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中人:非指做夢人,乃指夢中所現之人,正在夢時非無,及至一醒,了不可得。
永嘉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做夢人,喻本覺;夢,喻不覺;醒,喻始覺。
因睡而夢,睡熟而醒,總與本人無幹。
則知因迷,而無明生,是為不覺;因悟,而無明滅,則為始覺,亦與本覺無幹也。
法合:無明無體,但由一念妄動而有,非實有自體可得;如迷位人,在迷時非無無明,到了悟後,無明了無所得。
再進一步,此無明,不獨悟後方空,正在迷位,為衆生時,何嘗實有! ‘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此明無明無因之義。
此義難解,佛再舉喻以顯之。
但所舉空華之喻,與前雖同,而所喻之法不同。
前以空華喻妄身,此以空華喻無明。
承前難(去聲)雲:悟後無明,了無所得,畢竟滅向何處去?舉喻答曰: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一定華滅之處。
何以故下,征釋。
征雲:何以故空華無有定滅之處?釋曰:虛空本無生華之故,若有生處,方有滅處,生既無生,滅何所滅!因無生處,所以無因。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乃釋疑。
前說身、心、生、死,由于無明;又說無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釋之曰:一切衆生,于圓覺本無生滅之中,妄見有生有滅,以是之故,說名輪轉生死,非圓覺性,實有生死輪轉也。
上喻空華滅時,不可說言,虛空有一定華滅之處,因本無生處故也。
法合:無明滅時,不可說言圓覺性中,有一定無明滅處,亦因本無生處故也。
華起華滅,總與虛空無幹,無明起滅,亦與圓覺無幹。
‘楞嚴經’雲:‘此迷無本,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此正是無生之理。
二明無明本空竟。
庚三明妄盡還覺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明以智斷惑,确示頓悟妙門。
牒合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以顯圓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謂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而圓覺實無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離念頓入,當處了知。
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無明無性,其體本空,同如空華,無體可得;則無明頓斷,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者:根本既斷,枝末自枯。
前迷時,妄見身心,實有生死;如病目,見有空華、二月。
現以離念真智,圓照清淨覺相,五蘊皆空,故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者:作,是作意,加以功用也。
此言本無生死,非若聲聞,析之使無,非同緣覺,推之使無,非如三賢菩薩,修種種幻行,以幻除幻,滅之使無。
但以圓照清淨覺相,身心寂滅,本性自無,故不随生死輪轉;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随順。
此泯智合覺,特顯覺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為大徹大悟之真知也。
上文所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必須不存知相,若存知相,便是幻知。
而非真知也。
彼知覺者:乃指知是空華之知,此知,乃稱覺體所起之真知,即圓照覺相之智光,本來離念,不落有知,不落無知,故曰猶如虛空。
以真知之體,猶如虛空,不可以有知論,亦不可以無知論。
如‘起信論’所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性自神解,不落有無。
若存有知,知(知曉之意)覺性如虛空,為有知者,即是執藥成病,同于凡夫之知,故曰: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如‘楞嚴’所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是也。
若存覺性無知,即是斬頭覓活,同時土木無知,故曰:亦不可說言,無知覺性。
如古德雲:‘死水不存龍。
’趙州雲:‘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而此真知,不同妄識,仗境托緣,作意之知;不同太虛,空廓曠蕩,斷滅無知。
以真知無知,無所不知,不落有無二相。
永嘉雲:‘若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即是随順無明,不名随順淨覺;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随順清淨覺性。
’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首句征,下釋。
征雲:何以故,必須有無俱遣,方為随順淨覺?下釋雲:真心絕待,照體獨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覺!以是常住寂滅相,喻如虛空性故;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淨,常自不動故。
如來藏中者:承上如虛空性,常自不動,乃是如來藏。
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義,末句出名。
如來藏,即是圓覺真心之别名。
‘楞伽經’雲:‘寂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
’此經圓覺,即迷位衆生如來藏心。
淺顯言之,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來藏。
如來之性即佛性。
佛性,含藏在衆生心中,故諸大乘經皆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須修,未免流為狂慧。
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從他覓,未免騎牛尋牛。
以如來藏,具有不變随緣二義。
若随染緣,從真起妄,遂成世間,六凡法界:若随淨緣,返妄歸真,便成出世間,四聖法界。
雖成十界諸法,不出如來藏心之中。
無起滅故,無知見故者:此二句明空如來藏之義。
以藏性用雖随緣,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聖法界,涅槃淨法,而體本不變,染淨諸法,無起無滅。
本經雲:‘生死涅槃(六凡生死,四聖涅槃),皆如昨夢。
’夢時諸法無起,醒時諸法無滅,故曰無起滅故;諸法當體全空。
承上句,既無起滅,惟是一真心體,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所有知見,無從湊泊。
即‘楞嚴經’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故曰: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來藏之義。
法界性,與如來藏,體同義别。
别則有二: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來藏,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
如智論明佛性法性之異。
二者、謂法界性,則統攝有情無情,包括佛性法性。
若稱如來藏,但語諸佛衆生,清淨本源心體,故指如來藏,如法界性。
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
所有十界,不離一真,故曰究竟圓滿(萬法皆備,不空如來藏也),遍十方故。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
上說因地,以圓智照圓理,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破能幻無明之惑,并将能空之智,亦複不存,惟有如如照體獨立,是則名為: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一酬答初請竟。
己二酬答次請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見。
’ 此如來酬答文殊次請。
前文殊請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見?故酬答雲:菩薩若能因(依也)此如來所修因地法行而修,自可圓成果覺,惟是大乘中,須發清淨心。
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義為乘。
‘起信論’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是以教發清淨心,即直心正念真如,可離種種颠倒之病。
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則為正行,得正住持,自然不堕邪見。
一長行竟。
戊二偈頌 己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乃佛說長行已竟之時。
世尊欲重宣此中如來因地法行、菩薩發心離病、末世衆生不堕邪見等義而說偈言。
此三句是結集家所安。
偈,是偈頌,有二分别:一名伽陀,此雲:諷頌;又雲:孤起頌;又雲直頌(不頌長行,故曰孤起,直以偈說法,曰直頌)。
二名祇夜,此雲:應頌;亦雲:重頌(應上長行之義,而為重頌)。
此為十二分教之二,今頌惟屬第二,重頌長行之義。
古德于頌中,分超頌、追頌、廣頌、略頌、補頌、義頌六種。
超頌者:長行在後,超前而頌故;追頌者:長行在前,更追而頌故;廣頌者:文略頌廣故;略頌者:文廣頌略故;補頌者:補長行之阙故;義頌者:但取義而頌故。
經說重頌,佛有三意:一、應機施教,以應一類樂略之機也。
二、慈誨諄切,恐乍聽遺忘,重說偈頌也。
三、法益普及,令後至之衆,得沾法味也。
一标頌竟。
己二正頌 庚一酬答初請 辛一明真因有力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
重呼文殊,誡以當知者:以文簡意周,不可或忽也。
此四句告以十方諸佛通修之法。
諸佛從于根本,最初因地發心,皆以(用也)圓覺體中,所起之智慧,時時覺照,照徹清淨覺相,故能了達無明,無非颠倒,本無實體,猶如空華。
無明有:生、住、異、滅四相,又名四種夢心。
輾轉相起,從細至粗。
生相無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覺,故心動,即名為業(業相)。
業,是起動義,轉如來藏,而成藏諸。
住相無明,依于動心,則能見(轉相)、能現(現相)、能取境界(智相),起念相續不斷(相續相);三細後二,六粗前二、皆住相攝。
異相無明,于所緣境,取著轉深(執取相),分别種種假名言相(計名字相);六粗中二,屬異相攝。
滅相無明,第五粗起業相,依惑起業;無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為滅相。
欲破四種無明,但用智慧覺照,照破無明無性,則四相頓破矣。
一真因曰有力竟。
辛二明無明本空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知,是能照覺智;彼,是無明。
以真智照真理,惟一清淨本然之體,本無無明。
以無明本空,但如空華,病眼妄見,如以淨眼觀空,惟一晴空,迥無所有,空華即滅。
無明既滅,則不見身心之相,那有生死?故雲: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二句,喻無明無體。
猶如做夢之人,正在夢時,非無做夢之人,及至醒時,夢人了不可得,惟是醒人;喻無明無體,體即圓覺,迷之,則成無明,悟之,無明即滅。
迷悟隻是一心。
二無明本空竟。
辛三明妄盡還覺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者,乃能覺之真智,即自性之光明。
自性廣大周遍,猶如虛空;此智稱體而周,故如虛空。
泯智合覺,平等一相,體既不動,智亦不動。
三際不能遷,諸法不能移,故曰: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
理随事遍,事得理融,證極圓滿覺性,故能遍滿十方,即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衆幻者:幻身、幻心、幻惑。
惑,即無明。
無明本空,故亦如幻。
圓照之真智現前,無明之幻惑即滅。
長行雲:‘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無生處故。
’衆幻元無,并非滅于真如;佛道本成,到此亦無所得。
末句證釋:謂本來佛性,圓滿具足故。
一答初請竟。
庚二酬答次請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 此中,即圓覺性中。
菩薩能于圓覺性中,發大菩提心,圓照清淨覺相,真智一照,妄惑頓空,諸病自離。
末世諸衆生,如有修習大乘之者,亦應依此進修,可免邪見。
若不依此,總是旁蹊曲徑,而非真菩提路矣。
此章最為緊要,文雖不滿四百言,而如來一代時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攝盡無餘。
若約性宗,據‘起信論’:‘依一心法,開二種門。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生滅門中,複有覺、不覺二義。
’此章圓覺,是一心法,大總持門。
清淨覺相,是真如門,真如界内,不立一塵故清淨。
無明颠倒,妄認妄執,是不覺義。
知是空華,此知即是覺義。
因本覺,而有不覺(從真起妄),因不覺,而有始覺(返染還淨),此二是生滅門。
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若約相宗,不出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此章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緣影之心,但有其名,而無實體,名也。
四大身相,相也。
妄認妄執,不當認而認,不當執而執,妄想也。
知身心如幻,無明本空;知,是正智。
覺心不動,是如如。
此章五法皆具。
若約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認妄執,是遍計執性;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能斷無明,能成佛道,是圓成實性。
此章三性亦複皆具。
此章既具一心、二門、五法、三性,我佛諄諄善誘,欲令衆生,但依圓照之功,照破生滅門,複歸真如一心,又依圓照之功,照見遍計本空,依他如幻,複歸圓成真實耳。
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永嘉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做夢人,喻本覺;夢,喻不覺;醒,喻始覺。
因睡而夢,睡熟而醒,總與本人無幹。
則知因迷,而無明生,是為不覺;因悟,而無明滅,則為始覺,亦與本覺無幹也。
法合:無明無體,但由一念妄動而有,非實有自體可得;如迷位人,在迷時非無無明,到了悟後,無明了無所得。
再進一步,此無明,不獨悟後方空,正在迷位,為衆生時,何嘗實有! ‘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此明無明無因之義。
此義難解,佛再舉喻以顯之。
但所舉空華之喻,與前雖同,而所喻之法不同。
前以空華喻妄身,此以空華喻無明。
承前難(去聲)雲:悟後無明,了無所得,畢竟滅向何處去?舉喻答曰: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一定華滅之處。
何以故下,征釋。
征雲:何以故空華無有定滅之處?釋曰:虛空本無生華之故,若有生處,方有滅處,生既無生,滅何所滅!因無生處,所以無因。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乃釋疑。
前說身、心、生、死,由于無明;又說無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釋之曰:一切衆生,于圓覺本無生滅之中,妄見有生有滅,以是之故,說名輪轉生死,非圓覺性,實有生死輪轉也。
上喻空華滅時,不可說言,虛空有一定華滅之處,因本無生處故也。
法合:無明滅時,不可說言圓覺性中,有一定無明滅處,亦因本無生處故也。
華起華滅,總與虛空無幹,無明起滅,亦與圓覺無幹。
‘楞嚴經’雲:‘此迷無本,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此正是無生之理。
二明無明本空竟。
庚三明妄盡還覺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明以智斷惑,确示頓悟妙門。
牒合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以顯圓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謂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而圓覺實無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離念頓入,當處了知。
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無明無性,其體本空,同如空華,無體可得;則無明頓斷,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者:根本既斷,枝末自枯。
前迷時,妄見身心,實有生死;如病目,見有空華、二月。
現以離念真智,圓照清淨覺相,五蘊皆空,故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者:作,是作意,加以功用也。
此言本無生死,非若聲聞,析之使無,非同緣覺,推之使無,非如三賢菩薩,修種種幻行,以幻除幻,滅之使無。
但以圓照清淨覺相,身心寂滅,本性自無,故不随生死輪轉;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随順。
此泯智合覺,特顯覺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為大徹大悟之真知也。
上文所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必須不存知相,若存知相,便是幻知。
而非真知也。
彼知覺者:乃指知是空華之知,此知,乃稱覺體所起之真知,即圓照覺相之智光,本來離念,不落有知,不落無知,故曰猶如虛空。
以真知之體,猶如虛空,不可以有知論,亦不可以無知論。
如‘起信論’所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性自神解,不落有無。
若存有知,知(知曉之意)覺性如虛空,為有知者,即是執藥成病,同于凡夫之知,故曰: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如‘楞嚴’所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是也。
若存覺性無知,即是斬頭覓活,同時土木無知,故曰:亦不可說言,無知覺性。
如古德雲:‘死水不存龍。
’趙州雲:‘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而此真知,不同妄識,仗境托緣,作意之知;不同太虛,空廓曠蕩,斷滅無知。
以真知無知,無所不知,不落有無二相。
永嘉雲:‘若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即是随順無明,不名随順淨覺;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随順清淨覺性。
’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首句征,下釋。
征雲:何以故,必須有無俱遣,方為随順淨覺?下釋雲:真心絕待,照體獨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覺!以是常住寂滅相,喻如虛空性故;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淨,常自不動故。
如來藏中者:承上如虛空性,常自不動,乃是如來藏。
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義,末句出名。
如來藏,即是圓覺真心之别名。
‘楞伽經’雲:‘寂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
’此經圓覺,即迷位衆生如來藏心。
淺顯言之,謂如來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來藏。
如來之性即佛性。
佛性,含藏在衆生心中,故諸大乘經皆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須修,未免流為狂慧。
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從他覓,未免騎牛尋牛。
以如來藏,具有不變随緣二義。
若随染緣,從真起妄,遂成世間,六凡法界:若随淨緣,返妄歸真,便成出世間,四聖法界。
雖成十界諸法,不出如來藏心之中。
無起滅故,無知見故者:此二句明空如來藏之義。
以藏性用雖随緣,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聖法界,涅槃淨法,而體本不變,染淨諸法,無起無滅。
本經雲:‘生死涅槃(六凡生死,四聖涅槃),皆如昨夢。
’夢時諸法無起,醒時諸法無滅,故曰無起滅故;諸法當體全空。
承上句,既無起滅,惟是一真心體,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所有知見,無從湊泊。
即‘楞嚴經’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故曰: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來藏之義。
法界性,與如來藏,體同義别。
别則有二: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來藏,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
如智論明佛性法性之異。
二者、謂法界性,則統攝有情無情,包括佛性法性。
若稱如來藏,但語諸佛衆生,清淨本源心體,故指如來藏,如法界性。
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
所有十界,不離一真,故曰究竟圓滿(萬法皆備,不空如來藏也),遍十方故。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
上說因地,以圓智照圓理,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破能幻無明之惑,并将能空之智,亦複不存,惟有如如照體獨立,是則名為: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一酬答初請竟。
己二酬答次請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見。
’ 此如來酬答文殊次請。
前文殊請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見?故酬答雲:菩薩若能因(依也)此如來所修因地法行而修,自可圓成果覺,惟是大乘中,須發清淨心。
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義為乘。
‘起信論’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是以教發清淨心,即直心正念真如,可離種種颠倒之病。
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則為正行,得正住持,自然不堕邪見。
一長行竟。
戊二偈頌 己一标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乃佛說長行已竟之時。
世尊欲重宣此中如來因地法行、菩薩發心離病、末世衆生不堕邪見等義而說偈言。
此三句是結集家所安。
偈,是偈頌,有二分别:一名伽陀,此雲:諷頌;又雲:孤起頌;又雲直頌(不頌長行,故曰孤起,直以偈說法,曰直頌)。
二名祇夜,此雲:應頌;亦雲:重頌(應上長行之義,而為重頌)。
此為十二分教之二,今頌惟屬第二,重頌長行之義。
古德于頌中,分超頌、追頌、廣頌、略頌、補頌、義頌六種。
超頌者:長行在後,超前而頌故;追頌者:長行在前,更追而頌故;廣頌者:文略頌廣故;略頌者:文廣頌略故;補頌者:補長行之阙故;義頌者:但取義而頌故。
經說重頌,佛有三意:一、應機施教,以應一類樂略之機也。
二、慈誨諄切,恐乍聽遺忘,重說偈頌也。
三、法益普及,令後至之衆,得沾法味也。
一标頌竟。
己二正頌 庚一酬答初請 辛一明真因有力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
重呼文殊,誡以當知者:以文簡意周,不可或忽也。
此四句告以十方諸佛通修之法。
諸佛從于根本,最初因地發心,皆以(用也)圓覺體中,所起之智慧,時時覺照,照徹清淨覺相,故能了達無明,無非颠倒,本無實體,猶如空華。
無明有:生、住、異、滅四相,又名四種夢心。
輾轉相起,從細至粗。
生相無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覺,故心動,即名為業(業相)。
業,是起動義,轉如來藏,而成藏諸。
住相無明,依于動心,則能見(轉相)、能現(現相)、能取境界(智相),起念相續不斷(相續相);三細後二,六粗前二、皆住相攝。
異相無明,于所緣境,取著轉深(執取相),分别種種假名言相(計名字相);六粗中二,屬異相攝。
滅相無明,第五粗起業相,依惑起業;無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為滅相。
欲破四種無明,但用智慧覺照,照破無明無性,則四相頓破矣。
一真因曰有力竟。
辛二明無明本空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知,是能照覺智;彼,是無明。
以真智照真理,惟一清淨本然之體,本無無明。
以無明本空,但如空華,病眼妄見,如以淨眼觀空,惟一晴空,迥無所有,空華即滅。
無明既滅,則不見身心之相,那有生死?故雲: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二句,喻無明無體。
猶如做夢之人,正在夢時,非無做夢之人,及至醒時,夢人了不可得,惟是醒人;喻無明無體,體即圓覺,迷之,則成無明,悟之,無明即滅。
迷悟隻是一心。
二無明本空竟。
辛三明妄盡還覺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者,乃能覺之真智,即自性之光明。
自性廣大周遍,猶如虛空;此智稱體而周,故如虛空。
泯智合覺,平等一相,體既不動,智亦不動。
三際不能遷,諸法不能移,故曰: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
理随事遍,事得理融,證極圓滿覺性,故能遍滿十方,即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衆幻者:幻身、幻心、幻惑。
惑,即無明。
無明本空,故亦如幻。
圓照之真智現前,無明之幻惑即滅。
長行雲:‘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無生處故。
’衆幻元無,并非滅于真如;佛道本成,到此亦無所得。
末句證釋:謂本來佛性,圓滿具足故。
一答初請竟。
庚二酬答次請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 此中,即圓覺性中。
菩薩能于圓覺性中,發大菩提心,圓照清淨覺相,真智一照,妄惑頓空,諸病自離。
末世諸衆生,如有修習大乘之者,亦應依此進修,可免邪見。
若不依此,總是旁蹊曲徑,而非真菩提路矣。
此章最為緊要,文雖不滿四百言,而如來一代時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攝盡無餘。
若約性宗,據‘起信論’:‘依一心法,開二種門。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生滅門中,複有覺、不覺二義。
’此章圓覺,是一心法,大總持門。
清淨覺相,是真如門,真如界内,不立一塵故清淨。
無明颠倒,妄認妄執,是不覺義。
知是空華,此知即是覺義。
因本覺,而有不覺(從真起妄),因不覺,而有始覺(返染還淨),此二是生滅門。
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若約相宗,不出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此章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緣影之心,但有其名,而無實體,名也。
四大身相,相也。
妄認妄執,不當認而認,不當執而執,妄想也。
知身心如幻,無明本空;知,是正智。
覺心不動,是如如。
此章五法皆具。
若約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認妄執,是遍計執性;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能斷無明,能成佛道,是圓成實性。
此章三性亦複皆具。
此章既具一心、二門、五法、三性,我佛諄諄善誘,欲令衆生,但依圓照之功,照破生滅門,複歸真如一心,又依圓照之功,照見遍計本空,依他如幻,複歸圓成真實耳。
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