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彼既無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救世苦,故久住世間]。
諸未得無貪位者,遇違害身之境,其身定生痛苦,然為利有情故,适成精進之因。
頌曰: 由割自身布施苦觀他地獄等重苦了知自苦極輕微為斷他苦勤精進 菩薩觀察地獄旁生餓鬼等趣,其身恒受重苦逼迫,較自割身之苦何止千倍,乃于自己割身之苦不覺其苦,為斷他有情地獄等苦,起大精進。
為明布施波羅蜜多之差别。
頌曰: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 彼岸,謂生死大海之彼岸,即盡斷煩惱所知二障之佛果。
到達彼岸,名到彼岸。
聲明雲:[若有後句不應減去]。
由此,未減業聲故具成密字,或是枳顆答羅等攝故留摩字尾音。
此是别說慧攝持者,由布施等與波羅蜜多相同亦名波羅蜜多。
由回向差别,亦定能到彼岸,故布施亦得波羅蜜多之名。
下說之持戒等,應知亦爾,此名波羅蜜多之布施。
若于施者受者施物皆無可得,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名出世波羅蜜多。
以不可得即出世間故,有所得者世俗谛攝即世間性故,未得菩薩地者不能了此義。
複次頒曰: 由于三輪生執着名世間波羅蜜多 即前布施若于三輪有所得者說名世間波羅蜜多。
今以智慧差别上說種喜地之勝妙功德。
頌曰: 極喜猶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獲端嚴破諸重闇得尊勝 極喜言是說此地名。
尊勝謂勝一切違品而住。
此以智慧為性,安佐于佛子之意中,故其居處高顯。
極歡喜地,前說破除一切重闇,尊勝而住。
以喻明此義,猶如水晶月。
第二菩提心離垢地 已說第一菩提心,今說第二。
頌曰: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 諸地皆以勝慧為性,今以戒波羅蜜多等能依功德,顯示第二菩提心之差别。
由不忍受煩惱故,不生苦故,滅憂悔火得清涼故,或由是安樂之因善士所行故,名日屍羅。
此以七能斷為相,無貪無嗔正見三法是七能斷思之發起。
故約能斷及發起而言戒,即十善業道也。
戒圓滿謂戒至極。
德淨,即清淨功德,淨字亦通戒,謂戒圓滿清淨也。
由自身功德清淨故,戒即最為超勝。
彼菩薩由成就如斯戒德故,竟至夢中亦不為犯戒垢所污也。
又彼菩薩雲何而得屍羅圓滿,功德清淨耶?謂此菩薩安住菩薩第二地時。
頌曰: 身語意行鹹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 如菩薩第二地雲:[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衆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
尚不惡心惱諸衆生,何況于他起衆生想,故意而行殺害。
性不偷盜,菩薩于自資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
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性不邪淫,菩薩常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
于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者,尚不生于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于非道。
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性不兩舌,菩薩于諸衆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将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将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
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若實若不實,不作不說離間語。
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粗犷語、苦他語、令他嗔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嗔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舍離。
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
性不绮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随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性不貪欲,菩薩于他财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性離嗔恙,菩薩于一切衆生,恒起慈心、利益心、愍心、歡喜心、哀和潤心、攝愛心、永舍嗔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佑益。
又離邪見,菩薩住于正道,不行占蔔,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诳無谄,于佛法僧起決定信。
以身圓滿初三善業道,以語滿中間四,以意滿後三,故能修集十善業道。
] 此十善業道,初發心菩薩不修集耶?彼雖亦修,頌曰: 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 彼初發心菩薩未能如是。
頌曰: 彼如秋月恒清潔寂靜光飾極端嚴 寂靜謂防護諸根,光飾謂光明顯現,雖有如是清淨屍羅。
頌曰: 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 如寶積經雲:[迦葉!若有苾刍具足淨戒,以别解脫防護而住,軌則威儀皆悉清淨,于諸小罪生大怖畏,善學所受一切學處,身語意業清淨圓滿,正命清淨,而彼苾刍說有我論。
迦葉!是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
乃至,迦葉!若有苾刍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而彼苾刍見有所得,住我我所執。
迦葉!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頌曰: 故彼恒于三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 于誰有情,修何對治,由誰能離之三輪,皆能遠離有事無事等二邊執、心也。
如是已說菩薩圓滿淨戒。
今當說餘人淨戒功德較布施等為大,是一切功德之所依。
頌曰: 失壞戒足諸衆生于惡趣受布施果 彼修施者,若能具足淨戒,當于人天中感最圓滿殊勝之财位,然有堕惡趣中而受圓滿大财位者,如獨一地獄,龍象牛馬猿猴等畜類,及大力鬼類,由彼衆生修施而失壞戒足之所招感。
故頌曰: 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财不得生 如有人見下少種子可得大果,為得後果故更下多種,則其果聚增長不絕。
若癡人不知下種,以種為食,由生物總根永盡故,豈能更生圓滿大果。
如是最極癡人,由無淨戒故,于非處中受用财位前果用盡,新果未修,此後遂難更得感生資财。
又離戒足者,非但難得圓滿财位,即再出惡趣亦屬不易。
頌曰: 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堕落險處随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若時随欲自在不依賴他住人天趣,猶如勇士住随順處脫離系縛。
設于此時不自攝持,如勇士被縛投山澗中。
堕惡趣後更以何因從彼出耶!遂長流轉惡趣之中。
如經雲:[假使後生人中,亦當感二種罪報。
] 由犯戒是衆患之根本。
頌曰: 是故勝者說施後随即宣說屍羅教 故戰勝一切罪惡者,為令布施等功德不失壞故,于說布施後,即說持戒之教。
頌曰: 屍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 由為一切功德所依故,屍羅即良田。
若于彼田中長養施等功德,則因果展轉增長永無間竭,成大果聚長時受用。
故頌曰: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如經雲:[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于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盜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貧窮,二者其财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屬。
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多被诽謗,二者為他所诳。
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惡口之罪亦令衆生
諸未得無貪位者,遇違害身之境,其身定生痛苦,然為利有情故,适成精進之因。
頌曰: 由割自身布施苦觀他地獄等重苦了知自苦極輕微為斷他苦勤精進 菩薩觀察地獄旁生餓鬼等趣,其身恒受重苦逼迫,較自割身之苦何止千倍,乃于自己割身之苦不覺其苦,為斷他有情地獄等苦,起大精進。
為明布施波羅蜜多之差别。
頌曰: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 彼岸,謂生死大海之彼岸,即盡斷煩惱所知二障之佛果。
到達彼岸,名到彼岸。
聲明雲:[若有後句不應減去]。
由此,未減業聲故具成密字,或是枳顆答羅等攝故留摩字尾音。
此是别說慧攝持者,由布施等與波羅蜜多相同亦名波羅蜜多。
由回向差别,亦定能到彼岸,故布施亦得波羅蜜多之名。
下說之持戒等,應知亦爾,此名波羅蜜多之布施。
若于施者受者施物皆無可得,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名出世波羅蜜多。
以不可得即出世間故,有所得者世俗谛攝即世間性故,未得菩薩地者不能了此義。
複次頒曰: 由于三輪生執着名世間波羅蜜多 即前布施若于三輪有所得者說名世間波羅蜜多。
今以智慧差别上說種喜地之勝妙功德。
頌曰: 極喜猶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獲端嚴破諸重闇得尊勝 極喜言是說此地名。
尊勝謂勝一切違品而住。
此以智慧為性,安佐于佛子之意中,故其居處高顯。
極歡喜地,前說破除一切重闇,尊勝而住。
以喻明此義,猶如水晶月。
第二菩提心離垢地 已說第一菩提心,今說第二。
頌曰: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 諸地皆以勝慧為性,今以戒波羅蜜多等能依功德,顯示第二菩提心之差别。
由不忍受煩惱故,不生苦故,滅憂悔火得清涼故,或由是安樂之因善士所行故,名日屍羅。
此以七能斷為相,無貪無嗔正見三法是七能斷思之發起。
故約能斷及發起而言戒,即十善業道也。
戒圓滿謂戒至極。
德淨,即清淨功德,淨字亦通戒,謂戒圓滿清淨也。
由自身功德清淨故,戒即最為超勝。
彼菩薩由成就如斯戒德故,竟至夢中亦不為犯戒垢所污也。
又彼菩薩雲何而得屍羅圓滿,功德清淨耶?謂此菩薩安住菩薩第二地時。
頌曰: 身語意行鹹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 如菩薩第二地雲:[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衆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
尚不惡心惱諸衆生,何況于他起衆生想,故意而行殺害。
性不偷盜,菩薩于自資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
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性不邪淫,菩薩常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
于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者,尚不生于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于非道。
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性不兩舌,菩薩于諸衆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将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将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
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若實若不實,不作不說離間語。
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粗犷語、苦他語、令他嗔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嗔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舍離。
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
性不绮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随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性不貪欲,菩薩于他财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性離嗔恙,菩薩于一切衆生,恒起慈心、利益心、愍心、歡喜心、哀和潤心、攝愛心、永舍嗔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佑益。
又離邪見,菩薩住于正道,不行占蔔,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诳無谄,于佛法僧起決定信。
以身圓滿初三善業道,以語滿中間四,以意滿後三,故能修集十善業道。
] 此十善業道,初發心菩薩不修集耶?彼雖亦修,頌曰: 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 彼初發心菩薩未能如是。
頌曰: 彼如秋月恒清潔寂靜光飾極端嚴 寂靜謂防護諸根,光飾謂光明顯現,雖有如是清淨屍羅。
頌曰: 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 如寶積經雲:[迦葉!若有苾刍具足淨戒,以别解脫防護而住,軌則威儀皆悉清淨,于諸小罪生大怖畏,善學所受一切學處,身語意業清淨圓滿,正命清淨,而彼苾刍說有我論。
迦葉!是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
乃至,迦葉!若有苾刍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而彼苾刍見有所得,住我我所執。
迦葉!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頌曰: 故彼恒于三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 于誰有情,修何對治,由誰能離之三輪,皆能遠離有事無事等二邊執、心也。
如是已說菩薩圓滿淨戒。
今當說餘人淨戒功德較布施等為大,是一切功德之所依。
頌曰: 失壞戒足諸衆生于惡趣受布施果 彼修施者,若能具足淨戒,當于人天中感最圓滿殊勝之财位,然有堕惡趣中而受圓滿大财位者,如獨一地獄,龍象牛馬猿猴等畜類,及大力鬼類,由彼衆生修施而失壞戒足之所招感。
故頌曰: 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财不得生 如有人見下少種子可得大果,為得後果故更下多種,則其果聚增長不絕。
若癡人不知下種,以種為食,由生物總根永盡故,豈能更生圓滿大果。
如是最極癡人,由無淨戒故,于非處中受用财位前果用盡,新果未修,此後遂難更得感生資财。
又離戒足者,非但難得圓滿财位,即再出惡趣亦屬不易。
頌曰: 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堕落險處随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若時随欲自在不依賴他住人天趣,猶如勇士住随順處脫離系縛。
設于此時不自攝持,如勇士被縛投山澗中。
堕惡趣後更以何因從彼出耶!遂長流轉惡趣之中。
如經雲:[假使後生人中,亦當感二種罪報。
] 由犯戒是衆患之根本。
頌曰: 是故勝者說施後随即宣說屍羅教 故戰勝一切罪惡者,為令布施等功德不失壞故,于說布施後,即說持戒之教。
頌曰: 屍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 由為一切功德所依故,屍羅即良田。
若于彼田中長養施等功德,則因果展轉增長永無間竭,成大果聚長時受用。
故頌曰: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如經雲:[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于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盜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貧窮,二者其财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屬。
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多被诽謗,二者為他所诳。
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乃至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惡口之罪亦令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