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唯存空言。
何以故?頌曰: 于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 如以觀勝義時所說正理,觀自生他生皆不應理。
如是于名言中由自性生亦不應理。
汝所計之諸法生,由何成立?故自相生于二谛中俱非是有。
汝雖不欲,亦定當受許也。
有作是說:龍猛菩薩說不自生等,唯是破遍計執自性,非破依他起自性。
彼等之意,無因不成,故彼說者,唯應诘難。
若二谛中俱無自性生,雲何世間見有有性耶?頌曰: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 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 一切法謂不異因果而住,若知影像無自性之因果建立,誰有智者,由見有色受等不異因果諸法,而定執為有自性耶?故雖見為有,亦無自性生。
如經雲:[如于明鏡中,現無性影像,大樹汝當知,諸法亦如是]。
以是之故,頌曰二谛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由一切法如同影像自性空故,于勝義世俗二谛之中俱無自性,非斷非常。
如中論雲:[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
又雲:[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斷常,當知所受法,為常為無常]。
又雲:[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複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變化人所化,是則名為業。
煩惱業及身,作者與果報,皆如尋香城,如陽焰及夢。
]以如幻喻,明從無自性生無自性。
如是二谛中俱無自性,非但遠離常斷二見,即業滅已經極久時,與諸業果報仍相系屬,雖不别計阿賴耶識,内心相續,不失壞法,及以得等,亦極應理。
所以者何?頌曰: 由業非以自性減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 從已滅業如何生果,為答此問。
如有一類欲安立已滅業之功能故,或計阿賴耶識,或計餘不失法如同債券,或計得法,或計業習氣所熏内識相續。
若如中觀,業自性不生,故亦無滅。
從不滅生果非不可有,故諸業不壞,業果關系,極為應理。
如中論雲:[諸法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失,以其不生故]。
如經亦雲:[人壽量百年,說活爾許時,然年無可集,此行亦如是。
我或說無盡,或時說有盡,依空說無盡,名言說有盡]。
當以譬喻重明彼義。
頌曰: 如見夢中所緣境愚夫覺後猶生貪如是業滅無自性從彼亦能有果生 如轉有經雲:[大王當知,譬如男子于睡夢中見與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美女。
大王!于意雲何?若此男子夢與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美女,可說此人為有智否?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由彼夢中美女非有,不可得故,況能與彼共行稠密,唯由彼人徒自勞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眼見色時,心生喜樂,便起執着謂色實有,起執着已随生染愛;起染愛故随貪嗔癡,發身語意造作諸業。
然此諸業作已即滅,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乃至不依四維上下]。
又雲:[後臨終時,同分業盡,意識将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
譬如男子從睡覺已,憶念夢中所見美女影像現前。
大王!如是最後識滅,生分所攝最初識生,或生天上,乃至,或生餓鬼]。
又雲:[大王!其最初識滅已無間,彼同類心相續生起分明領受所感異熟。
大王!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至後世,然有死生業果可得。
大王當知,最後識滅名之為死,最初識起名之為生。
大王!最後識滅無有去處,生分所攝最初識,生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離故。
大王!最後識有最後識空,死由死空,業由業空,最初識由最初識空,生由生空,而彼諸業不曾散失」。
設作是念,若由自性不生不滅,能感異熟者。
如不滅故能感異熟,如是已感異熟者,應更感異熟。
以業不滅故。
若已感異熟者更感異熟,應成無窮?曰:不而。
頌曰: 如境難俱非有性有翳唯見毛發相而非見為餘物相當知已熟不更熟 譬如境俱非有,然有翳者,唯見非有之毛發等相,而不見為兔角石女兒等餘物相。
業亦如是,雖俱不自性滅,然異熟決定。
又此譬非但明諸業決定,且能成立異熟決定,頌曰: 故見苦果由黑業樂果唯從善業生無善惡慧得解脫亦遮思惟諸業果 善不善業雖皆無自性,然如有翳,唯見毛發等。
故可愛異熟,非不善生,不可愛者非從善生,善不善業俱不可得者,當得解脫。
是故世尊,恐諸凡夫以理觀察,毀謗業果壞世俗谛。
故雲:「諸業異熟果不可思議」遮止思維業果。
若能如是建立諸業果,則楞伽經等說有阿賴耶識,為無邊諸法功能差别所依。
名一切種,如大海水起諸波浪,是一切法生起之因,豈彼一切都無生耶?曰:不而,須如彼說乃得調伏者,始說彼有故。
雖一切法體性轉故,當知唯說空性名阿賴耶識,亦曾說有補特伽羅,與須說彼乃調伏之衆生,即說有彼而攝受故。
如經雲:「諸苾芻!五蘊即重擔,荷重擔者謂補特伽羅。
」又對一類說唯有諸蘊。
如經雲:「唯心意識,長夜薰修信戒等德,後生天趣。
」此等一切皆是密意增上而說。
問:此中為誰密意而說?頌曰: 說有賴耶數取趣及說唯有此諸蘊此是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義者說 若諸衆生,由長夜習外道見,不能悟入甚深法性,聞說法性,深生怖畏,謂我全無,我當斷滅,便于佛教起險處想,背棄正法失大義利,最初謂說阿賴耶識等,令其先除外道邪見,導入大義,後由無倒了達經義,自能放舍阿賴耶等故唯功德,全無過失。
如聖天雲:「若樂何何事,先觀彼彼法,倘令已退失,便非正法器」。
為令入故,非但先說阿賴耶識等。
頌曰: 如佛雖離薩迦見 亦嘗說我及我所如是諸法無自性不了義經亦說有 如佛已斷一切薩迦耶見,我我所執雖已斷訖,然由說我我所是令世人了解之方便,故薄伽梵亦曾說言我及我所。
如是諸法雖無自性,然說有性是令世人了悟之方便,故亦說有。
如東山住部,随順頌雲:「若世間導師,不順世間轉,佛及佛法性,誰亦不能知。
雖許蘊處界,同屬一體性,然說有三界,是順世間轉。
無名諸法性,以不思議名,為諸有情說,是順世間轉。
由入佛本性,無事此亦無,然佛說無事,是順世間轉。
不見義無義,然說法中尊,說滅及勝義,是順世間轉。
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是順世間轉。
雖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說有情界,是順世間轉」。
如是廣說。
何以故?頌曰: 于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 如以觀勝義時所說正理,觀自生他生皆不應理。
如是于名言中由自性生亦不應理。
汝所計之諸法生,由何成立?故自相生于二谛中俱非是有。
汝雖不欲,亦定當受許也。
有作是說:龍猛菩薩說不自生等,唯是破遍計執自性,非破依他起自性。
彼等之意,無因不成,故彼說者,唯應诘難。
若二谛中俱無自性生,雲何世間見有有性耶?頌曰: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 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 一切法謂不異因果而住,若知影像無自性之因果建立,誰有智者,由見有色受等不異因果諸法,而定執為有自性耶?故雖見為有,亦無自性生。
如經雲:[如于明鏡中,現無性影像,大樹汝當知,諸法亦如是]。
以是之故,頌曰二谛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由一切法如同影像自性空故,于勝義世俗二谛之中俱無自性,非斷非常。
如中論雲:[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
又雲:[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斷常,當知所受法,為常為無常]。
又雲:[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複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變化人所化,是則名為業。
煩惱業及身,作者與果報,皆如尋香城,如陽焰及夢。
]以如幻喻,明從無自性生無自性。
如是二谛中俱無自性,非但遠離常斷二見,即業滅已經極久時,與諸業果報仍相系屬,雖不别計阿賴耶識,内心相續,不失壞法,及以得等,亦極應理。
所以者何?頌曰: 由業非以自性減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 從已滅業如何生果,為答此問。
如有一類欲安立已滅業之功能故,或計阿賴耶識,或計餘不失法如同債券,或計得法,或計業習氣所熏内識相續。
若如中觀,業自性不生,故亦無滅。
從不滅生果非不可有,故諸業不壞,業果關系,極為應理。
如中論雲:[諸法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失,以其不生故]。
如經亦雲:[人壽量百年,說活爾許時,然年無可集,此行亦如是。
我或說無盡,或時說有盡,依空說無盡,名言說有盡]。
當以譬喻重明彼義。
頌曰: 如見夢中所緣境愚夫覺後猶生貪如是業滅無自性從彼亦能有果生 如轉有經雲:[大王當知,譬如男子于睡夢中見與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美女。
大王!于意雲何?若此男子夢與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美女,可說此人為有智否?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由彼夢中美女非有,不可得故,況能與彼共行稠密,唯由彼人徒自勞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眼見色時,心生喜樂,便起執着謂色實有,起執着已随生染愛;起染愛故随貪嗔癡,發身語意造作諸業。
然此諸業作已即滅,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乃至不依四維上下]。
又雲:[後臨終時,同分業盡,意識将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
譬如男子從睡覺已,憶念夢中所見美女影像現前。
大王!如是最後識滅,生分所攝最初識生,或生天上,乃至,或生餓鬼]。
又雲:[大王!其最初識滅已無間,彼同類心相續生起分明領受所感異熟。
大王!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至後世,然有死生業果可得。
大王當知,最後識滅名之為死,最初識起名之為生。
大王!最後識滅無有去處,生分所攝最初識,生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離故。
大王!最後識有最後識空,死由死空,業由業空,最初識由最初識空,生由生空,而彼諸業不曾散失」。
設作是念,若由自性不生不滅,能感異熟者。
如不滅故能感異熟,如是已感異熟者,應更感異熟。
以業不滅故。
若已感異熟者更感異熟,應成無窮?曰:不而。
頌曰: 如境難俱非有性有翳唯見毛發相而非見為餘物相當知已熟不更熟 譬如境俱非有,然有翳者,唯見非有之毛發等相,而不見為兔角石女兒等餘物相。
業亦如是,雖俱不自性滅,然異熟決定。
又此譬非但明諸業決定,且能成立異熟決定,頌曰: 故見苦果由黑業樂果唯從善業生無善惡慧得解脫亦遮思惟諸業果 善不善業雖皆無自性,然如有翳,唯見毛發等。
故可愛異熟,非不善生,不可愛者非從善生,善不善業俱不可得者,當得解脫。
是故世尊,恐諸凡夫以理觀察,毀謗業果壞世俗谛。
故雲:「諸業異熟果不可思議」遮止思維業果。
若能如是建立諸業果,則楞伽經等說有阿賴耶識,為無邊諸法功能差别所依。
名一切種,如大海水起諸波浪,是一切法生起之因,豈彼一切都無生耶?曰:不而,須如彼說乃得調伏者,始說彼有故。
雖一切法體性轉故,當知唯說空性名阿賴耶識,亦曾說有補特伽羅,與須說彼乃調伏之衆生,即說有彼而攝受故。
如經雲:「諸苾芻!五蘊即重擔,荷重擔者謂補特伽羅。
」又對一類說唯有諸蘊。
如經雲:「唯心意識,長夜薰修信戒等德,後生天趣。
」此等一切皆是密意增上而說。
問:此中為誰密意而說?頌曰: 說有賴耶數取趣及說唯有此諸蘊此是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義者說 若諸衆生,由長夜習外道見,不能悟入甚深法性,聞說法性,深生怖畏,謂我全無,我當斷滅,便于佛教起險處想,背棄正法失大義利,最初謂說阿賴耶識等,令其先除外道邪見,導入大義,後由無倒了達經義,自能放舍阿賴耶等故唯功德,全無過失。
如聖天雲:「若樂何何事,先觀彼彼法,倘令已退失,便非正法器」。
為令入故,非但先說阿賴耶識等。
頌曰: 如佛雖離薩迦見 亦嘗說我及我所如是諸法無自性不了義經亦說有 如佛已斷一切薩迦耶見,我我所執雖已斷訖,然由說我我所是令世人了解之方便,故薄伽梵亦曾說言我及我所。
如是諸法雖無自性,然說有性是令世人了悟之方便,故亦說有。
如東山住部,随順頌雲:「若世間導師,不順世間轉,佛及佛法性,誰亦不能知。
雖許蘊處界,同屬一體性,然說有三界,是順世間轉。
無名諸法性,以不思議名,為諸有情說,是順世間轉。
由入佛本性,無事此亦無,然佛說無事,是順世間轉。
不見義無義,然說法中尊,說滅及勝義,是順世間轉。
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是順世間轉。
雖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說有情界,是順世間轉」。
如是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