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道支 正念
關燈
小
中
大
的疑惑再生起。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五蓋法的觀想。
例子:‘情欲’的生起是由于沒有智慧地沉湎于令人愉決和喜悅的事件。
這可以應用以下的六種萬式來抑制它①把心專注在能産生厭惡的概念裡;②觀想身體的不淨;③抑制着自己的六根;④進食要知量;⑤跟善人智者交往;⑥正确的教導。
─證得阿那含果位,‘情欲’及‘惡意’就永遠被鏟除;─達到阿羅漢果位,‘散亂心’就被鏟除,─證得須陀旦果位,‘疑惑’就消除。
五取蘊(khandh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五取蘊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五取蘊法的觀想呢? 在此,比丘知道:“色(rūpa)是什麼、色的生起和消失;受(vedanā)是什麼、受的生起和消失;想(sa??a)是什麼、想的生起和消失;行(sa?khāra)是什麼、行的生起和消失;識(vi??ā?a)是什麼、識的生起和消失。
”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五取蘊法的觀想。
六處(āyatan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六處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六處法的觀想? 在此,比丘知道眼睛和形色,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耳朵和聲音,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鼻子和香氣,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舌頭和味道,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身體和觸覺,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心意和諸法,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六處法的觀想。
七覺支(bojjha?g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七覺支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七覺支法的觀想呢? 在此,當比丘生起念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念覺支。
” 當沒有生起念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念覺支。
” 他知道念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念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擇法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擇法覺支。
” 當沒有生起擇法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擇法覺支。
” 他知道擇法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擇法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精進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精進覺支。
” 當沒有生起精進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精進覺支。
” 他知道精進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精進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喜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喜覺支。
” 當沒有生起喜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喜覺支。
” 他知道喜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喜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輕安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輕安覺支。
” 當沒有生起輕安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輕安覺支。
” 他知道輕安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輕安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定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定覺支。
” 當沒有生起定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定覺支。
” 他知道定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定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舍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舍覺支。
” 當沒有生起舍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舍覺支。
” 他知道舍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舍覺支提升至圓滿。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七覺支法的觀想。
四聖谛(ariya-sacc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四聖谛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四聖谛法的觀想呢?在此,比丘如實的知道:“這是苦。
” 他如實的知道:“這是苦之集。
”他如實的知道:“這是苦之滅。
” 他如實的知道:“這是導緻苦滅之道。
”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五蓋法的觀想。
例子:‘情欲’的生起是由于沒有智慧地沉湎于令人愉決和喜悅的事件。
這可以應用以下的六種萬式來抑制它①把心專注在能産生厭惡的概念裡;②觀想身體的不淨;③抑制着自己的六根;④進食要知量;⑤跟善人智者交往;⑥正确的教導。
─證得阿那含果位,‘情欲’及‘惡意’就永遠被鏟除;─達到阿羅漢果位,‘散亂心’就被鏟除,─證得須陀旦果位,‘疑惑’就消除。
五取蘊(khandh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五取蘊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五取蘊法的觀想呢? 在此,比丘知道:“色(rūpa)是什麼、色的生起和消失;受(vedanā)是什麼、受的生起和消失;想(sa??a)是什麼、想的生起和消失;行(sa?khāra)是什麼、行的生起和消失;識(vi??ā?a)是什麼、識的生起和消失。
”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五取蘊法的觀想。
六處(āyatan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六處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六處法的觀想? 在此,比丘知道眼睛和形色,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耳朵和聲音,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鼻子和香氣,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舌頭和味道,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身體和觸覺,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他知道心意和諸法,也知道依靠它兩而産生的桎梏。
他知道桎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桎梏;同時也知道怎樣不讓已斷除的桎梏再生起。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六處法的觀想。
七覺支(bojjha?g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七覺支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七覺支法的觀想呢? 在此,當比丘生起念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念覺支。
” 當沒有生起念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念覺支。
” 他知道念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念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擇法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擇法覺支。
” 當沒有生起擇法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擇法覺支。
” 他知道擇法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擇法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精進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精進覺支。
” 當沒有生起精進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精進覺支。
” 他知道精進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精進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喜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喜覺支。
” 當沒有生起喜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喜覺支。
” 他知道喜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喜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輕安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輕安覺支。
” 當沒有生起輕安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輕安覺支。
” 他知道輕安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輕安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定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定覺支。
” 當沒有生起定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定覺支。
” 他知道定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定覺支提升至圓滿。
當他生起舍覺支時,他知道:“我生起舍覺支。
” 當沒有生起舍覺支時,他知道:“我沒有生起舍覺支。
” 他知道舍覺支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将已生起了的舍覺支提升至圓滿。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也觀照到法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法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七覺支法的觀想。
四聖谛(ariya-sacca) 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四聖谛法。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四聖谛法的觀想呢?在此,比丘如實的知道:“這是苦。
” 他如實的知道:“這是苦之集。
”他如實的知道:“這是苦之滅。
” 他如實的知道:“這是導緻苦滅之道。
”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