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道支 正定
關燈
小
中
大
什麼是正定呢?
定的定義
心一境(cittekaggatā)即是定。
‘正定’(sammā-samādhi),廣義來說,是指處在專注于每一種‘善良心識’(kusala-citta)的精神狀态,并至少有‘正思維’(第二道支),‘正精進’(第六道支),及‘正念’(第七道支)伴随。
‘邪定’(miccha-samādhi)則存于‘不善的心識’(akusala-citta)裡,并隻能在于欲界裡,而不能存于更高的境界。
通常在經典裡‘定’(samādhi)的單獨用法是義指‘正定’(sammā-samādhi)。
定的相 四念處即是定的專注對象。
定的必需品 四正勤即是定的必需品。
定的培養 修習、培養和培育這些法即是定的培養(bhāvanā)。
《中部》44 ‘正定’(sammā-samādhi)的培養有兩個層次;①‘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是傾向第一禅定,但還未證得第一禅定;②‘安止定’(appanāsamādhi)是指存在四禅定(jhāna)裡的定。
這種禅定是五根超越它外塵活動的心理情況,隻有在獨居及無間斷地堅持着定的修行才能達成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切有關五根的活動己經停止。
在那個時候,并沒有生起任何的視覺及聽覺,也沒有身觸的感覺。
雖然對外塵的接觸己經停止,但心念仍很活躍,非常靈活及完全清醒。
但是,獲得禅定并非領悟四聖道的必要條件。
正如所指,近行定和安止定皆沒有授予進入四聖道的支配能力,因此,它們其實無法令人永遠離惡。
隻有對存在現象的整個過程中的無常(aniccatā)、苦(dukkhatā)和無我(anattatā)作深入的‘透視’(vipassanā觀)時才能覺悟四聖道的真理;而這種‘透視’隻能通過‘近行定’獲得,而非‘安止定’。
沒有達成禅定而覺悟四聖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稱為‘純觀乘者’((Sukkha-vipassaka或Suddha-vipassana-yānika);即意:一個修行者取‘觀’(vipassanā)為他的‘修行交通工具’。
通過達成禅定而覺悟四聖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稱為‘定乘者’(Samatha-yānika);即意:一個修行者取(Samatha)為他的‘修行交通工具’((yāna)。
四禅定 初禅 他(的心)已離開了一切的情欲,也離開了一切不善法。
住在所入的初禅定中,有思緒,有思路,由于離(開五蓋而)生起歡喜和快樂。
《長部》22 這是第一個禅定是屬于優良物質境界(rūpāvacarajjhāna色界)的。
它是通過安止定的力量達成的,而五根對外塵的活動暫時停止,五蓋也暫時被去除。
在初禅時,斷除了五支,又具備了五支。
在此,入了初禅的比丘斷除了:情欲、惡意、懈怠或昏沉、煩亂或内疚及疑惑。
他卻具備了:思緒(vitakka)、思路(vicāra)、歡喜(pīti)、快樂(sukha)及心一境(cittekaggatā=samādhi)。
《中部》43 這五個心理因素存在初禅定裡,都被稱為‘禅支'(jhān
‘正定’(sammā-samādhi),廣義來說,是指處在專注于每一種‘善良心識’(kusala-citta)的精神狀态,并至少有‘正思維’(第二道支),‘正精進’(第六道支),及‘正念’(第七道支)伴随。
‘邪定’(miccha-samādhi)則存于‘不善的心識’(akusala-citta)裡,并隻能在于欲界裡,而不能存于更高的境界。
通常在經典裡‘定’(samādhi)的單獨用法是義指‘正定’(sammā-samādhi)。
定的相 四念處即是定的專注對象。
定的必需品 四正勤即是定的必需品。
定的培養 修習、培養和培育這些法即是定的培養(bhāvanā)。
《中部》44 ‘正定’(sammā-samādhi)的培養有兩個層次;①‘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是傾向第一禅定,但還未證得第一禅定;②‘安止定’(appanāsamādhi)是指存在四禅定(jhāna)裡的定。
這種禅定是五根超越它外塵活動的心理情況,隻有在獨居及無間斷地堅持着定的修行才能達成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切有關五根的活動己經停止。
在那個時候,并沒有生起任何的視覺及聽覺,也沒有身觸的感覺。
雖然對外塵的接觸己經停止,但心念仍很活躍,非常靈活及完全清醒。
但是,獲得禅定并非領悟四聖道的必要條件。
正如所指,近行定和安止定皆沒有授予進入四聖道的支配能力,因此,它們其實無法令人永遠離惡。
隻有對存在現象的整個過程中的無常(aniccatā)、苦(dukkhatā)和無我(anattatā)作深入的‘透視’(vipassanā觀)時才能覺悟四聖道的真理;而這種‘透視’隻能通過‘近行定’獲得,而非‘安止定’。
沒有達成禅定而覺悟四聖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稱為‘純觀乘者’((Sukkha-vipassaka或Suddha-vipassana-yānika);即意:一個修行者取‘觀’(vipassanā)為他的‘修行交通工具’。
通過達成禅定而覺悟四聖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稱為‘定乘者’(Samatha-yānika);即意:一個修行者取(Samatha)為他的‘修行交通工具’((yāna)。
四禅定 初禅 他(的心)已離開了一切的情欲,也離開了一切不善法。
住在所入的初禅定中,有思緒,有思路,由于離(開五蓋而)生起歡喜和快樂。
《長部》22 這是第一個禅定是屬于優良物質境界(rūpāvacarajjhāna色界)的。
它是通過安止定的力量達成的,而五根對外塵的活動暫時停止,五蓋也暫時被去除。
在初禅時,斷除了五支,又具備了五支。
在此,入了初禅的比丘斷除了:情欲、惡意、懈怠或昏沉、煩亂或内疚及疑惑。
他卻具備了:思緒(vitakka)、思路(vicāra)、歡喜(pīti)、快樂(sukha)及心一境(cittekaggatā=samādhi)。
《中部》43 這五個心理因素存在初禅定裡,都被稱為‘禅支'(jh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