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遠離二乘,皆依圓覺。
踞菩薩乘,修寂滅行,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乃屬菩薩乘。
三(指序次三)藏乘攝屬竟。
甲四體性深遠 已知此經,屬經藏,菩薩乘攝,但未知以何為體?然諸大乘經,皆以實相(即真心之别名)為體。
此經以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
佛依法性土(音度),現受用身,與諸菩薩,皆入三昧,凡聖一源,身土不二,即是一真法界。
此經始終,皆明圓覺,圓覺在纏,即是衆生如來藏心。
經雲:‘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為一真。
文殊請問:如來因地法行。
世尊首告之曰:‘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即是圓覺。
如來藏心,有此功能,此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此經亦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以如來藏為體。
其體性深遠,非大乘智慧,不能解悟。
四體性深遠竟。
甲五能诠教體 已知此經,體性甚深,未審何為教體?‘楞嚴經’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釋迦牟尼佛在世,以音聲語言,而作佛事,則聲為教體。
如來滅後,紙墨之教,則以名、句、文為教體,此但略說。
而聲、名、句、文,但是能诠,若無诠之義,不成教體,故必通攝所诠,文義相随,而為教體。
圭峰大師,以能诠教體,略作四門。
第一、随相門:以聲、名、句、文,通攝所诠。
第二、唯識門:以若文若義,皆是識心所現。
第三、歸性門:性是真如妙性,以識心無體,體即真如。
第四、無礙門:以随相屬境,唯識屬心,合之則成心境無礙。
前二門屬事,第三屬理,合之則成理事無礙,故以無礙為教體。
此經圓覺,即如來藏妙真如性,應屬歸性門。
又‘普眼章’,根、塵、識等,一一清淨不動,遍滿法界,無壞無雜,則成事事無礙法界,應屬無礙門。
此經應以歸性無礙為教體。
五能诠教體竟。
甲六所被機宜 已知此經,能诠教體,未審所被何機?蓋衆生根機不一,教不對機,不能成益,機不對教,亦不得益,務必機教相當,方成法益。
但此經收機最廣,有正有兼。
經雲: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此正當被之機也。
又雲: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蟲,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如是則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被此圓頓教法一薰,但得聽聞,無不獲益。
謂宿根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得聞熏,而成圓頓種性,如華嚴食金剛之喻。
此經一曆耳根,永為道種。
甲六所被機宜竟。
甲七宗趣分别 已知此經,所被機宜,未審何為宗趣?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當部者,即此部之經,崇者、崇尚,即重要之謂也。
此經重要之點,即在圓照清淨淨覺相(此處似多一淨字)。
此一句,為十方如來,成佛之因地心。
諸佛因地,皆依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相。
圓照光明,是自心之智;清淨覺相,是自心之理。
以智照理,照到惑淨智滿,永斷無明,法身理顯,方成佛道。
則此經以圓照覺相為宗,成就佛道為趣。
七宗趣分别竟。
甲八力用殊勝 已知此經,以圓覺真因,菩提極果,為宗趣,未審何為力用?此經以離妄證真為用。
承前圓照清淨覺相而來,既能照到本來清淨之覺相,則知世界身心,皆如空華;空原無華,病目妄見,本無所有。
故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又無明妄惑,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不可得。
故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即離,是離妄;即覺,是證真。
‘彌勒章’中,勤斷諸愛見,離妄也;便歸大圓覺,證真也。
乃至‘圓覺章’中,諸障若消滅,離妄也,佛境便現前,證真也,故以離妄證真為用。
八力用殊勝竟。
甲九傳譯流通 已知此經,力用殊勝,未審譯自何時?誰人所譯?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唐,紀時代。
在我國唐朝,長壽二年。
罽賓,此雲賤種。
以此國開基,由末田底迦立五百伽藍于此,買異國賤人,以充役使,後生育繁盛,自立君長,鄰國鄙之,故以賤種名焉。
此國在北印度。
沙門,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稱,譯為勤息。
謂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
又有四種沙門:一、勝道沙門:斷惑證真,已得道果者;二、說道沙門:宏法利生,代佛宣揚者;三、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門:破齋犯戒,既壞佛門者。
佛陀多羅,此雲覺救,以自覺覺他,救人救世也。
罽賓國人,于東都白馬寺,翻譯此經。
按‘開元釋教目錄’及‘古今譯經圖記’,皆同此說,不載年月。
據道诠法師疏雲: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于長壽二年,龍集癸己,持梵本(印度經本)至神都白馬寺翻譯,分為上下兩卷。
譯者,易梵語為華言也。
‘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彼時北方譯官,兼善西語,梵本西來,請其翻譯,遂以名焉。
有翻字不翻音,如各種神咒;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上萬下伊),有音字俱不翻,如貝葉經;有音字俱翻,如各種經律論。
此經音字俱翻之一。
以其文法雅善,義理明顯,可與‘楞嚴經’聯芳并彩,流通特盛。
九傳譯流通竟。
甲十講解經文(分三:乙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上古解經。
但随文釋義,并無分科立分。
此三分始于晉朝道安法師,将一經分作三分,當時學者,多不依從。
後有親光菩薩‘佛地論’,流傳此土,亦具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
方信彌天(道安法師自号彌天釋道安)高判,今古同遵。
又以一部經,譬喻一個人,序分如首,五官具存,觀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惡;一見序分,便知此經頓、漸、權、實。
正宗分如身,腑髒無關。
六腑五髒為一身之要,正宗法義為一經宗要。
流通分如手足,運行不滞;經有流通分,自可流傳萬世,通達十方,不滞一時一隅矣。
乙一序分 丙一六種證信序 (丙一分三:丁一信聞時主,丁二說處依真,丁三同體法衆。
此三科不出信、聞、時、主、處、衆,即六成就。
具足六種,方能成就法益。
亦雲證信序。
證信者,證明此經六種成就,乃為佛說,可以生信。
又雲通序,通于諸經皆有故。
又名經後序,如來滅後,結集者,依佛囑所安故。
更有斷衆疑,息诤論,揀異教諸義不錄。
) 丁一信聞時主 如是我聞: 一切經首,皆有六成就序。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據佛地論:阿難結集經時,諸菩薩鹹共請雲: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之曰: 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既是如聞而說,自屬可信,故曰信成就,聞而不忘,故曰聞成就。
結集者,稱為菩薩,以佛在淨土說故,屬摩诃衍藏(大乘菩薩藏),是文殊與阿難海,在鐵圍山間結集。
又如是者,指法之辭。
即指此圓覺心法,今當依圓覺解釋如是。
圓覺,即衆生如來藏心。
清淨本然,如如不動,故謂之曰如,心即是佛,與佛無二,故謂之曰是。
佛說此經,即說如是圓覺心法,雖說心法,具足佛法,及衆生法。
‘清淨慧章’,随順覺性,乃有五性之分。
衆生法,佛法,皆不離圓覺一心故。
我聞者:授受之義。
佛與阿難,一堂晤對,佛教授,而阿難領受,面命耳提,親從佛聞也。
聞法必從耳根發識,聞佛聲教,不曰耳聞,而曰我聞者,廢耳根之别,從一身之總,故稱我聞。
阿難乃随順世間,假稱為我,不同凡夫妄執之我,亦非外道妄計之我。
若約本經旨趣,傳法菩薩,以無我之真我,聞無礙之法門也。
一時,婆伽婆, 一時,為時成就。
不有良時,安成法會?乃是師資道合,機教相契,說聽始終,名為一時。
若約本經,則是身土、主伴、心境、理智、聖凡、皆一之時;平等本際,随順不二是也。
婆伽婆,為主成就。
不有教主,群機何歸?諸經皆雲佛,此經雲婆伽婆,即是佛之别稱。
因一名而含六義,所以不翻。
一、自在:不為煩惱所障,生死所系故;二、熾盛:身光之與智光,熾然照耀故;三、端嚴:具足微妙相好,端正莊嚴故;四、名稱:名聞普遍十方,稱揚無盡故;五、吉祥: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故;六、尊貴:乃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
具此六義,多含不翻,即五種不翻之一。
(一、秘密不翻,神咒等。
二、莊重不翻,般若等。
三、此方所無不翻,庵摩羅果等。
四、多含不翻,婆伽婆六義,比丘三義等。
五、順古不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他經有雲婆伽梵,乃梵音清濁不同耳。
‘智度論’婆伽雲德,婆雲有,合雲:德有。
即是佛具有智斷二德,以智德證菩提果,斷德證涅槃果。
又‘涅槃經’雲:‘能破煩惱,名婆伽婆。
’亦即有德之意。
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煩惱;以有解脫德,能了二種生死,以有法身德,能證究竟涅槃,圓證三德秘藏,名婆伽婆。
一信、聞、時、主竟。
丁二說處依真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此為處成就。
欲說一乘頓教,必依法界真境。
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二、報身佛:依實報莊嚴土,即盧舍那,住華藏世界等;三、應化身佛:依凡聖同居土,即釋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間,靈山、舍衛、竹林、鹿苑等處,為人天說法。
今經說處,如來入法性源,現無礙境。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者:入字,對三昧正受說。
無入為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無入相可得。
神者,神妙莫測,不可思議。
通者,通達無礙,得大自在。
此是解脫德(用大也)。
大者,統十界而無外,含萬象以有餘,是法身德(體大也)。
光明者,智光圓滿,耀古騰今,慧照分明,窺天鑒地,是般若德(相大也)。
藏者,含藏,含藏體、相、用三大,是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即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如來入此三昧(此雲正受)是以智契理。
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餘受。
現自受用身,乃法報同體之佛。
自受法樂之處,三昧正受,華梵并舉也。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以釋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來,智光莊嚴之境,非餘寶物莊嚴,此境為如來所住持故。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來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衆生因地,本具圓覺妙心,是謂果徹因源。
面(應是而字之誤)衆生本具清淨覺地,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是謂因該果海也。
問:神通大光明藏,既是生佛同等,如何如來稱入,衆生不入?答:衆生亦未嘗出此大光明藏。
臨濟祖師上堂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看!看!’祗因衆生,向為六塵所蔽,六識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
下文經雲:‘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随順。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此明我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之中,稱體起用。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此二句,正顯體深。
言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無身心之相,故曰寂滅。
寂滅者,不生不滅也。
既無生滅,自然平等一相,複歸本源,實際理地,諸佛衆生,皆不離此大光明藏中也。
圓滿十方,不二随順;此二句,乃明用廣。
其用則稱體而起,圓滿周遍,含裹十方,廣大無外也。
不二随順,作二種解:一、體用不二,用随體遍,體用一緻,故曰不二。
二、謂身土、聖凡、自他、動靜,一一皆是一真法界。
身土圓融,聖凡不隔,自他平等,動靜一如,随順一真,無有二相,是為随順不二。
故于一真不二境中,現諸淨土。
不二境,即寂滅真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
現字,即稱體起用。
以無身心之相,那有說聽之事?今雲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身土,現出他受用身土。
‘唯識’雲:‘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故雲現諸淨土,為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此圓滿修多羅教。
據此,則他受用身土,仍依圓滿覺性為緣起耳。
二說處依真竟。
丁三同體法衆 戊一舉類标數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此舉同體法衆。
皆證法身理體,故名同體。
與者,共也、同也。
大菩薩,是一類圓頓大機。
菩薩,梵語具足雲:菩提薩埵。
我國人多好略,簡稱菩薩,菩薩,超過阿羅漢、辟支佛二種聖人之上,本不易稱。
現見世人對竈君土地,皆稱菩薩,,此是我國
踞菩薩乘,修寂滅行,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乃屬菩薩乘。
三(指序次三)藏乘攝屬竟。
甲四體性深遠 已知此經,屬經藏,菩薩乘攝,但未知以何為體?然諸大乘經,皆以實相(即真心之别名)為體。
此經以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
佛依法性土(音度),現受用身,與諸菩薩,皆入三昧,凡聖一源,身土不二,即是一真法界。
此經始終,皆明圓覺,圓覺在纏,即是衆生如來藏心。
經雲:‘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為一真。
文殊請問:如來因地法行。
世尊首告之曰:‘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即是圓覺。
如來藏心,有此功能,此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此經亦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以如來藏為體。
其體性深遠,非大乘智慧,不能解悟。
四體性深遠竟。
甲五能诠教體 已知此經,體性甚深,未審何為教體?‘楞嚴經’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釋迦牟尼佛在世,以音聲語言,而作佛事,則聲為教體。
如來滅後,紙墨之教,則以名、句、文為教體,此但略說。
而聲、名、句、文,但是能诠,若無诠之義,不成教體,故必通攝所诠,文義相随,而為教體。
圭峰大師,以能诠教體,略作四門。
第一、随相門:以聲、名、句、文,通攝所诠。
第二、唯識門:以若文若義,皆是識心所現。
第三、歸性門:性是真如妙性,以識心無體,體即真如。
第四、無礙門:以随相屬境,唯識屬心,合之則成心境無礙。
前二門屬事,第三屬理,合之則成理事無礙,故以無礙為教體。
此經圓覺,即如來藏妙真如性,應屬歸性門。
又‘普眼章’,根、塵、識等,一一清淨不動,遍滿法界,無壞無雜,則成事事無礙法界,應屬無礙門。
此經應以歸性無礙為教體。
五能诠教體竟。
甲六所被機宜 已知此經,能诠教體,未審所被何機?蓋衆生根機不一,教不對機,不能成益,機不對教,亦不得益,務必機教相當,方成法益。
但此經收機最廣,有正有兼。
經雲: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此正當被之機也。
又雲: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蟲,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如是則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被此圓頓教法一薰,但得聽聞,無不獲益。
謂宿根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得聞熏,而成圓頓種性,如華嚴食金剛之喻。
此經一曆耳根,永為道種。
甲六所被機宜竟。
甲七宗趣分别 已知此經,所被機宜,未審何為宗趣?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當部者,即此部之經,崇者、崇尚,即重要之謂也。
此經重要之點,即在圓照清淨淨覺相(此處似多一淨字)。
此一句,為十方如來,成佛之因地心。
諸佛因地,皆依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相。
圓照光明,是自心之智;清淨覺相,是自心之理。
以智照理,照到惑淨智滿,永斷無明,法身理顯,方成佛道。
則此經以圓照覺相為宗,成就佛道為趣。
七宗趣分别竟。
甲八力用殊勝 已知此經,以圓覺真因,菩提極果,為宗趣,未審何為力用?此經以離妄證真為用。
承前圓照清淨覺相而來,既能照到本來清淨之覺相,則知世界身心,皆如空華;空原無華,病目妄見,本無所有。
故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又無明妄惑,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不可得。
故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即離,是離妄;即覺,是證真。
‘彌勒章’中,勤斷諸愛見,離妄也;便歸大圓覺,證真也。
乃至‘圓覺章’中,諸障若消滅,離妄也,佛境便現前,證真也,故以離妄證真為用。
八力用殊勝竟。
甲九傳譯流通 已知此經,力用殊勝,未審譯自何時?誰人所譯?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唐,紀時代。
在我國唐朝,長壽二年。
罽賓,此雲賤種。
以此國開基,由末田底迦立五百伽藍于此,買異國賤人,以充役使,後生育繁盛,自立君長,鄰國鄙之,故以賤種名焉。
此國在北印度。
沙門,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稱,譯為勤息。
謂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
又有四種沙門:一、勝道沙門:斷惑證真,已得道果者;二、說道沙門:宏法利生,代佛宣揚者;三、活道沙門: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門:破齋犯戒,既壞佛門者。
佛陀多羅,此雲覺救,以自覺覺他,救人救世也。
罽賓國人,于東都白馬寺,翻譯此經。
按‘開元釋教目錄’及‘古今譯經圖記’,皆同此說,不載年月。
據道诠法師疏雲: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于長壽二年,龍集癸己,持梵本(印度經本)至神都白馬寺翻譯,分為上下兩卷。
譯者,易梵語為華言也。
‘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彼時北方譯官,兼善西語,梵本西來,請其翻譯,遂以名焉。
有翻字不翻音,如各種神咒;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上萬下伊),有音字俱不翻,如貝葉經;有音字俱翻,如各種經律論。
此經音字俱翻之一。
以其文法雅善,義理明顯,可與‘楞嚴經’聯芳并彩,流通特盛。
九傳譯流通竟。
甲十講解經文(分三:乙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上古解經。
但随文釋義,并無分科立分。
此三分始于晉朝道安法師,将一經分作三分,當時學者,多不依從。
後有親光菩薩‘佛地論’,流傳此土,亦具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
方信彌天(道安法師自号彌天釋道安)高判,今古同遵。
又以一部經,譬喻一個人,序分如首,五官具存,觀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惡;一見序分,便知此經頓、漸、權、實。
正宗分如身,腑髒無關。
六腑五髒為一身之要,正宗法義為一經宗要。
流通分如手足,運行不滞;經有流通分,自可流傳萬世,通達十方,不滞一時一隅矣。
乙一序分 丙一六種證信序 (丙一分三:丁一信聞時主,丁二說處依真,丁三同體法衆。
此三科不出信、聞、時、主、處、衆,即六成就。
具足六種,方能成就法益。
亦雲證信序。
證信者,證明此經六種成就,乃為佛說,可以生信。
又雲通序,通于諸經皆有故。
又名經後序,如來滅後,結集者,依佛囑所安故。
更有斷衆疑,息诤論,揀異教諸義不錄。
) 丁一信聞時主 如是我聞: 一切經首,皆有六成就序。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據佛地論:阿難結集經時,諸菩薩鹹共請雲: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之曰: 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既是如聞而說,自屬可信,故曰信成就,聞而不忘,故曰聞成就。
結集者,稱為菩薩,以佛在淨土說故,屬摩诃衍藏(大乘菩薩藏),是文殊與阿難海,在鐵圍山間結集。
又如是者,指法之辭。
即指此圓覺心法,今當依圓覺解釋如是。
圓覺,即衆生如來藏心。
清淨本然,如如不動,故謂之曰如,心即是佛,與佛無二,故謂之曰是。
佛說此經,即說如是圓覺心法,雖說心法,具足佛法,及衆生法。
‘清淨慧章’,随順覺性,乃有五性之分。
衆生法,佛法,皆不離圓覺一心故。
我聞者:授受之義。
佛與阿難,一堂晤對,佛教授,而阿難領受,面命耳提,親從佛聞也。
聞法必從耳根發識,聞佛聲教,不曰耳聞,而曰我聞者,廢耳根之别,從一身之總,故稱我聞。
阿難乃随順世間,假稱為我,不同凡夫妄執之我,亦非外道妄計之我。
若約本經旨趣,傳法菩薩,以無我之真我,聞無礙之法門也。
一時,婆伽婆, 一時,為時成就。
不有良時,安成法會?乃是師資道合,機教相契,說聽始終,名為一時。
若約本經,則是身土、主伴、心境、理智、聖凡、皆一之時;平等本際,随順不二是也。
婆伽婆,為主成就。
不有教主,群機何歸?諸經皆雲佛,此經雲婆伽婆,即是佛之别稱。
因一名而含六義,所以不翻。
一、自在:不為煩惱所障,生死所系故;二、熾盛:身光之與智光,熾然照耀故;三、端嚴:具足微妙相好,端正莊嚴故;四、名稱:名聞普遍十方,稱揚無盡故;五、吉祥: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故;六、尊貴:乃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
具此六義,多含不翻,即五種不翻之一。
(一、秘密不翻,神咒等。
二、莊重不翻,般若等。
三、此方所無不翻,庵摩羅果等。
四、多含不翻,婆伽婆六義,比丘三義等。
五、順古不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他經有雲婆伽梵,乃梵音清濁不同耳。
‘智度論’婆伽雲德,婆雲有,合雲:德有。
即是佛具有智斷二德,以智德證菩提果,斷德證涅槃果。
又‘涅槃經’雲:‘能破煩惱,名婆伽婆。
’亦即有德之意。
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煩惱;以有解脫德,能了二種生死,以有法身德,能證究竟涅槃,圓證三德秘藏,名婆伽婆。
一信、聞、時、主竟。
丁二說處依真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此為處成就。
欲說一乘頓教,必依法界真境。
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二、報身佛:依實報莊嚴土,即盧舍那,住華藏世界等;三、應化身佛:依凡聖同居土,即釋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間,靈山、舍衛、竹林、鹿苑等處,為人天說法。
今經說處,如來入法性源,現無礙境。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者:入字,對三昧正受說。
無入為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無入相可得。
神者,神妙莫測,不可思議。
通者,通達無礙,得大自在。
此是解脫德(用大也)。
大者,統十界而無外,含萬象以有餘,是法身德(體大也)。
光明者,智光圓滿,耀古騰今,慧照分明,窺天鑒地,是般若德(相大也)。
藏者,含藏,含藏體、相、用三大,是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即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如來入此三昧(此雲正受)是以智契理。
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餘受。
現自受用身,乃法報同體之佛。
自受法樂之處,三昧正受,華梵并舉也。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以釋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來,智光莊嚴之境,非餘寶物莊嚴,此境為如來所住持故。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來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衆生因地,本具圓覺妙心,是謂果徹因源。
面(應是而字之誤)衆生本具清淨覺地,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是謂因該果海也。
問:神通大光明藏,既是生佛同等,如何如來稱入,衆生不入?答:衆生亦未嘗出此大光明藏。
臨濟祖師上堂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看!看!’祗因衆生,向為六塵所蔽,六識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
下文經雲:‘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随順。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此明我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之中,稱體起用。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此二句,正顯體深。
言佛住寂光真境,是法性身,本無身心之相,故曰寂滅。
寂滅者,不生不滅也。
既無生滅,自然平等一相,複歸本源,實際理地,諸佛衆生,皆不離此大光明藏中也。
圓滿十方,不二随順;此二句,乃明用廣。
其用則稱體而起,圓滿周遍,含裹十方,廣大無外也。
不二随順,作二種解:一、體用不二,用随體遍,體用一緻,故曰不二。
二、謂身土、聖凡、自他、動靜,一一皆是一真法界。
身土圓融,聖凡不隔,自他平等,動靜一如,随順一真,無有二相,是為随順不二。
故于一真不二境中,現諸淨土。
不二境,即寂滅真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
現字,即稱體起用。
以無身心之相,那有說聽之事?今雲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身土,現出他受用身土。
‘唯識’雲:‘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故雲現諸淨土,為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此圓滿修多羅教。
據此,則他受用身土,仍依圓滿覺性為緣起耳。
二說處依真竟。
丁三同體法衆 戊一舉類标數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此舉同體法衆。
皆證法身理體,故名同體。
與者,共也、同也。
大菩薩,是一類圓頓大機。
菩薩,梵語具足雲:菩提薩埵。
我國人多好略,簡稱菩薩,菩薩,超過阿羅漢、辟支佛二種聖人之上,本不易稱。
現見世人對竈君土地,皆稱菩薩,,此是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