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前。
此三摩地才現前已,有大寶王蓮花出現,其花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
廣說乃至[以滿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蓮花而為眷屬,菩薩身量與其蓮花正等相稱。
此三摩地現在前故,示坐寶王蓮花座上,彼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諸佛衆會,皆從眉間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薩而為灌頂]。
又此菩薩智波羅蜜多最極清淨,為欲生長世間善根稼穑故,任運降澎甘露法雨,猶如大雲。
已說發第十心,今說從第一菩提心起所得功德之數。
頌曰: 菩薩時能見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時住壽經百劫亦能證入前後際 智能起入百三昧能動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複能住遊百佛土 能正思擇百法門佛子自身現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為眷屬 如經雲:[既出家已,一刹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了知。
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熟百有情,能住壽百劫。
于前後際各能入百劫,于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繞]。
頌曰: 如極喜地諸功德如是住于無垢地當得功德各千種 如發第一菩提心菩薩,所得功德皆是百數。
即彼功德,發第二菩提心之菩薩,各得千數。
又彼功德,于第三菩提心等五地時。
頌曰: 餘五菩薩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後得俱胝那由他百轉千轉諸功德 此中發第三菩提心之菩薩,當得百千所說功德。
發第四心菩薩,當得百俱胝功德。
發第五心菩薩,當得千俱胝功德。
發第六心菩薩,當得百千俱胝功德。
發第七心菩薩,當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
以上功德,計算俱窮,當以微塵而數。
頌曰: 住不動地無分别證得量等百千轉三千大千佛世界極微塵數諸功德 菩薩發第八心,如所說功德,當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
頌曰: 菩薩住于善慧地證得前說諸功德量等百萬阿僧祇大千世界微塵數 發第九心菩薩,所說功德,與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相等。
頌曰: 且說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諸功德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 菩薩發第十心,如上述功德,當得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刹微塵數。
言且說者,顯說功德之次序,謂猶不止此數。
又此菩薩,頌曰: 一一毛孔皆能現無量諸佛與菩薩如是刹那刹那頃亦現天人阿修羅 發第十心菩薩,能無分别,于自身中一一毛孔,示現無量諸佛,各有無數菩薩而為眷屬。
刹那刹那,各現異相,又能于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示現五趣有情,人等各異不相紊亂。
亦字攝未說者,謂于應以帝釋、大梵、護世、人王、聲聞、獨覺、如來等身而教化之有情,即能任運示現帝釋等身而為說法。
此諸功德差别,廣如經說。
已說菩薩地功德,下略說佛地功德,由稱頌門,贊佛世尊。
頌曰: 如淨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複勤行于色界頂證靜位衆德究竟無與等 譬如明月于淨虛空中,能照耀一切衆生。
如是已得第十發心,淨治能障佛法之黑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為得佛地故複更精進修行。
由此精勤故,諸佛世尊唯于色究竟天得無上智,此地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諸功德至此為極,最殊勝故。
亦是無等,以無與此相等者故,更無過上者故。
世尊于彼成正等覺時,一刹那頃即得一切智智。
頌曰: 如器有異空無别諸法雖别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 如瓶盤等器雖有差别,然彼上之虛空毫無差别,同無礙故。
如是色受等法雖有差别,然彼上之真實義,無生為相,亦無差别。
是故當知此真實義唯是一味,此複唯以一刹那智周遍了知。
故佛世尊,唯以一刹那智而得一切智智也。
外問,頌曰: 若靜是實慧不轉不轉而知亦非理不知甯知成相違無知者誰為他說 既安立無生為色等諸法之真實義。
又安立彼為可知。
若時安立寂靜為真實義,則于彼義,應許智慧畢竟不轉。
以若于不生為性之真實義,智慧轉者,為以何行相轉。
由無行相,故于真實義,智慧應不轉,若慧不轉,則說決定所知,不應道理,雲何可說遍了知此耶?若謂不知即是遍知真實義,亦不應理。
何以故?若不遍知,甯是能知,應成相違。
說不知為知互相矛盾,故不遍知,如何是知。
若無有心,則亦無知者,汝等誰複為他宣說,雲我知真實義。
如是行相,而令他了知耶?是故此說不應道理。
答彼頌曰: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說為知 此中若識随取彼相,即說此識了知彼境。
如識生時帶青行相,即說知青。
如是此智生時,随取真實義之行相,即安立為知真實義。
為顯此智随取彼相,故曰:[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
即依緣彼行相而立。
言[如心有相]等,是取共許之喻,如前已說。
故由假名立為達真實義,實無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
又汝說雲:若無知者,誰複為他宣說真實義如是行相耶?今當解釋,此智雖是不生,然于世間亦非不能顯示真實。
頌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虛空及餘物彼力發音說法性世間由彼亦了真 諸佛如來,住何色身現證法界,此身是由百福所感,具足不可思議種種身相,是諸菩薩受用法樂之因,即于現在仍說法要。
如雲:[曼殊室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
由此百福所感色身,發出如來加持音聲,世間堪聞如是行相正法器者,便能無倒了解真實。
不但百福所感色身,即此加持之化身,發出顯示諸法真實義之聲音,世間由此亦能了解真實義。
又非但化身,即如虛空,及餘草木岩壁等物,雖無心心所,然由彼力,亦能發出聲音,世間由此了解真實。
諸無心心所法,現在既無分别作用,雲何能為說法之因耶?當舉外喻以明斯義。
頌曰: 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 由何力故,雖無分别,而能稱其所化機宜,饒益無邊諸有情界,謂諸菩薩昔發大願,如佛世尊現無分别,猶摩尼寶及如意樹,随其所宜饒益衆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動,教化衆生而不失時。
願我亦能如是。
由此願力,與諸衆生堪聞是法善業成熟,故有如是事業差别。
由是當知,現前雖無功用,而能宣說法真實義,饒益有情。
今當說佛法身。
頌曰: 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智慧自性身,盡焚一切如同幹薪之所知。
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諸佛法身。
是故經雲:[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爾時法身不生不滅,依此故雲:[曼殊室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
由于此智真實義境,諸心心所畢竟不轉。
故依世俗,立為唯由身證。
頌曰: 此寂滅身無分别如如意樹摩尼珠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 若身現證此真實義,即說彼身為寂滅性,由其永離心心所故,性雖寂滅,然能饒益有情。
故雲:[無分别,如如意樹摩尼珠]。
義謂此身雖無分别,如如意樹及摩尼珠,亦為成滿所欲之因。
此身為利世間故,盡未來際,常住于世。
言常者,表久遠住。
是故當知,生死未空,虛空未盡,諸佛恒以此相饒益有情安住世間。
又此百福相好莊嚴之身,唯諸菩薩已離戲論,久修福智二種資糧,證得無垢淨慧鏡者,始能現見;有戲論者,則莫能見。
餘等流身,或從法身起,或由色身之力而起。
唯以調伏衆生因緣而起,為顯此身威力差别亦不可思議。
頌曰: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時現諸本生事自生雖已久遷滅明了無雜現一切 未得一切智智之前,無始以來自本生事,雖皆久已遷滅。
然為顯示彼一切故,便能同時,于一等流身中,明了無雜任運示現,一切本事,如明鏡中現衆色相。
又佛往昔行菩薩行,于何所,為何事,如何行,如是一切,皆能于一身中任運示現。
頌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諸佛身行威力等聲聞僧量如何行諸菩薩身若何等 演說何法自若何如何聞法修何行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現 諸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供事何等諸佛世尊,于何等佛刹,以吠琉璃寶,瑪瑙寶,帝青寶,頗胝迦寶為地,寶樹圍繞縱橫相等,其中有情差别莊嚴,諸佛世尊示現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現。
又彼諸佛世尊,身行之殊妙威力,及彼聲聞僧衆,數量若幹,如何修行法随法行,乃能成彼聲聞僧伽。
又彼諸佛之佛刹中,諸菩薩衆,相好嚴身形量具足,如何受用衣食卧具等事,演說何法,為說一乘抑說三乘,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現。
又于爾時自身若何,為生婆羅門等何等種姓成就何等色身智慧,為是在家,為是出家。
聽聞法已,為受有餘學處,或無餘學處。
修何種行,以何衣食莊嚴具等,供養諸佛世尊及彼聲聞菩薩,經幾久時,供幾許量,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現。
如說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本事。
頌曰: 如是持戒修忍進禅定智慧昔諸生彼等無餘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現 此接前頌[于一身中能普現]句,顯往昔所修六度諸行皆能于一身中普現。
又非但能于一身中普現一切,即于一毛孔中亦能普現一切諸行。
又非唯能現自所修行。
頌曰: 諸佛過去及未來現在盡于虛空際安住世間說正法救濟苦惱衆生者 彼初發心至菩提一切諸行如己行由知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頓現 且如通常幻師,唯以咒力尚能于自身中,示現種種物相。
何況諸佛世尊與諸菩薩,已知諸法本性與幻事性全無差别,豈不能現,誰有智者仍不能解或反生疑。
是故智者,當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諸行與諸佛行,于一毛孔皆能頓現。
頌曰: 如是三世諸菩薩獨覺聲聞一切行及餘一切異生位一毛孔中皆頓現 已說身圓滿次顯雖無分别,而得随欲自在圓滿。
頌曰: 此清淨行随欲轉盡空世界現一塵一塵遍于無邊界世界不細塵不粗 諸佛世尊,随所欲門,能于一微塵境上,示現盡虛空際一切世界,然世界不細,微塵亦不粗,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現也。
又雲:[一塵遍于無邊界]。
謂諸佛世尊,略起欲念,即能現一微塵,遍于無邊一切世界。
如是頌曰: 佛無分别盡來際一一刹那現衆行盡瞻部洲一切塵猶不能及彼行數 佛無分别,盡未來際,每一刹那示現衆行之數量,盡南贍部洲所有微塵數量,猶不能及。
此等是由不共功德門,稱贊世尊。
佛地是由十力所顯,故當略說少分差别。
頌曰: 處非處智力如是業報智知種種勝解種種界智力 知根勝劣智及知遍趣行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諸漏盡智力是謂十種力 此中且說,處非處智力。
頌曰: 彼法定從此因生知者說此為彼處違上非處無邊境智無礙着說名力 言“彼法定從此因生”者,僅是一例。
有從因生者,如從不善業生不可愛異熟;有從此得者,如從聖道能得涅槃,如是等類皆此中攝。
若彼法定從此因生,即說此是彼處,處是因義;與上相違,即名非處。
謂若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即非彼法之處。
如從善業不生不可愛果,及得見道不更受第八有。
故此遠離一切障品之智,即立為諸佛世尊之力。
如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廣說。
今當說業異熟智力。
頌曰: 愛與非愛違上相盡業及彼種種果智力無礙别别轉遍三世境是為力 可愛業,非可愛業,愛非愛雜業,能盡因無漏業,與彼三業之異熟,亦如其業有種種差别。
總凡三世所攝一切世間,自性差别,佛皆遍知。
此遍一切所知之智,于任何境皆無礙着,即安立為世尊之業異熟智力。
如經廣說。
今當說種種勝解智力。
頌曰: 貪等生力之所發有劣中勝種種欲餘法所覆諸勝解智遍三世名為力 此中貪字表示煩惱,故亦攝嗔等。
等字則攝信等善法。
生字表示貪等種子。
由此出生貪等故,故由貪等與信等種子,所攝持之意樂,即名增上勝解。
及增上意樂,欲志勝解。
又此勝解,雖由餘法之所覆蔽,然佛一切種智,亦能知彼自性差别。
即
此三摩地才現前已,有大寶王蓮花出現,其花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
廣說乃至[以滿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蓮花而為眷屬,菩薩身量與其蓮花正等相稱。
此三摩地現在前故,示坐寶王蓮花座上,彼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諸佛衆會,皆從眉間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薩而為灌頂]。
又此菩薩智波羅蜜多最極清淨,為欲生長世間善根稼穑故,任運降澎甘露法雨,猶如大雲。
已說發第十心,今說從第一菩提心起所得功德之數。
頌曰: 菩薩時能見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時住壽經百劫亦能證入前後際 智能起入百三昧能動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複能住遊百佛土 能正思擇百法門佛子自身現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為眷屬 如經雲:[既出家已,一刹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了知。
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熟百有情,能住壽百劫。
于前後際各能入百劫,于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繞]。
頌曰: 如極喜地諸功德如是住于無垢地當得功德各千種 如發第一菩提心菩薩,所得功德皆是百數。
即彼功德,發第二菩提心之菩薩,各得千數。
又彼功德,于第三菩提心等五地時。
頌曰: 餘五菩薩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後得俱胝那由他百轉千轉諸功德 此中發第三菩提心之菩薩,當得百千所說功德。
發第四心菩薩,當得百俱胝功德。
發第五心菩薩,當得千俱胝功德。
發第六心菩薩,當得百千俱胝功德。
發第七心菩薩,當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
以上功德,計算俱窮,當以微塵而數。
頌曰: 住不動地無分别證得量等百千轉三千大千佛世界極微塵數諸功德 菩薩發第八心,如所說功德,當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
頌曰: 菩薩住于善慧地證得前說諸功德量等百萬阿僧祇大千世界微塵數 發第九心菩薩,所說功德,與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相等。
頌曰: 且說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諸功德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 菩薩發第十心,如上述功德,當得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刹微塵數。
言且說者,顯說功德之次序,謂猶不止此數。
又此菩薩,頌曰: 一一毛孔皆能現無量諸佛與菩薩如是刹那刹那頃亦現天人阿修羅 發第十心菩薩,能無分别,于自身中一一毛孔,示現無量諸佛,各有無數菩薩而為眷屬。
刹那刹那,各現異相,又能于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示現五趣有情,人等各異不相紊亂。
亦字攝未說者,謂于應以帝釋、大梵、護世、人王、聲聞、獨覺、如來等身而教化之有情,即能任運示現帝釋等身而為說法。
此諸功德差别,廣如經說。
已說菩薩地功德,下略說佛地功德,由稱頌門,贊佛世尊。
頌曰: 如淨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複勤行于色界頂證靜位衆德究竟無與等 譬如明月于淨虛空中,能照耀一切衆生。
如是已得第十發心,淨治能障佛法之黑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為得佛地故複更精進修行。
由此精勤故,諸佛世尊唯于色究竟天得無上智,此地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諸功德至此為極,最殊勝故。
亦是無等,以無與此相等者故,更無過上者故。
世尊于彼成正等覺時,一刹那頃即得一切智智。
頌曰: 如器有異空無别諸法雖别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 如瓶盤等器雖有差别,然彼上之虛空毫無差别,同無礙故。
如是色受等法雖有差别,然彼上之真實義,無生為相,亦無差别。
是故當知此真實義唯是一味,此複唯以一刹那智周遍了知。
故佛世尊,唯以一刹那智而得一切智智也。
外問,頌曰: 若靜是實慧不轉不轉而知亦非理不知甯知成相違無知者誰為他說 既安立無生為色等諸法之真實義。
又安立彼為可知。
若時安立寂靜為真實義,則于彼義,應許智慧畢竟不轉。
以若于不生為性之真實義,智慧轉者,為以何行相轉。
由無行相,故于真實義,智慧應不轉,若慧不轉,則說決定所知,不應道理,雲何可說遍了知此耶?若謂不知即是遍知真實義,亦不應理。
何以故?若不遍知,甯是能知,應成相違。
說不知為知互相矛盾,故不遍知,如何是知。
若無有心,則亦無知者,汝等誰複為他宣說,雲我知真實義。
如是行相,而令他了知耶?是故此說不應道理。
答彼頌曰: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說為知 此中若識随取彼相,即說此識了知彼境。
如識生時帶青行相,即說知青。
如是此智生時,随取真實義之行相,即安立為知真實義。
為顯此智随取彼相,故曰:[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
即依緣彼行相而立。
言[如心有相]等,是取共許之喻,如前已說。
故由假名立為達真實義,實無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
又汝說雲:若無知者,誰複為他宣說真實義如是行相耶?今當解釋,此智雖是不生,然于世間亦非不能顯示真實。
頌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虛空及餘物彼力發音說法性世間由彼亦了真 諸佛如來,住何色身現證法界,此身是由百福所感,具足不可思議種種身相,是諸菩薩受用法樂之因,即于現在仍說法要。
如雲:[曼殊室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
由此百福所感色身,發出如來加持音聲,世間堪聞如是行相正法器者,便能無倒了解真實。
不但百福所感色身,即此加持之化身,發出顯示諸法真實義之聲音,世間由此亦能了解真實義。
又非但化身,即如虛空,及餘草木岩壁等物,雖無心心所,然由彼力,亦能發出聲音,世間由此了解真實。
諸無心心所法,現在既無分别作用,雲何能為說法之因耶?當舉外喻以明斯義。
頌曰: 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 由何力故,雖無分别,而能稱其所化機宜,饒益無邊諸有情界,謂諸菩薩昔發大願,如佛世尊現無分别,猶摩尼寶及如意樹,随其所宜饒益衆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動,教化衆生而不失時。
願我亦能如是。
由此願力,與諸衆生堪聞是法善業成熟,故有如是事業差别。
由是當知,現前雖無功用,而能宣說法真實義,饒益有情。
今當說佛法身。
頌曰: 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智慧自性身,盡焚一切如同幹薪之所知。
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諸佛法身。
是故經雲:[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爾時法身不生不滅,依此故雲:[曼殊室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
由于此智真實義境,諸心心所畢竟不轉。
故依世俗,立為唯由身證。
頌曰: 此寂滅身無分别如如意樹摩尼珠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 若身現證此真實義,即說彼身為寂滅性,由其永離心心所故,性雖寂滅,然能饒益有情。
故雲:[無分别,如如意樹摩尼珠]。
義謂此身雖無分别,如如意樹及摩尼珠,亦為成滿所欲之因。
此身為利世間故,盡未來際,常住于世。
言常者,表久遠住。
是故當知,生死未空,虛空未盡,諸佛恒以此相饒益有情安住世間。
又此百福相好莊嚴之身,唯諸菩薩已離戲論,久修福智二種資糧,證得無垢淨慧鏡者,始能現見;有戲論者,則莫能見。
餘等流身,或從法身起,或由色身之力而起。
唯以調伏衆生因緣而起,為顯此身威力差别亦不可思議。
頌曰: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時現諸本生事自生雖已久遷滅明了無雜現一切 未得一切智智之前,無始以來自本生事,雖皆久已遷滅。
然為顯示彼一切故,便能同時,于一等流身中,明了無雜任運示現,一切本事,如明鏡中現衆色相。
又佛往昔行菩薩行,于何所,為何事,如何行,如是一切,皆能于一身中任運示現。
頌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諸佛身行威力等聲聞僧量如何行諸菩薩身若何等 演說何法自若何如何聞法修何行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現 諸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供事何等諸佛世尊,于何等佛刹,以吠琉璃寶,瑪瑙寶,帝青寶,頗胝迦寶為地,寶樹圍繞縱橫相等,其中有情差别莊嚴,諸佛世尊示現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現。
又彼諸佛世尊,身行之殊妙威力,及彼聲聞僧衆,數量若幹,如何修行法随法行,乃能成彼聲聞僧伽。
又彼諸佛之佛刹中,諸菩薩衆,相好嚴身形量具足,如何受用衣食卧具等事,演說何法,為說一乘抑說三乘,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現。
又于爾時自身若何,為生婆羅門等何等種姓成就何等色身智慧,為是在家,為是出家。
聽聞法已,為受有餘學處,或無餘學處。
修何種行,以何衣食莊嚴具等,供養諸佛世尊及彼聲聞菩薩,經幾久時,供幾許量,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現。
如說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本事。
頌曰: 如是持戒修忍進禅定智慧昔諸生彼等無餘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現 此接前頌[于一身中能普現]句,顯往昔所修六度諸行皆能于一身中普現。
又非但能于一身中普現一切,即于一毛孔中亦能普現一切諸行。
又非唯能現自所修行。
頌曰: 諸佛過去及未來現在盡于虛空際安住世間說正法救濟苦惱衆生者 彼初發心至菩提一切諸行如己行由知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頓現 且如通常幻師,唯以咒力尚能于自身中,示現種種物相。
何況諸佛世尊與諸菩薩,已知諸法本性與幻事性全無差别,豈不能現,誰有智者仍不能解或反生疑。
是故智者,當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諸行與諸佛行,于一毛孔皆能頓現。
頌曰: 如是三世諸菩薩獨覺聲聞一切行及餘一切異生位一毛孔中皆頓現 已說身圓滿次顯雖無分别,而得随欲自在圓滿。
頌曰: 此清淨行随欲轉盡空世界現一塵一塵遍于無邊界世界不細塵不粗 諸佛世尊,随所欲門,能于一微塵境上,示現盡虛空際一切世界,然世界不細,微塵亦不粗,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現也。
又雲:[一塵遍于無邊界]。
謂諸佛世尊,略起欲念,即能現一微塵,遍于無邊一切世界。
如是頌曰: 佛無分别盡來際一一刹那現衆行盡瞻部洲一切塵猶不能及彼行數 佛無分别,盡未來際,每一刹那示現衆行之數量,盡南贍部洲所有微塵數量,猶不能及。
此等是由不共功德門,稱贊世尊。
佛地是由十力所顯,故當略說少分差别。
頌曰: 處非處智力如是業報智知種種勝解種種界智力 知根勝劣智及知遍趣行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諸漏盡智力是謂十種力 此中且說,處非處智力。
頌曰: 彼法定從此因生知者說此為彼處違上非處無邊境智無礙着說名力 言“彼法定從此因生”者,僅是一例。
有從因生者,如從不善業生不可愛異熟;有從此得者,如從聖道能得涅槃,如是等類皆此中攝。
若彼法定從此因生,即說此是彼處,處是因義;與上相違,即名非處。
謂若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即非彼法之處。
如從善業不生不可愛果,及得見道不更受第八有。
故此遠離一切障品之智,即立為諸佛世尊之力。
如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廣說。
今當說業異熟智力。
頌曰: 愛與非愛違上相盡業及彼種種果智力無礙别别轉遍三世境是為力 可愛業,非可愛業,愛非愛雜業,能盡因無漏業,與彼三業之異熟,亦如其業有種種差别。
總凡三世所攝一切世間,自性差别,佛皆遍知。
此遍一切所知之智,于任何境皆無礙着,即安立為世尊之業異熟智力。
如經廣說。
今當說種種勝解智力。
頌曰: 貪等生力之所發有劣中勝種種欲餘法所覆諸勝解智遍三世名為力 此中貪字表示煩惱,故亦攝嗔等。
等字則攝信等善法。
生字表示貪等種子。
由此出生貪等故,故由貪等與信等種子,所攝持之意樂,即名增上勝解。
及增上意樂,欲志勝解。
又此勝解,雖由餘法之所覆蔽,然佛一切種智,亦能知彼自性差别。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