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道支 正念
關燈
小
中
大
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四聖谛法的觀想。
唯一能引導衆生達到自淨其意、超越傷心、悲鳴,止息痛苦和憂慮,并納入正軌和見證涅槃(Nibbāna)的道路,就是四念處。
《長部》22 這個‘四念處’涉及所有的‘五蘊’;即是①‘色念處’涉及‘色蘊’;②‘受念處’涉及‘受蘊’;③‘心念處’涉及‘識蘊’;④‘法念處’涉及‘想蘊’及‘行蘊’。
經出入息念證涅槃 時時修習出入息念則得圓滿四念處;時時修習四念處則得圓滿七覺支;時時修習七覺支則得圓滿‘明與解脫’。
怎樣時時修習出入息念以得圓滿四念處呢? ①當入息長時,他知道:“我吸入的息長。
” 當出息長時,他知道:“我呼出的息長。
” ②當入息短時,他知道:“我吸入的息短。
” 當出息短時,他知道:“我呼出的息短。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整個入息。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整個出息。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安定的入息。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安定的出息。
” 注意着身時,就觀照着身,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我說:這樣地出入息,才是觀照在個個身中。
①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興奮’(pīti)。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興奮。
” ②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好受’(sukha)。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好受。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心行’(cittasa?khāra)。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心行。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安定心行。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安定心行。
” 注意着受時,就觀照着受,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我說:這樣地出入息,才是觀照在個個受中。
①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心境。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心境。
” ②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令心喜悅。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令心喜悅。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令心平靜。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令心平靜。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令心解脫。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令心解脫。
” 注意着心時,就觀照着心,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我說:迷糊而沒有清楚地覺照,就不是在修習出入息念。
①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無常。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無常。
” ②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離欲。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離欲。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滅。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滅。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舍棄。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舍棄。
” 注意着法時,就觀照着法,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由慧觀到貪與憂地斷除,他的心就完成平靜。
時時這樣修習出入息念則得圓滿四念處。
怎樣時時修習四念處以得圓滿七‘覺支’(bojjha?ga)呢? 注意着身、受、心或法時,就觀照着身、受、心或法,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當下保持着覺照而不迷糊,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念覺支’(sati-sambojjha?ga)。
他維持着這樣的念,再以慧對‘法’(dhamma)作徹底的檢視,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擇法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ga)。
他以慧對法作徹底的檢視時,發奮精進而不懶散,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精進覺支’(viriya-sambojjha?ga)。
在他發奮精進時,就生起出世間的歡喜,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喜覺支’(pīti-sambojjha?ga)。
在他歡喜的當時,身心都輕安,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輕安覺支’(passaddhi-sambojjha?ga)。
輕安當時,身就舒服,心也安定,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定覺支’(samādhi-sambojjha?ga)。
定下來後,他的心就完全舍,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舍覺支’(upekkhā-sambojjha?ga)。
時時這樣修習四念處則得圓滿七覺支。
怎樣時時修習七覺支以得圓滿‘明與解脫’(vijjā-vimutti)呢? 在此,比丘培養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志在出離、離嗜欲、滅和舍棄。
時時這樣修習七覺支則得圓滿‘明與解脫’。
《中部》118 就像,一位馴象夫,把大樁釘在地上,再用鐵鍊子把野象鎖在樁上,來調伏它的野性、頑固、任性和暴烈的性情,以便更改它,令它适應從野生轉化為村鎮的生活,并且馴服它,培養能與人共住的好行為。
同樣的,聖弟子用心堅持着四念處,因而得以改掉自己的世間習氣、任性、野性、頑固、暴烈的性情,甚至見證涅槃。
《中部》125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四聖谛法的觀想。
唯一能引導衆生達到自淨其意、超越傷心、悲鳴,止息痛苦和憂慮,并納入正軌和見證涅槃(Nibbāna)的道路,就是四念處。
《長部》22 這個‘四念處’涉及所有的‘五蘊’;即是①‘色念處’涉及‘色蘊’;②‘受念處’涉及‘受蘊’;③‘心念處’涉及‘識蘊’;④‘法念處’涉及‘想蘊’及‘行蘊’。
經出入息念證涅槃 時時修習出入息念則得圓滿四念處;時時修習四念處則得圓滿七覺支;時時修習七覺支則得圓滿‘明與解脫’。
怎樣時時修習出入息念以得圓滿四念處呢? ①當入息長時,他知道:“我吸入的息長。
” 當出息長時,他知道:“我呼出的息長。
” ②當入息短時,他知道:“我吸入的息短。
” 當出息短時,他知道:“我呼出的息短。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整個入息。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整個出息。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安定的入息。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安定的出息。
” 注意着身時,就觀照着身,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我說:這樣地出入息,才是觀照在個個身中。
①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興奮’(pīti)。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興奮。
” ②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好受’(sukha)。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好受。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心行’(cittasa?khāra)。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心行。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安定心行。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安定心行。
” 注意着受時,就觀照着受,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我說:這樣地出入息,才是觀照在個個受中。
①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感知心境。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感知心境。
” ②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令心喜悅。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令心喜悅。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令心平靜。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令心平靜。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令心解脫。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令心解脫。
” 注意着心時,就觀照着心,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我說:迷糊而沒有清楚地覺照,就不是在修習出入息念。
①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無常。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無常。
” ②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離欲。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離欲。
” ③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滅。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滅。
” ④他學習:“我将在入息時,觀舍棄。
” 他學習:“我将在出息時,觀舍棄。
” 注意着法時,就觀照着法,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由慧觀到貪與憂地斷除,他的心就完成平靜。
時時這樣修習出入息念則得圓滿四念處。
怎樣時時修習四念處以得圓滿七‘覺支’(bojjha?ga)呢? 注意着身、受、心或法時,就觀照着身、受、心或法,認真地清楚覺照,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當下保持着覺照而不迷糊,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念覺支’(sati-sambojjha?ga)。
他維持着這樣的念,再以慧對‘法’(dhamma)作徹底的檢視,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擇法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ga)。
他以慧對法作徹底的檢視時,發奮精進而不懶散,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精進覺支’(viriya-sambojjha?ga)。
在他發奮精進時,就生起出世間的歡喜,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喜覺支’(pīti-sambojjha?ga)。
在他歡喜的當時,身心都輕安,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輕安覺支’(passaddhi-sambojjha?ga)。
輕安當時,身就舒服,心也安定,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定覺支’(samādhi-sambojjha?ga)。
定下來後,他的心就完全舍,同時奮勵訓練,乃至獲得圓滿的‘舍覺支’(upekkhā-sambojjha?ga)。
時時這樣修習四念處則得圓滿七覺支。
怎樣時時修習七覺支以得圓滿‘明與解脫’(vijjā-vimutti)呢? 在此,比丘培養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志在出離、離嗜欲、滅和舍棄。
時時這樣修習七覺支則得圓滿‘明與解脫’。
《中部》118 就像,一位馴象夫,把大樁釘在地上,再用鐵鍊子把野象鎖在樁上,來調伏它的野性、頑固、任性和暴烈的性情,以便更改它,令它适應從野生轉化為村鎮的生活,并且馴服它,培養能與人共住的好行為。
同樣的,聖弟子用心堅持着四念處,因而得以改掉自己的世間習氣、任性、野性、頑固、暴烈的性情,甚至見證涅槃。
《中部》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