華顯現,此喻分别所辨妄境。
空本無華,即妄見空華時,亦本不生,皆因翳眼妄現。
幻翳若除者:翳病若遇良藥,得以除滅。
此喻聞佛法,頓悟識空。
識空翳滅,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此喻颠倒分别妄見已滅,何時更起一切妄見:猶如問佛,何時複生煩惱耶!何以故者:乃征問之詞。
釋雲:翳華二法,非相待故者:翳時空不生華,但因翳妄見,非華實有所生。
翳華二法,皆無實體,非是對待安立之故。
衆生迷時,妄見生死,究竟衆生,性自涅槃,故曰本來成佛。
一翳差華亡喻竟。
醜二空不生華喻 ‘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亦如空華:喻生死涅槃。
虛空,喻圓覺淨心。
若悟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是空華本無故。
以何以故(以“何以故”)征釋雲:空本無華者:喻淨眼不見空華,而如來已了識空,不見有法起滅。
以既不見華,孰為起滅?喻如來于圓覺淨心,真空實相之中,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焉。
一喻釋竟。
子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
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
執則成有,不執成無,空本無華,起無起處,滅何所滅?妙明覺性,圓照法界,寂滅無二,離于生死涅槃、無明妄見,惟有空性獨存,故曰:離于華翳。
二法合竟。
子三結成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随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上雲:惟有虛空,離于華翳,即以虛空為喻。
故告以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不是因離華翳而暫有,亦不是因有華翳而暫無。
此中虛空,喻圓覺淨性,恒常不變,即是成佛真體。
即此一喻,前二難自然而解矣!虛空非暫有無,覺性何關迷悟。
此不因離華翳而暫有,顯有華翳時,即有虛空。
覺性,即是作衆生時,我法二執正熾,而佛性如故,故曰:衆生本來成佛,複有一切無明。
又不因有華翳而暫無,顯虛空本有,不過為華翳所障覆。
法中即是佛性本有,但為我法二執障覆,不妨說無明衆生本有,複說本來成佛。
況複如來,圓覺随順者:此約在纏之圓覺。
如來,約心真如生滅二門,因随順真如生滅二門之故,而能成立虛空,及一切法。
猶言虛空尚不因幻華起滅而為有無,何況圓覺真常之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又豈随生死涅槃而起滅耶?初空中華無起滅喻竟。
癸二金中礦不重生喻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如來圓覺亦複如是。
即此一喻,第三難亦渙然冰釋矣!如銷镕蘊金之礦,令成精金,金在礦中,銷礦金現,非銷始有,雖假爐冶煆煉之功,金性要須本有。
既已銷去礦滓,而成真金,再不重為礦耳。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者:此明在礦則隐,出礦則顯,縱經無窮之時劫,而金性仍然不壞,不應說言。
非本來成就。
此釋成金性本有也。
如來圓覺,亦複如是者:此法合。
如來證極圓覺妙性,亦複如是。
最初修行,須假般若觀照之功,照破無明,以顯覺性。
礦喻無明;金喻覺性。
金非銷有,謂覺性非因修觀照而有,未斷無明時,本來具足,不是修生,但是修顯。
既已成金,不重為礦者:謂既證極圓覺妙性,再不複重起無明。
解答三難,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二喻釋現起之疑竟。
壬三顯示淺難深造 癸一所造離念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一切如來:約出纏妙覺果體,其所造離念。
如‘起信論’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謂之妙。
圓照法界,靈覺不迷,故稱圓覺真心。
絕諸對待,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以菩提涅槃,皆屬對待。
轉煩惱而成菩提,轉生死而證涅槃,體雖即真,名因妄得,故皆無之。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此的示圓覺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
成佛,是涅槃不生不滅,非輪回相。
不成佛,是生死有生有滅,妄輪回相。
前雲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故皆無之。
若有少見,則迷圓覺。
‘華嚴經’雲:‘于法若有見,此則未為見,若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
’所造離念竟。
癸二能造帶情 子一舉勝彰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
前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此舉聲聞人,已斷見思,已出輪回,想必能辨于圓覺,不緻流轉也。
故呼善男子而告之曰: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者:諸聲聞指一切小乘人,聞佛四谛聲教,所圓滿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