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支 正見
關燈
小
中
大
什麼是正見呢?
正見就是對四聖谛的理解,即所謂:
①苦聖谛的理解,
②苦之集聖谛的理解,
③苦之滅聖谛的理解及
④導緻苦滅之道聖谛的理解。
《長部》24 善與不善 當比丘明了什麼是不善的,什麼又是不善的根;什麼是善的,什麼又是善的根,那時,他即有正見。
何謂‘不善’(akusala)呢? ‘不善’就是: ①殺生,┐ ②偷盜,├身業(kāya-kamma) ③邪淫,┘ ④妄語, ┐ ⑤說人壞話, ├語業(vacī-kamma) ⑥出口傷人, │ ⑦講閑話, ┘ ⑧貪欲, ┐ ⑨惡意, ├意業(mano-kamma) ⑩邪見。
┘ 這即稱為十‘不善業道’(akusala-kamma-patha)。
什麼是不善的根呢? 不善的根就是:貪(lobha)、瞋(dosa)、癡(moha)。
因此,我說:十不善業都是由貪、瞋、癡所造成的。
‘不善業’(a-kusala)是指所有基于貪瞋癡而産生的身語意行為。
它就被視為不善的、惡的或是孽的,它即在今生或來生帶來既惡又痛苦的果報,心意或念頭才是真正被認定為業(kamma),它可能進一步形成身或口的行動;如果它不繼續向外發展,那它就是意業 貪(lobha)和瞋(dosa)經常都有癡(moha,錯覺)為伴,後者是一切惡的根。
貪和瞋無法同時一起出現在同一個心識裡。
何謂‘善’(kusala)呢? ‘善’即是: ①不殺生,┐ ②不偷盜,├身業(kāya-kamma) ③不邪淫,┘ ④不妄語, ┐ ⑤不說人壞話, ├語業(vacī-kamma) ⑥不出口傷人, │ ⑦不講閑話, ┘ ⑧不嗜欲, ┐ ⑨無惡意, ├意業(mano-kamma) ⑩正見。
┘ 這即稱為十‘善業道’(kusala-kamma-patha)。
什麼是善的根呢? 善的根就是:無貪(a-lobha,不自私)、無瞋(a-dosa,仁慈)、無癡(a-moha,理智)。
《中部》9 三相的見識(Ti-lakkha?a) 當一個人明了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無我)的,那麼,他即有正見。
《相應部》XXII,51 無益的問題 如果有人說:“除非,世尊先告訴我:世界是永恒,還是不永恒的?是有限,還是無限的?生命和身體是同一,還是個别的?如來死後,存在、還是不存在、還是存在又不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否則,我就不跟随世尊出家修學。
” 世尊隻能告訴他說:“問這些問題的人,在未找到答案之前,他已先死掉了。
” 譬如,有個人士被毒箭射中。
他的朋友、夥伴或親戚,請位外科醫生到來。
然而,他卻說:“我先不把箭拔出來,直到我已知道,那位傷我的人是誰,并清楚地知道,他是刹帝利、還是婆羅門、還是吠舍、還是首陀羅,或者他名什麼,姓什麼,或者他的身材是高的、還是矮的、還是中等的。
” 那麼,在他還未找到答案之前,已先死掉了。
《中部》63 因此,如果有人要為自己尋找幸福,就該先拔除此悲鳴、痛苦及傷心之箭。
《經集》592段 不管理論上是存在,還是不存在;世間是永恒,還是不永恒、是有限,還是無限;生、老、死、傷心、悲鳴、痛苦、憂悶與絕望确實存在的,我讓你們知道,它等的止息也是存在的。
也就是在今生就能成就它等的止息。
《中部》63 五桎梏(Sa?yojana) 假設有一位無知的凡夫,他不尊敬聖者,不曉得聖者的教法,不修學聖法。
他的心被有身見、疑、戒禁取、嗜欲與惡意所制服和支配,而他并不知道應該怎樣擺脫它等。
《中部》64 有身見(sakkāya-di??hi妄信有個自我)可默示自己為: ①‘常見’:(bhava-或sassata-di??hi)直譯:‘永恒不變的信仰’,就是相信一個人的自我或靈魂在死後仍能獨立地離開那個屍體繼續生存下去。
②‘斷見’:(vibhava-或uccheda-di??hi)直譯:‘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的信仰’,就是相信人的這一生裡有個自我,但是這個自我在這個身體死後也就消失不再存在了。
《長部》24 善與不善 當比丘明了什麼是不善的,什麼又是不善的根;什麼是善的,什麼又是善的根,那時,他即有正見。
何謂‘不善’(akusala)呢? ‘不善’就是: ①殺生,┐ ②偷盜,├身業(kāya-kamma) ③邪淫,┘ ④妄語, ┐ ⑤說人壞話, ├語業(vacī-kamma) ⑥出口傷人, │ ⑦講閑話, ┘ ⑧貪欲, ┐ ⑨惡意, ├意業(mano-kamma) ⑩邪見。
┘ 這即稱為十‘不善業道’(akusala-kamma-patha)。
什麼是不善的根呢? 不善的根就是:貪(lobha)、瞋(dosa)、癡(moha)。
因此,我說:十不善業都是由貪、瞋、癡所造成的。
‘不善業’(a-kusala)是指所有基于貪瞋癡而産生的身語意行為。
它就被視為不善的、惡的或是孽的,它即在今生或來生帶來既惡又痛苦的果報,心意或念頭才是真正被認定為業(kamma),它可能進一步形成身或口的行動;如果它不繼續向外發展,那它就是意業 貪(lobha)和瞋(dosa)經常都有癡(moha,錯覺)為伴,後者是一切惡的根。
貪和瞋無法同時一起出現在同一個心識裡。
何謂‘善’(kusala)呢? ‘善’即是: ①不殺生,┐ ②不偷盜,├身業(kāya-kamma) ③不邪淫,┘ ④不妄語, ┐ ⑤不說人壞話, ├語業(vacī-kamma) ⑥不出口傷人, │ ⑦不講閑話, ┘ ⑧不嗜欲, ┐ ⑨無惡意, ├意業(mano-kamma) ⑩正見。
┘ 這即稱為十‘善業道’(kusala-kamma-patha)。
什麼是善的根呢? 善的根就是:無貪(a-lobha,不自私)、無瞋(a-dosa,仁慈)、無癡(a-moha,理智)。
《中部》9 三相的見識(Ti-lakkha?a) 當一個人明了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無我)的,那麼,他即有正見。
《相應部》XXII,51 無益的問題 如果有人說:“除非,世尊先告訴我:世界是永恒,還是不永恒的?是有限,還是無限的?生命和身體是同一,還是個别的?如來死後,存在、還是不存在、還是存在又不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否則,我就不跟随世尊出家修學。
” 世尊隻能告訴他說:“問這些問題的人,在未找到答案之前,他已先死掉了。
” 譬如,有個人士被毒箭射中。
他的朋友、夥伴或親戚,請位外科醫生到來。
然而,他卻說:“我先不把箭拔出來,直到我已知道,那位傷我的人是誰,并清楚地知道,他是刹帝利、還是婆羅門、還是吠舍、還是首陀羅,或者他名什麼,姓什麼,或者他的身材是高的、還是矮的、還是中等的。
” 那麼,在他還未找到答案之前,已先死掉了。
《中部》63 因此,如果有人要為自己尋找幸福,就該先拔除此悲鳴、痛苦及傷心之箭。
《經集》592段 不管理論上是存在,還是不存在;世間是永恒,還是不永恒、是有限,還是無限;生、老、死、傷心、悲鳴、痛苦、憂悶與絕望确實存在的,我讓你們知道,它等的止息也是存在的。
也就是在今生就能成就它等的止息。
《中部》63 五桎梏(Sa?yojana) 假設有一位無知的凡夫,他不尊敬聖者,不曉得聖者的教法,不修學聖法。
他的心被有身見、疑、戒禁取、嗜欲與惡意所制服和支配,而他并不知道應該怎樣擺脫它等。
《中部》64 有身見(sakkāya-di??hi妄信有個自我)可默示自己為: ①‘常見’:(bhava-或sassata-di??hi)直譯:‘永恒不變的信仰’,就是相信一個人的自我或靈魂在死後仍能獨立地離開那個屍體繼續生存下去。
②‘斷見’:(vibhava-或uccheda-di??hi)直譯:‘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的信仰’,就是相信人的這一生裡有個自我,但是這個自我在這個身體死後也就消失不再存在了。