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道支 正念
關燈
小
中
大
己,甚至在這一世,通過智慧獲得無上的解脫。
《中部》119 後六個功德(第五至第十)是‘神通力’(abhi??ā)。
它們之中的前五個是‘世間的'(lokiya)神通,‘凡夫'(puthujjana)也可以證得這些神通,最後一個神通是‘出世間的’(lokuttara)隻有阿羅漢或聖者才擁有這種神通。
─隻有證得四個‘禅定'(jhāna)之後才能完全成功地證得五個世間神通力。
─在佛教裡有四‘神足’(iddhipāda),或可翻譯為‘要證得神通力的基礎’,就是:①意向的集中(chanda-iddhipāda,欲神足),②精力的集中(viriya-iddhipāda,精進神足),③心意的集中(citta-iddhipāda,心神足),及④調查的集中(vīma?sa-iddhipāda,觀神足)。
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受的觀想呢? 在此,當比丘感到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樂受。
” 當感到苦受時,他知道:“我感到苦受。
” 當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不苦不樂受。
” 當感到世俗的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世俗的樂受。
” 當感到非世俗的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非世俗的樂受。
” 當感到世俗的苦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世俗的苦受。
” 當感到非世俗的苦受時,他知道:“我感到非世俗的苦受。
” 當感到世俗的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 當感到非世俗的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非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受,也觀照到受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受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受的觀想。
佛陀的弟子明了表達‘我感受到’之辭沒有實際的意義,其不過是為了方便‘表達的習慣'(vohara-vacana);而己他明白在‘确實的實事'(paramattha)裡的感受中,隻有感受,根本沒有自我,沒有一個體驗到感受的人。
心念處(Cittānupassanā)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心的觀想呢? 在此,當比丘有嗜欲時,他知道:“有嗜欲。
” 當離嗜欲時,他知道:“離嗜欲。
” 當有瞋心時,他知道:“有瞋心。
” 當離瞋心時,他知道:“離瞋心。
” 當有癡心時,他知道:“有癡心。
” 當離癡心時,他知道:“離癡心。
” 當平靜心時,他知道:“平靜心。
” 當散亂心時,他知道:“散亂心。
” 當廣大心時,他知道:“廣大心。
” 當不廣大心時,他知道:“不廣大心。
” 當有上心時,他知道:“有上心。
” 當無上心時,他知道:“無上心。
” 當有專心時,他知道:“有專心。
” 當不專心時,他知道:“不專心。
” 當解脫心時,他知道:“解脫心。
” 當不解脫心時,他知道:“不解脫心。
” 在此,‘心’(citta)是心的集休名詞,或是心識的過程。
(citta)與識(vi??ā?a)是同一的,不應該被譯為‘想’。
‘想’與‘思’是‘内心的語言活動’;例如‘思緒’(vitakka)及‘思路’(vicāra)是屬于‘行蘊’(sa?khāra-kkhandha)。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心,也觀照到心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心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心的觀想。
法念處(dhammānupassanā)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法的觀想呢?在此,當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五蓋法。
五蓋(nivarana)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五蓋法的觀想? 在此,當比丘有情欲(kāmacchanda)時,他知道:“我有情欲。
” 當沒有情欲時,他知道:“我沒有情欲。
” 他知道情欲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情欲,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情欲再生起。
當有惡意(vyāpāda)時,他知道:“我有惡意。
” 當沒有惡意時,他知道:“我沒有惡意。
” 他知道惡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惡意,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惡意再生起。
當感到懈怠或昏沉(thīna-middha)時,他知道:“我感到懈怠或昏沉。
” 當沒感到懈怠或昏沉時,他知道:“我沒感到懈怠或昏沉。
” 他知道懈怠或昏沉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懈怠或昏沉,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懈怠或昏沉再生起。
當有散亂心或内疚(uddhacca-kukkucca)時,他知道:“我有散亂心或内疚。
” 當沒有散亂心或内疚時,他知道:“我沒有散亂心或内疚。
” 他知道散亂心或内疚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散亂心或内疚,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散亂心或内疚再生起。
當有疑惑(vicikkicchā)時,他知道:“我有疑惑。
” 當沒有疑惑時,他知道:“我沒有疑惑。
” 他知道疑惑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疑惑,同時不讓已斷除了
《中部》119 後六個功德(第五至第十)是‘神通力’(abhi??ā)。
它們之中的前五個是‘世間的'(lokiya)神通,‘凡夫'(puthujjana)也可以證得這些神通,最後一個神通是‘出世間的’(lokuttara)隻有阿羅漢或聖者才擁有這種神通。
─隻有證得四個‘禅定'(jhāna)之後才能完全成功地證得五個世間神通力。
─在佛教裡有四‘神足’(iddhipāda),或可翻譯為‘要證得神通力的基礎’,就是:①意向的集中(chanda-iddhipāda,欲神足),②精力的集中(viriya-iddhipāda,精進神足),③心意的集中(citta-iddhipāda,心神足),及④調查的集中(vīma?sa-iddhipāda,觀神足)。
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受的觀想呢? 在此,當比丘感到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樂受。
” 當感到苦受時,他知道:“我感到苦受。
” 當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不苦不樂受。
” 當感到世俗的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世俗的樂受。
” 當感到非世俗的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非世俗的樂受。
” 當感到世俗的苦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世俗的苦受。
” 當感到非世俗的苦受時,他知道:“我感到非世俗的苦受。
” 當感到世俗的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 當感到非世俗的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到非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受,也觀照到受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受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受的觀想。
佛陀的弟子明了表達‘我感受到’之辭沒有實際的意義,其不過是為了方便‘表達的習慣'(vohara-vacana);而己他明白在‘确實的實事'(paramattha)裡的感受中,隻有感受,根本沒有自我,沒有一個體驗到感受的人。
心念處(Cittānupassanā)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心的觀想呢? 在此,當比丘有嗜欲時,他知道:“有嗜欲。
” 當離嗜欲時,他知道:“離嗜欲。
” 當有瞋心時,他知道:“有瞋心。
” 當離瞋心時,他知道:“離瞋心。
” 當有癡心時,他知道:“有癡心。
” 當離癡心時,他知道:“離癡心。
” 當平靜心時,他知道:“平靜心。
” 當散亂心時,他知道:“散亂心。
” 當廣大心時,他知道:“廣大心。
” 當不廣大心時,他知道:“不廣大心。
” 當有上心時,他知道:“有上心。
” 當無上心時,他知道:“無上心。
” 當有專心時,他知道:“有專心。
” 當不專心時,他知道:“不專心。
” 當解脫心時,他知道:“解脫心。
” 當不解脫心時,他知道:“不解脫心。
” 在此,‘心’(citta)是心的集休名詞,或是心識的過程。
(citta)與識(vi??ā?a)是同一的,不應該被譯為‘想’。
‘想’與‘思’是‘内心的語言活動’;例如‘思緒’(vitakka)及‘思路’(vicāra)是屬于‘行蘊’(sa?khāra-kkhandha)。
于是,他覺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心,也觀照到心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
僅隻為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心的存在。
”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這樣專注于心的觀想。
法念處(dhammānupassanā)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法的觀想呢?在此,當比丘專注于法時觀照着五蓋法。
五蓋(nivarana) 但是,一個信徒怎樣專注于五蓋法的觀想? 在此,當比丘有情欲(kāmacchanda)時,他知道:“我有情欲。
” 當沒有情欲時,他知道:“我沒有情欲。
” 他知道情欲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情欲,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情欲再生起。
當有惡意(vyāpāda)時,他知道:“我有惡意。
” 當沒有惡意時,他知道:“我沒有惡意。
” 他知道惡意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惡意,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惡意再生起。
當感到懈怠或昏沉(thīna-middha)時,他知道:“我感到懈怠或昏沉。
” 當沒感到懈怠或昏沉時,他知道:“我沒感到懈怠或昏沉。
” 他知道懈怠或昏沉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懈怠或昏沉,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懈怠或昏沉再生起。
當有散亂心或内疚(uddhacca-kukkucca)時,他知道:“我有散亂心或内疚。
” 當沒有散亂心或内疚時,他知道:“我沒有散亂心或内疚。
” 他知道散亂心或内疚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散亂心或内疚,同時不讓已斷除了的散亂心或内疚再生起。
當有疑惑(vicikkicchā)時,他知道:“我有疑惑。
” 當沒有疑惑時,他知道:“我沒有疑惑。
” 他知道疑惑是怎樣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樣斷除已生起了的疑惑,同時不讓已斷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