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支 正見
關燈
小
中
大
次。
因此,我說正見有兩種。
就是: 住世間與出世間的正見 一,是世間福報而造福之見解是住世間的有漏正見。
另一,是為了聖心、無漏心和圓滿聖道中的一切道支之見解是出世間的無漏正見。
①什麼是住世間的有漏正見呢? 住世間的有漏正見就是: 持有以下的見解,即所謂: 把布施、奉獻、供養、善惡業都看成是有果報的。
把此生、來生、父母、化生有情都看成是有存在。
也相信世間上的确有真正依法修行的沙門或婆羅門,他已經親自直覺見證了的,并可解釋此生與來生。
這被稱為‘世間的正見’(lokiya-sammā-di??hi),它會生産世間的果報及帶來好效果。
②什麼是出世間的無漏正見呢? 出世間的無漏正見就是: 為了聖心、無漏心和圓滿聖道中的一切道支之慧、慧根和慧力的見識。
這被稱為‘出世間的正見’(lokuttara-sammā-di??hi),它不是世間的,但是,是出世間的,并且結合‘道’的。
因此,有兩種的八聖道 ①‘世間的’(loldya),是‘凡夫’(puthujjana)所修行的,就是由那些未達到第一階級聖果位的人士所修行的;②‘出世間的’(lokuttara),是‘聖人’(ariya-puggala)所修行的。
結合其它道支 明白邪見為邪見,正見為正見。
他為了要使正見生起,盡力斷除邪見;他在盡力當時,就有了正精進;在當時他也有覺照着邪見。
在覺照之下邪見即得斷除,同時也覺照到正見的形成,并且維持着它,當時就有了正念。
如此,他在成就正見當時,也同時成就三法,就是: 正見、正精進及正念。
《中部》117 沒有任何理論 如果有人問我,我可有承認些什麼理論嗎?那麼,應該這樣答複他說: 如來沒有執著于任何理論,如來已徹底了解色、受、想、行、識等的生滅。
如來已斷除,而且不但斷根,并且除根,甚至把它等除盡;以及除盡一切的自負和虛榮,且不會在未來再出現。
《中部》72 三法印 不管如來有沒有出現于這世間,皆無法改變這個不變的鞏固定律,即所謂:諸行無常(anicca),諸行是苦(dukkha),諸法無我(anattā)。
《增支部》III.134 它等的巴利文是: Sabbesa?khārāaniccā Sabbesa?khārādukkhā Sabbedhammāanattā ‘行’(sa?khārā)這個詞在此包含一切是形成東西,或是‘有為法’(sa?khata-dhamma)就是一切可能是身體或心理的構成物。
‘法’(dhamma)這個詞在此的含義比較廣大,它包含一切的東西它也包含那所謂的‘無為法’(asa?khata-dhamma)即是涅槃。
因此,如果說一切法都是無常,那是錯誤的,因為涅槃法(Nibbāna-dhamma)是常的,永恒不變的。
同樣的,如果說不隻是一切行(=sa?khata-dhamma),而且所有的法(=asa?khata-dhamma)是無我的(anattā)則是對的。
色、受、想、行、識是永恒的、一緻的、常在的、不變的。
這種理論是聖賢所不承認的。
我也說:沒有那麼的一回事。
《相應部》XXII.94 一位有正見的衆生是不可能把任何東西當為自己。
《增支部》I,15 我見論 如果有人說:“受是我的‘自我’”。
那麼,就應該這樣谏诤他說:“共有三種不同的受,就是苦的受、樂的受與不苦不樂的受。
在這三種不同的受之中,你認為那一種受是你的‘自我’呢?” 因為,每一時隻能感覺到其中一種受,一個人無法在同一個時刻感覺到另兩種受。
這三種受是無常的、緣起的、消耗盡法、流動法、離嗜欲、滅法。
若有誰感覺到其中一種受,他當時心想:“這是我的‘自我’”。
當此受滅後,他應該承認,我的‘自我’已消失了。
那麼,他就已認識到,在今生他的‘自我’已是無常的,是苦樂參雜的,并且有生滅的本質。
如果有人說:“受不是我的‘自我’。
我的‘自我’對受是沒有感覺的。
” 那麼,就應該這樣谏诤他說:“如果是完全沒有感覺到一切的受,那麼,是否還會有:‘這是我’的念頭呢?” 如果有人說:“受的确不是我的‘自我’。
但若說‘
因此,我說正見有兩種。
就是: 住世間與出世間的正見 一,是世間福報而造福之見解是住世間的有漏正見。
另一,是為了聖心、無漏心和圓滿聖道中的一切道支之見解是出世間的無漏正見。
①什麼是住世間的有漏正見呢? 住世間的有漏正見就是: 持有以下的見解,即所謂: 把布施、奉獻、供養、善惡業都看成是有果報的。
把此生、來生、父母、化生有情都看成是有存在。
也相信世間上的确有真正依法修行的沙門或婆羅門,他已經親自直覺見證了的,并可解釋此生與來生。
這被稱為‘世間的正見’(lokiya-sammā-di??hi),它會生産世間的果報及帶來好效果。
②什麼是出世間的無漏正見呢? 出世間的無漏正見就是: 為了聖心、無漏心和圓滿聖道中的一切道支之慧、慧根和慧力的見識。
這被稱為‘出世間的正見’(lokuttara-sammā-di??hi),它不是世間的,但是,是出世間的,并且結合‘道’的。
因此,有兩種的八聖道 ①‘世間的’(loldya),是‘凡夫’(puthujjana)所修行的,就是由那些未達到第一階級聖果位的人士所修行的;②‘出世間的’(lokuttara),是‘聖人’(ariya-puggala)所修行的。
結合其它道支 明白邪見為邪見,正見為正見。
他為了要使正見生起,盡力斷除邪見;他在盡力當時,就有了正精進;在當時他也有覺照着邪見。
在覺照之下邪見即得斷除,同時也覺照到正見的形成,并且維持着它,當時就有了正念。
如此,他在成就正見當時,也同時成就三法,就是: 正見、正精進及正念。
《中部》117 沒有任何理論 如果有人問我,我可有承認些什麼理論嗎?那麼,應該這樣答複他說: 如來沒有執著于任何理論,如來已徹底了解色、受、想、行、識等的生滅。
如來已斷除,而且不但斷根,并且除根,甚至把它等除盡;以及除盡一切的自負和虛榮,且不會在未來再出現。
《中部》72 三法印 不管如來有沒有出現于這世間,皆無法改變這個不變的鞏固定律,即所謂:諸行無常(anicca),諸行是苦(dukkha),諸法無我(anattā)。
《增支部》III.134 它等的巴利文是: Sabbesa?khārāaniccā Sabbesa?khārādukkhā Sabbedhammāanattā ‘行’(sa?khārā)這個詞在此包含一切是形成東西,或是‘有為法’(sa?khata-dhamma)就是一切可能是身體或心理的構成物。
‘法’(dhamma)這個詞在此的含義比較廣大,它包含一切的東西它也包含那所謂的‘無為法’(asa?khata-dhamma)即是涅槃。
因此,如果說一切法都是無常,那是錯誤的,因為涅槃法(Nibbāna-dhamma)是常的,永恒不變的。
同樣的,如果說不隻是一切行(=sa?khata-dhamma),而且所有的法(=asa?khata-dhamma)是無我的(anattā)則是對的。
色、受、想、行、識是永恒的、一緻的、常在的、不變的。
這種理論是聖賢所不承認的。
我也說:沒有那麼的一回事。
《相應部》XXII.94 一位有正見的衆生是不可能把任何東西當為自己。
《增支部》I,15 我見論 如果有人說:“受是我的‘自我’”。
那麼,就應該這樣谏诤他說:“共有三種不同的受,就是苦的受、樂的受與不苦不樂的受。
在這三種不同的受之中,你認為那一種受是你的‘自我’呢?” 因為,每一時隻能感覺到其中一種受,一個人無法在同一個時刻感覺到另兩種受。
這三種受是無常的、緣起的、消耗盡法、流動法、離嗜欲、滅法。
若有誰感覺到其中一種受,他當時心想:“這是我的‘自我’”。
當此受滅後,他應該承認,我的‘自我’已消失了。
那麼,他就已認識到,在今生他的‘自我’已是無常的,是苦樂參雜的,并且有生滅的本質。
如果有人說:“受不是我的‘自我’。
我的‘自我’對受是沒有感覺的。
” 那麼,就應該這樣谏诤他說:“如果是完全沒有感覺到一切的受,那麼,是否還會有:‘這是我’的念頭呢?” 如果有人說:“受的确不是我的‘自我’。
但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