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三

關燈
如是諸唯識師,于上述中觀宗心不忍可,欲明随自分别所立宗義。

    頌曰: 不見能取離所取通達三有唯是識故此菩薩住般若通達唯識真實性 住謂安住。

    言住般若,謂安住于慧。

    由彼慧是此所有,故雲住慧,即修行般若也。

    言此菩薩,住現前地,由何而能不妄增益無倒通達證真實義,謂由通達無外色故。

    諸心心所唯緣起性,名通達唯識真實性。

    又此如何通達唯識真實性耶?故曰:「不見能取離所取,通達三有唯是識」。

    謂此菩薩,以此所說正理,觀察内心,由無所取,亦不見有能取,長時修習三有唯識。

    由是修習,乃能内證不可說之唯事,以此漸次,能通達唯識真實性。

     若唯有識,都無外境,雲何得生帶彼行相之唯識耶?頌曰: 猶如因風鼓大海便有無量波濤生從一切種阿賴耶以自功能生唯識 譬如波濤所依大海,因風鼓蕩為緣,如睡眠之波濤,即便競起奔馳不息。

    如是此中諸識無始展轉傳來,由二取執著習氣成熟時所得自體。

    此正滅時于阿賴耶識中熏成習氣差别,為生将來順自行相餘識之因,此因漸遇成熟之緣,即得成熟,從此生起不淨依他起性。

    凡夫于此分别執為能取所取,實無離識少分所取。

    如計以大自在天等為因者雲:「蛛為蛛網因,水晶水亦爾,根為枝末本,此是衆生因」。

    說大自在天等為衆生之作者,如是說有阿賴耶識者,亦說阿賴耶識為一切法之種子依,名一切種。

    唯大自在是常,阿賴耶識無常,是其差别。

    又謂聖教建立有如是義。

    頌曰: 是故依他起自性是假有法所依因無外所取而生起實有及非戲論境 定應許此依他起性,以是一切分别網所依故。

    如依于繩,誤以為蛇,不觀待繩則不應理。

    以地等為緣誤以為瓶,不觀待地等,于虛空中不生彼心。

    此中既無外境,以何為緣而生青等分别,故定當許依他起性為生分别之因。

    以是一切染淨因故,如是即名善取空性。

    謂由于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觀為空。

    複由于此餘實是有,即由餘故如實知有,是為無倒悟入空性。

    此複非以一切戲論之境而為自性,以諸言說唯取假相故。

    凡有言說,即不能诠實事也。

    總此依他起性三相安立,謂無所知,唯從自内習氣而生,是有自性,非戲論境。

    其為假有法之因義,以是有自性即能成立,故不異彼三也。

    今當問彼。

    頌曰: 無外境心有何喻若答如夢當思擇 于此當正觀察,若謂如人眠于極小房中,夢見房中有狂象群,此必非有,故雖無外境,定當許有此識。

     為顯此答,全無心要,責當思擇,如何思擇?頌曰: 若時我說夢無心爾時汝喻即非有 其見狂象群行相之心,吾等亦說如境非有,以不生故。

    若無心者,則無二宗極成之喻,故無離外境之内識也。

     設作是念:若無彼錯亂識,則醒覺後不應憶念夢所領受。

    此亦非理。

    頌曰: 若以覺時憶念夢 證有意者境亦爾 何以故?頌曰: 如汝憶念是我見如是外境亦應有 如以憶念夢所領受證意是有,由亦憶念境界領受,則境亦有,或識亦非有。

    設曰:若夢中有象等色者,彼是所取故,亦應有眼識,然此實非有。

    由睡眠擾亂,前五識身定非有故。

    頌曰: 設曰睡中無眼識故色非有唯意識執彼行相以為外如于夢中此亦爾 夢中眼識畢竟非有,由彼無故,則象等色眼處所取亦非是有,唯有意識,是故定無外境,是執識之行相以為外境,如于夢中全無外境唯有識生,如是此應亦爾。

    破曰:不然!夢中意識亦不生故。

    頌曰: 如汝外境夢不生如是意識亦不生眼與眼境生眼識三法一切皆虛妄 如見色時必有眼色及意,三法和合。

    如是夢中了别境時亦有三法和合可得。

    又如夢中眼色非有,眼識亦非是有。

    如此三法,如是頌曰:餘耳等三亦不生 言耳等者,等字等取聲及耳識,乃至意根法界意識。

    是故夢中此等三法一切皆虛妄,故說夢中定有意識不應道理。

     有清辨論師作是思:意識所取法處所攝色,夢中亦有,故無内識能離外境。

    此亦非理,夢中三法畢竟非有故。

    若謂為破他宗故如是許者,是則夢喻應全無用,以夢非虛妄,不能顯示所喻之法為虛妄故。

     由夢中三法皆非實有,故以已極成者成立餘未極成故,醒時一切法亦能成立皆無自性。

    頌曰: 如于夢中覺亦爾諸法皆妄心非有行境無故根亦無 如于夢中根境識等皆是虛妄,如是當知覺時亦爾。

    是故經雲:「猶如所見幻有情,雖現而非真實有,如是佛說一切法,如同幻事亦如夢」。

    又雲:「三有衆生皆如夢,此中不生亦不死,有情人命不可得,諸法如沬如芭蕉」。

    此等皆成善說。

    已說觀待覺時識等三皆不生,若于夢中觀待夢識。

    頌曰: 此中猶如已覺位乃至未覺三皆有 如雖有無知睡眠,就離通常睡眠之覺者,諸法雖自性不生,然由無明睡眠故,如夢所見,三法皆有。

    如是末離睡眠夢未醒者,如是自性之三法亦皆是有。

    頌曰: 如已覺後三非有癡睡盡後亦如是 如夢盡醒後,則夢中所見三法皆非是有。

    如是盡拔無明睡眠,親證法界,則彼三法亦皆非有,故離外境非有内識。

     如有翳眼,發等非有而可見故,雖無外境亦有内識。

    此亦非理。

    頌曰: 由有翳根所生識由翳力故見毛等觀待彼識二俱實待明見境二俱妄 當知唯如夢說,觀待有翳之所見,毛發之相亦有。

    觀待無翳之所見,二俱不生。

    若離外境,識難知故,定應許此。

    若不爾者,頌曰: 若無所知而有心則于發處眼相随無翳亦應起發心然不如是故非有 若有翳人,雖無毛發而生帶毛發行相之識者,則有翳人随于何處見有毛發,餘無翳人審視彼處,亦應生見毛發之心與彼相同,無境同故。

    故說無境而有識生,不應道理。

     設救此雲:若以有境為生識之因,實應如是。

    然是以前識所熏習氣成末成熟,為生不生内識之因,故唯有前帶發相識,所熏習氣成熟者,始有彼相識生,餘則不生。

    此亦不然。

    頌曰: 若謂淨見識功能未成熟故識不生非是由離所知法彼能非有此不成 離所知法者,義謂所知非有。

    若許有功能者,乃可說成不成熟,生不生識。

    然我不許有彼功能。

    雲何功能非有?頌曰: 已生功能則非有未生體中亦無能 此中若計有功能者,為屬現在識耶?為屬過去與未來識耶?且已生識中功能非有,若作六啭名功能之識,則識果性,因中亦有不應道理。

    若許爾者,果應無因生。

    芽已生時種子未壞故。

    故已生識中功能非有。

    若作五啭名從功能識則已生識從功能生,不應道理。

    識已有故,前已廣說,故已生中功能非有。

     未生體性之識中,亦無功能。

    頌曰: 非離能别有所别或石女兒亦有彼 若無能别,所别非有。

    如雲:「識之功能」。

    識是功能之能别,功能是所别之事其未生法。

    以破立性曰此是識或曰非識,俱不可說。

    既俱不可說,如何可簡别其功能。

    雲:「此是彼之功能」。

    若時無有能别,則全不能說彼從此生也。

    若許未生中有功能者,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