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五

關燈
我不可得故,則眼等所取亦皆不起。

    諸瑜伽師,由不見少法是有自性故,解脫生死。

    中論雲:“若内外諸法,我我所皆滅,諸取亦當滅,取滅故生滅”。

     雲何無我,亦無我所。

    頌曰:由無作者則無業故離我時無我所若見我我所皆空諸瑜伽師得解脫 如無陶師則無有瓶,故無我時亦無我所?如是由見我與我所,皆不可得,則即不見生死,諸瑜伽師當得解脫。

    若不見色等,則彼不起緣色之貪等煩惱,是故聲聞獨覺,不受後有而般涅槃;諸菩薩衆,雖見無我,然由大悲增上力故,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恒生三有。

    故諸智者應當勤求如所說之無我。

    我及我所唯是假立與車相同,如觀察車等七相非有,如是瓶等餘法皆應例知。

    然是由餘世間共許而有,佛不觀察亦許為有。

    頌曰:瓶衣帳軍林鬘樹舍宅小車旅舍等應知皆如衆生說由佛不與世诤故 經說:“世與我诤,我不與世诤”。

    故不應違害世間所許也。

     複次,世間以何等法施設名言。

    頌曰:功德支貪相薪等有德支貪所相火如觀察車七相無由餘世間共許有 如瓶是有支,泥等為彼支,瓶是有德,绀青花紋等是彼之功德。

    瓶是所相,鼓腹翻口長項等是彼之能相。

    如是衣等當知亦爾。

    貪為染着,有貪謂貪之所依;火是能然,薪是所然,此中皆是以支為因施設有支。

    觀待有支施設諸支,乃至觀待于薪安立為火,觀待于火安立為薪,與車喻相同。

    此等唯是世聞名言,于此等上觀察不轉。

    非唯支等是互相觀待而立,即因果二法亦是相待而立。

    頌曰:因能生果乃為因若不生果則非因果若有因乃得生當說何先誰從誰 因果二法,當知亦是要有彼法乃有此法。

    因果二法皆無自性,若如汝說因果二法有自性者,此二法中為先有因?抑先有果?為先從因生果?抑先從果立因?是故當知因果亦唯假立,相待而有,非自性有,如車。

     複次,若謂因自性能生果者,為與果合而生?為不合而生?頌曰: 若因果合而生果一故因果應無異不合因非因無别離二亦無餘可計 若謂因與果合而生者,合則成一如江海水合,不可分别此法是因,彼法是 果,當雲何法由何法生。

    若不合而生者,如不相合,不生其餘非果,如是不合亦應不生此果;或不合而能生,應生一切法。

    其計因果有自性者,離生所生合不合外,複無第三可計,故有自性因,定不能生果。

    是故頌曰:因不生果則無果 若時因不能生果是則無果。

    頌曰:離果則因應無因安立因法為因者,是以生果為因由,若無有果亦成因者,則因法之為因應無因由。

    故因果法非有自性。

     汝宗如何?頌曰:此二如幻我無失世間諸法亦得有 若如他宗,能生所生是有自性,則于彼上此觀察轉。

    若如我宗,諸法皆由颠倒遍計而生,自性不生,如同幻事。

    雖無自性,然是分别境界。

    如眩翳人所見毛輪,于彼法上不可思惟,故我無有所說過失。

    世間不觀察所立諸法亦皆得有,故一切皆成。

    此中他作難雲,如觀因果為合而生?為不合而生?汝亦同犯。

    頌曰:能破所破合不合此過于汝甯非有 若謂能破與所破相合而破,過失如前。

    若謂不合,過亦同前。

    離此二外,亦無第三可計。

    如是汝之能破,非有破除所破之功能,由汝能破反被他破,故因果法亦即成立。

    是故頌曰:汝語唯壞汝自宗故汝不能破所破 複次頌曰: 自語同犯似能破無理而謗一切法故汝非是善士許汝是無宗破法人 此中自語同犯如前已說。

    無理而謗一切法者,汝言:同是不合故非能生。

    此有何理?如磁石不合,唯于可能處乃吸引鐵,非吸一切。

    如眼不合,唯見可能處之色,非見一切。

    如是因雖不合而生果,要可能者乃生,非生一切不合者。

    如是全無正理謗一切法,故汝非是善士之所許可。

    複次汝是破法人,不立自宗唯破他宗者,名破法人。

    汝之觀察無自宗,唯破他宗故。

    為答此難。

    頌曰: 前說能破與所破為合不合諸過失誰定有宗乃有過我無此宗故無失 汝雲:“自語同犯似能破”。

    此于我宗不同犯過。

    何以故?以我宗中能破所破合亦不破,能破所破不合亦不破,以能破所破,俱無自性故,是故不應思惟合與不合。

    如經雲:“具壽須菩提!為以生法得無生得?為以無生法得無生得?須菩提言:具壽舍利弗!我不許以生法得無生得,亦不許以無生法得無生得。

    舍利弗言:具壽須菩提!豈無得無證耶?須菩提言:具壽舍利弗!雖有得有證,然非以二相。

    具壽舍利弗!若得若證唯是世間名言,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亦唯世間名言,于勝義中無得無證”。

    此謂由犯二邊過故,破以生法與無生法得。

    然彼二法若全無亦不應理,故不觀察于世間名言,許有得證。

    如是能破所破若合不合雖皆非有,于名言中當知能破破于所破。

    複次頌曰:如日輪有蝕等别于影像上亦能見日影合否皆非理然是名言依緣生如為修飾面容故影雖不實而有用如是此因雖非實能淨慧面亦達宗 如所言影像都無少法,觀與日輪為合而生?為不合而生?雖一切種俱不應理。

    然由色緣現前,即有影像可見,亦能了知欲知之義。

    如是自性本空之能破,能破于所破;自性本空之正因,能立其所立,不犯二邊過失。

    故言自語同犯過失,不應道理。

    由慧即面,故名慧面;言淨慧面,謂由斷除無明,令慧清淨。

    言能者,謂見彼因有斯能力,由于假有者,以彼雙關推征,不應道理。

    故依二邊,于中觀師若破若答,皆不得便。

    如提婆雲:“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于彼欲興難,畢竟不能申”。

    中論雲:“依空間難時,若人欲有答,是則不成答,俱同于所立”。

    由此亦當說能生因。

     此中有雲:“中論此時是能生因,非能顯因。

    合不合難,是能顯因,非能生因。

    故我自語非似能破”。

    此不成答。

    由說有過之事,他不忍可。

    如能生因,則能顯因,亦有過失,故彼答難不應道理。

    複次,此為成立中論所立宗故,自出能立,他舉能破,答彼難時,僅答似破,此亦唯是他人所破。

    故唯吾之答覆最為端嚴。

    複次頌曰:若能了因是實有及所了宗有自性則可配此合等理非爾故汝唐劬勞 汝将不淨宗之過失,妄為淨宗安立,是于我等唐設劬勞都無有益。

    如破眩翳人所見發等一性多性,圓形黑色等,于無翳人都無妨害。

    如是觀察無自性之因果,汝執二邊而破亦無妨難。

    故汝所立,眼及磁石等喻雖不相合,而有作用,亦應破除,以彼犯過亦相等故。

    汝今棄舍無自性之正道,愛着惡分别之斜徑,分别臆造,障蔽真道,汝何用此大劬勞為?複次頌曰: 易達諸法無自性難使他知有自性汝複以惡分别網何為于此惱世間 如以自宗極成夢幻等喻,能使通達世間諸法皆無自性。

    若令了知諸法有性,則非易事,以無共許喻故。

    以是我能破一切難,無人能答。

    是誰使汝故惱世間?諸世間人如蠶作繭,已為煩惱惡分别繭之所纏縛,汝今何為,複于其上,更以惡分别絲結成堅網,周匝遍繞故惱世間。

    汝應棄此妄诤,一切諸法如同影像,既無自相,亦無共相,豈有現量或比量耶?此中唯一現量,謂一切智智。

    複次頌曰:了知上說餘破已重破外答合等難雲何而是破法人由此當知餘能破 前安立緣起,及安立假設,破除他宗所餘能破,善了知已。

    進觀因果為相合生,為不合生,外人為答此難所說道理,則應重破。

    中論所說,唯遣分别,吾前已說。

    中論甯有破法之過?我此中亦非破他宗,以無可破性故。

    我豈是破法之人?又汝所立此相,由何能成正相,有誰不立自宗唯破他宗。

    故此破法人相,畢竟非理。

    如是等餘能破即由此宗而當了知。

    始從“彼非彼生豈從他”。

    至“觀察速當得解脫”。

    明法無我。

    次從“慧見煩惱諸過患。

    ”直至此頌,明人無我。

     今當宣說空性差别。

    頌曰: 無我為度生由人法分二 略說無我有二:謂法無我與人無我。

    何故演說二種無我?曰:為度生。

    謂佛世尊,為欲度脫諸衆生故,說二無我,其中為度聲聞獨覺,說人無我故。

    為度菩薩證得一切種智故,說二無我。

    聲聞獨覺雖亦能見緣起緣性,然由彼等于法無我不圓滿修,唯有斷除三界所行煩惱方便,可立彼等圓滿修習人無我義。

    頌曰: 佛複依所化分别說多種 由所化衆生有種種意樂,即此二種無我。

    佛複分别演說多種。

    頌曰: 如是廣宣說十六空性已複略說為四亦許是大乘 經雲:“複次善現!菩薩摩诃薩,大乘相者,謂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數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性自性空”。

    如是廣說十六空已。

    又雲:“複次善現!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複說四空,又說此諸空性名為大乘。

    若空不空,都無少法。

    如是諸行,唯由所化衆生增上,随世俗說,如說色等。

    中論雲:“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

    此中且說内空。

    頌曰: 由本性爾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爾 非常非壞故眼等内六法所有無自性是名為内空 經雲:“雲何内空?内為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

    何以故?本性爾故。

    此中常者謂不舍本性,此複暫住即滅,非全壞故”。

    此謂若法有自性,則應是常,或永失壞?中論雲:“性從因緣出,是事則不然,性從因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有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論師論中所說差别行相,如是本性。

    論師許有耶?曰:如薄伽梵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

    所說法性可許是有。

    此法性為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

    眼等本性為何?曰:謂不造作,不觀待他,離無明翳慧所通達之本性。

    此性有耶?曰:誰雲此無?此若無者,諸菩薩衆複為何義,修學波羅蜜多道。

    然諸菩薩為通達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難行。

    如經雲:[善男子!當知勝義,不生、不滅、不住、不來、不去。

    非諸文字所能诠表,非諸文字所能解說,非諸戲論所能覺了。

    善男子!當知勝義,不可言說,唯是聖智各别内證。

    善男子!當知勝義,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為何義故,諸菩薩衆,剃除須發,披着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複為證得此法性故,勤發精進,如救頭然,安住不壞。

    善男子!若無勝義,則修梵行,徒勞無益。

    諸佛出世亦無有益。

    由有勝義,故諸菩薩名勝義善巧]。

    外曰:噫!既不許少法是有自性,忽許無所造作,不待他成之本性,汝誠可謂自相違者。

    答曰:是汝未了中論意趣。

    此中意趣謂愚夫所取眼等緣起自性,即是彼等本性者,則修梵行徒勞無益,由彼非是眼本性故。

    為見此性而修梵行,則成有益。

    此複我待世俗谛故,說不造作,不待他成。

    若性非是愚夫所見,說名本性則應道理。

    唯此非勝義事,亦非無事,以此本性即寂滅故。

    又此本性,非唯論師許有,亦能令他受許此義,故立此本性為二極成。

    有說熱等為火等本性,如彼所說畢竟非理。

    由是緣起,即造作故,有所待故。

    以有彼故,則說無造,不待他成,不應道理。

    此中謂無勝執性故,于世俗中如義成立故,廣辨已了,當說正義。

    此中言眼等由眼等性空者,顯自性空。

    非說眼等由離内作者故空,亦非由二取性空,謂由此一法無彼一法,說名為空。

    此中外空。

    頌曰: 由本性爾故色由色性空聲香味及觸并諸法亦爾色等無自性是名為外空 經雲:“雲何外空?外謂外法,即是色等。

    色由色空,乃至法由法空,如前非常非壞,本性爾故”。

    等廣說義,遍入下釋一一空中。

    頌曰: 二分無自性是名内外空 經雲:“内外諸法,無内外法自性,名内外空。

    ”頌曰: 諸法無自性智者說名空複說此空性由空自性空 空性之空性即說名空空為除執法者執空故宣說 經雲:“雲何空空?空謂一切法空。

    此空複由空空,是名空空”。

    有執空性為實法者,為破彼等執空法故,說此空空。

    如雲:[為破諸分别,故說甘露空,若複執着空,佛說極可呵]。

    頌曰: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間故無量喻無邊故方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