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則因真果正,自然不堕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五體投地三請者,輕身重法也。
此四句,亦是結集家所叙,請法之儀耳。
二正陳請詞竟。
丁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爾時,乃文殊殷勤三請,已竟之時。
世尊因其為法心誠,利生念切,乃重言善哉以贊之。
一、贊其能為現前菩薩;二、贊其能為末世衆生。
複稱善男子者,以其具大智慧,利益今後故。
汝等者,汝,指文殊,等餘大衆。
乃能為諸菩薩者:此指初發心菩薩,不知發何等心,修何等行,是以咨決詢問。
下牒問詞。
如來因地法行(解見在前),及為末世求大乘者得正住持。
若知如來因地法行,及大乘菩薩所發清淨心,自然得正知見;明白正修行路,得正住持,即是安住一真圓覺妙心,任持萬行無失,不落空有二邊,是為不堕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者:誡以谛實而聽,勿雜餘緣,許以當為宣說,不負衆機。
‘智度論’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歡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當如時雨化禾,春雷躍鯉,會衆以及末世衆生,當得不可思議之益。
三如來贊許竟。
丁四承教靜聽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文殊承教歡喜,願聞了義之教。
在會法衆,莫不皆然,忘塵息慮,靜默伫聽。
如‘十地經’雲:‘如渴思甘露,如饑思美食,如病思良醫,如衆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此即奉教喜聽之義。
二一經發起序竟,并前六種證信序,一序分竟。
乙二正宗分 丙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丁一總标真宗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此段即圓覺真宗。
一經要義,不出信、解、修、證。
自下正宗十一重問答,分作二科。
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指信解之真與正)成本起因,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證入。
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為真正信解,不認妄念,不執異見故也。
成本起因者,成為最初發起之因,然頓教因地,總有三重:初,了悟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
故重呼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
無上法王:即是佛證究竟無上覺道,而為諸法中王,于法皆得自在故。
王,即自在義,更無有上也。
然雖衆生無一不具有圓覺,而塵經未剖,寶藏猶埋,既不自知,宛受貧苦。
惟佛全得其用,故但标大覺有之。
有大陀羅尼門者:此舉其體也。
即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十界依正,悉皆依此為體故;能持無量義,染淨因果,悉皆執持不失故;一切凡聖出入所由,故謂之曰門。
陀羅尼,有多字、少字、一字、無字之别。
今取無字陀羅尼,一心之法,方名為大。
以其包太虛,周沙界,總持無量法義故。
又門有出入之義。
依本起末為出,攝末歸本為入。
衆生迷之則出,諸佛證之則入。
此一說也。
又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門流出,此門為衆妙之門也。
上舉其體,下出其名。
名為圓覺者:此出其名也。
圓覺,即大陀羅尼,為大總相法門。
圓覺是總相,一切諸法,是其别相。
别相不離總相,如金器是别相(種種相狀,千差萬别),金是總相,一一金器,皆不離金也。
此如來舉自己所證法體,對機演教,以示文殊等。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者:并下皆約流出淨法。
以文殊所問,是一期修證,返染還淨之事,故總标當約淨法。
一切(去聲)是包括之辭。
以圓覺,具足恒沙稱性功德,故能流出無窮,而未嘗有竭也。
清淨真如者:清淨本然,由來無染,并非澄之使清,浣之使淨,乃是自性本來清淨,以其離一切相故。
如‘起信論’所雲:‘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者,無可遺。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不可說此法是真,彼法非真。
如者,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不可說此法是如,彼法非如。
若真外有非真,如外有非如,即是其性不遍,尚有對待,有對待便非真如,以真如是絕諸對待,其性無外故。
又清淨真如,乃諸佛之法身,衆生之佛性。
名雖有二,其體不二,人人本有,個個都迷。
雖然在迷。
處染不染,故曰清淨;本來無妄,不遷不變,故曰:真如即因地心也。
菩提涅槃者:梵語菩提,此雲覺,亦雲道,是諸佛所證之智德。
依本覺佛性,起始覺真智,以智斷惑,惑淨智圓,名得菩提。
梵語涅槃,此雲不生不滅,是諸佛所證之斷德。
以本覺出纏,不受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系縛,名得涅槃。
即果覺也。
諸波羅蜜,或雲波羅蜜多,此雲彼岸到,若依此方,順義回文,當雲到彼岸。
常途實教菩薩,修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布施)、屍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毗梨耶波羅蜜(精進)、禅波羅蜜(禅定)、般若波羅蜜(智慧),此六波羅蜜,乃以般若為先導。
般若,即能照之智,以智照理,稱理起修,所修離相,修即無修,即因地法行也。
教授菩薩者:以上所流出諸法,乃教授菩薩之法。
菩薩求證菩提涅槃之果地覺,必須依此清淨真如為因地心,修諸波羅蜜為因地行,依因感果,自可圓成果地覺也。
上屬标宗,下乃酬請。
一總标真宗竟。
丁二别以詳示 戊一長行 己一酬答初請 庚一明真因有力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一切如來:是已證果覺之人。
果覺不離因心,故曰本起因地;即成佛根本,起于因地之心。
皆依下,即因地所修之法行。
佛佛皆然,故雲一切如來。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者:此一句,正答文殊所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下二句,乃法行之功能力用。
圓照,是能照之智;覺相,是所照之理,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并無别法,皆依圓覺自心之智照,還照清淨本然之覺相。
覺相,即圓覺妙心,實相理體。
依理體起智用,以智用照理體,照徹心源,究竟清淨。
妄惑空,名為永斷無明;法身顯,故曰方成佛道。
一明真因有力竟。
庚二明無明本空 辛一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征釋無明體相,以顯圓照功能。
上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佛恐衆生不知,無明為何物,故自征雲何名為無明?下則釋出根本、枝末二種無明,令衆生覺悟。
無明,為生死之因;圓照,是涅槃之本。
今于如來解釋之外,先略明無明字義,以及行相等,庶于下文容易了解。
無明者,無所明了。
不明圓覺真心;不明諸法幻相;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故曰無明。
亦名曰癡。
癡,即根本不覺心。
最初一念妄動,為獨頭生相無明,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從迷積迷,以曆塵劫。
亦名曰迷,即迷真起妄。
如‘楞嚴經’所雲:‘晦昧(迷也)為空。
’将真空本性,晦昧而為頑空。
又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此二句亦無明初起之相。
餘解‘楞嚴’以必明二字,即是從真起妄。
謂性覺本具妙明,不假明而明之,若必加明于覺體之上,此必明,即無明初起之相也。
以有必明,則是妄為,将妙明變為無明,将性覺轉成妄覺。
必明二字,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立字義同。
為萬妄之根源,是三道(惑、業、苦)之托始。
‘起信論’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不覺,即無明也,故雲無明不覺生三細(業相、轉相、現相,第八識具此三相)。
但無明不覺之相,不離本覺之性;如冰不離水,冰性全是水性故。
若無慧日圓照之功,安識無明妄體本空,圓覺真心本有。
現在依惑造業,依業受報,輪轉不休,皆無明之咎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者:一切衆生,通指六凡、二乘、權教,以未破我法二執故。
從無始來,是追究無明之源。
一切衆生,本元真如,與諸如來,無二無别,祗由最初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謂之無始無明。
以無明無因,無有始相可得,故曰無始。
無始無明,即萬法之妄本也。
無明無因,‘楞嚴’詳示:富樓那欲窮生妄之元因,即究無明之始相。
佛曰:‘妄元無因,若有所因,不名為妄;既稱為妄,雲何有因!’後舉喻演若達多,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無狀狂走,到處尋頭。
此即喻迷真起妄。
迷本無根,所以無始,亦複無體。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即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颠倒而曰種種者:無明,即是颠倒,迷真起妄,不動而動,是為颠倒。
根本無明,是一種颠倒,枝末無明,又一種颠倒;又于本來無我中,妄執實我,是一種颠倒;于本來無法中,妄執實法,又一種颠倒,故曰種種颠倒。
此但略言耳,實則無量種種也。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者:以颠倒之義難明,故佛借喻以顯。
舉一迷方之人,迷失方向,以緻四方(東西南北)易(改也)處,迷東作西,惑南為北,迷人心中,方向已改,而方實在不曾移動,東還是東,南還是南。
迷,喻無明,将東作西,以南為北,即是颠倒。
東南本方,喻覺性,無明雖然颠倒,覺性依然不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者:妄認,乃不當認而認,即無明颠倒,迷真認妄,執妄為真也。
四大,即是地、水、火、風。
吾人此身,乃四大假合所成。
皮、肉、筋、骨,屬地大;津、液、精、血,屬水大;周身暖觸,屬火大;氣息出入,手足運轉,屬風大;風之為性屬動,若風大有病,則不能動,瘋癱之人,可以為證。
此身即屬四大假合,本來無我,而衆生遺失本來清淨,平等法身,妄認四大假合之身,以為自己真實身相,執為實我。
此即我執颠倒。
妄認二字,雙貫下二句。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上句指第六意識心。
此心‘楞嚴經’呼為前塵分别影事,外依六塵所緣之境,而起六識能緣之心,分别好醜,而生憎愛。
前塵(現前塵境)如形,此心(第六意識)如影,随塵起滅,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本無自體,故曰六塵緣影,畢竟非實。
而衆生遺失本妙明淨,寂滅真心,妄認緣塵分别之心,為自己真實心相,有大功能,亦即我執颠倒,以妄認真心,為實我體故。
即認身心,以為實我,必認四大、六塵,以為實法,即是法執颠倒。
我法二執,都由妄認而來,正如棄海認漚,是一颠倒;目漚為海,又一颠倒,故曰種種颠倒。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此舉二喻,以顯妄認身心。
如目有翳病,則見空中有華,真月之旁,更見二月。
空,喻圓覺真理;淨眼,喻般若正智;病目,喻無明妄見;狂華,喻四大身相,似色可見;二月,喻六識心相,似心能照。
若認為實華真月,即是颠倒;若知病目,見空華、二月是妄,則知淨眼,見澄空一月是真也。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非惟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段但約空華,而略二月,以其可以例知,故不必雙約。
謂空中實無空華之相,由病目人,妄執實有。
妄執與上妄認對映,由妄執實有之故,非惟(獨也)惑此虛空自性,本無華相,亦複迷彼,實在空華所生之處。
二月例知雲:月實無二,亦由病目妄執實有,由妄執實有之故,不獨惑(迷也)此虛空,本無二月,亦複迷彼二月,所生之處。
若明空華、二月是妄,便可覺悟圓覺自性,本無身心。
迷者妄認,由妄認故,非惟惑此圓覺自性,亦複迷彼身心生處矣。
今既不知圓覺自性,本無身心(如虛空本來無空華二月),又不知身心幻相,從何而有(如迷彼空華二月生處),由是颠倒,認妄為真,随順無明,起惑造業,故妄見實有身心,舍生趣生,輪轉生死。
古德悟此,故曰:‘涅槃生死等空華。
’故名無明者:因颠倒妄執之故,遂乃理事雙迷。
于理,不明覺性之無生;于事,不明身心之如幻,故名無明。
一先示其相竟。
辛二後顯本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此顯無明無體。
上文明身心本無,由無明妄執而有,喻如空華二月,雖有實無。
今進一步,非唯所執之身心本無,即能執之無明,亦非實有體性。
何以故?以是依他起性故,有迷有覺,迷之似有,覺之即無,而覺體本無生滅也。
譬如夢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五體投地三請者,輕身重法也。
此四句,亦是結集家所叙,請法之儀耳。
二正陳請詞竟。
丁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爾時,乃文殊殷勤三請,已竟之時。
世尊因其為法心誠,利生念切,乃重言善哉以贊之。
一、贊其能為現前菩薩;二、贊其能為末世衆生。
複稱善男子者,以其具大智慧,利益今後故。
汝等者,汝,指文殊,等餘大衆。
乃能為諸菩薩者:此指初發心菩薩,不知發何等心,修何等行,是以咨決詢問。
下牒問詞。
如來因地法行(解見在前),及為末世求大乘者得正住持。
若知如來因地法行,及大乘菩薩所發清淨心,自然得正知見;明白正修行路,得正住持,即是安住一真圓覺妙心,任持萬行無失,不落空有二邊,是為不堕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者:誡以谛實而聽,勿雜餘緣,許以當為宣說,不負衆機。
‘智度論’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歡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當如時雨化禾,春雷躍鯉,會衆以及末世衆生,當得不可思議之益。
三如來贊許竟。
丁四承教靜聽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文殊承教歡喜,願聞了義之教。
在會法衆,莫不皆然,忘塵息慮,靜默伫聽。
如‘十地經’雲:‘如渴思甘露,如饑思美食,如病思良醫,如衆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此即奉教喜聽之義。
二一經發起序竟,并前六種證信序,一序分竟。
乙二正宗分 丙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丁一總标真宗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此段即圓覺真宗。
一經要義,不出信、解、修、證。
自下正宗十一重問答,分作二科。
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指信解之真與正)成本起因,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證入。
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為真正信解,不認妄念,不執異見故也。
成本起因者,成為最初發起之因,然頓教因地,總有三重:初,了悟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
故重呼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
無上法王:即是佛證究竟無上覺道,而為諸法中王,于法皆得自在故。
王,即自在義,更無有上也。
然雖衆生無一不具有圓覺,而塵經未剖,寶藏猶埋,既不自知,宛受貧苦。
惟佛全得其用,故但标大覺有之。
有大陀羅尼門者:此舉其體也。
即是大總持門,能總一切法,十界依正,悉皆依此為體故;能持無量義,染淨因果,悉皆執持不失故;一切凡聖出入所由,故謂之曰門。
陀羅尼,有多字、少字、一字、無字之别。
今取無字陀羅尼,一心之法,方名為大。
以其包太虛,周沙界,總持無量法義故。
又門有出入之義。
依本起末為出,攝末歸本為入。
衆生迷之則出,諸佛證之則入。
此一說也。
又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門流出,此門為衆妙之門也。
上舉其體,下出其名。
名為圓覺者:此出其名也。
圓覺,即大陀羅尼,為大總相法門。
圓覺是總相,一切諸法,是其别相。
别相不離總相,如金器是别相(種種相狀,千差萬别),金是總相,一一金器,皆不離金也。
此如來舉自己所證法體,對機演教,以示文殊等。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者:并下皆約流出淨法。
以文殊所問,是一期修證,返染還淨之事,故總标當約淨法。
一切(去聲)是包括之辭。
以圓覺,具足恒沙稱性功德,故能流出無窮,而未嘗有竭也。
清淨真如者:清淨本然,由來無染,并非澄之使清,浣之使淨,乃是自性本來清淨,以其離一切相故。
如‘起信論’所雲:‘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者,無可遺。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不可說此法是真,彼法非真。
如者,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不可說此法是如,彼法非如。
若真外有非真,如外有非如,即是其性不遍,尚有對待,有對待便非真如,以真如是絕諸對待,其性無外故。
又清淨真如,乃諸佛之法身,衆生之佛性。
名雖有二,其體不二,人人本有,個個都迷。
雖然在迷。
處染不染,故曰清淨;本來無妄,不遷不變,故曰:真如即因地心也。
菩提涅槃者:梵語菩提,此雲覺,亦雲道,是諸佛所證之智德。
依本覺佛性,起始覺真智,以智斷惑,惑淨智圓,名得菩提。
梵語涅槃,此雲不生不滅,是諸佛所證之斷德。
以本覺出纏,不受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系縛,名得涅槃。
即果覺也。
諸波羅蜜,或雲波羅蜜多,此雲彼岸到,若依此方,順義回文,當雲到彼岸。
常途實教菩薩,修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布施)、屍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毗梨耶波羅蜜(精進)、禅波羅蜜(禅定)、般若波羅蜜(智慧),此六波羅蜜,乃以般若為先導。
般若,即能照之智,以智照理,稱理起修,所修離相,修即無修,即因地法行也。
教授菩薩者:以上所流出諸法,乃教授菩薩之法。
菩薩求證菩提涅槃之果地覺,必須依此清淨真如為因地心,修諸波羅蜜為因地行,依因感果,自可圓成果地覺也。
上屬标宗,下乃酬請。
一總标真宗竟。
丁二别以詳示 戊一長行 己一酬答初請 庚一明真因有力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一切如來:是已證果覺之人。
果覺不離因心,故曰本起因地;即成佛根本,起于因地之心。
皆依下,即因地所修之法行。
佛佛皆然,故雲一切如來。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者:此一句,正答文殊所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下二句,乃法行之功能力用。
圓照,是能照之智;覺相,是所照之理,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并無别法,皆依圓覺自心之智照,還照清淨本然之覺相。
覺相,即圓覺妙心,實相理體。
依理體起智用,以智用照理體,照徹心源,究竟清淨。
妄惑空,名為永斷無明;法身顯,故曰方成佛道。
一明真因有力竟。
庚二明無明本空 辛一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征釋無明體相,以顯圓照功能。
上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佛恐衆生不知,無明為何物,故自征雲何名為無明?下則釋出根本、枝末二種無明,令衆生覺悟。
無明,為生死之因;圓照,是涅槃之本。
今于如來解釋之外,先略明無明字義,以及行相等,庶于下文容易了解。
無明者,無所明了。
不明圓覺真心;不明諸法幻相;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故曰無明。
亦名曰癡。
癡,即根本不覺心。
最初一念妄動,為獨頭生相無明,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從迷積迷,以曆塵劫。
亦名曰迷,即迷真起妄。
如‘楞嚴經’所雲:‘晦昧(迷也)為空。
’将真空本性,晦昧而為頑空。
又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此二句亦無明初起之相。
餘解‘楞嚴’以必明二字,即是從真起妄。
謂性覺本具妙明,不假明而明之,若必加明于覺體之上,此必明,即無明初起之相也。
以有必明,則是妄為,将妙明變為無明,将性覺轉成妄覺。
必明二字,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立字義同。
為萬妄之根源,是三道(惑、業、苦)之托始。
‘起信論’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不覺,即無明也,故雲無明不覺生三細(業相、轉相、現相,第八識具此三相)。
但無明不覺之相,不離本覺之性;如冰不離水,冰性全是水性故。
若無慧日圓照之功,安識無明妄體本空,圓覺真心本有。
現在依惑造業,依業受報,輪轉不休,皆無明之咎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者:一切衆生,通指六凡、二乘、權教,以未破我法二執故。
從無始來,是追究無明之源。
一切衆生,本元真如,與諸如來,無二無别,祗由最初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謂之無始無明。
以無明無因,無有始相可得,故曰無始。
無始無明,即萬法之妄本也。
無明無因,‘楞嚴’詳示:富樓那欲窮生妄之元因,即究無明之始相。
佛曰:‘妄元無因,若有所因,不名為妄;既稱為妄,雲何有因!’後舉喻演若達多,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無狀狂走,到處尋頭。
此即喻迷真起妄。
迷本無根,所以無始,亦複無體。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即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颠倒而曰種種者:無明,即是颠倒,迷真起妄,不動而動,是為颠倒。
根本無明,是一種颠倒,枝末無明,又一種颠倒;又于本來無我中,妄執實我,是一種颠倒;于本來無法中,妄執實法,又一種颠倒,故曰種種颠倒。
此但略言耳,實則無量種種也。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者:以颠倒之義難明,故佛借喻以顯。
舉一迷方之人,迷失方向,以緻四方(東西南北)易(改也)處,迷東作西,惑南為北,迷人心中,方向已改,而方實在不曾移動,東還是東,南還是南。
迷,喻無明,将東作西,以南為北,即是颠倒。
東南本方,喻覺性,無明雖然颠倒,覺性依然不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者:妄認,乃不當認而認,即無明颠倒,迷真認妄,執妄為真也。
四大,即是地、水、火、風。
吾人此身,乃四大假合所成。
皮、肉、筋、骨,屬地大;津、液、精、血,屬水大;周身暖觸,屬火大;氣息出入,手足運轉,屬風大;風之為性屬動,若風大有病,則不能動,瘋癱之人,可以為證。
此身即屬四大假合,本來無我,而衆生遺失本來清淨,平等法身,妄認四大假合之身,以為自己真實身相,執為實我。
此即我執颠倒。
妄認二字,雙貫下二句。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上句指第六意識心。
此心‘楞嚴經’呼為前塵分别影事,外依六塵所緣之境,而起六識能緣之心,分别好醜,而生憎愛。
前塵(現前塵境)如形,此心(第六意識)如影,随塵起滅,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本無自體,故曰六塵緣影,畢竟非實。
而衆生遺失本妙明淨,寂滅真心,妄認緣塵分别之心,為自己真實心相,有大功能,亦即我執颠倒,以妄認真心,為實我體故。
即認身心,以為實我,必認四大、六塵,以為實法,即是法執颠倒。
我法二執,都由妄認而來,正如棄海認漚,是一颠倒;目漚為海,又一颠倒,故曰種種颠倒。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此舉二喻,以顯妄認身心。
如目有翳病,則見空中有華,真月之旁,更見二月。
空,喻圓覺真理;淨眼,喻般若正智;病目,喻無明妄見;狂華,喻四大身相,似色可見;二月,喻六識心相,似心能照。
若認為實華真月,即是颠倒;若知病目,見空華、二月是妄,則知淨眼,見澄空一月是真也。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非惟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段但約空華,而略二月,以其可以例知,故不必雙約。
謂空中實無空華之相,由病目人,妄執實有。
妄執與上妄認對映,由妄執實有之故,非惟(獨也)惑此虛空自性,本無華相,亦複迷彼,實在空華所生之處。
二月例知雲:月實無二,亦由病目妄執實有,由妄執實有之故,不獨惑(迷也)此虛空,本無二月,亦複迷彼二月,所生之處。
若明空華、二月是妄,便可覺悟圓覺自性,本無身心。
迷者妄認,由妄認故,非惟惑此圓覺自性,亦複迷彼身心生處矣。
今既不知圓覺自性,本無身心(如虛空本來無空華二月),又不知身心幻相,從何而有(如迷彼空華二月生處),由是颠倒,認妄為真,随順無明,起惑造業,故妄見實有身心,舍生趣生,輪轉生死。
古德悟此,故曰:‘涅槃生死等空華。
’故名無明者:因颠倒妄執之故,遂乃理事雙迷。
于理,不明覺性之無生;于事,不明身心之如幻,故名無明。
一先示其相竟。
辛二後顯本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此顯無明無體。
上文明身心本無,由無明妄執而有,喻如空華二月,雖有實無。
今進一步,非唯所執之身心本無,即能執之無明,亦非實有體性。
何以故?以是依他起性故,有迷有覺,迷之似有,覺之即無,而覺體本無生滅也。
譬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