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支 正見
關燈
小
中
大
不智的思慮
由于不知道什麼是應該思慮的,什麼是不應該思慮的,所以,他所思慮的,都是那些不應該思慮的,并非那些應該思慮的。
因此,他作如此不智的思慮:“過去我可有存在?還是過去我未曾存在?過去我又是什麼呢?過去我到底是怎樣的呢?過去我到底是由什麼,然後再怎樣變化,過後又成為什麼呢?未來我将存在嗎?還是未來我将不存在?未來我又是什麼呢?未來我會是怎樣的呢?未來我到底又會由什麼,然後再怎樣變化,過後又成為什麼呢?他對現在也存有疑慮:“我存在嗎?還是我不存在?我又是什麼呢?我到底是怎樣的呢?我這個人什麼時侯來的?又在什麼時侯會去呢?” 六種我見 由于不智的思慮,他将執著于這六見之一,并頑固地迷信: ①“我有個‘自我’”, ②“我沒有個‘自我’”, ③“我以‘自我’來認出‘自我’”, ④“我以‘無我’來認出‘自我’”, ⑤“我以‘自我’來認出‘無我’”, ⑥或者他執著于這樣的見解:“這是我的‘自我’。
它即能思想和感受,并無時無刻受到善惡業的果報。
我的這個‘自我’是永恒的、穩固的、常在的、永不改變的,且将永遠保持不變的。
” 《中部》2 如果真的有個‘自我’的存在,那就應該有個屬于‘自我’的東西。
但是,實際上卻找不到‘自我’或任何屬于‘自我’的東西。
如果說:“這是世界,這是我。
我死後将是永恒的、一緻的、常在的。
”這是否是個最愚蠢的理論呢? 《中部》22 這些都被稱為:純粹的見解、見解的叢、見解的傀儡、見解的演奏、見解的圈套、見解的桎梏。
一位無知的凡夫,被見解的桎梏所扣着,不能擺脫生、老、死、傷心、悲鳴、痛苦、憂悶與絕望。
我說他将無法擺脫諸苦。
《中部》2 理智的思慮 一位完成了學業的聖弟子,是懂得尊敬聖者,曉得聖者的教法,修學了聖法。
他知道什麼是應該思慮的,什麼又是不應該思慮的。
因此,他隻思慮應該思慮的,而不思慮那些不應該思慮的。
他理智地思慮:什麼是苦?什麼是苦之集?什麼是苦之滅?什麼是導緻苦滅之道? 須陀洹或入流(初果聖)Sotāpanna 由于這樣地思慮,就解除了三種桎梏,那就是:有身見的桎梏、疑的桎梏及戒禁取的桎梏。
那些已解除了這三種桎梏的聖弟子,他們就是入流、須陀洹,或者稱為初果聖人。
《中部》22 統治大地者,生于天界者; 諸世的主宰,難比入流勝。
《法句經》178 桎梏(Sa?yojana) 桎梏有十種。
就是: ①有身見sakkāya-di??hi ②疑vicikicchā ③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 ④情欲kāma-rāga ⑤惡意pa?igha ⑥色貪rūpa-rāga ⑦無色貪arūpa-rāga ⑧慢māna ⑨心散亂uddhacca ⑩無明avijjā 聖人(Ariya-puggala) 一位己擺脫了為首的三個桎梏的聖人被稱為‘須陀洹或入流’(Sotāpanna)就是一位己進入導緻涅槃潮流的聖人。
他對佛、法、僧己有了不可動搖的信仰,他也不會再違犯五戒。
他再轉世的次數最多隻有七次,而那些轉世是不會在低過于人生的惡趣世界。
一位克服了粗的第四及第五桎梏的聖人被稱為‘斯陀含或一來’(Sakadāgāmi),就是他将再轉世在情欲世界(kāma-loka)的次數隻有一次。
一位完全擺脫了為首的五個桎梏的聖人被稱為‘阿那含或不來’(Anāgāmi),(這五個桎梏能把一個人困留在情欲世界裡):他死後将轉世到優良品質的物質世界裡(色界)(rūpa-loka),他将從那裡達到目标。
一位完全擺脫了全部十個桎梏的聖人被稱為‘阿羅漢’(Araha?/Arahat),就是一位完美的聖人。
這四種聖階級的每一個聖階級又另外分有‘道’(magg)和‘果’(phala)位,例如:‘須陀洹道位’(sotāpatti-magga)和‘須陀洹果位’(sotāpatti-phala)。
于是就有八個單位,或四雙(四對)的聖人(ariya-puggala)。
每一個‘道’隻是進入每一個聖果位的那唯一的一刹那,而每一個‘果’就是在那道上的心識之後接下來成果的下一個心識。
在有些情況之下,一生中可能會重複了好幾
因此,他作如此不智的思慮:“過去我可有存在?還是過去我未曾存在?過去我又是什麼呢?過去我到底是怎樣的呢?過去我到底是由什麼,然後再怎樣變化,過後又成為什麼呢?未來我将存在嗎?還是未來我将不存在?未來我又是什麼呢?未來我會是怎樣的呢?未來我到底又會由什麼,然後再怎樣變化,過後又成為什麼呢?他對現在也存有疑慮:“我存在嗎?還是我不存在?我又是什麼呢?我到底是怎樣的呢?我這個人什麼時侯來的?又在什麼時侯會去呢?” 六種我見 由于不智的思慮,他将執著于這六見之一,并頑固地迷信: ①“我有個‘自我’”, ②“我沒有個‘自我’”, ③“我以‘自我’來認出‘自我’”, ④“我以‘無我’來認出‘自我’”, ⑤“我以‘自我’來認出‘無我’”, ⑥或者他執著于這樣的見解:“這是我的‘自我’。
它即能思想和感受,并無時無刻受到善惡業的果報。
我的這個‘自我’是永恒的、穩固的、常在的、永不改變的,且将永遠保持不變的。
” 《中部》2 如果真的有個‘自我’的存在,那就應該有個屬于‘自我’的東西。
但是,實際上卻找不到‘自我’或任何屬于‘自我’的東西。
如果說:“這是世界,這是我。
我死後将是永恒的、一緻的、常在的。
”這是否是個最愚蠢的理論呢? 《中部》22 這些都被稱為:純粹的見解、見解的叢、見解的傀儡、見解的演奏、見解的圈套、見解的桎梏。
一位無知的凡夫,被見解的桎梏所扣着,不能擺脫生、老、死、傷心、悲鳴、痛苦、憂悶與絕望。
我說他将無法擺脫諸苦。
《中部》2 理智的思慮 一位完成了學業的聖弟子,是懂得尊敬聖者,曉得聖者的教法,修學了聖法。
他知道什麼是應該思慮的,什麼又是不應該思慮的。
因此,他隻思慮應該思慮的,而不思慮那些不應該思慮的。
他理智地思慮:什麼是苦?什麼是苦之集?什麼是苦之滅?什麼是導緻苦滅之道? 須陀洹或入流(初果聖)Sotāpanna 由于這樣地思慮,就解除了三種桎梏,那就是:有身見的桎梏、疑的桎梏及戒禁取的桎梏。
那些已解除了這三種桎梏的聖弟子,他們就是入流、須陀洹,或者稱為初果聖人。
《中部》22 統治大地者,生于天界者; 諸世的主宰,難比入流勝。
《法句經》178 桎梏(Sa?yojana) 桎梏有十種。
就是: ①有身見sakkāya-di??hi ②疑vicikicchā ③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 ④情欲kāma-rāga ⑤惡意pa?igha ⑥色貪rūpa-rāga ⑦無色貪arūpa-rāga ⑧慢māna ⑨心散亂uddhacca ⑩無明avijjā 聖人(Ariya-puggala) 一位己擺脫了為首的三個桎梏的聖人被稱為‘須陀洹或入流’(Sotāpanna)就是一位己進入導緻涅槃潮流的聖人。
他對佛、法、僧己有了不可動搖的信仰,他也不會再違犯五戒。
他再轉世的次數最多隻有七次,而那些轉世是不會在低過于人生的惡趣世界。
一位克服了粗的第四及第五桎梏的聖人被稱為‘斯陀含或一來’(Sakadāgāmi),就是他将再轉世在情欲世界(kāma-loka)的次數隻有一次。
一位完全擺脫了為首的五個桎梏的聖人被稱為‘阿那含或不來’(Anāgāmi),(這五個桎梏能把一個人困留在情欲世界裡):他死後将轉世到優良品質的物質世界裡(色界)(rūpa-loka),他将從那裡達到目标。
一位完全擺脫了全部十個桎梏的聖人被稱為‘阿羅漢’(Araha?/Arahat),就是一位完美的聖人。
這四種聖階級的每一個聖階級又另外分有‘道’(magg)和‘果’(phala)位,例如:‘須陀洹道位’(sotāpatti-magga)和‘須陀洹果位’(sotāpatti-phala)。
于是就有八個單位,或四雙(四對)的聖人(ariya-puggala)。
每一個‘道’隻是進入每一個聖果位的那唯一的一刹那,而每一個‘果’就是在那道上的心識之後接下來成果的下一個心識。
在有些情況之下,一生中可能會重複了好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