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一

關燈
堕于地獄,乃至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诤訟。

    绮語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

    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嗔恚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惱害。

    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生邪見家上者其心谄曲。

    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衆大苦聚]。

    又雲:[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緣起法故成獨覺乘。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舍衆生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

    由是道理,故說除十善業道外,無餘方便能使異生、聲聞、獨覺、菩薩随其所應,獲得增上生生死之快樂,及決定勝非苦非樂為性之解脫也。

    頌曰: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黑耳是不吉祥之異名。

    今進說持戒波羅蜜多之差别。

    頌曰: 由誰于誰斷何事若彼三輪有可得名世間波羅蜜多三者皆空乃出世 若于彼屍羅有三輪可得,說名世間波羅蜜多。

    即被屍羅若無前說三輪可得,說名出世波羅蜜多。

     由說此地功德門,明圓滿屍羅波羅蜜多。

    頌曰: 佛子月放離垢光非諸有攝有中祥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衆生意熱惱 言離垢者,謂由十善業道令無垢故,即第二地菩薩之實名。

    猶如秋月放離垢光明,能除衆生之熱惱。

    如是菩薩月輪所放離垢光明,亦能遣除意中由犯戒所生之熱惱也。

    此非生死所攝故非三有,然是三有中之吉祥,一切圓滿功德皆随彼轉故,是四洲轉輪聖王之因故。

     第三菩提心發光地 今當說第三菩提心。

    頌曰: 火光盡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發光 發光是第三地菩薩之名,為顯此發光地名實相符故。

    謂此地以智慧火焚所知薪,發出寂靜光明故名發光。

    發第三心者。

    頌曰: 入此地時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如日将出先現赤金色光明,此地菩薩所放智慧光明亦爾。

    為顯得彼光明之菩薩,忍波羅蜜多最為增勝。

    頌曰: 設有非處起嗔恚将此身肉并骨節分分割截經久時于彼割者忍更增 又此菩薩善護他心故,有如上慧故,實非他人三世可嗔之處,損他之身語意業皆不現行。

    故雲:[設有非處起嗔恚]。

    設有如是暴惡有情,于菩薩身,分分漸割其骨肉,經長久時,然菩薩于如是割者,非但心不嗔恙,且知由此罪業因緣當受地獄等苦,更生廣大之安忍。

     複次頌曰: 已見無我諸菩薩能所何時何相割彼見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非但由見彼以罪業因緣當受地獄等苦而起增上安忍,由見諸法等同影像,皆離我我所想,由此亦能生大安忍。

    亦字為攝安忍之因。

     又此安忍非但是菩薩相應之功德,亦是餘人保護功德之因,故當遮止嗔恚之心。

    頌曰: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豈能除是故嗔他定無益且與後世義相違 若他已作損害,因此嗔他者,已作損害不能除故,緣他起嗔于事何益,因已作故。

    又此嗔恚非但現在無益,且與後世利益相違,以發嗔恚能引生非愛異熟故。

     頗有癡人,現受自作惡行所感苦果,妄謂他人損害于我,遂于能害者發嗔恚心而行報複。

    願彼損害就此失敗。

    為遮此執,頌曰: 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雲何嗔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 若于自身現作刀割等極大劇苦,當知是由往昔造殺生等業,曾于地獄、畜生、餓鬼趣中受極大苦,今受所餘等流苦果,由此最後苦果令彼一切皆盡,如最後藥能療身中殘疴,雲何複起嗔恚而思損他,更引發當來遠勝已受苦果之極大苦因。

    如病将差,更服不宜食物。

    如醫師為療重病作刀割等苦,故于現前苦極當忍受也。

     又此不忍,非但是引非愛異熟之因,亦是摧壞久遠所修福德資糧之因。

    頌曰: 若有嗔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 若菩薩于已發菩提心之佛子,由不知彼人内心差别,或雖知之,然由煩惱串習力故,增計其過失随實不實乃至起一刹那嗔恚心,尚能摧壞百劫所修施戒波羅蜜多福德資糧,況非菩薩而嗔菩薩。

    如大海水不可稱量,此異熟量亦不可知,故能引非愛果及能壞善根之罪惡,更無大于不忍者也。

    如經雲:[曼殊室利!以能壞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

     又此不忍,其無力損他者徒為自害,若有勢力無悲愍者,則俱害自他。

    頌曰: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 身壞命終之後。

     不忍令速堕惡趣 不忍之失既如上說,違彼而忍功德雲何?頌曰: 忍招違前請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後轉生人天中所造衆罪皆當盡 如上所說不忍之過失,與彼相違,當知即是安忍之功德。

    故頌曰: 了知異生與佛子嗔恚過失忍功德永斷不忍常修習聖者所贊諸安忍 嗔恚之過失如上已說,與上相違當知即安忍之功德。

    故當永斷不忍,一切時中常修安忍也。

     今當說安忍波羅蜜多之差别。

    頌曰: 縱回等覺大菩提可得三輪仍世間 即使回向佛果,若見所修之忍由誰修忍,于誰修忍,三輪可得,此忍即名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頌曰: 佛說若被無所得即是出世波羅蜜 如此地菩薩安忍波羅蜜多最極清淨,如是亦得靜慮等。

    頌曰: 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盡諸貪嗔彼亦常時能摧壞世人所有諸貪欲 言禅定者,亦表等至無量等。

    如三地菩薩經雲:[是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禅。

    滅覺觀,内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禅。

    離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舍、有念、受樂,住第三禅。

    斷樂先除苦,憂喜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住第四禅。

     [四無色等至者,謂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

    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

    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

    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住非有想并無想處。

    是名四無色等至。

     [四無量者,謂此菩薩心随于慈,廣大無量不二。

    無怨無對,無障無惱,遍至一切處,盡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世間。

    住悲、喜、舍亦複如是。

     [五種神通者,謂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隐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虛空,于虛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飛鳥。

    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

    複雨于水猶如大雲,三千大千世界劫火熾然,其水能滅。

    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觸。

    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是為神足通。

    又此菩薩天耳清淨過于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苦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悉能聞,是為天耳通。

    又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衆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嗔心離嗔心,有癡心離癡心,有煩惱心無煩惱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略心非略心,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