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道支 正定
關燈
小
中
大
a?ga)。
─‘思緒’(vitakka)及'思路'(vicāra)被稱為心理的‘語言活動'(vaci-sa?khāra);由此,它們跟識比較起來是屬于第二層次的心理因素。
在《清淨道論》裡,‘思緒’被形容為‘拿起’水壺,而‘思路’卻被形容為‘擦拭’水壺。
兩者都存在于初禅裡,并全神貫注于禅修的對象,思路在初禅中并不散亂,而屬于‘探索’的本質。
在接下來的禅定中兩者都不存在了。
二禅 由于止息了思緒與思路,在内的淨心處于一境。
他住在所入的第二禅定中,沒有思緒,也沒有思路,卻有因定(samādhi)而生起的喜(pīti)和快樂(sukha)。
在第二禅定裡有三個禅支,就是:歡喜、快樂及定。
三禅 由于對歡喜不再感到興趣;他住在所入的第三禅定中的舍、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聖者說:‘成就舍念樂住’。
在第三禅定裡有兩個禅支,就是:舍樂(upekkha-sukha)及定(cittekaggatā)。
四禅 滅去心意中的好感和惡感,再斷除了好受和難受,他住在所入的第四禅定中,沒有難受,也沒有好受,覺照下的平等心最清淨。
《長部》22 在第四禅定中有兩個禅支,就是:定及舍(upekkhā)。
在清淨道論裡列舉了四十種‘禅修’(kamma??hāna),并且加以徹底地講解。
如果精進修習就能夠達成以下的禅定: 全部四種禅定:以出入息觀(參考《清淨道論》第八品·3),十遍品(kasina)(參考《清淨道論》第四,第五品);梵住品的第四個舍(upekkhā)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九品·4)。
為首三個禅定:以梵住品的第一個慈(mettā)的修習,第二個悲(karu?ā)的修習,及第三個喜(muditā)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九品,1-3)。
初禅定:以十不淨觀(asubha-bhāvanā)(參考《清淨道論》第六品),身至念;就是:身體的三十二部(參考《清淨道論》第八·2) 近行定:以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及死随念(參考《清淨道論》第六,第七品);食厭想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一品·1);四界差别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一品·2); 四無色定(arūpa-jjhāna或āruppa)是基于第四禅定,而觀想不同的對象而産生的;它們因此而得其名: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
全部禅修及定的對象都在《清淨道論》裡講解到。
培養你們的定。
如果比丘有定,他就會明白法的真實相。
什麼是法呢? 法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生滅。
《相應部》XXII,5 應有智慧地洞察五取蘊; 應斷除無明和有愛; 應有智慧地培育止(samatha)和觀(vipassanā) 《中部》149 諸位比丘,這就是如來領悟到的中道,既開眼又長智,并且導緻定,甚至令人覺悟至涅槃。
《相應部》LVI,11 順着此道你們将終止諸苦 《法句經》275
─‘思緒’(vitakka)及'思路'(vicāra)被稱為心理的‘語言活動'(vaci-sa?khāra);由此,它們跟識比較起來是屬于第二層次的心理因素。
在《清淨道論》裡,‘思緒’被形容為‘拿起’水壺,而‘思路’卻被形容為‘擦拭’水壺。
兩者都存在于初禅裡,并全神貫注于禅修的對象,思路在初禅中并不散亂,而屬于‘探索’的本質。
在接下來的禅定中兩者都不存在了。
二禅 由于止息了思緒與思路,在内的淨心處于一境。
他住在所入的第二禅定中,沒有思緒,也沒有思路,卻有因定(samādhi)而生起的喜(pīti)和快樂(sukha)。
在第二禅定裡有三個禅支,就是:歡喜、快樂及定。
三禅 由于對歡喜不再感到興趣;他住在所入的第三禅定中的舍、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聖者說:‘成就舍念樂住’。
在第三禅定裡有兩個禅支,就是:舍樂(upekkha-sukha)及定(cittekaggatā)。
四禅 滅去心意中的好感和惡感,再斷除了好受和難受,他住在所入的第四禅定中,沒有難受,也沒有好受,覺照下的平等心最清淨。
《長部》22 在第四禅定中有兩個禅支,就是:定及舍(upekkhā)。
在清淨道論裡列舉了四十種‘禅修’(kamma??hāna),并且加以徹底地講解。
如果精進修習就能夠達成以下的禅定: 全部四種禅定:以出入息觀(參考《清淨道論》第八品·3),十遍品(kasina)(參考《清淨道論》第四,第五品);梵住品的第四個舍(upekkhā)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九品·4)。
為首三個禅定:以梵住品的第一個慈(mettā)的修習,第二個悲(karu?ā)的修習,及第三個喜(muditā)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九品,1-3)。
初禅定:以十不淨觀(asubha-bhāvanā)(參考《清淨道論》第六品),身至念;就是:身體的三十二部(參考《清淨道論》第八·2) 近行定:以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及死随念(參考《清淨道論》第六,第七品);食厭想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一品·1);四界差别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一品·2); 四無色定(arūpa-jjhāna或āruppa)是基于第四禅定,而觀想不同的對象而産生的;它們因此而得其名: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
全部禅修及定的對象都在《清淨道論》裡講解到。
培養你們的定。
如果比丘有定,他就會明白法的真實相。
什麼是法呢? 法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生滅。
《相應部》XXII,5 應有智慧地洞察五取蘊; 應斷除無明和有愛; 應有智慧地培育止(samatha)和觀(vipassanā) 《中部》149 諸位比丘,這就是如來領悟到的中道,既開眼又長智,并且導緻定,甚至令人覺悟至涅槃。
《相應部》LVI,11 順着此道你們将終止諸苦 《法句經》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