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有過心非有過心,粗心如實知粗心,非粗心如實知非粗心。
如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是為他心通。
又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别,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量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苦樂,我從彼死生于某處,從某處死生于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别,皆能憶念,是為宿命通。
又此菩薩天眼清淨過于人眼,見諸衆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随業而去。
若被衆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诽謗聖賢,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堕惡趣生地獄中。
若彼衆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
此菩薩于諸禅三昧、三摩缽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滿菩提分處,以志願力而生其中。
以此菩薩善巧方便修其心故]。
如是當知此地菩薩成就禅定神通。
雲何能盡世間貪嗔,及字亦攝能盡愚癡。
如經雲:[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
是菩薩住此發光地,邪貪邪嗔及以邪癡,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滅,于此地中,悉得斷除]。
如是當知此菩薩貧嗔癡煩惱,皆悉斷除,雲何能壞世人之貪欲。
如經雲:[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明地,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衆生舍離貪欲]。
如是當知此菩薩能摧壞世人所有貪欲也。
如是已說菩薩住第三地能得清淨安忍波羅蜜多。
禅定、無量、等至、神通,及斷除貪等。
今當宣說初三波羅蜜多之所依差别,資糧自性,成辦何果。
頌曰: 如是施等三種法善逝多為在家說彼等亦即福資糧複是諸佛色身因 雖諸菩薩皆是施等之所依,然有在家出家二類,故說差别。
其中在家菩薩較易行施等三法,出家菩薩較易行精進靜慮般若。
然非不能修餘行,成佛之因有二資糧,謂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福德資糧即前三波羅蜜多,智慧資糧即靜慮般若,精進是二種資糧之共因。
福德資糧即佛百福莊嚴微妙色身之因,智慧資糧即無生相法身之因。
今由宣說所依等殊勝門,結說第三地菩薩。
頌曰: 發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諸冥暗複欲摧滅衆生暗此地極利而不嗔 發光地佛子如住日輪,自身所有能障礙生此地之無知冥暗,此地正生時即先除滅。
複由欲摧滅他人障生第三地之闇,宣說此地行相。
由此菩薩已摧除能障功德之過失黑闇,光明極利如同日輪。
然于犯過衆生不生嗔恚,以于安忍善修習故,由大悲心潤相續故。
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今以精進波羅蜜多較布施持戒安忍波羅蜜多增勝門中明第四發心。
頌曰: 功德皆随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何地精進最熾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若于善業心不勇悍,必不能修施等諸行,一切功德全不得生。
若于前說施等功德勇悍修集,未得能得已得增長,故說精進為一切功德之因。
精進為二種資糧之共因,如前已說。
由自清淨功德門,若于何地成就熾盛精進,則被菩薩名第四焰慧地。
何故此地名曰焰慧?為顯此名之理由。
頌曰: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發慧焰較前赤光尤超勝 此地菩薩,由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發正智火焰,較前所說赤金光明尤為超勝,故此菩薩地名曰焰慧。
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其四念住,如經雲:[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觀内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内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貧憂。
如是觀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觀。
觀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觀。
觀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四正斷如經雲:[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四神足如經雲:[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五根如經雲:[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五力謂能勝諸障品如前。
七菩提分,如經雲:[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八聖道分如經雲:[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此地菩薩非但修行菩提分法。
頌曰: 自見所屬皆遍盡 此地菩薩,亦遍盡自見,如經雲:[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衆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者,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處故,于如是等一切皆離]。
第五菩提心難勝地 今當宣說第五發心。
頌曰: 大士住于難勝地一切諸魔莫能勝 菩薩住第五地時,一切世界所有天魔尚不能勝,況魔眷屬。
是故此地名曰難勝。
又此菩薩,頌曰: 靜慮增勝極善知善慧諸谛微妙性 此于十種波羅蜜多中,靜慮波羅蜜多最為增勝。
善慧謂諸聖人,彼等之谛名善慧谛,即諸聖谛。
性謂體性,微妙智所通達之性,名微妙性,即善了知善慧諸谛微妙體性。
四聖谛謂苦集滅道。
設作是念:世尊唯說二谛,謂世俗谛與勝義谛,如父子相見會雲:[世間智者于實法,不從他聞自然解,所謂世谛及勝義,離此更無第三法]。
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一謂世俗谛,二謂勝義谛]。
離二谛外豈有四谛?曰:雖然為顯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說四谛。
所舍品謂雜染法,其果謂苦谛,因謂集谛。
所取品謂清淨法,其果謂滅谛,能證之因謂道谛。
其中苦集道谛,世俗谛攝,滅谛即勝義谛自性。
如是雖說有餘諸谛,如其所應當知皆是一谛中攝。
問:離四谛外更說有餘谛不?曰:有。
如菩薩第五地經雲:[如實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苦滅道聖谛。
善知世俗谛,善知勝義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盡無生智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谛。
此菩薩,随衆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世俗谛,通達一實相故知勝義谛,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
善分别蘊界處故知成立谛,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谛,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谛,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谛,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谛]。
如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是為他心通。
又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别,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量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苦樂,我從彼死生于某處,從某處死生于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别,皆能憶念,是為宿命通。
又此菩薩天眼清淨過于人眼,見諸衆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随業而去。
若被衆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诽謗聖賢,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堕惡趣生地獄中。
若彼衆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
此菩薩于諸禅三昧、三摩缽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滿菩提分處,以志願力而生其中。
以此菩薩善巧方便修其心故]。
如是當知此地菩薩成就禅定神通。
雲何能盡世間貪嗔,及字亦攝能盡愚癡。
如經雲:[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
是菩薩住此發光地,邪貪邪嗔及以邪癡,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滅,于此地中,悉得斷除]。
如是當知此菩薩貧嗔癡煩惱,皆悉斷除,雲何能壞世人之貪欲。
如經雲:[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明地,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衆生舍離貪欲]。
如是當知此菩薩能摧壞世人所有貪欲也。
如是已說菩薩住第三地能得清淨安忍波羅蜜多。
禅定、無量、等至、神通,及斷除貪等。
今當宣說初三波羅蜜多之所依差别,資糧自性,成辦何果。
頌曰: 如是施等三種法善逝多為在家說彼等亦即福資糧複是諸佛色身因 雖諸菩薩皆是施等之所依,然有在家出家二類,故說差别。
其中在家菩薩較易行施等三法,出家菩薩較易行精進靜慮般若。
然非不能修餘行,成佛之因有二資糧,謂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福德資糧即前三波羅蜜多,智慧資糧即靜慮般若,精進是二種資糧之共因。
福德資糧即佛百福莊嚴微妙色身之因,智慧資糧即無生相法身之因。
今由宣說所依等殊勝門,結說第三地菩薩。
頌曰: 發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諸冥暗複欲摧滅衆生暗此地極利而不嗔 發光地佛子如住日輪,自身所有能障礙生此地之無知冥暗,此地正生時即先除滅。
複由欲摧滅他人障生第三地之闇,宣說此地行相。
由此菩薩已摧除能障功德之過失黑闇,光明極利如同日輪。
然于犯過衆生不生嗔恚,以于安忍善修習故,由大悲心潤相續故。
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今以精進波羅蜜多較布施持戒安忍波羅蜜多增勝門中明第四發心。
頌曰: 功德皆随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何地精進最熾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若于善業心不勇悍,必不能修施等諸行,一切功德全不得生。
若于前說施等功德勇悍修集,未得能得已得增長,故說精進為一切功德之因。
精進為二種資糧之共因,如前已說。
由自清淨功德門,若于何地成就熾盛精進,則被菩薩名第四焰慧地。
何故此地名曰焰慧?為顯此名之理由。
頌曰: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發慧焰較前赤光尤超勝 此地菩薩,由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發正智火焰,較前所說赤金光明尤為超勝,故此菩薩地名曰焰慧。
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其四念住,如經雲:[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觀内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内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貧憂。
如是觀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觀。
觀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觀。
觀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四正斷如經雲:[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四神足如經雲:[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五根如經雲:[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五力謂能勝諸障品如前。
七菩提分,如經雲:[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八聖道分如經雲:[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此地菩薩非但修行菩提分法。
頌曰: 自見所屬皆遍盡 此地菩薩,亦遍盡自見,如經雲:[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衆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者,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處故,于如是等一切皆離]。
第五菩提心難勝地 今當宣說第五發心。
頌曰: 大士住于難勝地一切諸魔莫能勝 菩薩住第五地時,一切世界所有天魔尚不能勝,況魔眷屬。
是故此地名曰難勝。
又此菩薩,頌曰: 靜慮增勝極善知善慧諸谛微妙性 此于十種波羅蜜多中,靜慮波羅蜜多最為增勝。
善慧謂諸聖人,彼等之谛名善慧谛,即諸聖谛。
性謂體性,微妙智所通達之性,名微妙性,即善了知善慧諸谛微妙體性。
四聖谛謂苦集滅道。
設作是念:世尊唯說二谛,謂世俗谛與勝義谛,如父子相見會雲:[世間智者于實法,不從他聞自然解,所謂世谛及勝義,離此更無第三法]。
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一謂世俗谛,二謂勝義谛]。
離二谛外豈有四谛?曰:雖然為顯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說四谛。
所舍品謂雜染法,其果謂苦谛,因謂集谛。
所取品謂清淨法,其果謂滅谛,能證之因謂道谛。
其中苦集道谛,世俗谛攝,滅谛即勝義谛自性。
如是雖說有餘諸谛,如其所應當知皆是一谛中攝。
問:離四谛外更說有餘谛不?曰:有。
如菩薩第五地經雲:[如實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苦滅道聖谛。
善知世俗谛,善知勝義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盡無生智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谛。
此菩薩,随衆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世俗谛,通達一實相故知勝義谛,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
善分别蘊界處故知成立谛,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谛,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谛,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谛,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