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前問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佛既示用心之法,乃結答雲:既知是幻,即已離幻。
如人夢身生瘡,求醫施藥(作方便也),既知是夢,即已離夢,不須更作方便。
既已離幻,即是真覺,如夢瘡之人,既已離夢,即是醒覺之人。
亦無漸次者:覓瘡了不可得,亦無須施藥,漸次求愈也。
又知幻,是對不知幻者,開方便也。
遠離,是對有取著者,示漸次也。
離之又離,離之又離,至無可離,即此乃是假說方便。
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離字,均為大乘頓教,為上根人,說頓悟、頓斷、頓修、頓證之法。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果能依此修行,乃能永離諸幻而證真覺矣。
本科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竟。
己一長行竟。
己二偈頌 庚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證偈言: 此義,即長行如來所答,幻從覺生,幻盡覺滿,離幻顯覺,幻覺不俱諸義。
一标頌竟。
庚二正頌(科同長行,故不重列。
)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此告以當知,非普賢不知也。
以普賢明知故問,乃代衆而問,佛告以當知,實告現未菩薩當知也。
一切(去聲)諸衆生,通指九法界衆生,以三乘聖人,枝末無明雖盡,根本無明,猶未盡也。
無始幻無明者:以無明無因,故稱無始。
最初一念妄動,無有初相可得,名曰生相無明。
亦無生處可得,無生則無因,無因故無始。
幻者,不實之謂也,以本末二種無明,皆無自性,故名為幻。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者:以普賢但問離幻之法,未問起幻之源,故此示之曰: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諸字,助語詞。
如來二字,當約義釋,莫作佛解。
何以故?因佛幻盡覺滿,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不可說無明從果上如來,圓覺心中建立,祗好說從如來藏,圓覺心建立也。
圓覺妙心,在衆生迷位之中,名曰如來藏。
如者,不變義:來者,随緣義;藏者,含藏染淨諸法。
由含藏染法故,無明得依之建立,雖為染法所依,随緣也。
不為染法所染,不變也。
故‘楞嚴’雲:此心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本經名為清淨覺相,又曰淨圓覺心。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
此舉喻無明無體,猶如空華,因眼病之人,見亦成病,依清淨虛空(喻圓覺心),妄有華相發現。
病眼若愈,華于空滅,任從眼病眼愈,華生華滅,而虛空本性,始終不動。
‘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此以法合喻,解釋前疑。
幻,指本末無明;諸字,助語詞;覺,即圓覺妙心。
謂本末無明,皆從圓覺妙心,随緣而生。
生本不曾生,如虛空随病眼之緣,而生空華,生實無生。
幻滅二字,莫作無明滅解,當作以幻滅幻,諸幻滅盡解。
長行雲:幻心還依幻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
如是方與下節之文相合。
幻滅覺圓滿者:幻境,依幻心滅;幻心,依幻智滅;幻智,依幻空滅;幻空,依幻滅滅。
幻依覺生,能障于覺,覺已被障,似不圓滿。
諸幻滅盡,絕待圓融,覺性圓滿,不至斷滅也。
覺心不動者:任從諸幻生滅,而與覺心無幹,本來不動也。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 諸幻悉皆離,則幻盡也。
離無可離,如鑽木出火,還自燒木。
木盡則火滅,煙灰俱盡,滅無可滅也。
諸幻既離,覺心顯現,即長行所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覺則無漸次者:既已離幻,當下即覺,自無漸次之可言,方便亦如是。
此句追頌,既已知幻,即離諸幻,不勞再作方便。
如前喻如夢身生瘡,求醫施治,既知是夢,瘡不可得,何假方便求治也。
一征釋用心竟。
丁二廣明行相 戊一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 己一開示觀門同佛 庚一普眼啟請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一普眼啟請竟。
庚二正陳問詞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大悲世尊:贊佛悲心平等,所以稱大。
願為下,備陳問意。
因聞前二章,悉談頓教法門(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皆頓悟頓證,不曆程途,不落階級,一超直入如來地。
若是上上根人,尚嫌多口,但根器稍劣者,若無方便漸次,何由悟入?故乘機發問,欲請如來,為頓教菩薩開方便門也。
請雲:願為此會,同入三昧,諸菩薩衆,及為末世,求大乘衆生,演說菩薩,因地修行漸次,于無次第中,指示次地進修之法。
雲何思惟者:非識心分别之思惟,乃八正道之正思惟,以智慧照察,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
雲何住持:謂如何遠離諸幻,方得覺心不動,而能安住任持也。
凡衆生未悟淨圓覺心,作何種方便,下手用功,普令開解悟入。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
此述請法所以。
若彼衆生,指現未菩薩。
倘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
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對機便宜之法。
及正思惟下,略正住持,即最初下手,安心止觀工夫。
雖聞如來,說此如幻三昧(即前說離幻法門,知幻即離,不作方便,即能全身安住,神通大光明藏中),心中反生迷悶(迷者不了,悶者不通),安望其能悟入哉! ‘願佛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 願求我佛發慈悲心,拔其迷悶之苦,與其悟入之樂,權巧施設,于無方便中,假說方便;即是于此圓頓如幻三昧,本無階級次第中,說出次第進修之法,令得悟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問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重贊善哉,現未獲益。
善男子!汝等乃能(此處似漏一為字)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咨問如來因地漸次,于無漸次中,以指示漸次進修之法。
思惟,非意識分别,乃正思惟,身心是幻。
住持,乃安住任持。
遠離諸幻,乃至假說種種方便者:于圓頓如幻法門,無方便中,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聽而。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一起行方便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還(此應是遠字)離諸幻。
此為新學(初發心)菩薩及末世修大乘衆生,略通一線消息,假說方便,以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者:謂欲求十方如來,本起清淨,圓覺因心者,應(平聲)當直心正念真如。
正念,即不起諸念,即是正思惟。
惟是一心觀察,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欲遠離諸幻,正念為方便之始,亦即起行之本也。
又正念者,無念也。
‘智度論’雲:‘有念,是魔業;無念,為法印。
’又正念即離念也,遠離一切虛妄念故。
如‘起信論’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離念相,即淨圓覺心之相,故囑以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壬一起行方便竟。
壬二觀行成就 癸一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此文承上,要離諸幻,須依戒定慧三無漏學,于無漸次中,方便漸次而修。
先依如來,奢摩他(此雲止)行,即定學之行。
以此為先者,必先制心一處,方可無事不辦也。
‘起信論’雲:‘若修止者,住于靜室,端坐正意。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
’如是,名依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屬止持。
戒,是戒法,兼作持。
謂四重律儀,三聚淨戒,十無盡等戒。
四重,通大小乘,為一切戒根本。
能持四重,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
又一解:先修奢摩他行,一念不生,衆戒具足,故曰堅持禁戒。
此則即定之戒也。
安處徒衆者:即同修法侶,安心辦道,共處一堂,互相策勵也。
宴坐靜室者:宴然安坐,以攝其身,身住則心安。
所謂‘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
’靜室,即阿練若(此雲無喧雜),令工夫易成就也。
又宴坐靜室,必先堅持禁戒,此則由戒生定也。
一戒定竟。
癸二觀慧 子一明二空觀 醜一破執 寅一我空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此段觀身無我。
承前文,由戒定所發之慧觀也。
恒作是念者:此念,即是正思惟,不是六識思念,乃以智觀察,非以識分别也。
恒作者:行、住、坐、卧,一切時中,常作如是觀也。
觀察我今此身,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所成,假名為我,實在無我可得。
此總觀,下别觀,四大各别觀察。
何者是地大?地有質礙之相,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骨中之脂)腦、垢色(垢膩顔色),以上皆歸屬于地。
何謂水大?水有潤濕之相,唾(從口而出)涕(從鼻而出)、膿血、津液(血之精華内會者為津,外洩者為液)、涎(垂絲下堕為涎)沫(浮聚口角曰沫)、痰(咳嗽喉出)淚(悲哭目流)、精(腎之所藏)氣(精之所化)、大小便利,以上皆歸屬于水。
何謂火大?火有暖熱之相:周身暖相,皆歸屬于火。
何謂風大?風有動轉之相,通身動作運轉,皆歸屬于風。
四大各離者:非指臨命終時,四大各各分離也。
乃指作觀時,四大各皆歸屬,謂之各離。
四大,乃有堅、濕、暖、動之相,今此妄身,離卻四相,畢竟當作何相,我在于何處?若在一大,則三大非我,若在四大,應有四我,豈有是理哉!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此示觀身無我也。
即知知字,與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應。
念,是慧觀;知,是慧悟。
悟知此身,畢竟無有實體,乃是四大和合,而為其相,實同幻化無異。
身既叵得,我相何在,則知向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者妄矣!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段觀心無我。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謂四大因緣,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
于無生中,虛妄有生,故曰妄有。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總相;六根,是身之别相。
因要對六塵,故言六根。
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塵。
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塵,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塵也。
中外中字,即内也。
内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對,合成十二處,由是識生其中,則成十八界。
妄有緣氣三句,指識心,妄有能緣之氣分,于六根中積聚。
但似有能緣之相,本非實有,故曰似有。
根,是識之所托;塵,為識之所緣。
識,乃能緣,能緣慮分别也。
本來非心,假名為心而已。
心,而曰假名者,以心無自體,仗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妄執。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名為心,皆能緣境。
而前五識,隻能緣本根所對之境。
如眼識,隻緣眼根所對色塵之境;耳識,隻緣耳根所對聲塵之境,乃至身識,隻緣身根所對觸塵之境,不能緣他根所對塵境,其能緣力俱弱。
意識,能通緣六根所對塵境,其能緣之力偏強。
衆生多妄認第六意識,為自心相。
因此識有二部分:一、明了意識:能緣前五塵之境,緣過、收歸意根。
又名同時意識,與前五識,同時而起故。
又名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俱緣五塵之境故。
二、獨頭意識:不能外緣五塵,但内緣法塵。
法塵,即同時意識,所緣五塵之境,吸入意地,合為法塵。
同時意識,隻有明了分别,而獨頭意識,則有計度分别。
種種計較籌度,是好是醜,而起憎愛之惑,而造取舍之業,故依業受報,輪轉生死。
此心是生死根本,最關緊要,故特為說明,令大家認識,不被所誤也。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此二段,正示觀心無我。
明言此心,虛妄不實,托塵似有,若無六塵,此心則不能有,因無自體故也。
‘楞嚴經’:‘佛告阿難!我非饬汝,執為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前問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佛既示用心之法,乃結答雲:既知是幻,即已離幻。
如人夢身生瘡,求醫施藥(作方便也),既知是夢,即已離夢,不須更作方便。
既已離幻,即是真覺,如夢瘡之人,既已離夢,即是醒覺之人。
亦無漸次者:覓瘡了不可得,亦無須施藥,漸次求愈也。
又知幻,是對不知幻者,開方便也。
遠離,是對有取著者,示漸次也。
離之又離,離之又離,至無可離,即此乃是假說方便。
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離字,均為大乘頓教,為上根人,說頓悟、頓斷、頓修、頓證之法。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果能依此修行,乃能永離諸幻而證真覺矣。
本科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竟。
己一長行竟。
己二偈頌 庚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證偈言: 此義,即長行如來所答,幻從覺生,幻盡覺滿,離幻顯覺,幻覺不俱諸義。
一标頌竟。
庚二正頌(科同長行,故不重列。
)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此告以當知,非普賢不知也。
以普賢明知故問,乃代衆而問,佛告以當知,實告現未菩薩當知也。
一切(去聲)諸衆生,通指九法界衆生,以三乘聖人,枝末無明雖盡,根本無明,猶未盡也。
無始幻無明者:以無明無因,故稱無始。
最初一念妄動,無有初相可得,名曰生相無明。
亦無生處可得,無生則無因,無因故無始。
幻者,不實之謂也,以本末二種無明,皆無自性,故名為幻。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者:以普賢但問離幻之法,未問起幻之源,故此示之曰: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諸字,助語詞。
如來二字,當約義釋,莫作佛解。
何以故?因佛幻盡覺滿,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不可說無明從果上如來,圓覺心中建立,祗好說從如來藏,圓覺心建立也。
圓覺妙心,在衆生迷位之中,名曰如來藏。
如者,不變義:來者,随緣義;藏者,含藏染淨諸法。
由含藏染法故,無明得依之建立,雖為染法所依,随緣也。
不為染法所染,不變也。
故‘楞嚴’雲:此心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本經名為清淨覺相,又曰淨圓覺心。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
此舉喻無明無體,猶如空華,因眼病之人,見亦成病,依清淨虛空(喻圓覺心),妄有華相發現。
病眼若愈,華于空滅,任從眼病眼愈,華生華滅,而虛空本性,始終不動。
‘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此以法合喻,解釋前疑。
幻,指本末無明;諸字,助語詞;覺,即圓覺妙心。
謂本末無明,皆從圓覺妙心,随緣而生。
生本不曾生,如虛空随病眼之緣,而生空華,生實無生。
幻滅二字,莫作無明滅解,當作以幻滅幻,諸幻滅盡解。
長行雲:幻心還依幻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
如是方與下節之文相合。
幻滅覺圓滿者:幻境,依幻心滅;幻心,依幻智滅;幻智,依幻空滅;幻空,依幻滅滅。
幻依覺生,能障于覺,覺已被障,似不圓滿。
諸幻滅盡,絕待圓融,覺性圓滿,不至斷滅也。
覺心不動者:任從諸幻生滅,而與覺心無幹,本來不動也。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 諸幻悉皆離,則幻盡也。
離無可離,如鑽木出火,還自燒木。
木盡則火滅,煙灰俱盡,滅無可滅也。
諸幻既離,覺心顯現,即長行所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覺則無漸次者:既已離幻,當下即覺,自無漸次之可言,方便亦如是。
此句追頌,既已知幻,即離諸幻,不勞再作方便。
如前喻如夢身生瘡,求醫施治,既知是夢,瘡不可得,何假方便求治也。
一征釋用心竟。
丁二廣明行相 戊一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 己一開示觀門同佛 庚一普眼啟請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一普眼啟請竟。
庚二正陳問詞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大悲世尊:贊佛悲心平等,所以稱大。
願為下,備陳問意。
因聞前二章,悉談頓教法門(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皆頓悟頓證,不曆程途,不落階級,一超直入如來地。
若是上上根人,尚嫌多口,但根器稍劣者,若無方便漸次,何由悟入?故乘機發問,欲請如來,為頓教菩薩開方便門也。
請雲:願為此會,同入三昧,諸菩薩衆,及為末世,求大乘衆生,演說菩薩,因地修行漸次,于無次第中,指示次地進修之法。
雲何思惟者:非識心分别之思惟,乃八正道之正思惟,以智慧照察,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
雲何住持:謂如何遠離諸幻,方得覺心不動,而能安住任持也。
凡衆生未悟淨圓覺心,作何種方便,下手用功,普令開解悟入。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
此述請法所以。
若彼衆生,指現未菩薩。
倘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
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對機便宜之法。
及正思惟下,略正住持,即最初下手,安心止觀工夫。
雖聞如來,說此如幻三昧(即前說離幻法門,知幻即離,不作方便,即能全身安住,神通大光明藏中),心中反生迷悶(迷者不了,悶者不通),安望其能悟入哉! ‘願佛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 願求我佛發慈悲心,拔其迷悶之苦,與其悟入之樂,權巧施設,于無方便中,假說方便;即是于此圓頓如幻三昧,本無階級次第中,說出次第進修之法,令得悟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二正陳問詞竟。
庚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重贊善哉,現未獲益。
善男子!汝等乃能(此處似漏一為字)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咨問如來因地漸次,于無漸次中,以指示漸次進修之法。
思惟,非意識分别,乃正思惟,身心是幻。
住持,乃安住任持。
遠離諸幻,乃至假說種種方便者:于圓頓如幻法門,無方便中,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承教靜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聽而。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一起行方便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還(此應是遠字)離諸幻。
此為新學(初發心)菩薩及末世修大乘衆生,略通一線消息,假說方便,以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者:謂欲求十方如來,本起清淨,圓覺因心者,應(平聲)當直心正念真如。
正念,即不起諸念,即是正思惟。
惟是一心觀察,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欲遠離諸幻,正念為方便之始,亦即起行之本也。
又正念者,無念也。
‘智度論’雲:‘有念,是魔業;無念,為法印。
’又正念即離念也,遠離一切虛妄念故。
如‘起信論’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離念相,即淨圓覺心之相,故囑以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壬一起行方便竟。
壬二觀行成就 癸一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此文承上,要離諸幻,須依戒定慧三無漏學,于無漸次中,方便漸次而修。
先依如來,奢摩他(此雲止)行,即定學之行。
以此為先者,必先制心一處,方可無事不辦也。
‘起信論’雲:‘若修止者,住于靜室,端坐正意。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
’如是,名依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屬止持。
戒,是戒法,兼作持。
謂四重律儀,三聚淨戒,十無盡等戒。
四重,通大小乘,為一切戒根本。
能持四重,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
又一解:先修奢摩他行,一念不生,衆戒具足,故曰堅持禁戒。
此則即定之戒也。
安處徒衆者:即同修法侶,安心辦道,共處一堂,互相策勵也。
宴坐靜室者:宴然安坐,以攝其身,身住則心安。
所謂‘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
’靜室,即阿練若(此雲無喧雜),令工夫易成就也。
又宴坐靜室,必先堅持禁戒,此則由戒生定也。
一戒定竟。
癸二觀慧 子一明二空觀 醜一破執 寅一我空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此段觀身無我。
承前文,由戒定所發之慧觀也。
恒作是念者:此念,即是正思惟,不是六識思念,乃以智觀察,非以識分别也。
恒作者:行、住、坐、卧,一切時中,常作如是觀也。
觀察我今此身,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所成,假名為我,實在無我可得。
此總觀,下别觀,四大各别觀察。
何者是地大?地有質礙之相,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骨中之脂)腦、垢色(垢膩顔色),以上皆歸屬于地。
何謂水大?水有潤濕之相,唾(從口而出)涕(從鼻而出)、膿血、津液(血之精華内會者為津,外洩者為液)、涎(垂絲下堕為涎)沫(浮聚口角曰沫)、痰(咳嗽喉出)淚(悲哭目流)、精(腎之所藏)氣(精之所化)、大小便利,以上皆歸屬于水。
何謂火大?火有暖熱之相:周身暖相,皆歸屬于火。
何謂風大?風有動轉之相,通身動作運轉,皆歸屬于風。
四大各離者:非指臨命終時,四大各各分離也。
乃指作觀時,四大各皆歸屬,謂之各離。
四大,乃有堅、濕、暖、動之相,今此妄身,離卻四相,畢竟當作何相,我在于何處?若在一大,則三大非我,若在四大,應有四我,豈有是理哉!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此示觀身無我也。
即知知字,與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應。
念,是慧觀;知,是慧悟。
悟知此身,畢竟無有實體,乃是四大和合,而為其相,實同幻化無異。
身既叵得,我相何在,則知向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者妄矣!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段觀心無我。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謂四大因緣,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
于無生中,虛妄有生,故曰妄有。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總相;六根,是身之别相。
因要對六塵,故言六根。
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塵。
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塵,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塵也。
中外中字,即内也。
内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對,合成十二處,由是識生其中,則成十八界。
妄有緣氣三句,指識心,妄有能緣之氣分,于六根中積聚。
但似有能緣之相,本非實有,故曰似有。
根,是識之所托;塵,為識之所緣。
識,乃能緣,能緣慮分别也。
本來非心,假名為心而已。
心,而曰假名者,以心無自體,仗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妄執。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名為心,皆能緣境。
而前五識,隻能緣本根所對之境。
如眼識,隻緣眼根所對色塵之境;耳識,隻緣耳根所對聲塵之境,乃至身識,隻緣身根所對觸塵之境,不能緣他根所對塵境,其能緣力俱弱。
意識,能通緣六根所對塵境,其能緣之力偏強。
衆生多妄認第六意識,為自心相。
因此識有二部分:一、明了意識:能緣前五塵之境,緣過、收歸意根。
又名同時意識,與前五識,同時而起故。
又名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俱緣五塵之境故。
二、獨頭意識:不能外緣五塵,但内緣法塵。
法塵,即同時意識,所緣五塵之境,吸入意地,合為法塵。
同時意識,隻有明了分别,而獨頭意識,則有計度分别。
種種計較籌度,是好是醜,而起憎愛之惑,而造取舍之業,故依業受報,輪轉生死。
此心是生死根本,最關緊要,故特為說明,令大家認識,不被所誤也。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此二段,正示觀心無我。
明言此心,虛妄不實,托塵似有,若無六塵,此心則不能有,因無自體故也。
‘楞嚴經’:‘佛告阿難!我非饬汝,執為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