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大
離十方外,别無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由方能遍一切衆生,故名為大。
由遍十方而修慈無量等。
十方即是無量之喻,由無邊際,故亦名大?頌曰: 由是十方處隻十方性空是名為大空為除大執說 經雲:“雲何大空?謂東方由東方空”。
有執十方無量,于十方上起實大執,為除被執,說此大空。
如勝論派執方為實。
頌曰: 由是勝所為涅槃為勝義彼由彼性空是名勝義空 為除執法者執涅槃實有故知勝義者宣說勝義空 經雲:“雲何勝義空?勝義謂涅槃。
當如此中涅槃由涅槃空”。
有執涅槃為實法者,為除彼執,故說此空”。
義謂所為句,或所知句。
頌曰: 三界從緣生故說名有為彼由彼性空說名有為空 經雲:“雲何有為空?有為謂三界,當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
頌曰: 若無生住滅是法名無為彼由彼性空說名無為空 言由彼者謂由無為。
經雲:“雲何無為空,無為謂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當知此中無為由無為空”。
頌曰: 若法無究竟說名為畢竟彼由彼性空是為畢竟空 經雲:“雲何畢竟空?究竟謂常究竟斷究竟,若法究竟不可得,是名畢竟,當知此中畢竟由畢竟空”。
頌曰: 由無初後際故說此生死名無初後際三有無去來 如夢自性離故大論說彼名為無初際及無後際空 經雲:“雲何無際空?若法初後不可得,則無中間。
若法初後中間俱不可得,即無去來。
當知此中初後中間,由初後中間空,非常非壞”。
初謂初際,後謂後際。
頌曰: 散謂有可放及有可棄舍無散謂無放都無可棄舍 即彼無散法由無散性空由本性爾故說名無散空 經雲:“雲何無散空?散謂可放可棄可舍。
當知此中無散由無散空”。
散謂有可舍,無散謂全無可舍。
頌曰: 有為等法性都非諸聲聞獨覺與菩薩如來之所作 故有為等性說名為本性彼由彼性空是為本性空 經雲:“雲何本性空?謂諸法本性!無作、無為,非聲聞作”。
頌曰: 十八界六觸彼所生六受若有色無色有為無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離空 此是一切法空。
經雲:“雲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謂有為無為,十八界謂内六處,外六處,六識身。
六觸,謂眼和合觸,至意和合觸。
由觸為緣所生六受,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
頌曰: 變礙等無性是為自相空 何為色等自相,為廣說故。
頌曰: 色相謂變礙受是領納性想謂能取像行即能造作各别了知境是為識自相蘊自性謂苦界性如毒蛇 由攝持義同說界以毒蛇為相。
頌曰: 佛說十二處是衆苦生門 以是出生衆苦之門故。
頌曰: 所有緣起法以和合為相 和合為緣起相。
以緣起,是由和合之所顯故。
頌曰: 施度謂能舍戒相無熱惱忍相謂不恚精進性無罪 精進,以攝持善法為相故。
頌曰: 靜慮相能攝 能攝一切善法故。
頌曰: 般若相無著 趣向涅槃故,不着一切故。
頌曰: 六波羅蜜多經說相如是四靜慮無量及餘無色定正覺說彼等自相為無嗔 世尊說彼無嗔為相,由離嗔恚乃能得故。
頌曰: 三十七覺分自相能出離 出離謂解脫。
以此是出離生死之因,能得出離,故名能出離,即以能得解脫為相。
靜盧等義如前已說。
頌曰: 空白無所得遠離為自相 由諸法無所得,不為分别垢所染污。
故空解脫門以遠離為自相。
頌曰:無相為寂滅第三相謂苦無癡八解脫相謂能解脫 無相解脫門,由相不可得故,寂滅為相。
第三謂無願解脫門,此以苦與無癡為相。
由正觀察諸行為苦,及以正慧觀諸行性,不希願故,故第三解脫門以苦與無癡為相。
八解脫者,謂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
内無色想觀外諸色,是第二解脫。
淨解脫第四靜慮性,是第三解脫。
四無色解脫,如前已說。
想受滅,是第八解脫。
此諸解脫,能從等至障中得解脫故,以能解脫為相。
頌曰: 經說善決擇是十力本性 下文所說十力,當知以善決擇為相。
由善決擇無障礙相,故名為力。
頌曰: 大師四無畏本性為堅定 四無所畏者,謂佛自稱。
我是正等覺者。
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餘世間,依法立難,佛于是法非正等覺。
我于彼難正見無因。
如經廣說。
或佛自稱,我已永盡諸漏。
廣說乃至,依法立難。
佛于是漏猶未永盡,或佛宣說,諸障礙法染必為障,廣說如前。
或佛宣說正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離,決定通達,正盡衆苦,作苦邊際,乃至廣說。
此諸無畏,以極堅定為相,誰亦不能有所動故。
頌曰: 四無礙解相謂辯等無竭 四無礙解至下當說,彼等以無竭為相。
頌曰: 與衆生利益是名為大慈救護諸苦惱則是大悲心喜相謂極喜舍相名無雜 大慈,以與作利益為相。
大悲,以救護諸衆生苦惱為相。
大喜,以極歡喜為相。
大舍,以離貪嗔無雜為相。
頌曰: 許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種,由彼不可奪不奪為自相 佛十八種不共法。
如經雲:[善現!始從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終至無依入般涅槃。
于中如來,常無誤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舍,志欲無退,精進無退,憶念無退,等持無退,般若無退,解脫無退。
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若智若見于過去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于末來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于現在世無著無礙]。
此十八種佛不共法,以不可奪為相,由常無誤失等,他人不能得其便故.此等廣釋,如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應當了知。
頌曰: 一切種智智現見為自相餘智唯少分不許名現見 若有為自相及無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為自相空 已說自相空。
頌曰: 現在此不住去來皆非有彼中都無得說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由使自性離非常亦非壞是不可得空 過去未來,已滅未生故,現在不住故,三世皆非有。
經雲:[不可得謂此中求三世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
頌曰: 諸法從緣生無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是為無性空 和合性謂從和合所生,由從因緣生故,和合性非有。
自性謂無性,彼之空性,即無性自性空。
如是已廣說十六空,當說四空。
頌曰: 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 有性謂五蘊。
此有性由有性空。
頌曰: 總言無性者是說無為法彼由無性空名為無性空 無性謂無為法,虛空涅槃等。
此無性由無性空,是為無性空。
頌曰: 自性無有性說名自性空此性非所作故說名自性 自性謂本性,非聲聞等之所作故。
自性由自性空,是為自性性空。
頌曰: 若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說名為他性實際與真如是為他性空 他性謂最勝性,其最勝性謂常有性,或言他性,謂殊勝智所通達性。
彼由彼性空,或言他性為彼岸所有,出世間故名為他性,即是實際,由不變故即真如義。
空性為相之空性,名他性空。
頌曰:般若波羅蜜廣作如是說 今當說信解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不共功德,結述般若品。
頌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滅定 言如是者,顯前所說觀察道理。
由前觀察,發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真實之黑暗。
彼複由世俗谛力,入滅盡定。
滅定自性,亦非棄舍救護衆生之意樂。
頌曰: 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衆生 此菩薩加行屬生死攝,增上意樂屬涅槃攝。
故于無依衆生,恒時增長大悲。
頌曰: 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 第六地菩薩以上,第七地等,能以慧力,勝過佛之聲聞弟子及諸獨覺。
頌曰: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 此菩薩之世俗功德,亦增上熾盛,能引導深植善根之衆生群鵝,其飛度于諸佛功德大海之彼岸者,厥為二谛,即此菩薩之白廣雙翼也。
第七菩提心遠行地 已說發第六心,今說第七發心。
頌曰: 此遠行地于滅定刹那刹那能起入亦善熾然方便度 入滅定者,請入實際。
說真如名滅,此中息滅一切戲論故。
此第七遠行地菩薩,于第六地所得滅定,刹那刹那能入能起。
經雲:[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
又此地中方便波羅蜜多亦最清淨。
當知唯由般若行相差别,名為方便、願、力、智度,善擇法時即是慧度,非餘相故。
第八菩提心不動地 已說發第七心,今說第八發心。
頌曰: 數求勝前善根故大士當得不退轉入于第八不動地 又彼菩薩,數數為求勝過以前之善根,即當入于第八不動地,得不退轉,彼數數得勝前善根者。
經雲:[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排牽而去。
若至大海但随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視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佛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積集廣大菩提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本有功用行,經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頌曰: 此地大願極清淨諸佛勸導起滅定 又此菩薩初發心時,所發百萬阿僧祇等十種大願,于此地中皆得清淨,故此地中願波羅蜜多最為增上。
此不動地菩薩立為童真地,第九地時得法王子。
第十地時,得佛灌頂,如轉輪王。
不動地菩薩,入滅定時,諸佛世尊勸令起定。
經雲:[佛子!此住不動地菩薩,由本願力故住此法門流。
諸佛世尊與彼起如來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勝義忍随順佛法。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複放棄如此忍門。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常現在前,種種尋伺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衆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
廣說乃至[若諸佛世尊,不與此菩薩起一切智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由其如是起滅定故。
頌曰: 淨慧諸過不共故八地滅垢及根本已盡煩惱三界師不能得佛無邊德 無分别智如旭日東升,所有三界行一切能感生死之煩惱,如同黑暗,及其根本皆悉消滅。
此地菩薩由斷彼煩惱故,為三界尊長。
然于爾時猶未獲得諸佛世尊之功德,為得彼功德故,複更精進。
經說:[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故知此地已離三界欲,若未離欲定不能得究竟涅槃故。
若此地菩薩已離三界欲,則生死永滅,如何圓滿一切佛法耶!頌曰: 滅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現身 此地雖已滅除生死,然由證得十種自在,由此之力受意生身,能現種種身,故此菩薩圓滿一切資糧都不相違。
十種自在,如經雲:[得壽自在,于不可說不可說劫加持壽量故。
得心自在,已于無量無數等持智觀入故。
得财自在,以能示現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具,莊飾加持故。
得業自在,應時能現業果加持故。
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
得願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時分,示現成佛故。
得勝解自在,已能示現一切世界佛充滿故。
得神通自在,諸佛刹中皆能示現神通遊戲故。
得智自在,已能示現佛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覺故。
得法自在,已能示現無邊無中法門明故]。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已說發第八心,今說第九發心。
頌曰: 第九圓淨一切力亦得淨德無礙解 第九地菩薩,力波羅蜜多,最極清淨,亦得四無礙解清淨功德。
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此中以法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自相。
以義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差别。
以詞無礙解,善能無雜演說諸法。
以辯無礙解,能知諸法次第相續無間斷性。
第十菩提心法雲地 已說發第九心,今說第十發心。
頌曰: 十地從于十方佛得妙灌頂智增上佛子任運澎法雨生長衆善如大雲 又此菩薩住十地時,獲得十方諸佛灌頂。
如經雲:[又此菩薩證得百萬阿僧祇三摩地已,最後名一切智智灌頂大三摩地而
由遍十方而修慈無量等。
十方即是無量之喻,由無邊際,故亦名大?頌曰: 由是十方處隻十方性空是名為大空為除大執說 經雲:“雲何大空?謂東方由東方空”。
有執十方無量,于十方上起實大執,為除被執,說此大空。
如勝論派執方為實。
頌曰: 由是勝所為涅槃為勝義彼由彼性空是名勝義空 為除執法者執涅槃實有故知勝義者宣說勝義空 經雲:“雲何勝義空?勝義謂涅槃。
當如此中涅槃由涅槃空”。
有執涅槃為實法者,為除彼執,故說此空”。
義謂所為句,或所知句。
頌曰: 三界從緣生故說名有為彼由彼性空說名有為空 經雲:“雲何有為空?有為謂三界,當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
頌曰: 若無生住滅是法名無為彼由彼性空說名無為空 言由彼者謂由無為。
經雲:“雲何無為空,無為謂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當知此中無為由無為空”。
頌曰: 若法無究竟說名為畢竟彼由彼性空是為畢竟空 經雲:“雲何畢竟空?究竟謂常究竟斷究竟,若法究竟不可得,是名畢竟,當知此中畢竟由畢竟空”。
頌曰: 由無初後際故說此生死名無初後際三有無去來 如夢自性離故大論說彼名為無初際及無後際空 經雲:“雲何無際空?若法初後不可得,則無中間。
若法初後中間俱不可得,即無去來。
當知此中初後中間,由初後中間空,非常非壞”。
初謂初際,後謂後際。
頌曰: 散謂有可放及有可棄舍無散謂無放都無可棄舍 即彼無散法由無散性空由本性爾故說名無散空 經雲:“雲何無散空?散謂可放可棄可舍。
當知此中無散由無散空”。
散謂有可舍,無散謂全無可舍。
頌曰: 有為等法性都非諸聲聞獨覺與菩薩如來之所作 故有為等性說名為本性彼由彼性空是為本性空 經雲:“雲何本性空?謂諸法本性!無作、無為,非聲聞作”。
頌曰: 十八界六觸彼所生六受若有色無色有為無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離空 此是一切法空。
經雲:“雲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謂有為無為,十八界謂内六處,外六處,六識身。
六觸,謂眼和合觸,至意和合觸。
由觸為緣所生六受,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
頌曰: 變礙等無性是為自相空 何為色等自相,為廣說故。
頌曰: 色相謂變礙受是領納性想謂能取像行即能造作各别了知境是為識自相蘊自性謂苦界性如毒蛇 由攝持義同說界以毒蛇為相。
頌曰: 佛說十二處是衆苦生門 以是出生衆苦之門故。
頌曰: 所有緣起法以和合為相 和合為緣起相。
以緣起,是由和合之所顯故。
頌曰: 施度謂能舍戒相無熱惱忍相謂不恚精進性無罪 精進,以攝持善法為相故。
頌曰: 靜慮相能攝 能攝一切善法故。
頌曰: 般若相無著 趣向涅槃故,不着一切故。
頌曰: 六波羅蜜多經說相如是四靜慮無量及餘無色定正覺說彼等自相為無嗔 世尊說彼無嗔為相,由離嗔恚乃能得故。
頌曰: 三十七覺分自相能出離 出離謂解脫。
以此是出離生死之因,能得出離,故名能出離,即以能得解脫為相。
靜盧等義如前已說。
頌曰: 空白無所得遠離為自相 由諸法無所得,不為分别垢所染污。
故空解脫門以遠離為自相。
頌曰:無相為寂滅第三相謂苦無癡八解脫相謂能解脫 無相解脫門,由相不可得故,寂滅為相。
第三謂無願解脫門,此以苦與無癡為相。
由正觀察諸行為苦,及以正慧觀諸行性,不希願故,故第三解脫門以苦與無癡為相。
八解脫者,謂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
内無色想觀外諸色,是第二解脫。
淨解脫第四靜慮性,是第三解脫。
四無色解脫,如前已說。
想受滅,是第八解脫。
此諸解脫,能從等至障中得解脫故,以能解脫為相。
頌曰: 經說善決擇是十力本性 下文所說十力,當知以善決擇為相。
由善決擇無障礙相,故名為力。
頌曰: 大師四無畏本性為堅定 四無所畏者,謂佛自稱。
我是正等覺者。
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餘世間,依法立難,佛于是法非正等覺。
我于彼難正見無因。
如經廣說。
或佛自稱,我已永盡諸漏。
廣說乃至,依法立難。
佛于是漏猶未永盡,或佛宣說,諸障礙法染必為障,廣說如前。
或佛宣說正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離,決定通達,正盡衆苦,作苦邊際,乃至廣說。
此諸無畏,以極堅定為相,誰亦不能有所動故。
頌曰: 四無礙解相謂辯等無竭 四無礙解至下當說,彼等以無竭為相。
頌曰: 與衆生利益是名為大慈救護諸苦惱則是大悲心喜相謂極喜舍相名無雜 大慈,以與作利益為相。
大悲,以救護諸衆生苦惱為相。
大喜,以極歡喜為相。
大舍,以離貪嗔無雜為相。
頌曰: 許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種,由彼不可奪不奪為自相 佛十八種不共法。
如經雲:[善現!始從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終至無依入般涅槃。
于中如來,常無誤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舍,志欲無退,精進無退,憶念無退,等持無退,般若無退,解脫無退。
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若智若見于過去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于末來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于現在世無著無礙]。
此十八種佛不共法,以不可奪為相,由常無誤失等,他人不能得其便故.此等廣釋,如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應當了知。
頌曰: 一切種智智現見為自相餘智唯少分不許名現見 若有為自相及無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為自相空 已說自相空。
頌曰: 現在此不住去來皆非有彼中都無得說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由使自性離非常亦非壞是不可得空 過去未來,已滅未生故,現在不住故,三世皆非有。
經雲:[不可得謂此中求三世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
頌曰: 諸法從緣生無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是為無性空 和合性謂從和合所生,由從因緣生故,和合性非有。
自性謂無性,彼之空性,即無性自性空。
如是已廣說十六空,當說四空。
頌曰: 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 有性謂五蘊。
此有性由有性空。
頌曰: 總言無性者是說無為法彼由無性空名為無性空 無性謂無為法,虛空涅槃等。
此無性由無性空,是為無性空。
頌曰: 自性無有性說名自性空此性非所作故說名自性 自性謂本性,非聲聞等之所作故。
自性由自性空,是為自性性空。
頌曰: 若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說名為他性實際與真如是為他性空 他性謂最勝性,其最勝性謂常有性,或言他性,謂殊勝智所通達性。
彼由彼性空,或言他性為彼岸所有,出世間故名為他性,即是實際,由不變故即真如義。
空性為相之空性,名他性空。
頌曰:般若波羅蜜廣作如是說 今當說信解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不共功德,結述般若品。
頌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滅定 言如是者,顯前所說觀察道理。
由前觀察,發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真實之黑暗。
彼複由世俗谛力,入滅盡定。
滅定自性,亦非棄舍救護衆生之意樂。
頌曰: 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衆生 此菩薩加行屬生死攝,增上意樂屬涅槃攝。
故于無依衆生,恒時增長大悲。
頌曰: 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 第六地菩薩以上,第七地等,能以慧力,勝過佛之聲聞弟子及諸獨覺。
頌曰: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 此菩薩之世俗功德,亦增上熾盛,能引導深植善根之衆生群鵝,其飛度于諸佛功德大海之彼岸者,厥為二谛,即此菩薩之白廣雙翼也。
第七菩提心遠行地 已說發第六心,今說第七發心。
頌曰: 此遠行地于滅定刹那刹那能起入亦善熾然方便度 入滅定者,請入實際。
說真如名滅,此中息滅一切戲論故。
此第七遠行地菩薩,于第六地所得滅定,刹那刹那能入能起。
經雲:[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
又此地中方便波羅蜜多亦最清淨。
當知唯由般若行相差别,名為方便、願、力、智度,善擇法時即是慧度,非餘相故。
第八菩提心不動地 已說發第七心,今說第八發心。
頌曰: 數求勝前善根故大士當得不退轉入于第八不動地 又彼菩薩,數數為求勝過以前之善根,即當入于第八不動地,得不退轉,彼數數得勝前善根者。
經雲:[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排牽而去。
若至大海但随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視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佛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積集廣大菩提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本有功用行,經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頌曰: 此地大願極清淨諸佛勸導起滅定 又此菩薩初發心時,所發百萬阿僧祇等十種大願,于此地中皆得清淨,故此地中願波羅蜜多最為增上。
此不動地菩薩立為童真地,第九地時得法王子。
第十地時,得佛灌頂,如轉輪王。
不動地菩薩,入滅定時,諸佛世尊勸令起定。
經雲:[佛子!此住不動地菩薩,由本願力故住此法門流。
諸佛世尊與彼起如來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勝義忍随順佛法。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複放棄如此忍門。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常現在前,種種尋伺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衆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
廣說乃至[若諸佛世尊,不與此菩薩起一切智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由其如是起滅定故。
頌曰: 淨慧諸過不共故八地滅垢及根本已盡煩惱三界師不能得佛無邊德 無分别智如旭日東升,所有三界行一切能感生死之煩惱,如同黑暗,及其根本皆悉消滅。
此地菩薩由斷彼煩惱故,為三界尊長。
然于爾時猶未獲得諸佛世尊之功德,為得彼功德故,複更精進。
經說:[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故知此地已離三界欲,若未離欲定不能得究竟涅槃故。
若此地菩薩已離三界欲,則生死永滅,如何圓滿一切佛法耶!頌曰: 滅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現身 此地雖已滅除生死,然由證得十種自在,由此之力受意生身,能現種種身,故此菩薩圓滿一切資糧都不相違。
十種自在,如經雲:[得壽自在,于不可說不可說劫加持壽量故。
得心自在,已于無量無數等持智觀入故。
得财自在,以能示現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具,莊飾加持故。
得業自在,應時能現業果加持故。
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
得願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時分,示現成佛故。
得勝解自在,已能示現一切世界佛充滿故。
得神通自在,諸佛刹中皆能示現神通遊戲故。
得智自在,已能示現佛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覺故。
得法自在,已能示現無邊無中法門明故]。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已說發第八心,今說第九發心。
頌曰: 第九圓淨一切力亦得淨德無礙解 第九地菩薩,力波羅蜜多,最極清淨,亦得四無礙解清淨功德。
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此中以法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自相。
以義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差别。
以詞無礙解,善能無雜演說諸法。
以辯無礙解,能知諸法次第相續無間斷性。
第十菩提心法雲地 已說發第九心,今說第十發心。
頌曰: 十地從于十方佛得妙灌頂智增上佛子任運澎法雨生長衆善如大雲 又此菩薩住十地時,獲得十方諸佛灌頂。
如經雲:[又此菩薩證得百萬阿僧祇三摩地已,最後名一切智智灌頂大三摩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